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湖南的婚嫁習俗,公公高喊:我要燒火!
中國是一個有5000多年的歷史的國家,每個民族和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而婚嫁可以說是文化習俗中的重頭戲了。之前有提到過,湖南的地方方言是中國最多的,其中以西南官話最為著名。而湖南的婚嫁習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婚嫁之前,一般女方會先領著男方要先到女方家裡面去吃飯,先讓女方父母認識,這個時候不管老丈人是否能喝酒,男方都得主動敬酒陪著。如果男方父母同意,,接下來就是雙方父母相見商定好之後商定具體事情,比如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也會尋找解決辦法,比如看黃曆選日子等。婚事確定下來之後,女方父母會把自己的近親比如兄弟姐妹叫過來一起吃飯,讓大家相互認識,男方父母也是一樣。一般結婚的日子會選擇在過年那一段時間,大家都比較有時間。
最後就是最重要的婚禮流程了,新郎接親之前,會事先安排好接親人數,一般都是雙數,寓意好事成雙,接親的車也一樣,是要雙數不能是單數的。新郎去接新娘時,會有新娘的朋友或者弟弟妹妹門堵門,此時新郎需要準備好足夠多的紅包,紅包裡面的錢不用太多,然後撒出去,趁堵門的親戚朋友撿紅包時直接進門把新娘抱上婚車。
婚車在距離新郎家還有一段距離是就停下來,這個時候公公一般都是要裝扮成「燒火佬」的樣子去迎親。公公往自己臉上抹一層柴灰,帶著一頂尖頂高帽身上掛著寫著「我是燒火佬」的牌子,新娘由負責迎親的公公背進家門,中間新娘的腳是不能粘地的。
「燒火佬」的故事源自宋朝,是出自蘇東坡和自己兒媳發生的一段故事。話說蘇軾晚年妻子去世之後就搬去和兒子住,有一天很久沒有去書房的蘇軾看見書房桌布上滿是灰塵。寫下了一首詩:青紗帳裡一琵琶,縱有陽春不敢彈。當時還沒有想好下幾句。這時候他的兒媳正好看到了,於是在桌布上續寫:公公若想彈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好這時兒子進來,蘇軾連忙將字擦去說是這裡灰塵太多需要抹一下。又因為只有灶邊的燒火佬會經常抹灰,於是燒火佬一詞邊由此興起。後來就成了結婚時開玩笑的一種習俗,也是為了結婚的時候跟熱鬧喜慶。
不過現在湖南有些地方的風俗也有變化,出於對新郎新娘還有公公的尊重,由新郎直接負責把新娘背進家門,省去了「燒火佬」這一個環節。新郎新娘拜堂後要給雙方父母奉茶,這茶叫「改口茶」,雙方父母也會給新人紅包表示接納和祝福。給父母拜過茶之後,酒席上還要給各位親戚朋友奉茶。地方不同,奉茶習慣也不一樣,有的地方是由新郎新娘直接出來奉茶,有的地方是找直接親戚裡面年紀合適但還未出嫁的女子奉茶,也是希望她借著喜氣儘早找到那個適合的人。奉茶之後,親戚朋友會往茶杯裡面放吃茶錢,多少隨意,但一般是根據親疏遠近來的。
親屬關係比較近的人還要「穿鞋」,之後他們會得到一雙布鞋,以往都是由新娘親手做的,但這個鞋也不能白拿,也得給紅包,現在也就是保持著這種儀式禮節。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