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斬首的真實時間真的是午時三刻嗎?

2020-12-21 煮酒君

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小說演義時,時常看到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都會在午時三刻被斬首示眾。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實古代犯人行刑並不是都在午時三刻的,小說演義、電視劇看多了。於是我們就認為古代犯人斬首都在午時三刻,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十分準確。

午時行刑居多,但並非一定在三刻

誠然在古代很多犯人的行刑時間會在午時,但是並非一定在三刻這樣的固定的時間。事實上,除了明朝之外,基本上沒有哪個朝代明確的記載了犯人行刑一定會在午時三刻。但是大部分犯人的行刑都會放在午時,這點是可以明確的。

在古代之所以會選擇在中午對犯人行刑,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人比較迷信。古人對於神鬼之說還是比較相信的,在他們看來一天之中中午的陽氣是最旺盛的。選擇在中午斬首,可以用這股陽氣來壓制、化解囚犯死後帶來的陰氣、怨氣,防止這些被斬首囚犯的鬼魂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

除了害怕「鬼魂」的糾纏之外,還有一點是比較「人道」的考慮。我們都知道在中午大太陽底下站久了,人都會犯困、疲倦。這時候人會處在「伏枕」的邊緣,趁著犯人迷迷糊糊的時候,一刀下去能夠或多或少的減輕犯人的痛苦。

隨便補充說明一下,在古代午時三刻行刑的不是沒有只是很少,除了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犯人,那些普通犯人都不會安排在午時三刻行刑。因為在古人眼裡,午時三刻行刑死後鬼魂會煙消雲散,普通犯人的話是不會剝奪他們做鬼的權利。但是那些窮兇極惡的犯人們就一定要在午時三刻行刑,剝奪他們做鬼的機會。

古代有嚴格的行刑時間

事實上古代是有嚴格的行刑時間的,除了午時三刻之外,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詞應當就是「秋後問斬」。據《禮記·月令》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這是古代關於「秋後問斬」的最早記錄,而將「秋後問斬」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則是在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面說道:「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古代犯人斬首的真實時間真的是午時三刻嗎?

後,董仲舒的這一套「四政若四時」的理論也得到了實踐。

從漢代之後,歷朝歷代都遵循著「秋後問斬」的這一套理論,唐、宋、明三朝的法律都有明文規定:除了情節特別嚴重的犯人之外,均不得在立春之後秋分之前執行死刑。清朝也規定,死刑犯要在秋季處決。順便說一句,選擇在秋季也有一點還是跟古人的迷信有關。在他們看來春夏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秋冬則是萬物蟄伏的季節,選擇在這樣的季節也符合萬物生長的規律。

