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媽靠30年老卡車發家!每天去中國轉一圈,一年淨賺十來萬
國內工業起步晚,在早些年的時候,汽車方面,是引入合資政策後,借鑑德國的經驗逐漸做起來的,近年來才從借鑑逐漸轉向自主研發,卡車方面更多學的是前蘇聯,如今可以說青出於藍。早些年的卡車樣式也很古樸,不過在國內已經很少見了,在於我國毗鄰的蒙古國,卡車方面也多用蘇聯樣式的卡車,而且他們那裡發展更為落後,不少老舊的車子依然在服役。
在這其中一位蒙古大媽的車子就格外搶眼,一來開卡車跑運輸的大多是男性司機,夫妻車上的女人一般是跟車,自己並不開車,大媽可謂巾幗不讓鬚眉,是個女中豪傑。二來她的這臺卡車也是在太舊了,以至於很難不注意到它,這是一臺吉爾130系列的卡車額,重量達到6噸,據一些老司機介紹,它的使用壽命起碼也得有30多年了,在我國早已過了報廢的年紀。
不過在蒙古國車輛管理較為寬鬆,辦理一些簡單手續,仍然還是可以開的。這款車雖然年紀大了,但是因為良好的保養,品質上還說得過去。大媽跑的運輸屬於跨國運輸,靠這一臺卡車往返中蒙兩國,早年的話跑運輸的比較少,一年可以掙20多萬,如今競爭壓力大了,拉的貨也少,每天去中國轉一圈,一年就只能淨賺十來萬,不過這也不算很少了。
大媽能靠30年老卡車發家,也是在令人敬佩,是女孩子們的好榜樣,當然不會是說女孩子應該是開卡車,只是說應該學會大媽這種專注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學得這些在哪個行業都不難有好的發展。再說回這一臺車上,老司機指定充滿回憶,年親人可能不知道,這類舊式卡車都是用搖把發動的,一不小心就會閃著腰,一般年輕人估計也有心無力。
這臺車的造型也很古樸,與如今的卡車相比,更有一種卡通的味道,好像動畫片裡的託馬斯小火車,老司機看了充滿辛酸與一絲溫暖的回憶,小孩子見了估計又會當成一種新奇的玩具,這種反差也很耐人尋味。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東西都要跟這些車子一樣變成歷史,逐漸被人忘記,偶爾能想起也是溫暖的,也希望我們這一代人的故事,在將來不至於像小數點後的數字一樣被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