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中的竇娥雖然冤,但竇娥父親審案,也顯失法律公平精神

2020-12-06 歷來現實

中國人沒有幾個不知道竇娥的故事的,記得小時候,我們這裡的農村上演過《竇娥冤》的電影,每個村都要演一場,露天放映,每場都是人山人海,有不少大媽大嫂都串村連著看了七場,一邊看一邊哭,泣不成聲。

大家為什麼會關注竇娥,因為竇娥的遭遇具有普遍性。為什麼人民會產生共鳴,因為同是社會底層。

直到現在還有好多人喜歡把歷史上蒙冤的人比作比竇娥還冤,可見老百姓對含冤的人容易產生同情。

那麼竇娥是不是被冤枉的,她到底遭遇了什麼呢?我們還是來回顧一下劇情吧。

《竇娥冤》是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名著,那麼它反映的一定是元代的生活,揭露的是元朝的黑暗統治和司法腐敗嗎?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元代當朝的文學作品是不能反映當朝的社會弊端的,不然就不會允許上演。

即使元代統治者的審查制度不那麼嚴,環境比較寬鬆,但《竇娥冤》反映的問題非常有代表性,因為歷朝歷代的司法體制沒有什麼變化,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竇娥冤》其實不是元朝的冤,也不是竇娥一個人的冤,而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共同的冤。

竇娥到底冤不冤?答案是毋庸置疑,真冤。

故事的梗概是:一個楊白勞式的落魄書生竇漢章,欠下了一筆高利貸,到期還不起了,人家也不當老賴,將女兒竇娥抵押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但竇娥命苦,沒過多久老公夭折了,竇娥也只能守寡,跟婆婆相依為命。

有一次蔡婆婆外出討債遇到麻煩,恰遇兩男子拔刀相救,蔡婆婆感激之餘把救美的英雄帶到家裡熱情招待,救人的叫張驢兒,聽這名字都不地道。

果然這救人的張驢兒父子倆不是什麼英雄,而是流氓混混。他們救人危難,不是義務而是有償的,要人家蔡婆婆母女以身相許他們父子。蔡婆婆雖然放高利貸,但放錢不放色,人家是正派人,堅決不答應。這張驢兒惱羞成怒、心生毒計,竟然對蔡婆婆在羊肉湯裡下毒。可是卻弄巧成拙被張驢兒老爸吃了,老驢一命嗚呼,小驢自然要嫁禍於人,竇娥為了不連累婆婆,一人認下了投毒事實。

無論哪朝哪代,謀殺都是死罪,竇娥被執行死刑的時候心有不甘,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對天發誓。說自己如果有冤,六月飛雪、大旱三年、鮮血不沾地。竇娥發誓的三條全部應照,但人死不能復生,也不會有人給她申請國家賠償。

但編劇為了有個大團圓的結局,安排一個清官(竇娥做官的父親)覆審此案,沉冤昭雪,真兇伏法。

要是按照現代的疑罪從無、重證據不重口供的原則,竇娥是被屈打成招、遭遇了刑訊逼供,雖然不能說竇娥無罪,但不能說人家有罪。這樣就給人定罪還把人處斬,顯然是草菅人命,是一場冤案。

而劇中描述的六月飛雪顯然不可能,大旱三年也只能說是巧合,血飛濺不到地上也不符合醫學生物學規律。

再說如果每個喊冤的人都這麼說,老天都要這樣表示表示,那地球將再也不會下雨,老百姓都沒法活了。舊社會沒有公檢法,仵作也是聽縣太爺的,更沒有司法獨立,縣太爺一個人就是公檢法司。沒有指紋,沒有DNA、也沒有血型鑑定,還沒有律師和陪審團,破案全憑著口供,在那樣的司法體制下,要想不冤枉不製造冤案比登天都難,哪怕你是清官。

戲劇就是藝術,在現實中,竇娥的案子不能讓竇娥的父親插手,這在現代司法體系中叫迴避制度,哪怕不是你自己親自過堂,也應該避嫌。

總而言之,在封建社會,官老爺的意志就是法律,官老爺的權威不可侵犯,他們判的案子基本都是鐵案,不能翻案,也沒有辦法翻案,除非是政治鬥爭和權力爭鬥,辦案的官員倒臺了,案子才可以重審。

但重審的案子結果就一定是公正的嗎?因為程序的不公,想追求案子結果的公正,比登天都難。

電視劇《大宋提刑官》裡有一個秉公執法的法官,他有句擲地有聲的話是"人命關天",他為了追求司法公正不怕權勢,不怕丟官。但宋代現實中這樣的官員不但絕無僅有,而且即使有也無法在官場生存。因為統治者不怕冤案,就怕自己的權威受到質疑。

