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讀沒壞處,「親有疾藥先嘗」不是讓你真吃藥

2020-12-18 澎湃新聞

       最近,幼兒該不該背《弟子規》成為一個熱點話題。這本盛行於清朝康熙年間的童蒙讀物,主要內容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範。關於這本300年前的幼兒讀物是否適合讓現在的小朋友背誦,卻引起很大爭議:先是一幹學者為此唇槍舌戰,後來北京有對父母向學校申請自己的孩子不讀《弟子規》。

父母向校方申請孩子不背《弟子規》        

       一個月前,牛牛父親決定向孩子就讀的學校宣戰。經過一個學期的猶豫,他給學校寫了一封信——「我們的孩子應該有不背誦《弟子規》的權利。」

       事情源於牛牛的作業——開學後不久,老師在「作業簡訊」中通知家長,學校要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一年級學生的作業是背《弟子規》,要求家長在家裡也督促孩子背誦。

       此前,牛牛父母對《弟子規》完全不了解。牛牛幼兒園時,就有背誦《弟子規》的自選項目一項。牛牛所在的班級沒有選,而是選了背古詩詞。但牛牛母親的朋友中,不少人的孩子都是幼兒園就背誦《弟子規》了。小學最初要求背誦《弟子規》時,牛牛母親的態度很積極。為了幫助孩子背下來,牛牛父母要給孩子講解內容。這一講,她就覺得不對了。

       在牛牛母親後來發表的文章中,她這樣描述:「從字面上理解,我對其中的許多內容並沒有太多不同意見,但通篇下來,這1080個字仿佛在我眼前構造了一個具體的人……只要想到要將我眼前這個蹦蹦跳跳、一腦子鬼主意、喜歡賣萌整天問東問西的小男孩兒,變成那樣一個老氣橫秋的夫子,一個事事看別人眼色來決定做與不做、用長輩意識替代自己主見的人,我就像心裡爬進了蛆,不只不願意,還有些噁心。」

       這期間,牛牛母親看到許多關於背《弟子規》的帖子。她發現,要求背誦《弟子規》的不限於幼兒園和小校,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會要求職工上班前先背《弟子規》,以樹立職工對老闆的正確態度。

       此時,牛牛父親從網上看到了幾篇文章。一篇是袁偉時寫的《中山大學的新「笑劇」》,批評中山大學要求8000名報到的新生每人寫一篇《弟子規》讀後感。袁偉時認為,高校將《弟子規》列為國學經典,讓21世紀的大學生誠惶誠恐地去學習,不僅是個「笑話」,更讓人「痛心」。另一篇是署名為王立華的文章《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

       於是,牛牛父親鼓起勇氣向校方寫了一封請求信。在信中,他一方面指出《弟子規》並非國學經典,而是培養順民的工具,學校不應將其列入「校本課程」;另一方面則提出,「校本課程」應由學校和家長共同決定,而不是由學校單方面決定。「如果學校和部分家長認為這是一本必須背誦的好書,那這些孩子可以繼續背誦,但對許多和我有一樣認識的家長,我們的孩子應該有不背誦這種書的權利。」

       兩天後,校長通過班主任透露給牛牛母親這樣的信息——她也不理解:現在小學推廣國學有些「瘋」,還要評比要考試,有時候讓老師和學校不知所措。最後牛牛父母與校方達成了妥協:校本課程不變,但目前牛牛可以不背《弟子規》。

       不過,有一條評論引起了牛牛母親的思考——「說起問題,中小學教材的問題不比《弟子規》少,難道你要把中小學教材都反掉嗎?」

       「對啊,其實我們要求的本質就是這樣的,普通家庭在公立教育中,我們可以對孩子的教育參與意見嗎?我們可以選擇教材嗎?」牛牛母親告訴澎湃新聞。牛牛母親在文章中摘抄了一條網友的評論來表達自己的問題意識:「《弟子規》好不好另說,但這對父母敢於向學校要選擇權,並且得到教育局和學校的理解和支持,這是了不起的,而且是真正能夠為教育做改變。」

《弟子規》編選者:識字是主要功能

        對於《弟子規》的爭議由來已久。因其啟蒙性、易讀性,近年來,《弟子規》被許多小學列為國學啟蒙讀本。但是,也有很多人,像牛牛父母一樣,認為《弟子規》中涉及的禮儀、孝道教育,並不符合當下社會。2010年,山東省教育廳曾專門發文,「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知名文化學者楊早也曾發表文章,認為《弟子規》「每句話都是惡狠狠的規訓,不由分說,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對孩子的教育並無好處。

       3月底,在中華書局主辦的「『國學與當代教育』學術研討會」上,針對《弟子規》該不該讀,學者們展開熱議。參與了《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編輯出版的中華書局副編審、經典教育推廣中心主任祝安順認為:首先,《弟子規》作為蒙學讀物之一種,教孩子識字是其主要功能,社會告誡方面的常識只是順帶講講;其次,他們把《弟子規》的部分內容選入《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主要是看中其背後反映的人倫情懷,但對待具體內容要變通地看。

