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沒有幾個不知道竇娥的故事的,記得小時候,我們這裡的農村上演過《竇娥冤》的電影,每個村都要演一場,露天放映,每場都是人山人海,有不少大媽大嫂都串村連著看了七場,一邊看一邊哭,泣不成聲。
大家為什麼會關注竇娥,因為竇娥的遭遇具有普遍性。為什麼人民會產生共鳴,因為同是社會底層。
直到現在還有好多人喜歡把歷史上蒙冤的人比作比竇娥還冤,可見老百姓對含冤的人容易產生同情。
那麼竇娥是不是被冤枉的,她到底遭遇了什麼呢?我們還是來回顧一下劇情吧。
《竇娥冤》是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名著,那麼它反映的一定是元代的生活,揭露的是元朝的黑暗統治和司法腐敗嗎?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元代當朝的文學作品是不能反映當朝的社會弊端的,不然就不會允許上演。
即使元代統治者的審查制度不那麼嚴,環境比較寬鬆,但《竇娥冤》反映的問題非常有代表性,因為歷朝歷代的司法體制沒有什麼變化,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竇娥冤》其實不是元朝的冤,也不是竇娥一個人的冤,而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共同的冤。
竇娥到底冤不冤?答案是毋庸置疑,真冤。
故事的梗概是:一個楊白勞式的落魄書生竇漢章,欠下了一筆高利貸,到期還不起了,人家也不當老賴,將女兒竇娥抵押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但竇娥命苦,沒過多久老公夭折了,竇娥也只能守寡,跟婆婆相依為命。
有一次蔡婆婆外出討債遇到麻煩,恰遇兩男子拔刀相救,蔡婆婆感激之餘把救美的英雄帶到家裡熱情招待,救人的叫張驢兒,聽這名字都不地道。
果然這救人的張驢兒父子倆不是什麼英雄,而是流氓混混。他們救人危難,不是義務而是有償的,要人家蔡婆婆母女以身相許他們父子。蔡婆婆雖然放高利貸,但放錢不放色,人家是正派人,堅決不答應。這張驢兒惱羞成怒、心生毒計,竟然對蔡婆婆在羊肉湯裡下毒。可是卻弄巧成拙被張驢兒老爸吃了,老驢一命嗚呼,小驢自然要嫁禍於人,竇娥為了不連累婆婆,一人認下了投毒事實。
無論哪朝哪代,謀殺都是死罪,竇娥被執行死刑的時候心有不甘,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對天發誓。說自己如果有冤,六月飛雪、大旱三年、鮮血不沾地。竇娥發誓的三條全部應照,但人死不能復生,也不會有人給她申請國家賠償。
但編劇為了有個大團圓的結局,安排一個清官(竇娥做官的父親)覆審此案,沉冤昭雪,真兇伏法。
要是按照現代的疑罪從無、重證據不重口供的原則,竇娥是被屈打成招、遭遇了刑訊逼供,雖然不能說竇娥無罪,但不能說人家有罪。這樣就給人定罪還把人處斬,顯然是草菅人命,是一場冤案。
而劇中描述的六月飛雪顯然不可能,大旱三年也只能說是巧合,血飛濺不到地上也不符合醫學生物學規律。
再說如果每個喊冤的人都這麼說,老天都要這樣表示表示,那地球將再也不會下雨,老百姓都沒法活了。舊社會沒有公檢法,仵作也是聽縣太爺的,更沒有司法獨立,縣太爺一個人就是公檢法司。沒有指紋,沒有DNA、也沒有血型鑑定,還沒有律師和陪審團,破案全憑著口供,在那樣的司法體制下,要想不冤枉不製造冤案比登天都難,哪怕你是清官。
戲劇就是藝術,在現實中,竇娥的案子不能讓竇娥的父親插手,這在現代司法體系中叫迴避制度,哪怕不是你自己親自過堂,也應該避嫌。
總而言之,在封建社會,官老爺的意志就是法律,官老爺的權威不可侵犯,他們判的案子基本都是鐵案,不能翻案,也沒有辦法翻案,除非是政治鬥爭和權力爭鬥,辦案的官員倒臺了,案子才可以重審。
但重審的案子結果就一定是公正的嗎?因為程序的不公,想追求案子結果的公正,比登天都難。
電視劇《大宋提刑官》裡有一個秉公執法的法官,他有句擲地有聲的話是"人命關天",他為了追求司法公正不怕權勢,不怕丟官。但宋代現實中這樣的官員不但絕無僅有,而且即使有也無法在官場生存。因為統治者不怕冤案,就怕自己的權威受到質疑。
因此,如果你不幸出生在古代,被牽涉到案子裡,那命運只有一個,那就是喊冤,雖然不見得有多大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