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斬首為何等到午時三刻?監斬官不熱嗎?這是皇帝最後的仁慈

2020-08-27 阿威早知道

錯誤誰都會犯,但有輕有重,從古至今最嚴重的都是死刑,雖然有「是否殘忍」的比較,但古時菜市口問斬算是最直接方式。午門斬首往往會有市民圍觀,如此一來不僅能懲戒當事人,更能以儆效尤,一舉多得。在中國古代,刑罰種類多樣,午門問斬是重罪,往往都是十惡不赦的罪臣才能有此「殊榮」。在影視劇中,對於斬首多有描寫,而在問斬時很容易發現一個細節,問斬往往會等到午時三刻行刑,這是為何?

想了解午時斬首的概念,首先了解一下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午時三刻是古時的時間概念,與現在大不相同。如今的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一天從0點開始,每一小時是六十分鐘。但是古代時間僅分為十二個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兩個小時。但在古時的子時為當前時間的23點至0點,而亥時為末尾9點至23點,循環往復。根據時間的規律,午時的時間定格在中午11點到1點之間。那麼三刻呢?這則與古時一種計時工具有關,即漏刻。漏刻的計時相對精準,一個時辰被分為八刻,換成當前也就是說120分鐘分成八份,每刻15分鐘。此時午時三刻的概念已經明確,就是如今的11點45分。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能看到監斬官、劊子手、犯人與市民在烈日豔陽下等待午時三刻的到來,相信很多人會有疑問,不熱嗎?事關重大,熱不熱不那麼重要。古人對於易學八卦中的陰陽概念十分關注,隨之陰陽概念也被運用到了生死之上。在古時,斬首往往象徵著出現陰魂,而午時日照最足象徵著陽,頂著太陽斬首隻為了「相剋」。午時確實不是大陸最熱的時候,但卻是太陽直射最強的時候。陽光最足的時候,陰魂自然不敢作祟。

午時與午時三刻都作為斬首時間,而這樣的概念其實蘊含著古人對自然的理解。由於都城地理位置的不同,古人發現正午的時間也會存在不同,放到如今就是所謂的時差,以長安與北京對比,長安斬首的時間是正午12點,而北京則為11點45。在時間上看並沒有相差多少,但卻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更是對斬首儀式的重視。陰陽相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衝散陰魂,這對於保護監斬官與劊子手意義非常。無論被斬首之人是否存在冤屈,監斬官與劊子手都不想被陰魂糾纏。在正午斬首,陰魂無法形成,如何能找尋報復呢?

當然,在古時並不是每一個囚犯都能享受午時三刻的殊榮,雖然時間僅僅相差45分鐘,但這是「皇帝最後的仁慈」。正午的日照最足,越靠近正午陽氣越盛,時間相差45分鐘的午時,陰魂不會被陽氣衝散,也就是說可以為其留有魂魄,但午時三刻不同,陽氣越來越盛,能夠享受到「午時三刻」待遇的,都是皇帝的「恩賜」。雖然看上去很有玄學的味道,但是在沒有科技的古代意義非凡。古時也有午門問斬、秋後問斬的說法,其中午門代表的是地理方位,象徵著陽氣最盛的地方。而秋後問斬代表的是時間概念,秋天萬物凋零,生命的結束選在此時也是順應天時。

除此之外,正午行刑說是「皇帝最後的仁慈」還有一點原因——人在正午時精神萎靡。困意是最難以忍耐的,即使是飢餓當前,困頓來襲人也會睡覺。這麼說十分難以理解,但是在清晨十分行刑,罪犯必然一夜不敢入眠,經過一夜的恐懼成為必然。而正午時,由於一上午風吹日曬,人的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身體不好的會喪失意識,劊子手此時手起刀落會極大減少罪犯的痛苦。不僅僅是緊張的精神能夠放鬆,甚至疼痛感都會減少。

