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寫作了伯特蘭·羅素的《西方的智慧》?

2020-12-11 冷月的環球之旅

1940年春天的一場訴訟中,伯特蘭·羅素因「傳播不道德的自由主義」被判有罪,因此丟掉了紐約市立學院的教職。由於戰爭,哲學家被困在美國,無法收到從英國匯入的錢,也不能在美國獲得收入,還有3個孩子需要撫養。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述:「只有一個人用實際方式支援了我,那就是巴恩斯博士。他給了我一份5年合同,讓我在他的基金會教授哲學。」

因此,1941年1月的頭幾天,羅素開始了在費城的新工作。授課地點在一間法國現代畫畫廊,「大部分作品是裸體畫,與哲學研究有點不協調」。同時他還面臨與難對付的博士共同生活的問題,「他需要所有人不斷地奉承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是吵架」。這種夥伴關係維持了兩年。到1942年12月底,博士以羅素工作不夠努力,其課程「膚淺無趣」為藉口解僱了他。

實際上,課程的筆記已經形成了《西方哲學史》前三分之二的內容,故而編輯也已經準備好支付書籍出版的定金了。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支付了2000美元,然後大賺了一筆。這本書成了最成功的哲學類出版物。1950年,在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官方授獎理由中也提到了它。

這是一次跨越了2500年思想史的巡禮,但羅素也有他的範本。尤其是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羅素認為「這個主題無法在一本更短的書籍或是幾本互相獨立的書中得到恰當的闡述」。

羅素的研究成果被集成一套厚達1200頁的三部曲,公然挑戰了亞歷山大詩人卡利馬科斯的名言:「一本大部頭就是一場大災難。」與不可彌補的大災難不同,大部頭的書籍是可以縮減的。羅素曾對吉本的書做過多次這類嘗試,以持續為自己帶來靈感。到了1959年,他又決定對自己的《西方哲學史》進行縮編。

如今,對大部頭書籍的縮寫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完成。如果採取肢解的方式,原始文本會被編輯者大刀闊斧地刪減,這些編輯只從外部決定刪減哪裡、刪減什麼,再對切口處進行縫合,對局部進行必要調整,使篇章總體協調。

但若採取的是內向重組的方式,則需要以縮略的方式將原始文本幾乎全部重寫,編者最終扮演了合著者的角色。這正是《西方的智慧》所選擇的方式,羅素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澳大利亞哲學家保羅·福爾克斯。

縮寫的成果成了羅素長長的著作目錄中一個獨特的存在,這是他與其他人合作完成的唯一一部普及類書籍。另一個僅有的例外是與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出版於1910年到1913年間。

卡爾·斯帕多尼(Carl Spadoni)在《誰寫作了伯特蘭·羅素的〈西方的智慧〉?》一文中重現了這次合作的細節。斯帕多尼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檔案館的館長,那裡保存著這位英國哲學家的書稿。

大體上,問題的答案是:福爾克斯以《西方哲學史》為基礎,實際寫作了整本書,羅素在這期間進行了檢查和注釋。儘管刪減部分的總量相當於原作的三分之二,這部縮減版依然篇幅可觀。福爾克斯在序言首句引用卡利馬科斯的話並不是偶然,不過他機智地指出,「在流通的災難中,這還只是最輕微的一種」。

對比兩本書的目錄,我們立即能發現《西方哲學史》第一冊關於古代哲學的三個部分,還有第二冊關於基督教哲學的兩部分,在《西方的智慧》中也有完全對應的章節。

而對有關現代哲學的第三冊,作者進行了更多實質性的改編,改編篇幅佔到了全書的一半。這是合理的,也回應了對羅素過多關注前笛卡兒哲學而忽略了現代哲學的批評。

更全面地說,一些評論家批評羅素寫的並不是一本真正的通史,而是一部武斷且有偏見的小說。他們在羅素的自傳中得到了答覆:「我接受但不認可沒有個人觀點的人,這種人不可能寫出有趣的故事。對我來說,公正只是一種欺騙。」

忠於此原則的羅素,篩選了要談論的人和事,提前實踐了博爾赫斯在《英國圖書館》(La Biblioteca inglese,對應的英譯本為Professor Borges)中的宣言:

我並不傾向於教授我的學生我所不了解的英國文學,而更願意傳遞我對特定作家的熱愛。更確切地說,對特定幾頁書的熱愛。或者再確切一些,對特定幾行文字的熱愛。我想這就夠了。一個人會先愛上幾行文字,然後一頁書,然後一個作家。

羅素著作的成功證明他了解如何與普通讀者交流。正是他有趣的觀點,或是他的風格使得《西方哲學史》和《西方的智慧》妙趣橫生,後者尤為明顯。我們來讀一讀《西方的智慧》裡的一些句子。

