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誰都會犯,但有輕有重,從古至今最嚴重的都是死刑,雖然有「是否殘忍」的比較,但古時菜市口問斬算是最直接方式。午門斬首往往會有市民圍觀,如此一來不僅能懲戒當事人,更能以儆效尤,一舉多得。在中國古代,刑罰種類多樣,午門問斬是重罪,往往都是十惡不赦的罪臣才能有此「殊榮」。在影視劇中,對於斬首多有描寫,而在問斬時很容易發現一個細節,問斬往往會等到午時三刻行刑,這是為何?
想了解午時斬首的概念,首先了解一下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午時三刻是古時的時間概念,與現在大不相同。如今的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一天從0點開始,每一小時是六十分鐘。但是古代時間僅分為十二個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兩個小時。但在古時的子時為當前時間的23點至0點,而亥時為末尾9點至23點,循環往復。根據時間的規律,午時的時間定格在中午11點到1點之間。那麼三刻呢?這則與古時一種計時工具有關,即漏刻。漏刻的計時相對精準,一個時辰被分為八刻,換成當前也就是說120分鐘分成八份,每刻15分鐘。此時午時三刻的概念已經明確,就是如今的11點45分。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能看到監斬官、劊子手、犯人與市民在烈日豔陽下等待午時三刻的到來,相信很多人會有疑問,不熱嗎?事關重大,熱不熱不那麼重要。古人對於易學八卦中的陰陽概念十分關注,隨之陰陽概念也被運用到了生死之上。在古時,斬首往往象徵著出現陰魂,而午時日照最足象徵著陽,頂著太陽斬首隻為了「相剋」。午時確實不是大陸最熱的時候,但卻是太陽直射最強的時候。陽光最足的時候,陰魂自然不敢作祟。
午時與午時三刻都作為斬首時間,而這樣的概念其實蘊含著古人對自然的理解。由於都城地理位置的不同,古人發現正午的時間也會存在不同,放到如今就是所謂的時差,以長安與北京對比,長安斬首的時間是正午12點,而北京則為11點45。在時間上看並沒有相差多少,但卻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更是對斬首儀式的重視。陰陽相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衝散陰魂,這對於保護監斬官與劊子手意義非常。無論被斬首之人是否存在冤屈,監斬官與劊子手都不想被陰魂糾纏。在正午斬首,陰魂無法形成,如何能找尋報復呢?
當然,在古時並不是每一個囚犯都能享受午時三刻的殊榮,雖然時間僅僅相差45分鐘,但這是「皇帝最後的仁慈」。正午的日照最足,越靠近正午陽氣越盛,時間相差45分鐘的午時,陰魂不會被陽氣衝散,也就是說可以為其留有魂魄,但午時三刻不同,陽氣越來越盛,能夠享受到「午時三刻」待遇的,都是皇帝的「恩賜」。雖然看上去很有玄學的味道,但是在沒有科技的古代意義非凡。古時也有午門問斬、秋後問斬的說法,其中午門代表的是地理方位,象徵著陽氣最盛的地方。而秋後問斬代表的是時間概念,秋天萬物凋零,生命的結束選在此時也是順應天時。
除此之外,正午行刑說是「皇帝最後的仁慈」還有一點原因——人在正午時精神萎靡。困意是最難以忍耐的,即使是飢餓當前,困頓來襲人也會睡覺。這麼說十分難以理解,但是在清晨十分行刑,罪犯必然一夜不敢入眠,經過一夜的恐懼成為必然。而正午時,由於一上午風吹日曬,人的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身體不好的會喪失意識,劊子手此時手起刀落會極大減少罪犯的痛苦。不僅僅是緊張的精神能夠放鬆,甚至疼痛感都會減少。
還有一種說法很有趣,關於午時斬首的意義不僅是懲戒罪犯,更重要的是殺一儆百,換句話說就是斬首也是為了更好的統治。小農經濟下的百姓,勞作時並沒有很精準的計時工具,往往都以日頭位於正南區分時間,而太陽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時則是回家吃飯的時間。此時行刑,有利於百姓勞作歸來之後圍觀,如此駭人的場面,對於平民而言太過震撼,犯罪的想法自然受到抑制。從管理的角度來說「殺雞儆猴」式的說教,比日常苦口婆心的規勸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