       「比如,其中提到「親有疾,藥先嘗」,祝安順認為,「在古代,這句的意思是試試藥燙不燙,然後再拿給父母喝,體現的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關懷。這背後的情感才是重要的,而不是真的要求在父母吃藥前,子女先吃一吃。」此外,他還表示,《弟子規》中的部分內容濃縮了社會常識,鑑於孩子精力時間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去嘗試一遍,這樣的教育有利於孩子短期內完成社會化。

《弟子規》怎麼讀

       「我既不贊同對它推崇備至,也反對一些人無底線地貶斥。在我看來,《弟子規》可以讀,但要看怎樣讀。」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表示。

       徐梓說,作為傳統蒙學文本,《弟子規》過去被稱為「開蒙養正之上乘」。該書出現在清康熙年間,並在清朝中後期和民國時期的啟蒙課堂上風行。在徐梓看來,《弟子規》的編寫和在啟蒙的課堂上使用,是為了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其中很多行為規範,放在今天也是可以的,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長上、凡事謹慎、努力學習等等。但它要培養的是傳統社會的「君子」,而難以教育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公民。從全篇來看,其中有太多禁絕的內容,短短的1080字中,就有43個「勿」字,這顯然會壓抑孩子活潑的天性。 

       「總體而言,孩子讀讀也無妨。現代公民素養與傳統的『君子』德性,並不對立。」徐梓最擔心的是現在的教育內容選擇不當,教育方式不得法,戕害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果過早地背經,單純地背經,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當他們成人之後,也不會對傳統文化有親切感,依然選擇遠離經典。

        「現在很多批評《弟子規》和傳統文化的人,他們既不懂教育,也不了解傳統文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一味批判。外人一看他們教授的頭銜,就信從他們武斷的說法,而不知道專家、教授也是有分工的。」徐梓告訴澎湃新聞。

        在「國學與當代教育」的研討會上,北京大學哲學院教授樓宇烈曾表示,「禮貌的形式是隨著時代不斷改變的。當然,也可以並存,願意行跪拜禮就行跪拜禮,不願意行跪拜禮就行鞠躬禮,鞠躬禮也不願意行的,那就拱手禮。」樓宇烈認為,所有禮儀的目的,都是表達內心對他人的尊敬。如果我們糾纏在形式上,不關注形式背後的意義,就很難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現在對待傳統文化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把它簡單地分為精華和糟粕,這在大家對待《弟子規》上也可看到。」徐梓認為,如果只是讓孩子們機械地背誦《弟子規》,單純地接受,這也有失教育的本意。