因此,如果你不幸出生在古代,被牽涉到案子裡,那命運只有一個,那就是喊冤,雖然不見得有多大用處。

相關焦點

  • 竇娥不公平嗎?《竇娥冤》中的三個矛盾
    我相信你對《竇娥冤》並不陌生,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優秀的悲劇作品,中國現代文化大師王國維雖然「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不是這樣評價的。然而戲劇注重人物形象與主體結構的統一,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矛盾。這些矛盾看似不妥,但仔細考慮,他們符合人性的複雜性。戰士還是「封建女性」?
  • 比竇娥還要冤?竇娥其實沒那麼冤!
    「冤枉啊,我比竇娥還冤啊!」早年古裝劇用濫了這句臺詞,足見得「竇娥」之冤深入人心,竟以一句「俚語」的形式,鮮活地活在今人心中。在觀眾的上帝視角中,竇娥含冤的箇中糾葛很是明了。但問題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竇娥冤死的後果是否具有必然性?
  • 都說「竇娥冤」,究竟竇娥冤在哪了?
    我們都知道這是竇娥臨被行刑,發了這三樁誓願,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夠昭示天下,以此洗刷自己的冤屈。而竇娥死後,這三樁誓願一一實現,也正是在說明竇娥確實是受了極大的冤屈,直到今日,我們遇到委屈之時,還會說自己比竇娥還冤。
  • 再看《竇娥冤》,終於發現《竇娥冤》的精髓所在
    提起雜劇,就要提元代的關漢卿,關漢卿的《竇娥冤》更是一代人的記憶。但是當代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人,只是影影綽綽知道她蒙冤被殺,怨氣衝天,六月下雪。至於真正戲中曲折的劇情和人物刻畫,現在大概沒有多少人能曉得。在這個利來利往的浮躁年代,曾經如日中天的戲劇,早已成為昨日黃花。
  • 都說竇娥冤,竇娥到底有多冤?
    他的代表劇作《竇娥冤》,無論是整體的藝術成就,還是揭示女性不幸命運的深度和廣度,都堪稱完美。《竇娥冤》的故事本身其實很簡單竇娥乃落魄書生竇天章之女,三歲時沒有了母親,父親為了還債,便把她賣給蔡家做童養媳。在蔡家長到十七歲時,她與丈夫圓房。但剛一年,丈夫就去世了,她只得和孤老的婆婆相依為命。
  • 感天動地竇娥冤
    在竇娥長大後與蔡婆的兒子結婚,不到兩年,丈夫去世了,只剩下竇娥和蔡婆兩個人相依為命,日子過的十分悲慘。她們那邊有一個惡霸叫張驢兒,他和他父親張老頭欺負竇娥他們婆媳,有一次蔡婆去張張老頭理論,張老頭謀財害命,蔡婆被張驢兒救了,於是他要挾蔡婆把竇娥嫁給他。並且經常過來騷擾。
  • 關漢卿與《竇娥冤》
    關漢卿非常同情底層的老百姓,經常把他看到的,聽到的悲慘遭遇寫進劇本裡,竇娥冤就是他最傑出的作品。《竇娥冤》全名叫《感動天地竇娥冤》,戲裡的主要人物是楚州的一個貧苦女子竇娥。竇娥從小死了母親,他父親竇天章,因為還不起債,就把她賣給了債主蔡婆婆做童養媳,自己則上京城趕考去了。竇娥到蔡家沒兩年,丈夫就得病死了,只剩她和蔡婆婆兩人相依為命。
  • 千古奇案「竇娥冤」,臨死前發下3條毒誓,竇娥真的冤嗎?
    《竇娥冤》中竇娥到底冤不冤枉,為什麼?竇娥當然冤,竇娥的冤,有悲慘的身世、有涼薄的人情、有現實的社會,是多方面原因集中起來的結果。《竇娥冤》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我們先簡單說一下故事內容。
  • 歷史上竇娥是真實存在的嗎 竇娥冤的原型出處了解一下
    >  原標題:歷史上竇娥是真實存在的嗎 竇娥冤的原型出處了解一下   《列女傳》中《東海孝婦》記載,婦女周青作為媳婦,在丈夫死後,是十分盡孝的.但仍然被誣陷處死.老天也為之不平,於是叫當地不下雨,亢旱三年.這一點與《竇娥冤》裡的情節一樣.但是,血濺三尺白綾就是關漢卿自己的創作了,更加渲染氣氛,揪動人心.
  •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竇娥冤》劇照(圖片來源網絡)《竇娥冤》中由於竇娥堅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善良的、合理的,甚至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也是無可非議的作者關漢卿在《竇娥冤》中描述的竇娥是一個從來沒有對任何人造成絲毫傷害,人間災難卻接連不斷向她襲來的苦命女子。竇娥先是失去母親、離開父親、又失去丈夫,在經歷了貧窮、高利貸剝削、童養媳生活、丈夫死亡等一系列磨難之後,這些磨難使得她滿腹怨愁。
  • 丹鳳檢察:淺析法律與文學——讀《法律與文學(竇娥冤)部分》有感
    但細究發現,法律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文學作品其中不乏相關的法律知識,從法理的角度進行解讀可以進一步深入地分析作品,從一些古典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律與文學形影相隨。例如《包公案》、《威尼斯商人》等。而蘇力教授的《法律與文學》恰好以傳統戲劇為材料,探索分析了法律或者與法律相關的一些理論問題。初讀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他關於《竇娥冤》的解讀。
  • 關漢卿作《竇娥冤》
