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登記」行為的行政法思考丨公法研習社

2020-12-08 澎湃新聞

原創 袁文瀚 上海浦東法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開啟了一個公私法融合的時代,縱覽《民法典》,可以梳理出相當多的行政法規範。一方面,行政執法、行政審判離不開對《民法典》的不斷學習和理解,另一方面,《民法典》中不少私法制度的實施,也要依靠公法特別是行政法上的制度安排才能得以具體落實。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不動產物權登記制度。

下面,我們結合《民法典》具體條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習:

民法典中的登記

經檢索,登記一詞在《民法典》中一共出現183次,屬於出現頻次較高的關於行政行為類型的詞語,涉及《民法典》規定的方方面面,例如物權登記、身份登記、工商登記等。有的只有經過登記才產生民法上的權利,如不動產物權登記,有的經過登記具有對抗效力,如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特殊動產登記等。此外,還有的將登記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如租賃合同備案登記。

01

不動產物權登記

【法條速遞】

《民法典》

第二百零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登記生效:物權登記是物權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法定要件,缺乏登記的物權行為是無效的,不具備法律效力。

02

用益物權登記

【法條速遞】

《民法典》

第三百四十一條 流轉期限為五年以上的土地經營權,自流轉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土地經營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登記公示: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轉讓等,該種登記效力以「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立法用語予以呈現。

無論是登記生效還是登記公示,都離不開行政機關的登記行為,該登記行為必須同時具備兩方面的屬性:一是相關民事法律規範對民事主體提出了登記的具體要求;另一方面是行政法律規範賦予了登記機關的登記職權。因此,登記既體現了民事主體意思表示與行政機關公權力,又涉及到民法上的物權登記與行政法上的行政管理,具備雙重屬性。

03

特殊動產登記

【法條速遞】

《民法典》

第二百二十五條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的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民法典》關於特殊動產的規定系原則性要求,登記的具體要求體現在行政法關於特殊動產的登記管理上。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對機動車實行登記制度。機動車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後,方可上道路行駛。尚未登記的機動車,需要臨時上道路行駛的,應當取得臨時通行牌證。第九條規定了機動車登記的條件。公安部《機動車登記規定》第二章規定了登記的具體類型,包括註冊登記、變更登記、轉移登記、抵押登記和註銷登記五種。

04

備案登記

【法條速遞】

《民法典》

第七百零六條 當事人未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辦理租賃合同登記備案手續的,不影響合同的效力。

《民法典》原則性規定了租賃合同需要辦理備案手續,在實踐中,辦理具體備案手續的要求則由行政法律規範進行調整。行政備案的要求大多散落在各個單行法律法規之中,就備案種類來講,存在許可型行政備案、確認型行政備案、程序型備案和監督型備案等。

以合同備案為例,居住房屋租賃合同的備案要求多見於行政規範性文件中,如《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規定要求推行住房租賃合同示範文本和合同網上簽約,落實住房租賃合同登記備案制度。2019年12月19日,上海市民政局發文《上海市民政局關於市房屋管理局「居住房屋租賃合同登記備案」事項調整為「上海市住房租賃合同網籤備案」事項的通知》,規定自2019年12月25日起,本市「居住房屋租賃合同登記備案」事項調整為「上海市住房租賃合同網籤備案」。商品房預售合同的備案登記則是法律的明文要求,如《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商品房預售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預售合同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產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登記備案。

不動產登記的公信力

【法條速遞】

《民法典》

第二百一十六條 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第二百一十七條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準。

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公示手段,其面向第三人產生公信力的法效果,取決於《民法典》第二百一十六條的事先規定,之所以賦予其公信效果,其意義就在於,即使此類登記與真實的權利不符,對於信賴物權登記而為交易之人,法律仍然承認其具有與真實物權狀態相同的法律效果,其目的在於保障不動產交易秩序的穩定、有序。因此,登記行為又具有很強的公法屬性以及國家擔保的意涵。