相關焦點

  • 皇帝為何要將犯人「午時三刻」斬首?「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在古裝「小說」或者「電視劇」中聽到類似於「午時三刻斬首」、「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話,那麼,小編就好奇了。「午時三刻」、「午門」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處死犯人還要這麼有講究?還有,「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幾點,小編對這個時間表示沒感覺?
  • 皇帝為何要將犯人「午時三刻」斬首「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在古裝「小說」或者「電視劇」中聽到類似於「午時三刻斬首」、「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話,那麼,小編就好奇了。「午時三刻」、「午門」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處死犯人還要這麼有講究?還有,「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幾點,小編對這個時間表示沒感覺?
  • 古代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為什麼犯人斬首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時候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午時三刻,這些事情千萬不能做弈劍修身乘風去,斬妖除魔天地間!看古裝劇的時候,電視上經常會說:「午時三刻已到,開始行刑。」可是為什麼古時候在斬首的時候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殺人其實是在和閻王爺打交道,人死了之後,閻王爺就會派黑白無常來人間接死者的魂魄,而中午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也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黑白無常不敢在人間放肆。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在午時三刻?
    我們看古代的電視劇,在審結犯人之後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而且行刑的時間一般都是選擇在「午時三刻」,那麼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選在午時三刻呢?所以後人以此謠傳為「拉出午門斬首」,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真正斬首的地方其實在菜市口或者其他地方。所以古代斬首其實並不是在午門。那麼斬首的時間為何又要選在午時三刻呢?這個行刑的時間選在午時三刻,大概有兩個原因。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在這個過程中,犯人往往會被圍觀的百姓丟一身的爛菜葉和臭雞蛋。在經歷了一通民怨之後,犯人才會被拉到刑場,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被劊子手砍掉腦袋。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古裝影視劇中有一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情節,就是某人被判死刑,主審官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
  • 古代為什麼要午時三刻處決犯人,秋後問斬的原因
    在我國古代一般要處決判了死刑的犯人相信大家通過影視作品都有一些了解,那就是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行刑,想必大家都知道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中午12點。還有秋後問斬為什麼要讓判了死刑的犯人到了秋天之後再行刑呢?難道處決犯人還有專門的時間嗎?下面大家就一起來看一看午時三刻行刑和秋後問斬的真相吧!
  • 為什麼皇帝要把斬首時間放在「午時三刻」,你知道有何寓意嗎?
    不用多說,絕大多數人一定都看過古裝劇,並且對劇中犯人斬首的這一幕一定是記憶深刻的。而說到犯人斬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午時三刻」這四個字。那麼,你知道這四個字有什麼意義嗎?為什麼皇帝要把斬首的時間放在「午時三刻」?而這個時間點放在現在又是幾點呢?
  • 古代的死刑犯,斬首時間為午時三刻,其原因竟然是這樣
    從古代到今朝我們都知道都有法律,所謂的法律就是維護正義、捍衛正義、抵制犯罪。而犯了法的人都要接受到處罰,而接受處罰的重與輕其只要還是看犯的事的大與小來決定的。比如偷雞摸狗肯定比奪人性命要處罰的當然會輕一些。
  • 斬首的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代的時辰怎麼看?
    我們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電視劇裡,犯了重罪的人要被斬首,時間一般定在午時三刻,那這個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時間呢?我們今天來說一說古代的時辰。子時對應的就是現在北京時間23點到1點,丑時對應的是1點到3點,以此每隔兩個小時類推,便可知道古代的時辰對應的北京時間。可以總結成一個小公式:地支數乘2再減去3即得北京時間,比如午時就是7乘2減3得11點,午時即為11點到13點。每個時辰包含八個刻,每刻大約為15分鐘(14分25秒),但其實我們只聽說過午時三刻,從沒聽說過午時七刻。
  • 古代處斬犯人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午時三刻在現在是幾點呢?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在劇情中看到,某人犯罪後,被判決午時三刻斬首示眾。我們都知道一天的時間是24個小時,但是古代的時間度量和我們現代人是不一樣的。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是什麼時間呢?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吧。
  •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漲知識了!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相當嚴苛的法律,一定有人犯罪就要受到重罰,而最嚴重的就是判死刑了,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也可以看的,手握大權的人殺人只需要一句話,大多是凌遲,斬立決,或者拉到菜市場斬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斬首都會在午時三刻進行,於是很多人就會好奇,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巧合嗎?
  •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監斬官不熱嗎?這是皇帝最後的仁慈
    愛看古裝劇的朋友,肯定對一句話印象深刻,那就是:「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可以說是古裝劇中的名場景了。那麼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這裡面又有什麼說法和講究呢?今天就和我來一起看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午時一般為現在的11點到1點之間。而古代一個時辰被分為八刻,每刻15分鐘。因此午時三刻也就是現在11點45分左右。也就是將近中午12點鐘,是一天最熱的時候。
  • 古代斬首選在「午時三刻」有什麼講究
    看了很多影視劇,在歷史劇中,要殺人的時候都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古代法律並未規定行刑必須在「午時三刻」。比如唐代法律明確規定,行刑的時刻只能在未時到申時(大約在下午1時到5時之間)。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定行刑日期,對於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 古代罪犯被斬首時,為何都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看後不寒而慄
    在很多的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呢能看到犯人被斬首的劇情,翻閱歷史資料這種刑法也是真實存在過的,經常能聽到監斬官會喊一句:午時三刻已到,行刑!聽完劊子手就高高舉起大刀,一兩刀下去犯人一命嗚呼了,以前會覺得這種劇情非常可怕,沒想到是真的存在這種刑法,那他們口中的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時間代表著什麼寓意?
  • 古代的犯人為什麼是午時三刻問斬?
    在電視劇裡,我們經常能聽到這麼一句話:「午時三刻已到,斬首!」那為什麼要午時三刻問斬呢?晚上或者早上不行嗎?之所以在午時三刻問斬,是因為古人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午時就是11點到13點的時候,午時三刻就正好是中午12點左右。12點是一天當中,太陽正當空的時候,也是陽氣最盛的一個時候。
  • 古代問斬犯人,為何都在午時三刻、秋後、斬立決,這三個時間點?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在午時三刻和秋後問斬?在古裝劇或古典小說中,咱們經常可以看到犯人被判斬首,但實際上,被斬首的犯人,往往並不是立刻問斬,而是要等到時辰:午時三刻,還要等待時間:秋後,這是為什麼呢?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斬立決。那麼,午時三刻、秋後問斬、斬立決,各自有何不同呢?
  • 古代斬首犯人為何要午時三刻!劊子手:換個時間打死我也不敢動手
    在許多影視劇中,犯人犯了死罪拉出去斬首,總會選擇「午時三刻」,以前總是納悶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時間,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翻遍古今史料,才發現古人在有意避諱著一種看法,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午時三刻,「午時」指的是中午11點到13點這個時間段,一刻大約代表15分鐘,照此推算:午時三刻就是11:45左右。
  • 為何古代要在秋後、午時三刻斬首囚犯?看後毛骨悚然!
    在各種古裝電視劇之中,相信大家都目睹過這樣一種情景:即使是罪大惡極的囚犯,官府一般最多也只會判處秋後處決,即使被判處了斬立決,也不是立刻就將犯人拖出去砍頭,而是要選擇午時三刻才會下刀行刑。那麼大家可能就會在心裏面嘀咕了:為什麼非要在秋後和午時三刻才能行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