    僅存作品中《竇娥冤》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竇娥冤》題材源於《漢書·於定國傳》和幹寶《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故事,講述了竇娥年幼時因家貧被賣給蔡家做童養媳,婚後丈夫身亡,婆媳相依為命。蔡婆婆出門索債,被賽盧醫騙到城外,企圖謀財害命。恰值張驢兒及其父路過,救活蔡婆婆並藉此佔住蔡家,並強迫他們婆媳與張驢兒父子結成夫妻,竇娥堅決拒絕。張驢兒陰謀毒死蔡婆婆,反而毒死了他父親,他轉而誣陷竇娥。
  • 經常有人說自己「比竇娥還冤」,竇娥是誰?
    如果生活中有什麼事情被別人冤枉了,同學們也許會開開玩笑,發發牢騷,說&34;。那麼竇娥是誰呢?竇娥是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一部雜劇中的角色,這部雜劇叫做《竇娥冤》。它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竇娥的父親叫竇天章,是個秀才,她的母親在她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竇娥家裡很窮,她的父親曾經借了蔡婆婆二十兩銀子。可是竇娥家中一貧如洗,根本還不起這些銀子。
  • 《竇娥冤》裡的蔡婆
    之前我們解讀《竇娥冤》悲劇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貪贓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禮教的束縛等。近年來,人們討論《竇娥冤》的證據和法理問題,並引發了一些爭論。大家普遍認為,當時的審訊方式和沒有強有力的自然科學技術、實證科學研究傳統與職業傳統的支持,悲劇是必然的;也有人認為,對於藉助鬼神來作為裁判的依據,喪失了法律的獨立性。
  • 竇娥冤的故事家喻戶曉,那她的原型是誰?帶你揭秘真實的竇娥
    像小編小的時候看竇娥冤的片段,恨不得能替她出口氣兒...長大後才知道,原來竇娥冤的典故是被藝術加工過的,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歷史上真正的竇娥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要說真正的竇娥的故事,我們還得先從流傳甚廣的竇娥冤的故事上入手,這樣才能解開籠罩在竇娥身上的神秘面紗。我們先來說說《竇娥冤》廣為流傳之時所處的歷史背景.
  • 《竇娥冤》的「竇娥」是江蘇省連雲港市人
    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了37部戲劇作品,而關漢卿一生中創作了60多部戲劇作品,關漢卿的戲劇作品數量約是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數量的兩倍。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哈姆雷特》是優秀的代表作。而關漢卿的創作的《竇娥冤》,其文學價值、美學價值以及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更超過了莎士比亞的作品。《竇娥冤》這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竇娥是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朝陽人。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竇娥冤》中竇娥的毒舌
    《竇娥冤》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悲劇之一,著名學者王國維說「《竇娥冤》 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直到今天,「竇娥」經常成為一個含冤受屈的代名詞,一個人一旦覺得自己有冤屈,往往會說「我就是竇娥啊!」或者說「我比竇娥還冤吶」。那麼,竇娥為什麼會含冤受屈?
  • 為什麼會釀成「竇娥冤」這樣的慘劇?
    在咱們這個法治社會,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的時候,都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國家會給我們一個公平公正的答案,那如果生活在古代呢,你有冤屈又是怎麼解決的呢?是被屈打成招?然後多年之後被平反昭雪?那樣的封建社會想想都可怕。
  • 都說竇娥冤,誰知道她冤在何處
    我們都知道這是竇娥臨被行刑,發了這三樁誓願,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夠昭示天下,以此洗刷自己的冤屈。而竇娥死後,這三樁誓願一一實現,也正是在說明竇娥確實是受了極大的冤屈,直到今日,我們遇到委屈之時,還會說自己比竇娥還冤。
  • 譚天杏《竇娥冤》選段 「有竇娥在廳房焦急等候」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陝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陝西省秦腔藝術協會常務理事 主工正小旦 嗓音高亢明亮、行腔委婉圓潤 扮相清秀俊美、表演細膩真切 代表作主要有《遊西湖》《竇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