還有一種說法很有趣,關於午時斬首的意義不僅是懲戒罪犯,更重要的是殺一儆百,換句話說就是斬首也是為了更好的統治。小農經濟下的百姓,勞作時並沒有很精準的計時工具,往往都以日頭位於正南區分時間,而太陽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時則是回家吃飯的時間。此時行刑,有利於百姓勞作歸來之後圍觀,如此駭人的場面,對於平民而言太過震撼,犯罪的想法自然受到抑制。從管理的角度來說「殺雞儆猴」式的說教,比日常苦口婆心的規勸更為有效。

相關焦點

  • 古時斬首為何等到午時三刻?監斬官不熱嗎?這是皇帝最後的仁慈
    看過古裝劇的,可能都聽過大人在判刑時,都會說「幾日後午時三刻斬頭示眾」,然後行刑官就在當天坐在那裡等到午時三刻,然後劊子手行刑....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斬首都要在午時三刻,而不是午時兩刻,一刻?或者其他時間呢?有什麼講究嗎?古時斬首為何等到午時三刻?監斬官不熱嗎?
  •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監斬官不熱嗎?這是皇帝最後的仁慈
    愛看古裝劇的朋友,肯定對一句話印象深刻,那就是:「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可以說是古裝劇中的名場景了。那麼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這裡面又有什麼說法和講究呢?今天就和我來一起看看!上面我們算出,這是一天最熱的時候,監斬官他們不會熱嗎?
  •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漲知識了!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相當嚴苛的法律,一定有人犯罪就要受到重罰,而最嚴重的就是判死刑了,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也可以看的,手握大權的人殺人只需要一句話,大多是凌遲,斬立決,或者拉到菜市場斬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斬首都會在午時三刻進行,於是很多人就會好奇,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巧合嗎?
  •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漲知識了!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相當嚴苛的法律,一定有人犯罪就要受到重罰,而最嚴重的就是判死刑了,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也可以看的,手握大權的人殺人只需要一句話,大多是凌遲,斬立決,或者拉到菜市場斬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斬首都會在午時三刻進行,於是很多人就會好奇,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巧合嗎?
  •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漲知識了!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相當嚴苛的法律,一定有人犯罪就要受到重罰,而最嚴重的就是判死刑了,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也可以看的,手握大權的人殺人只需要一句話,大多是凌遲,斬立決,或者拉到菜市場斬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斬首都會在午時三刻進行,於是很多人就會好奇,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巧合嗎?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看到犯罪之後的下場是如此的悲催,絕大多數普通百姓都會斷掉犯罪做壞事的念頭。為了最大化這種教化與震懾的效果,刑場的布置也會十分講究。
  • 皇帝為何要將犯人「午時三刻」斬首?「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在古裝「小說」或者「電視劇」中聽到類似於「午時三刻斬首」、「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話,那麼,小編就好奇了。「午時三刻」、「午門」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處死犯人還要這麼有講究?還有,「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幾點,小編對這個時間表示沒感覺?
  • 皇帝為何要將犯人「午時三刻」斬首「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在古裝「小說」或者「電視劇」中聽到類似於「午時三刻斬首」、「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話,那麼,小編就好奇了。「午時三刻」、「午門」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處死犯人還要這麼有講究?還有,「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幾點,小編對這個時間表示沒感覺?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古裝影視劇中有一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情節,就是某人被判死刑,主審官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
