買房還是不買房,這是個問題
附近有樓盤開售,過去湊熱鬧,認識一人。
他站在我們旁邊,愁眉苦臉地詢問:您看這房子怎麼樣?限購政策出了,這階段買房合不合適?
細聊才知,他對這個樓盤研究了很久,無論交通還是學區,無論採光還是物業,他都比較滿意,唯一糾結的地方,便是他想辭職自己創業單幹,但又受不了妻子的軟磨硬催:買房子。
他說,去年的時候想過買,但覺得每個月還房貸壓力山大,不如創業,不如旅行,不如念叨著「租房也能享受生活」感恩歲月靜好,於是放棄買房,先後去了幾個國家不同的城市轉悠,見識長沒長不知道,但銀行卡裡的餘額肯定是明顯地少了。
及至今年夏,眼睜睜看著當初的樓盤價格翻倍,他後悔得直想撞牆,買房的心又開始死灰復燃蠢蠢欲動,這一次,他邊研究政策邊研究樓市,結果研究著研究著就開始擔心,這一旦買了房子,以後就只能規規矩矩地賺錢了,什麼都不能再折騰。
「我一個拿死工資的人,靠著父母,好不容易湊夠了三十萬,全部身家砸進去,這萬一房價跌了,我上哪兒哭去?」他一臉愁容。
買房還是不買房,這是個問題。
房子的價值
是追求詩與遠方,還是囿於房貸?
這兩年詩與遠方的情懷不斷衝擊挑戰人們的觀念,加之一些勵志成功類的書,也無一例外都在勸人:你的能力需通過夢想實現,同樣的錢,你要用來投資、創業、旅行、看世界,買房只會增加你的阻力,讓你無法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讓你身上負擔加重,像蝸牛一樣背上重重的殼,一步一步緩慢地爬,爬到死也看不見山頂的風景。
人一旦有了牽絆,就容易死於安樂,躲在舒適區裡,享受安逸的假象。
總結起來一句話:世界那麼大,你快去看看,攢錢是為了夢想,不是買房。
我其實挺反對這些論調的。
大談詩與遠方、教導女兒心安理得混日子的高曉松只是個例,他出身書香門第,階層已然與為買房糾結的年輕人不同,迄今為止,房子都不是他人生的必需品。
北京和倫敦兩屆奧運會拳擊冠軍、名利雙收卻租房住的鄒市明也是個例,他因為經常去美國訓練,又去各地參加比賽,時間不固定,地點不固定,房子也不是他人生的必需品。
對於普通人來說,若你打算結婚,婚房是一個必需品,不要談什麼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租來的房子住起來遠沒有房產證寫著你名字的房子住得舒適和隨心所欲,於婚姻來說,後者更有價值。
若你打算生兒育女,你就必須要把學區房考慮進來,你得明白,放養教育絕不等同於按照租房的標準把孩子隨便扔進一個學校。從普遍性角度來說,租房與學區房的學校標準,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
依我短淺的目光來看,房價頂多只是漲幅較小或稍微停滯,不會大幅度下降,一旦所有樓盤大幅度下跌,那基本就是全國或世界性金融危機了,比如2008—2009年的金融風暴。
但經濟低迷,國家肯定會宏觀調控,況且,如果是剛需,就算房價跌了又如何?房價漲你不會賣房子,跌了你也不會賣房子。
創業還是買房,也要看性格
如果把買房的錢拿來創業、投資、學習、完善自我,我是非常認同的。
但投資自己與買房其實沒有必然的聯繫,大多把創業和買房相提並論的,只是因為資金儲備不夠,無法兩者兼而有之,必須舍其一。
於是又回到了老套的命題:追逐創業的夢想,還是買房?
我覺得這其中有一個謬論,在很多人眼裡,創業和投資是值得讚揚和義無反顧的,那代表著年輕人的幹勁兒和朝氣蓬勃,代表著不安逸於舒適區,不拘泥於小情小愛,而是彰顯大格局;但提到買房子,卻覺得限制了一個人的發展。
這種思想,影響了很多年輕的人,包括年輕時候的我,而稍微成熟的人,是不會被這種幼稚的觀點所左右的。
我們總是覺得,提夢想是偉大的,順應現實是可恥的。
君不見,多少人都是從七八十平,轉手賣掉,換成一百多平,從郊區搬向市區,從偏遠搬到學區;
君不見,多少房價翻倍,身價暴漲,皆是因為及時買了房子;
君不見,多少人靠著收房租就比你的工資高;
君也不見,創業成功的很多人也大多轉身買了房子。
如果投資自己是投資,加盟實體店是投資,創業是投資,學習是投資,那為什麼買房子不是投資?
創業還是買房,也得綜合自己的性格來看。
我一朋友,限購政策還沒出來之前,賣掉手裡兩套舊房子,兩年之內買了三套新房子,政策一出,她直呼感謝自己的決定。
她跟丈夫兩人,一生沒什麼野心,就喜歡喝喝茶、釣釣魚、逗逗孩子,沒想過創業,也不怎麼旅行,一家人過得自在,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大程度得益於買房子買得早。
另外認識一人,辭了職,雄心勃勃地開公司租辦公樓招員工,沒多久因為管理不善倒閉了;「賊心不死」,又聯合朋友加盟連鎖店,最終經營不善又關門了。他過於內向,處事優柔寡斷,不善管理,資源少,對行業風向不敏感,人又有些懶惰,只憑著內心一腔熱血,完全不能承載夢想的重量。
於是後來聽到他的哀怨,前前後後投進去的上百萬,真不如買房來得划算。
所以如果真要在創業和買房之間做抉擇,那你一定要分析自己的性格,包括情商和智商。你得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做什麼和做不了什麼。
最要緊提防的,是那些明明自己買了房,卻勸說你為夢想買單的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一律不要信。
這世界上拿全部身家砸事業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卻很少,柳傳志、俞敏洪、馬雲、馬化騰很牛,他們的孤注一擲換來大好江山,可成功無法複製,到了你這裡,也許就成了反例,你得清楚自己是不是創業的料,是否具備當老闆的潛質。
如同要不要結婚,要不要創業,要不要辭職,要不要留學,買房一定是個因人而異的概念,別人云亦云,看自己所需。
如果你需要它,它便是剛需,千金不換。
(文章摘抄自《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作者:卡西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