1.登記機構。《民法典》第二百一十條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為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國務院頒行《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等行政法規,將不動產登記列為行政管理事項。《民法典》第三百三十三條把《物權法》第一百二十七條中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修改為「登記機構應當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從立法上保證了不動產登記機構的統一。因此,我國關於統一登記主體的規定,體現了登記機構的權威性。

2.登記職責。《民法典》第二百一十二條規定,登記機構應當履行的職責包括:查驗、詢問、要求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等。對登記審查職責的規定,體現了登記機構對交易合意以及法定效果的確認。

3.登記程序。登記程序具有法定性,申請材料必須首先形式合法。登記行為具有被動性,登記需要由當事人提出申請才能啟動。

4.登記效力。在債權法律關係效力方面,登記意味著轉移物權的義務履行完畢。在物權法律關係效力方面,登記意味著物權發生變動。在行政法律關係方面,一經登記則意味著,非經法定程序和理由不得再隨意撤銷變更,且善意第三人可信賴登記而為交易。

不動產登記的審查

【法條速遞】

《民法典》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第二百一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

第二百一十二條 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

(三)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

第二百一十三條 登記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

(二)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複登記;

(三)超出登記職責範圍的其他行為。

第十六條 不動產登記機構進行實地查看,重點查看下列情況:

(一)房屋等建築物、構築物所有權首次登記,查看房屋坐落及其建造完成等情況;

(二)在建建築物抵押權登記,查看抵押的在建建築物坐落及其建造等情況;

(三)因不動產滅失導致的註銷登記,查看不動產滅失等情況。

目前,理論上登記機構的審查主要存在形式審查、實質審查以及合理審慎審查三種模式。

一般來說,真正的實質審查,通常需要溯及前數手交易,其中任何一手交易有瑕疵,都有可能導致登記錯誤。從《民法典》的規定來看,登記機構職責包括查驗、詢問,可以要求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可以認為,《民法典》仍然選擇的是形式審查,同時要求儘可能地多做一些盡職調查。在行政審判中,無論是形式審查、實質審查還是合理審慎審查,均應按照法律、法規對登記行為審查的法律要件的規定,根據登記機構的職權範圍,對登記行為進行全面審查。

登記錯誤的裁判

【法條速遞】

《民法典》

《最高人民法院院關於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百二十二條 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登記錯誤,造成他人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後,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第十一條 被訴房屋登記行為涉及多個權利主體或者房屋可分,其中部分主體或者房屋的登記違法應予撤銷的,可以判決部分撤銷。

被訴房屋登記行為違法,但該行為已被登記機構改變的,判決確認被訴行為違法。

被訴房屋登記行為違法,但判決撤銷將給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房屋已為第三人善意取得的,判決確認被訴行為違法,不撤銷登記行為。

不動產登記錯誤,主要是指登記機構違反審查義務導致的登記簿記載內容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的情形。在司法實踐中,不動產登記錯誤案件的判決方式主要包括撤銷判決、確認違法判決。

1.撤銷判決

撤銷判決撤銷的不僅是行政行為本身,還消滅行政行為已經產生的法效力。對於未盡到審查責任導致登記錯誤的,如只要履行審核程序即可判斷真偽的,可以認定為登記機構違法,撤銷登記行為。

2.確認違法判決

登記產生的公信力以及權利推定,具體是體現為第三人的善意取得制度,在裁判方式上,基於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確認違法判決是較為穩妥的選擇。對於登記行為效力已經終止的,也可以判決確認違法。

登記錯誤的賠償

關於登記機關賠償責任的認定,需要強調和特別注意的是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國家賠償法》確定的國家賠償歸責原則是違法責任原則。但在登記錯誤引起的國家賠償案件時,一般考慮採用客觀違法和主觀過錯相結合的歸責原則,充分考慮作出登記的機關工作人員行為時的主觀過錯及其程度等因素確定賠償責任。

