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廣州標杆樓盤是荔灣廣場,賣1萬2-1萬5/平,全市最貴!」
難以置信!
現在聲名在外的「荔灣屍場」,廣州跳樓高發地,眾多靈異小說家的靈感來源地,曾經也做過廣州的頂豪。
據說,當年買荔灣廣場的都是最有錢的一批人,很多香港人過來,一買就是十幾套。
就連物業費,也要5元/平,相當於現在的幾十元/平。真tm貴!
2019年,荔灣廣場才賣2.5萬/平的單價,因為便宜,交易多。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荔灣廣場是沒人敢買的地方。
而買了荔灣廣場的人B先生則表示:「買了20多年,就漲了1萬塊,比存銀行還慘!"
2
1998年,天河區某樓盤登出廣告,2433元/平,1萬元定金入住天河體育中心對面的新房。
但在20年前,天河在很多老廣心目中依然是郊區,遍地農田和工廠的地方。
「當時員村的人來市區,叫出廣州玩的。」
哪怕當年廣州政府已經提出東進南拓的概念,很大多數人認為這根本就是畫餅。
20年前,珠江新城也一度被傳爛尾,天河在很多人心目中就像這個扶不起來的新城一樣。
因此,天河的房子根本就不能入老廣法眼。
△1999年的珠江新城,女子左側是如今的中軸線花城廣場
20年後,珠江新城某豪宅盤凱旋新世界登上熱門新聞,是因為這裡有一個樓王單位要拍賣:
我帶著三千萬去看房,卻只被允許看十分鐘!
說好的房價下跌,買房人少,但珠江新城的房子卻是特例,富豪們依然排著隊去看凱旋新世界!
最終這套樓王單位還是以市場價成交,單價達到14萬/平。
這恰恰說明了,珠江新城的房子已經稱為了大家心目中最抗跌的房子,而這裡的豪宅,已然成為了廣州價格最貴的房子,甩開了老城區一大截距離。
有趣的是,華華認識一個朋友,他說當年沒買凱旋新世界,是他做的最錯誤的決定之一。
他說,在2003年,凱旋新世界最早一期開盤,當年才賣7000元-9000元/平左右。
當年,C先生參與過凱旋新世界的營銷工作,每個單位的價格都是自己經手的,所以他很清楚,這樣的價格對於當時的市場來說是偏低了。
所以,他一早都下定了,但由於家人反對,想在老城區買房子,所以買房的錢湊不上,最後還是放棄了。
曾經將這麼多的錢放進口袋裡,然後他又得親手掏出來,這種後悔,隨著凱旋新世界房價的不斷走高而日益加深。
從7000到10萬+,在這十餘年間,凱旋新世界的房價少說也漲了十多倍。
而C先生也已經在荔灣買了一套二手房,他說」現在放盤價也就三萬多吧,比凱旋新世界是比不了了。「
3
同樣的錢買荔灣廣場和凱旋新世界,可以差了十倍身價!
但放回到20年前,多數人未必能狠下心來選擇天河,反而會選擇荔灣。
20年前,當時廣州的商業中心在荔灣,就是現在的西關一帶,廣州第一個對外五星級酒店就是白鵝潭賓館,就是沙面島內。
20年前的廣州市東風路
荔灣廣場地處廣州最旺的地段,樓下就是商業廣場,各種配置在當時來說應該也是最頂級的,不難理解這裡為什麼能成為廣州頂豪。
當年,雖然有規劃,但是實際上天河區還沒發展起來,大部分地方都是爛地,各項配套都跟不上老城區,所以房價也比較便宜。
這個準則放到今天,也還是適用的。
地段好、配套好的地方,房價就貴,房子多人搶;反之,就算畫餅畫得再大,但沒有實質的發展,這裡的房子就無人問津。
對比現在的黃埔和南沙就知道了。
房子最終還是要給人住的,學校醫院交通這些都是剛需,看得見的規劃總比什麼都沒有的概念要實在。
更何況,一般人買房的慣性都是圍繞著自己原來居住的地方。
我司的幾個老廣,都選擇了荔灣區買房。
另外有一個老廣表示:「很多老廣都喜歡買回老城區,當時新廣州和本來住天河的本地人,或少數有眼光的老廣多數買天河。老城區生活便利,配套好,還保留著很多老廣的文化。」
當我問及,「不擔心房子升值上比不上天河嗎?」
她說:「沒辦法啊,都在住了,一直都在享受老城區的便利呢。老城區只是升得慢,房價也不便宜啊。我現在的房要是放在珠城要1千萬以上,我省了200多萬呢。」
「現在荔灣都是一大片改造的,未來應該會越來越好。只是慢慢漲而已。」
可想而知,每個人在做買房的選擇時,不一定就按照「潛力大」這個準則走的,畢竟房子也是以人為本的,適合自己的才是好房子。
而荔灣廣場,是一個特別倒黴的例子。
2004年之後,這裡頻發跳樓事件,那些外來的人都來商場中心跳,就好像被吸引來跳。之後這裡就被傳風水不好,」八副棺材「事件,荔灣屍場的傳說讓外界避之而不及。
荔灣廣場周邊都是老城區,這裡改造成本高昂,被老房破房周圍著,這也影響了升值。
加上廣州中心不斷東移,荔灣廣場從當時最貴的豪宅,變成現在市區幾乎最便宜的電梯房,比附近的樓梯樓還便宜。
而那個買了荔灣廣場的B先生,雖然說自己後悔,但勝在他是個生意人,手上還有幾套房,自己也不在這裡住了,對他的最大影響就是身家縮水。
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只是因為選錯了一套房而毀了一輩子,也許只是因為,你把房子看得太重要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廣州PLUS。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