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電視劇裡,犯了重罪的人要被斬首,時間一般定在午時三刻,那這個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時間呢?我們今天來說一說古代的時辰。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以十二地支為每個時辰命名。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時對應的就是現在北京時間23點到1點,丑時對應的是1點到3點,以此每隔兩個小時類推,便可知道古代的時辰對應的北京時間。可以總結成一個小公式:地支數乘2再減去3即得北京時間,比如午時就是7乘2減3得11點,午時即為11點到13點。每個時辰包含八個刻,每刻大約為15分鐘(14分25秒),但其實我們只聽說過午時三刻,從沒聽說過午時七刻。這是因為每個時辰中的兩個小時,我們另有稱呼,第一個小時我們稱「初」,第二個小時我們稱「正」,午時三刻準確來說應為午正三刻,即為12點45分,古人有時也直接用時辰名來指代「正」時。
《紅樓夢》裡,秦可卿死後,王熙鳳協理寧國府的時候說過卯正二刻過來點卯,也就是6點半過來點名。卯時天差不多就亮了,人們也要開始從事生產活動了。像在賈府裡,自然丫鬟婆子也要開始幹活了,幹活之前要先點名查到,分配任務,因為總是發生在卯時,就叫做點卯。
還有為什麼古代斬首選在午時三刻呢?其實是因為古人認為午時三刻時,太陽正懸在正上空,此時萬物影子最短,陽氣最盛,這個時候死的人陰氣難以聚集,直接魂飛魄散,連鬼也做不成,通常用在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身上。如果只是普通死刑犯可能午時就可以斬首了,人死後陰氣得以聚集,還能勉強做個鬼。當然是封建迷信,不可當真。
等到了夜間休息的時候,一般就不說時辰了,晚上稱做更。俗話說:「閻王要他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那三更,五更又是什麼時候呢?
十二個時辰總共有一百刻,其中有四十刻是屬於夜晚的。這四十刻每十刻分為一段,再連同首尾總共有五個節點,就是五更,其實只有四個時間段。夜晚從戌初一刻開始,也就是19點15分,就是一更或初更開始了。亥初三刻至子正一刻即9點45分到23點15分叫做二更,每更長一個時辰兩刻鐘即兩個半小時。閻王要他三更死的「三更」也就是從午夜12點起到2點半,也就是陰氣最盛之時。
在晚上還會有打更人,做巡夜工作,給大家報時,提醒防火防盜之類的事。
打更人是用鳴鑼的節奏來報時的,初更時就一快一慢連打三次「咚!——咚!」「咚!——咚!」「咚!——咚!」告訴人們白天的活動該停止了,宵禁的宵禁,睡覺的睡覺了。到二更時就是「咚咚!」「咚咚!」。三更是「咚!——咚咚!」。四更是「咚!——咚咚咚!」。到夜晚的最後一次打更時,就是在五點,敲鑼節奏是「咚!——咚咚咚咚!」至此五更就結束了。還是舉例《紅樓夢》,秦可卿死前,交了三鼓後,來託夢於王熙鳳。三鼓即是三更,就是半夜12點,秦可卿託夢告訴王熙鳳說自己要回太虛幻境了。
好,關於關於古代的時辰大家都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