一是登記機構故意作出違法行為。工作人員單獨或與他人串通,違法作出登記行為,致使權利人損失的,可以考慮登記機構承擔全部或部分賠償責任。

二是登記機構因過失作出違法的登記行為。工作人員未審慎履行行政職責而作出的錯誤登記行為,致使權利人損失的,可以考慮根據登記機構工作人員的過失程度,裁量其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三是申請人提交的登記申請材料不正確或申請人故意隱瞞、欺騙,登記機構根據房地產登記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等規範性文件的規定,履行了審查職責仍不能發現申請材料存在瑕疵,而導致作出的登記錯誤,申請人以此要求登記機構承擔行政賠償責任的,可以考慮不予支持。

本文作者:袁文瀚

原標題:《民法典中「登記」行為的行政法思考丨公法研習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基於民法典條文的行政法思考丨公法研習社
    編者按按照公、私法的劃分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屬於私法,行政法屬於公法。《民法典》的頒布影響力不僅僅限於私法領域,對行政執法及行政審判均將產生重大影響。為更好學習《民法典》,提升民法典時代行政審判理論研究及實務操作能力,我院行政及執行裁判庭「公法研習社」從行政法的角度組織對《民法典》進行了專題學習,將推出系列學習成果。
  • 民法典編纂中的行政法因素
    其行為可能僅僅產生民法上的後果,如指定或者擔任監護人、婚姻登記、物權登記等,但其行為究竟是民法上的行為,還是行政行為,要從行為的目的、糾紛解決的方式及承擔責任的性質來區分。當然,當行政行為與民事行為或者權利衝突時,應獨立救濟,但在立法和司法中,應該相互協調——不能把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及權利建立在違反行政法的基礎之上,反之亦然。
  • 民法典時代行政法的發展與完善
    所以,合理區分哪些事項屬民法,哪些屬行政法是理解民法典中行政法規範的第一步。民法典中,政府有時作為民事主體出現,比如政府承擔防止性騷擾義務、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等;但有些情況下,民法典規定了政府的行政法義務,比如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民政部門要為居民提供必要生活照料措施、物權登記過程中政府履行的登記職責、政府實施徵收徵用措施、行政機關對高空拋物的調查職責等。
  • 民法典中的公法規範
    對合同的限制大多存在於公法之中,這就要求民法典需要保留公法進入私法的通道。鑑於此,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規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生效、變更、轉讓、解除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通過該轉介條款,公法規範實現了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制約和限制。  從司法實踐來看,公法規範對合同效力的影響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領域。一是金融領域。
  • 行政法如何對接民法典?產權續費、信息保護仍需具體規範
    再比如民法典物權編規定了與不動產登記相關的內容。第210條寫道,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登記範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第212條、第213條又分別規定了登記機構的職責和不得從事的行為,後者包括不能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不能以年檢等名義重複登記、不能進行超出登記職責範圍的其他行為。
  • 挖掘民法典的公法價值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民法典因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而屬於私法的範疇,並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事權利的「宣言書」以及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事實上,民法典不僅是私法之「典」,同時也具有極大的法律溢出效應,蘊含並衍生了重要的公法價值。
  • 法學匯|馬懷德:民法典時代的行政法回應
    民法典雖然規定了部分行政法規範,但不是完整系統的制度規定,可謂留下了一個立法「接口」。行政法要回應好民法典的要求:一方面,立法機關必須及時作出回應,在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中進一步細化,改革和完善相關制度,以便更好地實施民法典。比如,民法典規定,對於高空拋物行為由公安等機關負責調查。這實際上是要求行政機關履行行政法職責,所以需要行政法律法規對此作出相應規定。
  • 孔祥俊:挖掘民法典的公法價值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民法典因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而屬於私法的範疇,並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事權利的「宣言書」以及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事實上,民法典不僅是私法之「典」,同時也具有極大的法律溢出效應,蘊含並衍生了重要的公法價值。