· 曾經人們以為哲學家必須對一切都有所了解,這也許是錯誤的。但今天流行的觀點是哲學家對任何事情都一無所知,這一定是錯誤的。

· 用獨立的、不隨大流的方式思考總是不穩定的。當人們將自己放在被認定擁有真理之人持有的偏見的對立面時,他就會真的面臨危險。

· 大學的作用不是在學生的腦子裡堆滿知識,而是讓他們形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談到批評,福爾克斯便考慮了業內人士對《西方哲學史》的批評。儘管在自傳中,毫不悔改的羅素展現了自己的固執:「相對於《西方的智慧》,我更偏愛《西方哲學史》,因為在前者中我磨去了稜角,對激烈的表述踩了剎車。」他順便補充,「但我喜歡後者的插圖」,然而它們在義大利最近的幾個版本中都缺失了。這不是一個嚴重的損失,因為50年前,在本質上依然是口語文化的背景下,圖像可以提供一種視覺刺激,而在今天業已過度視覺化的文化背景下,它們的存在無非是增加了淹沒文字的雜音。 不過,《西方的智慧》最主要的新內容是對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沒有提到的哲學家進行介紹,包括索倫·克爾凱郭爾、奧古斯特·孔德、貝內德託·克羅齊、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卡爾·雅斯貝爾斯、讓—保羅·薩特以及馬丁·海德格爾。

對福爾克斯來說,最大的困難顯然是必須用羅素的方式思考和表達。但他極好地克服了這個問題,下面這個例子中對海德格爾尖銳的評論就是證明:

他的哲學極其模糊,使用的術語十分古怪。令人不禁懷疑他的語言本身正在反抗。

福爾克斯所使用的語言與羅素所有作品中的思想全無衝突,要知道,後者可是20世紀最高產的哲學家,也是最多人閱讀的、最大眾化的哲學家。在羅素的上百部著作中,《西方哲學史》以及作為其映像的《西方的智慧》構成了普及類作品的最高成就。所以,它們當得起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前者做出的評價,《羅素自傳》也轉抄了這段話:

這是一本珍貴的書,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比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用來滲透久遠時代和遙遠思想的可人的新鮮感、獨創性及靈敏度更值得讚賞。能因存在這樣一位智慧、誠實、勇敢且敏銳的人而自豪,是我們這個如此貧瘠甚至粗蠻的時代的巨大幸運。

