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公園「相親角」
擇偶的標準各不相同,我們要不要堅持自己的想法?還是因為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大齡青年」,就要迎合父母的想法急著去找一個他們滿意的另一半呢?
(設計獨白)
這個春節,36歲醫學博士遭遇父母親朋「花式催婚」後,正月初五,又被母親強行帶去南湖公園「相親角」尋覓「意中人」,他倍感煎熬。為躲避沒完沒了的相親,他主動跑到醫院加班並搬到醫院單身宿舍住。即使這樣,不分早晚,他的手機微信提示音此起彼伏,點開看全是相親女孩的照片和信息。「這還不算完,明天就是2月14日了,家人已為我安排了好幾場相親活動,真是令我頭痛不已,快得抑鬱症了……」2月13日,醫學博士無奈求助心理專家。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進行了採訪。
春節加班只為逃避家裡人催婚
他今年36歲,本命年,海歸,醫學博士,身高一米八零,長得文質彬彬。昨日,當這樣一份履歷表擺在案頭時,瀋陽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劉長輝感到驚訝:什麼原因導致這樣一位優秀人才有了心理問題呢?
閆博士(化名)直言不諱:都是「催婚」給逼的!他說,由於母親身體不好,原本在上海工作的他調回瀋陽,意圖多陪陪父母儘儘孝心。但沒料到,歷經前幾年「每逢過年被相親」後,今年春節期間,父母託七大姑八大姨又安排了好幾場相親,儘管他發自內心牴觸,但礙於情面不得不硬著頭皮赴約。
然而,相親結果是:自己看上的父母不滿意,父母相中的自己不喜歡。實在受不了如此煎熬,他偷偷跑去醫院主動要求加班,晚上又跑到單身宿舍過夜。
大年初五
母親強迫公園相親
初五,孝順的閆博士還是回了家吃團圓飯。不料,早已做了準備的母親稱帶他出去散散心,母子倆來到南湖公園。
一到公園他就傻眼了:一溜兒的銀髮老人或站或蹲,他們手裡舉的、地面擺的、樹上掛的全是「徵婚啟事」,上面的姓名全是編號,但年齡、學歷、工作履歷等信息則一應俱全,特別是家中有幾套房子、幾輛車等情況寫得更全。
見到這一幕,閆博士感到異常尷尬。一旁,母親卻難抑興奮。很快,母親就與一些為兒女相親的老人打成一片:「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想讓兒子早點娶媳婦,怎麼就那麼難?」母親滔滔不絕地講,孩子長期在外忙工作,對終身大事不上心。家人如果不苦口婆心地催促,他會任由自己單身下去,拖得越久越難成婚。
節後上班
電話微信輪番轟炸
「不過,我發現,去公園相親的,大多數都是老人,年輕人極少。」閆博士講述,弄得自己非常尷尬,又擔心母親心臟不好,不敢惹她生氣,於是硬著頭皮在一旁賠笑臉。這反倒贏來周圍老人們的誇讚,「看看人家這海歸博士,既懂事,又孝順,我得拍張照片,回去問問我姑娘能相中不?」
聞訊,閆博士母親樂得合不攏嘴,把寫有自己和兒子手機號碼的小紙條塞給眾人。對此,閆博士只能心裡叫苦。果不其然,初五一回到家,各種來電、加微信的令他應接不暇。
「好不容易盼來了節後上班,可是,早中晚一天三遍還是被『花式催婚』!」他向心理專家訴苦說,特別是2月14日,父母親朋又為他安排了好幾場相親會,令他身心俱疲。一想到這,他徹夜難眠,茶飯不思。
心理專家
催婚讓當事人感到「恥」
瀋陽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劉長輝告訴記者:根據臨床顯示,每年春節左右都會出現一批類似的求助者,他們是單身大齡一族,每當過年,他們的工作、婚姻問題就會成為家人詢問和談論的焦點,他們因此承受比平時更大的心理壓力,所以會集中在春節過後爆發心理疾病。
「從精神動力學角度出發,催婚現象可衍生一系列心理問題,面對父母親朋催婚壓力,當事人時常感受到『恥』,只是為了父母的面子、別人眼裡的風光而活著,卻喪失了自我存在價值。」劉長輝表示,很多人從小就在努力做別人眼中的「乖孩子」,成年後依然找不到自我,甚至淪為「巨嬰」。
他建議當事人要心平氣和地與父母多交流,談談自己的人生規劃,說說獨自在外的經歷,說服父母,放棄對孩子的各種「擔心」及「操控」。但是,心理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必須要接受心理醫生的專業治療,在醫生幫助下重新進行心理建設。
社會學家
不贊成父母代為「徵婚」
在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思寧看來,南湖公園的「相親角」已經存在多年,對於一些父母來說,去「相親角」為孩子們相親已經形成了習慣,他們帶著希望去,可以緩解內心的焦慮和無助。
張思寧分析,一些子女對父母到公園為其「徵婚」的舉動不贊成甚至阻攔,但最終無法阻止父母的舉動,這一現象折射出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兩代人婚姻觀念的衝突,老人認為人一輩子只有結婚才是歸屬,孩子不結婚,父母就會焦慮。而現實中,不少父母為子女挑選的婚姻對象,很難滿足子女的要求。
不過,她也指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礎,大齡青年婚戀問題應當引起社會各界重視,科學引導解決終身大事。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主任記者
唐葵陽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