        (應受訪者要求,牛牛為化名。文章參考牛牛母親文章,謹致謝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讀讀《弟子規》不會回到舊社會
    原標題:讀讀《弟子規》不會回到舊社會  玉淵雜譚〉〉〉  文·句豔華  近日,大學新生已開始陸續進校,中山大學給新生的第一個作業,是閱讀一下清代的啟蒙讀物《弟子規》,還需交上一份讀後感。這讓不少新人類嗤之以鼻,不少「現代」公民直指是要奴化我們的大學生。  先生們,此番是言重了吧?
  • 大學新生讀《弟子規》惹爭議 高校創意為何屢遭批
    袁偉時在文中還舉例分析,反對中山大學讓新生讀《弟子規》: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藥你得嘗一口!親長逝世,三年不準吃肉!能這樣操作嗎?  最嚇人的是這本粗淺的小娃課本,傳授了「為人處世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一個合理的疑問是:為人處世的禮儀與規範要不要發展變遷呢?
  • 王羲之行書《弟子規》
    一起欣賞 王羲之集字《弟子規》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 好讀,易背,貼近生活,指導意義非凡的《弟子規》該揚?該棄?
    人不是為了追求物質享受而活在世上,物質欲望是無止境的,會把人帶到歧途和深淵。人為了希望而活,要過得有意思,有意義,有尊嚴,有信仰。我們的人生目標是非物質的,所以我們應放棄物質比較,轉而關注自我,「我對自己滿意嗎?」「我快樂充實嗎?」;關注靈魂深處是不是健康的:「我心裡有沒有輕鬆自在的感覺?」「我今天善待我的學生和家人了嗎?」
  • 王羲之行書集字《弟子規》欣賞!
    王羲之行書集字《弟子規》欣賞! 一起欣賞 王羲之集字《弟子規》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 集王羲之行書《弟子規》,快來寫一下!
    一起欣賞 王羲之集字《弟子規》 《王羲之·弟子規》 主編:江錦世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 孩子該不該從小學習《弟子規》,學習這些,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首先,家長們要清楚,《弟子規》只是清代的一位秀才編寫的兒童啟蒙讀物,並非是什麼文學大家的經典名作,也不是眾多民間智慧的結晶。那麼,作為一本兒童開蒙讀物,適當讓孩子了解學習一下,是可以的,但是,沒有必要死記硬背,更沒有必要讓今天的孩子,去按照古代兒童的行為標準做事。
  • 弟子規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 不了解《弟子規》就不要批判,對自己沒好處,也障礙別人學習聖教
    有人說《弟子規》裡有糟粕,裡面有一句提到親所好,力為具,他的理解是父母讓做的事,不管什麼事都去做,這是愚孝,應該抵制大家學《弟子規》。真是無語,明明不理解,卻斷章取義,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不是說按著父母意願生活,也非沒有自己的主見,是說父母希望我們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就要努力去做,但如果父母所希望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貪汙受賄,我們就不能做,這就到了弟子規的另一句,親有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聲。就是要勸父母,如父母不聽,很生氣,我們就先不說,以免惹其傷身,等其情緒好了,找合適的機會再繼續勸,父母改正後就不會陷父母於不義了。
  • 國學系列之《弟子規》(全文):少兒誦讀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 「讀經熱」:《弟子規》適合今天的孩子嗎?
    各地誦讀《弟子規》熱度不減「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而學文。」1月22日下午,周口市第二屆「過大年、謝父母」感恩教育活動啟動儀式以誦讀《弟子規》開場。這樣的場面,只是各地熱捧《弟子規》、誦讀《弟子規》的一個縮影。
  • 《弟子規》李耀君修訂版
    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說明行為規範類「經典」是可以隨時代的變化不斷修改完善的),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很好的讀物。理由一是「婢」字帶有嚴重不尊重含義,二是兩性問題是一個永恆的社會問題,原文中沒涉及這一問題。
  • 解讀「弟子規」: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文 | 李文· 主播 | 一鳴領略傳統文化精髓,傳承祖國道德經典《弟子規》中有些話在今天不再合適,那麼,如果我們今天在路上遇見了尊長,應該懂哪些規矩,守哪些禮節呢?我想,根據《弟子規》要求的傳統規矩,再結合今天現代社會的特點,我們或許可以這麼做。在路上遇見長輩了,小輩應該快步迎上去,但是別衝過去,不要把老人家給嚇著了,所以略微加快腳步迎上去,先請安問好,這是一個規矩。如果尊長有事且不需要你的陪伴,那麼小輩應該側過身去讓開正面,讓尊長通過。如果尊長有意和小輩談談,小輩應該恭敬地陪老人家多說幾句。
  • 《二十四孝》VS《弟子規》,魯迅也「害怕」了,做孝子太不易!
    那時候,就覺得那些孩子好可憐,生命就這樣沒了。但是,大人們把這看作是「孝順」。等年紀大些,再聽到別人講這些故事,就可以理解魯迅口中的「做孝子之難」。《朝花夕拾》裡,魯迅玩轉了一把黑色幽默,說了一個「郭巨埋兒」的故事,看了笑得肚子痛。
  • 《弟子規》原文及解說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麼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弟子規武術操教學資料
    文字練讀版正面示範弟子規武術操第一課,有基本步型和基本手型教學視頻,武術教學弟子規武術操第二課,有站樁,走樁教學視頻,武術教學>50、柔吾聲 六封四閉 雙手打開 51、諫不入 六封四閉 雙手下合 52、悅復諫 搬攔捶(搬攔) 搬 攔 (兩個動作) 53、號泣隨 捶54、撻無怨 如封 似閉(兩個動作) 55、親有疾
  • 北京小學將推廣《弟子規新解》 未刪節原文
    除原文、譯文外,《〈弟子規〉新解》中增加了明理、連結、導行和活動平臺四個板塊的新內容。例如,《親有疾藥先嘗》一節中,除直接解釋原文含義外,教材還教學生如何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理解。文中這樣寫道:「從子女有了生命那天起,父母就對子女百般呵護,衣、食、住、行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當父母有病時,子女親切問候,細心照顧,這就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而不是強調「給父母餵藥前要自己先嘗冷熱」。
  • 北京擬全市推廣國學經典弟子規 未對原文刪減
    此前,曾有外地教育部門禁止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據了解,《〈弟子規〉新解》共有8課、18節。每課每節的題目都用原文表示。據《〈弟子規〉新解》編委會負責人、東城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東城區老教師協會會長侯守峰表示,用原文作題目,不僅便於學生記憶和背誦,更主要的是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這套教材主要供小學三年級學生使用,課程在一年之內學完。
  • 孝親尊師是一切聖賢成就的基礎,《弟子規》是孝親尊師的具體落實
    很多對於傳統文化不了解的朋友,認為《弟子規》是小孩子學習的,成年人不用學。雖然古人是小時候就學習了《弟子規》,但是現代年老的人很多都沒學習過弟子規。那么弟子規到底有多重要。我們提到孝親,提到尊師,我們如何去落實,我想當正式提出這個問題時,很多人是答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