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在午時三刻?

2020-12-19 文史雜談

我們看古代的電視劇,在審結犯人之後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而且行刑的時間一般都是選擇在「午時三刻」,那麼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選在午時三刻呢?

首先我們來說說午門,其實午門是明朝的時候才修建起來的,朱棣成功的打敗朱允炆之後,將都城遷到了北京,紫禁城就是那個時候開始慢慢建立起來的。而午門又比較特殊,因為它是紫禁城的正門,正好位於南北的中軸線上。我們知道紫禁城的修建是很講究的,整個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的中心之上,而午門正好處於子午的位置上,所以才叫「午門」。

在午門之前還有著名的天安門,大清門等,午門的建築特點形如燕翅,氣勢宏偉,十分的威嚴。由於午門的特殊位置,以及其特殊的象徵意義,因此自古以來午門都不是一般人能夠隨便走過的,除了皇帝和有「特殊身份」的人,其他人是不能隨便出入的。譬如科舉考試中的前三名,才有機會從午門走過一次,這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在清朝文武大臣都只能走側門,是不能從正門出入的。此外午門還是皇帝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比如遇到戰爭的誓師大會,頒布重要的詔書等等。

這樣一個十分莊嚴肅穆的地方被用來斬首,有這種可能嗎?顯示是不太可能的。那麼為何又有「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話傳到至今呢?這其實是一個誤傳,因為明代的時候,皇帝曾經在午門處罰大臣,也就是「廷杖」,把大臣拉到午門御道的旁邊打屁股,有時把皇帝惹急了,就會打死人。所以後人以此謠傳為「拉出午門斬首」,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真正斬首的地方其實在菜市口或者其他地方。

所以古代斬首其實並不是在午門。那麼斬首的時間為何又要選在午時三刻呢?

這個行刑的時間選在午時三刻,大概有兩個原因。其一,根據古代十二個時辰的計時方式,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而午時三刻的時間大概就是現在的十二點鐘,也就是正午。古人認為太陽是代表正義和陽性的,中午十二點的時候,太陽正好直射大地,陽氣最盛,這個時候殺頭自然是最適合的,可以最大程度的壓制和抵消犯人的陰暗煞氣。

其二,還有人認為,午時三刻的時候,人體已經處於一種比較衰弱的狀態,早上精神最好,到了中午精力慢慢的消退,昏昏欲睡,這個時候處決犯人可能痛苦最小,當然這種說法似乎沒有多少依據。反而是第一種說法很符合古人的信仰和思維的模式,因此行刑選在午時三刻最可能的原因應該是第一種。

總結起來說,關於「推出午門斬首」我們其實被騙了很多年,斬首其實並不在午門。而行刑的時間選在「午時三刻」,最主要的是因為那個時候太陽直射當頭,陽氣最盛可以抵消陰氣,符合古人的信仰和習慣!