相關焦點

  • 東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較
    人們常說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智慧,當然不同的民族對智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所代表的東方智慧觀念,與洋人的西方智慧觀念有很大差距。西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無非亞里斯多德、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之流,都是理論家、發明家、創造家。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是誰?大家會不約而同地說:「諸葛亮」。
  • 西方哲學的智慧學說與佛教的般若智慧之比較
    古希臘時期偉大思想家蘇格拉底是西方理性主義甚至基督教文化的先祖,他提出的「哲學就是愛智」的命題,奠定了整個西方文化發展脈絡的基調。古印度時期喬達摩悉達多王子通過親身踐行證悟的般若智慧,則成為人類文明中佛教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兩種不同的智慧觀歷經千年,仍在當今中西文化的對抗與碰撞中主宰著人類的思維和命運。於是,對比這兩種智慧觀念,也許能夠為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與文化批判提供寶貴的思想啟迪。
  • 羅素《西方哲學史》:一部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歷史的經典著作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現代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創作的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歷史的著作。 《西方哲學史》全書共3卷,全面地介紹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0世紀中葉四方哲學的發展過程。第1卷講的是古代哲學的產生與發展。第2卷講到天主教哲學從興起到壯大,最後衰落的歷史。第3卷主要講述近代哲學的發展過程。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科學的興盛期,再到19世紀思潮的猛烈湧動。作者最後提出了邏輯分析哲學。
  • 嚴歌苓:中文寫作不需要西方認可 而要感動自己
    [摘要]「別想著我寫了去遷就誰,我遷就那些不懂得中國語言的西方人,我遷就諾貝爾的讀瑞典文的老學者們?我覺得低不能遷就網絡上的讀者,高不能遷就任何一個評獎的委員會。」「面向世界」≠讓西方認可12歲參軍,作為軍隊歌舞團演員,嚴歌苓隨部隊走遍了西南地區的每個角落。1989年她又到美國讀書,後來因結識了身為外交官的先生,隨其遠走非洲、歐洲。「我自稱吉卜賽人。」嚴歌苓說。而正是這樣的經歷,使得嚴歌苓每到一個地方,接觸一個文化和語言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下意識地去對比母語——— 漢語。
  • 這本書是我讀過的最適合中國人讀的西方哲學史
    關於西方哲學史的書籍,只讀過有限的幾本:伯特蘭·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羅伯特·所羅門的《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如果它也算的話),其中《蘇菲的世界》最易讀,它是一本小說,主人公是位十五歲的小女孩,照著小說的意思,人到了十五歲的年紀,已經學習了不少知識,
  • 破除神話,愛智慧-西方哲學史
    幾百年過去了,很多人登上了奧林匹斯山頂,誰也沒見過神,向神祈禱人們也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神話時代,因為人類的生產水平有限,只能養活神廟裡的那幾個神職人員。再加上那個時候,我們祖先的文字過於複雜,難以普及。與神對話一直以來是一種特權。直到「愛智慧」的出現,這種特權開始逐漸被瓦解。
  • 百年前一位西方哲學家的震撼預言!
    圖為遊行的北京大學學生 1920年,享譽全球的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訪問中國,並在北京大學講學一年。 1920年的中國,軍閥割據、列強林立、國弱民窮,而當時的北京大學,大師雲集、兼容並蓄。
  • 智慧的聲音!羅素1959年給未來的寄語,今天看仍振聾發聵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1959年接受BBC專訪時,被問到如果這段視頻會被後世人看到,他有什麼想對他們說的。羅素說了兩點,其一關乎智慧,其二關乎道德。有關道德的一點,他說: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日益緊密相連的世界,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彼此。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在這個地球上共存。
  • 西方智慧VS東方智慧,辯證思維VS直覺思維
    有思想家把東西方人思維方式的差別區分為,東方人的思維是籠統的,重領悟;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分析的,重思辨。這不是沒有道理。 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東西方人處理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具體來說,西方人是辯證的,而東方人是直覺的,即所謂中華文化中的「圓而神」的智慧。
  • 特洛伊文化是西方人掌控世界的智慧結晶?
    特洛伊木馬屠城故事包含有木馬和屠城特洛伊木馬屠城看來就是來者不善了,故事是這樣的,在地中海旁邊的愛琴海一帶,曾經在古希臘時期產生過高度文明智慧愛琴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最早發祥地愛琴海西部是發達的古希臘代表西方文明,愛琴海的東部是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國領土,代表著東方文明
  • 智慧寫作策略——只要掌握運用好八大寫作技巧,作文一定得高分!
    要想讓作文得以高分,我們的「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智慧寫作策略」的教育觀點認為必須要注意和明確掌握並運用好如下八點,才能達成高分之目的。第一點、必須保證寫出的文章是一篇優秀的作文,必須有著較為「規範」的寫作流程和文筆流暢生動語言。
  • 高考英語寫作指導:範文匯總-對西方節日的看法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高考英語寫作指導:範文匯總-對西方節日的看法 2013-01-09 15:44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座談會暨西方哲學的翻譯、研究與寫作研討...
    12月2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哲學院,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聯合舉辦的「《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座談會暨西方哲學的翻譯、研究與寫作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來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國內主流媒體的記者參加研討會。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哲學能開啟人的智慧,增長人的見識和認知,進而把人的大腦培養為一個更具全面和多元的反射平臺,但是如何打開哲學殿堂的大門呢?如何像雅典學院那樣,讓自己具備一個睿智和博大的心靈和大腦呢?做這些之前,先看看這些哲學入門書吧!因為任何人在跑和飛之前,先要學會走。
  • 2020山東遴選策論文寫作:打造智慧城市 築就幸福生活
    2020山東遴選策論文寫作:打造智慧城市 築就幸福生活 【導語】2020年山東遴選考試備考進行中,為了幫助大家有效備考山東遴選考試,山東中公遴選考試網整理2020年山東遴選備考資料,供大家學習和參考,預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
  • 讓西方回到西方——在世界哲學家大會舉辦前夕訪談陳來教授
    如果以有沒有討論西方哲學中的問題作為標準,恐怕一大部分中國古代哲人都無緣哲學家之列。這顯然是荒唐的。以西方哲學的問題為「哲學」問題,而判定非西方文化是否有哲學,實質上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表現。今天,非西方的哲學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發展起一種廣義的「哲學」觀念,在世界範圍內推廣,解構在「哲學」這一概念理解上的西方中心立場,才能真正促進跨文化的哲學對話,發展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哲學智慧。
  • 西方三聖、東方三聖、華嚴三聖,分別指的是誰?
    大家去寺廟會發現,裡面供的佛像往往很多,讓人眼花繚亂,都不知道誰是誰。就連很多學佛的朋友,也很難分得清楚。所以有的人只要見到佛像就拜,也不管是哪尊佛哪尊菩薩了。大乘佛教中的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薩,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寺院經常看到的佛菩薩像:西方三聖,東方三聖。華嚴三聖。
  • 西方女性文學是如何崛起的?勃朗特三姐妹又是誰?有何故事?
    19世紀是真正意義上的西方女性文學產生的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女性想像力得以馳騁的黃金時代。需要指出的是,這也是西方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轉型時期。在這個世紀裡不僅婦女生活狀況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女性文學傳統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
  • 「寫作指導」怎麼寫西方園林史論文
    寫一篇好歷史論文,要儘量做到論題新、論點新、角度新,文筆清新流暢,既有較強的可讀性,又有較深的啟發性,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怎麼寫西方園林史論文: 1.擬定標題題好一半文,好的標題能畫龍點睛。標題要準確、簡潔又富文採,不妨擬幾個標題,反覆推敲,擇優選用。
  • 藝術寫作:華麗「洋帽子」下躲著一群機會主義者
    而狐假虎威式的寫作,在今天的自我包裝、發表、職稱評定等方面常常暢通無阻。我曾經看過一些留洋背景的年輕藝術家和評論家的文章,從開篇到結尾,幾乎每段都有一個甚至幾個西方藝術家或學者的文字引用,文末則是長長的文獻,可我看到最後也沒看出作者自己的觀點在哪裡,少得可憐的自己撰寫的文字基本上還是對引文的解釋和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