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首的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古代的時辰怎麼看?

2020-09-05 有風有雨有暖陽

我們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電視劇裡,犯了重罪的人要被斬首,時間一般定在午時三刻,那這個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時間呢?我們今天來說一說古代的時辰。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以十二地支為每個時辰命名。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時對應的就是現在北京時間23點到1點,丑時對應的是1點到3點,以此每隔兩個小時類推,便可知道古代的時辰對應的北京時間。可以總結成一個小公式:地支數乘2再減去3即得北京時間,比如午時就是7乘2減3得11點,午時即為11點到13點。每個時辰包含八個刻,每刻大約為15分鐘(14分25秒),但其實我們只聽說過午時三刻,從沒聽說過午時七刻。這是因為每個時辰中的兩個小時,我們另有稱呼,第一個小時我們稱「初」,第二個小時我們稱「正」,午時三刻準確來說應為午正三刻,即為12點45分,古人有時也直接用時辰名來指代「正」時。

《紅樓夢》裡,秦可卿死後,王熙鳳協理寧國府的時候說過卯正二刻過來點卯,也就是6點半過來點名。卯時天差不多就亮了,人們也要開始從事生產活動了。像在賈府裡,自然丫鬟婆子也要開始幹活了,幹活之前要先點名查到,分配任務,因為總是發生在卯時,就叫做點卯。


還有為什麼古代斬首選在午時三刻呢?其實是因為古人認為午時三刻時,太陽正懸在正上空,此時萬物影子最短,陽氣最盛,這個時候死的人陰氣難以聚集,直接魂飛魄散,連鬼也做不成,通常用在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身上。如果只是普通死刑犯可能午時就可以斬首了,人死後陰氣得以聚集,還能勉強做個鬼。當然是封建迷信,不可當真。


等到了夜間休息的時候,一般就不說時辰了,晚上稱做更。俗話說:「閻王要他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那三更,五更又是什麼時候呢?

十二個時辰總共有一百刻,其中有四十刻是屬於夜晚的。這四十刻每十刻分為一段,再連同首尾總共有五個節點,就是五更,其實只有四個時間段。夜晚從戌初一刻開始,也就是19點15分,就是一更或初更開始了。亥初三刻至子正一刻即9點45分到23點15分叫做二更,每更長一個時辰兩刻鐘即兩個半小時。閻王要他三更死的「三更」也就是從午夜12點起到2點半,也就是陰氣最盛之時。

在晚上還會有打更人,做巡夜工作,給大家報時,提醒防火防盜之類的事。


打更人是用鳴鑼的節奏來報時的,初更時就一快一慢連打三次「咚!——咚!」「咚!——咚!」「咚!——咚!」告訴人們白天的活動該停止了,宵禁的宵禁,睡覺的睡覺了。到二更時就是「咚咚!」「咚咚!」。三更是「咚!——咚咚!」。四更是「咚!——咚咚咚!」。到夜晚的最後一次打更時,就是在五點,敲鑼節奏是「咚!——咚咚咚咚!」至此五更就結束了。還是舉例《紅樓夢》,秦可卿死前,交了三鼓後,來託夢於王熙鳳。三鼓即是三更,就是半夜12點,秦可卿託夢告訴王熙鳳說自己要回太虛幻境了。