  • 行政法總則和行政法典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這些立法例均屬於中國在行政法發展過程中的創新之舉,因此對於制定行政法總則這個命題,應當持開拓、創新的思維進行認識和研究。與此同時,對於另一種思維也應該引起思考:很多人認為行政法調整的範圍太廣、對象事物變化太快,無法形成一部有效的行政法法典。
  • 論我國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與路徑——以民法典編纂為參照
    民法典構建的一整套概念體系,包括法人、法律行為、物權、合同、委託等,主要著眼的是私法領域,在公法領域也有與其相對應的概念體系,如公法人、行政法律行為(典型是行政處理決定)、公物、行政合同、行政委託等,這些概念以及相關的制度都應在參照(但絕不是照搬)民法典相關規定的基礎上,結合行政法的特性進行改造,在行政法典中予以明確。
  • 【重點推薦】孔祥俊:挖掘民法典的公法價值 - 學術卡片_光明網
    孔祥俊:挖掘民法典的公法價值  民法典因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而屬於私法的範疇,並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事權利的「宣言書」以及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事實上,民法典不僅是私法之「典」,同時也具有極大的法律溢出效應,蘊含並衍生了重要的公法價值。
  • 民法典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係的壓艙石
    民法典規定了許可、確認、徵收、徵用、收費、救助、獎勵、檢查、裁決、調解、賠償等行政行為。一是單個行政行為的適用規則。如離婚冷靜期制度對離婚登記行為進行了三重構造,提交離婚登記申請要有三十日冷靜期,冷靜期屆滿後要有三十日的申請期,冷靜期屆滿後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合理平衡了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係。二是民法和行政法規則的交錯適用。
  • 民法典時代的行政法回應」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馬懷德教授首先向出席本次會議的專家學者表示感謝,對本次研討會召開的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並從「如何認識民法典中的行政法規範」、「行政法如何回應民法典的要求」以及「民法典的制定帶給我們的啟發」等三個要點展開,指出民法典的制定實施是中國法治建設領域的一件大事,對法治建設的各個領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行政法應深刻地認識這個意義,並積極地回應民法典產生的時代要求。
  • 論我國民法典中決議行為與合同行為的區分
    我國新近民法教科書中多承認決議行為的獨立性,認可決議行為具有獨立於共同行為和合同行為的固有屬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第134條正式將決議行為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新類型,連同該法第69條、第72條、第85條、第95條等規定,「決議」一詞在《民法總則》中共出現10次。《民法總則》第81條第2款、第94條第2款、第98條、第106條還在與「決議」同等含義上使用「決定」8次。
  • 行政法總則與行政法法典化研討會召開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應松年第一次公開提出「制定中國行政法總則,推動中國行政法法典化」。應松年指出,從全世界的範圍來看,制定行政法總則是極為罕見的,提出建立中國行政法總則的觀點,不僅是對民法總則制定立法方法和經驗的總結,更是對於當前我國行政法學發展創新之路的開拓。
  • 民法大咖+華政園「民法天團」攜手!
    《民法典》第641條第2款規定「出賣人對標的物保留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既可能會給交易第三人帶來查詢登記的成本,也可能變相限制了買受人處分自己同類財產的交易能力。該規則的適用,或者需要限制在本身以登記為識別基礎的特殊動產,或者須準用正常經營買受人規則,在涉及非正常經營買受人時,還需要嘗試放寬善意的認定。2.
  • 《民法典》對市場監管有什麼影響?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規定了市場監管部門行使職權的邊界市場監管執法行為從本質上講,屬於行政行為,行使的是國家的「公權」,這與《民法典》旨在保護的「私權」不同。市場監管部門在行使監管執法這項「公權」時,要嚴守權力界限,以民事主體的法定「私權」為邊界。
  • 關於行政法的理念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迅速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刑法、民法都已初具規模,但行政法的發展相對滯後。1987年,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顧問陶希晉的倡議和組織下,經批准,由全國人大法工委領導下的行政立法研究組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