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古代的電視劇,在審結犯人之後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而且行刑的時間一般都是選擇在「午時三刻」,那麼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選在午時三刻呢?
首先我們來說說午門,其實午門是明朝的時候才修建起來的,朱棣成功的打敗朱允炆之後,將都城遷到了北京,紫禁城就是那個時候開始慢慢建立起來的。而午門又比較特殊,因為它是紫禁城的正門,正好位於南北的中軸線上。我們知道紫禁城的修建是很講究的,整個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的中心之上,而午門正好處於子午的位置上,所以才叫「午門」。
在午門之前還有著名的天安門,大清門等,午門的建築特點形如燕翅,氣勢宏偉,十分的威嚴。由於午門的特殊位置,以及其特殊的象徵意義,因此自古以來午門都不是一般人能夠隨便走過的,除了皇帝和有「特殊身份」的人,其他人是不能隨便出入的。譬如科舉考試中的前三名,才有機會從午門走過一次,這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在清朝文武大臣都只能走側門,是不能從正門出入的。此外午門還是皇帝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比如遇到戰爭的誓師大會,頒布重要的詔書等等。
這樣一個十分莊嚴肅穆的地方被用來斬首,有這種可能嗎?顯示是不太可能的。那麼為何又有「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話傳到至今呢?這其實是一個誤傳,因為明代的時候,皇帝曾經在午門處罰大臣,也就是「廷杖」,把大臣拉到午門御道的旁邊打屁股,有時把皇帝惹急了,就會打死人。所以後人以此謠傳為「拉出午門斬首」,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真正斬首的地方其實在菜市口或者其他地方。
所以古代斬首其實並不是在午門。那麼斬首的時間為何又要選在午時三刻呢?
這個行刑的時間選在午時三刻,大概有兩個原因。其一,根據古代十二個時辰的計時方式,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而午時三刻的時間大概就是現在的十二點鐘,也就是正午。古人認為太陽是代表正義和陽性的,中午十二點的時候,太陽正好直射大地,陽氣最盛,這個時候殺頭自然是最適合的,可以最大程度的壓制和抵消犯人的陰暗煞氣。
其二,還有人認為,午時三刻的時候,人體已經處於一種比較衰弱的狀態,早上精神最好,到了中午精力慢慢的消退,昏昏欲睡,這個時候處決犯人可能痛苦最小,當然這種說法似乎沒有多少依據。反而是第一種說法很符合古人的信仰和思維的模式,因此行刑選在午時三刻最可能的原因應該是第一種。
總結起來說,關於「推出午門斬首」我們其實被騙了很多年,斬首其實並不在午門。而行刑的時間選在「午時三刻」,最主要的是因為那個時候太陽直射當頭,陽氣最盛可以抵消陰氣,符合古人的信仰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