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新解》中的一頁(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報導昨天,記者從教育部門獲悉:本市第一本國學地方教材《〈弟子規〉新解》已通過北京市中小學地方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目前正在東城區19所小學試點,今年9月新學年到來之際有望在全市小學推廣。
適用於三年級小學生
據了解,《〈弟子規〉新解》共有8課、18節。其中,第一課「總敘」和第七課「親仁」各一節。每課每節的題目都用原文表示,如第二課「入則孝」其中第一節的題目是:父母呼應勿緩。
「用原文作題目,不僅便於學生記憶和背誦,更主要的是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教材編委會負責人北京教育學會理事、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學會副會長魯天龍介紹。
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審美水平,這套教材主要供小學三年級學生使用,課程在一年之內學完。
目前,這套教材已在史家小學、府學小學、安外三條小學、黑芝麻小學、校尉小學、特教學校、曙光小學、景山學校小學部、東四七條小學、方家胡同小學、遂安伯小學、匯文一小、忠實裡小學、崇文回民小學、寶華裡小學、前門小學、金臺小學、天壇南裡小學和天壇東裡小學共19所小學進行試點。
教材未刪節原文
《弟子規》共有1080個字,講了108個規矩。記者發現,《〈弟子規〉新解》並未對原文內容進行刪節,而是在其中滲入了現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用魯天龍的話說:「希望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學習,並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道德規範。」
除原文、譯文外,《〈弟子規〉新解》中增加了明理、連結、導行和活動平臺四個板塊的新內容。例如,《親有疾藥先嘗》一節中,除直接解釋原文含義外,教材還教學生如何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理解。文中這樣寫道:「從子女有了生命那天起,父母就對子女百般呵護,衣、食、住、行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當父母有病時,子女親切問候,細心照顧,這就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而不是強調「給父母餵藥前要自己先嘗冷熱」。在連結板塊,教材用毛主席參加張思德追悼會的故事提示學生學會用適當方式懷念已故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在導行和活動平臺兩個板塊中,教材也以原文為基礎,引導學生將領會的內容延伸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媽媽病了,我能為她做點什麼」等。
國家總督學顧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為《〈弟子規〉新解》做序時評價:「進行新的解讀無疑是必要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對傳統教育資源注入現代精神,使其在新的時代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從未考慮選取《三字經》
針對近來山東等地教育主管部門下文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神童詩》一事,《〈弟子規〉新解》編委會的另一位負責人東城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東城區老教師協會會長侯守峰表示,之所以選取《弟子規》,是因為裡面的內容符合當今道德規範,而《三字經》因為封建色彩較濃不適合進入課堂,所以從未考慮過。
侯守峰解釋,《弟子規》成書於清朝康熙年間,牢牢紮根於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它所列的行為準則,儘管存有自身產生的時代局限,但總體上,依然符合當今的道德價值取向。作為一本啟蒙教材它又具有很強的系統性,不但從父母、子女、長輩、他人等規範了人際關係的應作應為,也從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和規定。作為一本教育對象是青少年的啟蒙教材,它十分重視從幼年入手,從基礎入手,從人生最基本的關係入手,從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入手進行教育。此外,《弟子規》還具備很清晰的層次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基於這四個特點,《弟子規》成為我們編寫國學地方教材的首選。」
應根據學生年齡選擇內容
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特邀委員王晉堂分析,《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啟蒙讀物之所以流傳這麼多年,一方面是因為能教孩子認字,另一方面是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此外,這些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容易受到孩子喜愛。
對於一些地方下文禁止全文誦讀國學經典的做法,王晉堂並不贊同:「誰都沒有這個權力,而且也沒這個必要。」他認為,原來的東西就應該保持原樣,精華也好,糟粕也罷,講授的時候可以對其進行點評。「而且,我們應該相信學生有時代眼光,他們有分析問題的能力,刪節的做法不可取。」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高鴻源認為,從教育規律來說,國學經典可以分階段學習。傳統文化中有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年齡小的孩子識別能力低,像《弟子規》《三字經》這樣的東西沒必要全文背誦。一般來說,初中以上的學生才具備批判能力。所以,初中之前的國學教材可以適當刪節,到初中以後,學校再拿出完整的內容供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這樣,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本文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賈曉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