  • 古代問斬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
    今天我們說的話題是古代問斬,為何等到午時三刻才執行呢?古代的斬首示眾,也就是死刑,是統治者常用的手段,在人多的地方對犯人實行死刑是為了能震懾百姓,起到宣傳教化的作用。我們經常能看到影視劇當中出現的情節:犯大罪者當街斬首示眾,頭戴枷鎖的罪犯跪坐在囚車之中,穿過熙熙攘攘的大街,被圍觀群眾丟那麼一身臭雞蛋,菜葉子,最後被拉到菜市場,在眾目睽睽之中被劊子手砍掉腦袋。為了達到震懾百姓最大化的效果,斬首布置的場地和流程通常很有講究,整個法場中布滿了恐怖的嚴肅且死亡的氣息。
  • 「午時三刻問斬」,我國古代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斬首死刑犯?
    比如,主角被奸人所冤,被判死刑,這時主審官就會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 古時的秋後午時三刻問斬說明了啥?
    所以,古時執行死刑,按照規定是秋後問斬。至於,還必須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說法,在民間也較為流行,比如在元代以後的戲劇和小說當中,就常有此說法。其實,午時三刻的說法,基本上屬於市井各色人等的主觀臆測,並沒有太多的依據。
  • 古代斬首為何都在午時三刻?大中午的不熱嗎?古人太聰明了
    在古裝劇中,我們不乏可以看到一些這樣的場面,在一個鬧市,周邊站著許多百姓,一罪人正在等著被魁梧的劊子手問斬,報幕人說:「午時三刻已到,即刻開刀問斬。」這個罪人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砍掉了頭。很多戲迷很疑惑,為何古代斬首要選在午時三刻呢?大中午的不熱嗎?其實,這裡面藏著古人的大學問。
  • 為何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三刻到底是幾點?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這又是為什麼呢?冬天還好,夏天的時候午時三刻,不是正熱的時候嗎?還有那麼多人圍觀,難道不會覺得現場悶熱且腥臭嗎?在聽完解釋後,大家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任何事情都是有規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我國古代的刑法中,「秋後問斬」「午門問斬」以及「午時三刻問斬」就是斬首必要的刑罰規則,交代了行刑的時間和地點,看似隨口一說的話,其實裡面暗藏玄機。
  • 午時三刻是何時,為什麼古代問斬都要在午時三刻,西瓜視頻冷知識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監斬官在問斬犯人之前,都會先看看天空的太陽再看看刑場上的日晷,然後會喊一句:「午時三刻已到,斬!」,最後便抽出令箭拋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時候問斬犯人非得在午時三刻呢?午時三刻到底又是現在的幾點鐘?
  • 古時問斬為何選在「午時三刻」?
    古裝電視劇中常說「午時三刻問斬」,「秋後問斬」,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到法場,如果時辰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這讓很多現代人感到疑惑:「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或押至「秋後問斬」呢?
  • 皇帝又要砍人頭!盤點為啥古代行刑都要「午時三刻問斬」?
    你是不是也總在電視劇上看到,皇帝一言不合就殺人?「來人納,給朕拖出去斬了!」,怎麼樣?是不是很有畫面感呢?下一個場景一般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私通敵國,罪大惡極,判死刑,明日午時三刻問斬,欽此!"那麼問題來啦,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
  • 古代行刑為何都在「午時三刻」?是在忌諱什麼
    今天和大家探討一個困擾了我許久的問題,古代行刑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在舊小說和戲文中,乃至平時看的一些古裝電視劇裡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到法場,如果時辰還沒有到「午時三刻」的時候,不管是誰,都得要接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
  • 古代死罪,為何要等到秋後午時三刻才問斬?原來這裡面大有學問
    古代死罪,為何要等到秋後午時三刻才問斬?原來這裡面大有學問 查閱資料,得到一個結果,中國至少從漢朝開始,一名犯人的死刑都要經過皇帝審核,即漢朝的「報囚」制度。 漢朝時,「報囚」制度處於萌芽狀態,只有俸祿超過兩千石的官員死刑,才能得到皇帝覆核。中國古代死刑覆核制度最終確定於北魏,定型於隋唐,完善於明清,「當死者,部案奏聞。以死不可復生,俱監官不能平,獄成皆呈,帝親臨問,無異辭怨言乃絕之。諸州國之大闢,皆先漱報,乃施行。」
  • 古代犯人斬首的真實時間真的是午時三刻嗎?
    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小說演義時,時常看到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都會在午時三刻被斬首示眾。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實古代犯人行刑並不是都在午時三刻的,小說演義、電視劇看多了。於是我們就認為古代犯人斬首都在午時三刻,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十分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