相關焦點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古裝影視劇中有一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情節,就是某人被判死刑,主審官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
  • 古代行刑為何都在「午時三刻」?是在忌諱什麼
    今天和大家探討一個困擾了我許久的問題,古代行刑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在舊小說和戲文中,乃至平時看的一些古裝電視劇裡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到法場,如果時辰還沒有到「午時三刻」的時候,不管是誰,都得要接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
  • 為何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三刻到底是幾點?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2015年9月,我國重新修訂了《刑法修正法案》,將死刑作為我國最為嚴厲的刑法,執行方式有槍決,注射死等,但是在古代,死刑大多以斬首和絞刑的方式執行,古代執行官常喊「秋後問斬」我們知道是因為走著傳給皇帝需要時間,以及方便覆核案件詳情。
  • 古代犯人斬首的真實時間真的是午時三刻嗎?
    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小說演義時,時常看到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都會在午時三刻被斬首示眾。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實古代犯人行刑並不是都在午時三刻的,小說演義、電視劇看多了。於是我們就認為古代犯人斬首都在午時三刻,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十分準確。
  • 「午時三刻問斬」,我國古代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斬首死刑犯?
    比如,主角被奸人所冤,被判死刑,這時主審官就會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 古代行刑為何要在午時三刻?其實是假的,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古代,是一個規矩很多的時代,而喜歡看古裝劇的人們會發現,不僅結婚的時候規矩多,其他方面規矩也多。古時候當官的最喜歡喊的一句話就是:「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才能砍頭呢?
  • 盤點為啥古代行刑都要「午時三刻問斬」?
    你是不是也總在電視劇上看到,皇帝一言不合就殺人?「來人納,給朕拖出去斬了!」,怎麼樣?是不是很有畫面感呢?下一個場景一般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私通敵國,罪大惡極,判死刑,明日午時三刻問斬,欽此!"那麼問題來啦,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中國古人喜歡挑選「午時三刻」行刑?
    在古代,當有人犯下了嚴重的罪行時,就會被斬首或者實施其他的酷刑,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苛的,在我們平時看古裝劇時,就經常會看到有人犯下罪行時,會被宣布在午時三刻行刑。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行刑的時間並不是固定的,那麼古代的人又為什麼要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呢,難道是由於他們的法律規定嗎
  • 古代斬首選在「午時三刻」有什麼講究
    看了很多影視劇,在歷史劇中,要殺人的時候都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古代法律並未規定行刑必須在「午時三刻」。比如唐代法律明確規定,行刑的時刻只能在未時到申時(大約在下午1時到5時之間)。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定行刑日期,對於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 古代行刑為什麼一定要定在「午時三刻」?
    在舊小說和戲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到法場,如果時辰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這得從中國古代的計時辦法說起。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可分為八刻。午時就是十一點到一點,而午時三刻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為什麼選擇「午時三刻」?
  • 皇帝為何要將犯人「午時三刻」斬首?「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在古裝「小說」或者「電視劇」中聽到類似於「午時三刻斬首」、「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話,那麼,小編就好奇了。「午時三刻」、「午門」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處死犯人還要這麼有講究?還有,「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幾點,小編對這個時間表示沒感覺?
  • 古時斬首為何等到午時三刻?監斬官不熱嗎?這是皇帝最後的仁慈
    午門斬首往往會有市民圍觀,如此一來不僅能懲戒當事人,更能以儆效尤,一舉多得。在中國古代,刑罰種類多樣,午門問斬是重罪,往往都是十惡不赦的罪臣才能有此「殊榮」。在影視劇中,對於斬首多有描寫,而在問斬時很容易發現一個細節,問斬往往會等到午時三刻行刑,這是為何?
  • 皇帝為何要將犯人「午時三刻」斬首「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在古裝「小說」或者「電視劇」中聽到類似於「午時三刻斬首」、「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話,那麼,小編就好奇了。「午時三刻」、「午門」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處死犯人還要這麼有講究?還有,「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幾點,小編對這個時間表示沒感覺?
  • 古代罪犯被斬首時,為何都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看後不寒而慄
    在很多的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呢能看到犯人被斬首的劇情,翻閱歷史資料這種刑法也是真實存在過的,經常能聽到監斬官會喊一句:午時三刻已到,行刑!聽完劊子手就高高舉起大刀,一兩刀下去犯人一命嗚呼了,以前會覺得這種劇情非常可怕,沒想到是真的存在這種刑法,那他們口中的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時間代表著什麼寓意?
  • 古代犯人被處斬時,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進行?其中的寓意讓人不寒...
    比如,主角被奸人所冤,被判死刑,這時主審官就會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中國古人喜歡挑選「午時三刻」行刑?
    在古代,當有人犯下了嚴重的罪行時,就會被斬首或者實施其他的酷刑,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苛的,在我們平時看古裝劇時,就經常會看到有人犯下罪行時,會被宣布在午時三刻行刑。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行刑的時間並不是固定的,那麼古代的人又為什麼要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呢,難道是由於他們的法律規定嗎?
  •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代人被「斬首」,為什麼要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看完漲知識了!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相當嚴苛的法律,一定有人犯罪就要受到重罰,而最嚴重的就是判死刑了,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也可以看的,手握大權的人殺人只需要一句話,大多是凌遲,斬立決,或者拉到菜市場斬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斬首都會在午時三刻進行,於是很多人就會好奇,難道這是電視劇的巧合嗎?
  • 古代斬頭的黃金時間,午時三刻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都知道,經常會有一些罪犯於午時三刻被處斬,那麼為什麼一般都定於午時三刻呢?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2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即從夜間11時起到凌晨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丑時,以此類推。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古代「午時三刻」開斬的講究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讀明清小說,經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犯人」的情節。為什麼古代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究竟有什麼講究?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