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第27個國際家庭日。
一批收藏在陸家嘴金融城的老物件,
悄悄提前向西跨越黃浦江,
回到了位於老城廂的昔日「屋裡廂」……
近日,一個名為「重回屋裡廂——時光裡的上海人家」的沉浸式體驗展,在豫園商城開幕。展覽陳列的近400件「上海製造」「上海品牌」老物件,都由位於浦東的上海有恆博物館提供。
這不僅是有恆博物館第一次在浦西辦展,也是疫情以來,浦東非國有博物館首次在館外舉辦活動!
這是老物件的「屋裡廂」
也是你我的「屋裡廂」
走進文昌路67號2樓的展廳,宛如走進了一臺時光機,觀眾立即就能感受到此次展覽的與眾不同。
一臺老式童車,一臺老式玩具鋼琴擺在入口處,沒有加上起阻隔作用的紅繩或玻璃罩,觀眾可以隨意把玩彈奏。「喲,看這款式比我兒子還大呢,但聲音還是很好聽。」一位阿姨敲擊玩具鋼琴的琴鍵,清脆的《賣報歌》樂聲流淌而出。
展覽的主體設置為三個不同年代的普通上海人家「客廳」。「客廳」定格的年代,由掛在牆上的1933年、1970年、1984年日曆予以提示,散點式地選取上世紀20~40年代、50~70年代以及80~90年代的代表性上海家庭生活物件。
1920~1930
1950~1970
1980~1990
不管是鏽跡斑駁的大白兔奶糖盒、未拆封的回力鞋、被時光雕琢過的光明牌雪糕箱,還是上海牌縫紉機、收音機……
這一件件日常用品和明星品牌,不僅讓觀眾沉浸在上海「小辰光」的家庭場景與氛圍中,也讓「上海出品」匯聚成為上海昔日的驕傲。
有趣的是,相比上世紀30年代的老物件,反倒是搜集更近時代的物件更加困難。有恆博物館館長陳敗表示,具有「十裡洋場」風味的老上海物件,在大眾觀念中更具文物意義與藝術價值,因此有一個不小的古玩收藏圈子可以交流「淘寶」。
而一個生產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五鬥櫥,材料是便宜的三合板,東西也是「大路貨」,上海人家大都淘汰了,可謂是「難覓蹤跡」。
為此,陳敗一方面在浦西老城廂的拆遷工地上「撿破爛」,一方面則將目光投射到上海以外。「上海曾經是輕工業發達的城市,上海出產的家具、電器,在全國各地家庭中都是『大件』。」
陳敗發現,這些上海老物件,還有不少仍在外省市留存或是使用著,因此他花了大力氣把它們購回上海,「一個舊柜子只賣幾百元,但架不住路途遠、東西大、運費可能就要好幾千元。」 大到窗戶條屏,小到飯盒、帽子、毛巾,大部分展覽做到了有跡可循,有出處可證,組合、擺放方式,也是「應該有的模樣」,讓觀眾「一見如故」。
館藏走出去,
對有恆博物館意味著什麼?
「這是有恆博物館第一次在浦西辦展,我們還打破了博物館展陳、運營的許多固有思維。」陳敗表示,疫情客觀上導致文化發展受到巨大衝擊,因此該館希望一改博物館「朝南坐」的運營方式,從把觀眾請進來,轉為把展覽送出去。
小布了解到,上海有恆博物館位於浦東大道288號,自去年2月起就免費面向市民開放。在寸土寸金的陸家嘴,近400平方米的空間內,展品以老上海歷史風貌與民間生活樣態為特色。自3月17日恢復開放後,每日僅可接受50人次的觀展預約。
由於辦展條件受限,在復工的同時,博物館與豫園商城取得聯繫。雙方一拍即合,實現品牌合作,以有恆博物館出展品、設計、宣發方案,豫園出場地以及其他技術支持,僅僅一個月時間,就把此次展覽呈現出來。
掀開大衣,你能看到「上海」商標;
觸摸書桌抽屜的鎖孔位置,你能摸到「國營上海立新家具廠」的銘牌……
此次展覽中,大部分老物件都可用手觸摸。「座椅可坐,書籍可翻,這是博物館前所未有的大膽展陳嘗試。」 陳敗坦言,這必然對展品帶來損傷,但他認為這對展覽效果而言是值得的,「觀眾身處老城廂這樣的上海文化起源地,像過去一樣使用、擺弄這些日常物品,內心一定會生發出不一樣的感受。」
走出浦東、來到浦西,也是有恆博物館「自我造血」探索之路上的一大步。「開博物館不賺錢。」陳敗坦言,幾乎所有非國有博物館都存在著生存壓力,即便賣票也是杯水車薪。
此次展覽依舊是免費觀展,但採用獨特的利潤轉化形式。配合沉浸式的老物件陳設,「有恆照相館」面向觀展的家庭,推出拍照留影的文創消費服務。
近期,展覽還將邀請515組參與抗「疫」的家庭,回到「屋裡廂」留影。
展覽還以第三方品牌合作的形式,特設上海手錶展區,匯聚過去數十年的經典款式。上海手錶是過去家庭的「四大件」之一,也是今日新國潮的代表。產品植入在此次展覽中不僅不突兀,甚至可以說是點睛之筆。
陳敗透露,隨著有恆博物館不斷拓展可持續運營形式,力求在三五年之後基本實現「自我造血」。在他看來,這家身處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非國有博物館,也肩負著探索博物館事業轉型方向的使命:「希望有恆的模式能做出自己的特色,獲得更大範圍的認同,也能讓同行業者從中獲得一些借鑑。」
部分攝影:曹之光
編輯:鄒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