好,關於關於古代的時辰大家都清楚了嗎?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為什麼犯人斬首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時候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午時三刻,這些事情千萬不能做弈劍修身乘風去,斬妖除魔天地間!看古裝劇的時候,電視上經常會說:「午時三刻已到,開始行刑。」可是為什麼古時候在斬首的時候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殺人其實是在和閻王爺打交道,人死了之後,閻王爺就會派黑白無常來人間接死者的魂魄,而中午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也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黑白無常不敢在人間放肆。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古裝影視劇中有一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情節,就是某人被判死刑,主審官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
  •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漲知識了!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相當嚴苛的法律,一定有人犯罪就要受到重罰,而最嚴重的就是判死刑了,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也可以看的,手握大權的人殺人只需要一句話,大多是凌遲,斬立決,或者拉到菜市場斬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斬首都會在午時三刻進行,於是很多人就會好奇,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巧合嗎?
  • 皇帝為何要將犯人「午時三刻」斬首?「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在古裝「小說」或者「電視劇」中聽到類似於「午時三刻斬首」、「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話,那麼,小編就好奇了。「午時三刻」、「午門」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處死犯人還要這麼有講究?還有,「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幾點,小編對這個時間表示沒感覺?
  •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漲知識了!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相當嚴苛的法律,一定有人犯罪就要受到重罰,而最嚴重的就是判死刑了,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也可以看的,手握大權的人殺人只需要一句話,大多是凌遲,斬立決,或者拉到菜市場斬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斬首都會在午時三刻進行,於是很多人就會好奇,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巧合嗎?
  • 皇帝為何要將犯人「午時三刻」斬首「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在古裝「小說」或者「電視劇」中聽到類似於「午時三刻斬首」、「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話,那麼,小編就好奇了。「午時三刻」、「午門」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處死犯人還要這麼有講究?還有,「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幾點,小編對這個時間表示沒感覺?
  •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漲知識了!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相當嚴苛的法律,一定有人犯罪就要受到重罰,而最嚴重的就是判死刑了,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也可以看的,手握大權的人殺人只需要一句話,大多是凌遲,斬立決,或者拉到菜市場斬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斬首都會在午時三刻進行,於是很多人就會好奇,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巧合嗎?
  • 古代斬首選在「午時三刻」有什麼講究
    看了很多影視劇,在歷史劇中,要殺人的時候都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古代法律並未規定行刑必須在「午時三刻」。比如唐代法律明確規定,行刑的時刻只能在未時到申時(大約在下午1時到5時之間)。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定行刑日期,對於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 古代處斬犯人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午時三刻在現在是幾點呢?
    我們應該有很多讀者喜歡看古裝電視劇。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在劇情中看到,某人犯罪後,被判決午時三刻斬首示眾。我們都知道一天的時間是24個小時,但是古代的時間度量和我們現代人是不一樣的。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是什麼時間呢?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吧。
  • 「午時三刻問斬」,我國古代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斬首死刑犯?
    古裝電影電視劇看多了,對裡面的套路也就耳熟能詳了。比如,主角被奸人所冤,被判死刑,這時主審官就會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
  • 為什麼皇帝要把斬首時間放在「午時三刻」,你知道有何寓意嗎?
    不用多說,絕大多數人一定都看過古裝劇,並且對劇中犯人斬首的這一幕一定是記憶深刻的。而說到犯人斬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午時三刻」這四個字。那麼,你知道這四個字有什麼意義嗎?為什麼皇帝要把斬首的時間放在「午時三刻」?而這個時間點放在現在又是幾點呢?
  • 古代犯人斬首的真實時間真的是午時三刻嗎?
    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小說演義時,時常看到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都會在午時三刻被斬首示眾。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實古代犯人行刑並不是都在午時三刻的,小說演義、電視劇看多了。於是我們就認為古代犯人斬首都在午時三刻,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十分準確。
  •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監斬官不熱嗎?這是皇帝最後的仁慈
    愛看古裝劇的朋友,肯定對一句話印象深刻,那就是:「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可以說是古裝劇中的名場景了。那麼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這裡面又有什麼說法和講究呢?今天就和我來一起看看!首先我們要了解,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在古代,1天=12個時辰
  • 為何古代要在秋後、午時三刻斬首囚犯?看後毛骨悚然!
    在各種古裝電視劇之中,相信大家都目睹過這樣一種情景:即使是罪大惡極的囚犯,官府一般最多也只會判處秋後處決,即使被判處了斬立決,也不是立刻就將犯人拖出去砍頭,而是要選擇午時三刻才會下刀行刑。那麼大家可能就會在心裏面嘀咕了:為什麼非要在秋後和午時三刻才能行刑呢?
  •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原來玄機都在這!
    很多古代的影視作品中,要斬犯人的時候基本都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官就坐在那裡等午時三刻的到來。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刻?以前人們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又分為時初和時正兩部分,而時初和時正又各分四個時刻,時初的時刻叫做初刻,而時正的時刻叫做正刻,所以一個時辰共分為了八刻。而午時指的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午時三刻是指午時的正時正刻,也就是時正段裡的第三個正刻,即12點45分。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原來玄機都在這!古代斬首犯人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在人多的「鬧事區」或者「菜市場」等地。
  • 古代斬頭的黃金時間,午時三刻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都知道,經常會有一些罪犯於午時三刻被處斬,那麼為什麼一般都定於午時三刻呢?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2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即從夜間11時起到凌晨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丑時,以此類推。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古代的刑法很殘忍,其中斬首是古代最常見的死刑方式。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
  • 古代「午時三刻」開斬的講究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讀明清小說,經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犯人」的情節。為什麼古代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究竟有什麼講究?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刻。
  • 為何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三刻到底是幾點?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2015年9月,我國重新修訂了《刑法修正法案》,將死刑作為我國最為嚴厲的刑法,執行方式有槍決,注射死等,但是在古代,死刑大多以斬首和絞刑的方式執行,古代執行官常喊「秋後問斬」我們知道是因為走著傳給皇帝需要時間,以及方便覆核案件詳情。
  • 古代斬首為何都在午時三刻?大中午的不熱嗎?古人太聰明了
    在古裝劇中,我們不乏可以看到一些這樣的場面,在一個鬧市,周邊站著許多百姓,一罪人正在等著被魁梧的劊子手問斬,報幕人說:「午時三刻已到,即刻開刀問斬。」這個罪人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砍掉了頭。很多戲迷很疑惑,為何古代斬首要選在午時三刻呢?大中午的不熱嗎?其實,這裡面藏著古人的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