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不教拼音也不學算數,為什麼還要送孩子去幼兒園?

2020-12-13 騰訊網

有一部分家長提起幼兒園,經常抱怨:「拼音、算數都不教,孩子成天玩,什麼也沒學到,真不知道送去幹嘛。」

這些家長對幼兒園有這種認識,多半是因為混淆了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界限。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區別

教育目標

幼兒園是「教養並重」,小學則是「以教為主」

課程設置

幼兒園課程是綜合性的,小學課程則以分科為主

教學方式

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以遊戲為主,小學則以課堂教學為主

3-6歲學齡前兒童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決定了他們並不適合機械式的知識技能灌輸。在這個階段,他們有著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這也是為什麼父母要送學齡前孩子去幼兒園的原因。

1

走向獨立的開始

幼兒園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小型的模擬社會,在這個微型社會中,他會逐漸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個體。

爸爸媽媽可以回想,上幼兒園之前的三年時光,孩子更多的是和熟悉的家庭成員在一起,比如,和爸爸做遊戲,由媽媽給他洗臉、洗澡等,即使是獨立的玩耍,他身邊也有這些最親近的人的陪伴。

但是孩子入園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在幼兒園需要面對很多陌生人,也需要處理很多從來都沒有遇到過的情況。無論是結識新朋友,處理同伴間的糾紛,還是回答老師的提問,解決自己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要等,都需要他獨自去面對。

所以,對於孩子而言,上幼兒園是一個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非常重要。

2

學會生活自理

我們看過太多「神童」因不會穿衣、吃飯,遭到名校退學的新聞。每每這時,都會無比心痛,這些本應是天之驕子的年輕人,因不會生活、不懂如何照顧自己成為了父母的附屬品。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一貫認為,要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

在家裡,孩子們或多或少對家人有所依賴,而在幼兒園裡,尤其是小班的時候,老師們會儘量給孩子們創造鍛鍊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學著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褲、自己整理物品……

孩子在日復一日的生活活動中不但掌握了各種動作要領,養成了良好的衛生和行為習慣,更學會了自我服務,獲得了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是幼兒園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也是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的重要方式。

幼兒園裡,老師還會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注意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比如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識,學習辨認食品安全標誌,認識食品生產日期等,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3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除卻個別特別聰明的孩子,現在的孩子在智力水平上都差不多,但是為什麼入學後,他們的成績差異會那麼大呢?

其根源在於他們的學習品質不同,也就是說他們是否開啟了自主學習模式。

學習品質包括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它不是指孩子所要獲得的那些知識、技能本身,而是指孩子自己怎樣去獲得各種知識、技能。幼兒園老師通過提供適宜的活動材料和場景,引發孩子在情景化的環境中進行自發的學習和認知建構,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孩子學習品質的養成,為孩子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舉個例子,在幼兒園,由一兩位老師組織二三十位同學一起開展活動是常態,這種時候就需要孩子保持一個高度好奇的狀態去聆聽和學習,這和家長在家裡對孩子進行一對一的引導是不一樣的,多次參與集體活動後,孩子的學習品質就會得到開發和提升。

一個孩子如果具有良好的學習品質,那麼對世間萬物肯定是充滿了好奇與憧憬,樂於隨時隨地地想像與創造。即便在探索中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挫折,他也會飽含興趣,持續地思考,不斷地改進,直到收穫自己滿意的結果。

4

性格和情感得到完善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讓孩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學會情緒管理,學會交往,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歲前孩子大部分都是和家人一起互動的,家人對他的關注與寵愛,會讓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常常以自我為中心。

小班老師經常會有一個發現:剛入園的孩子大多是通過衝突同別人接觸的,他們不會一塊兒玩,不會相互借玩具。幼兒園的主要挑戰就是「去中心化」,教會這些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向別人敞開大門,讓他們學會與外界相處。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類型的小朋友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這就是說孩子會發現,自己的想法並不等於別人的想法。同時,小組活動、集體活動等滲透社會性交往的活動內容,更會讓孩子們實現社會性發展,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生活在個人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個集體的內部,大家應該相互尊重,學會給予和獲得。

曾經有位記者採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在您的一生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

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得主平靜地回答:「不是在大學,也不是在實驗室,而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對話是耐人尋味的。這位科學家在幼兒園階段學到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幼兒教育對其影響深遠。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發揮作用。誠如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三歲決定一生。」

愛玩具官V

給小朋友一個玩具世界

相關焦點

  • 幼兒園不教拼音,家長不滿,只能送孩子去銜接班,老師道出原因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今天路過一家幼小銜接,看到有些家長在門口等待孩子們放學。家長們紛紛抱怨:不是我想讓孩子來銜接班學習喲,幼兒園實在是不教東西。啥都不教,就是帶著孩子玩。幼兒園要是多少教一點,我們也不會花這錢來銜接班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幼兒園不教知識,不學拼音和識字,不教數學和英語,幼兒園啥都不教,只是老師哄著孩子玩。所以,上了小學,不提前學點東西哪跟得上?焦慮的家長從小班開始,就給孩子報學習班,語文、英語、數學,統統超前學習。就怕上一年級跟不上,考不好,被其他還甩在身後。難道幼兒園真的是這樣嗎?
  • 幼兒園該不該學拼音、算數?北碚區教委給家長寫了一封信
    孩子上幼兒園了,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開始變得困惑與焦慮:又想孩子能夠快樂成長,又擔心不學拼音、算數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園到底該不該學拼音、算數呢?近日,重慶市北碚區教委給全區幼兒家長發出了一封信,來看這封信裡怎麼說。
  • 一年級語文老師哭訴:幼兒園不教拼音,你就放手孩子玩?別心大了
    她工作的小學招收的學生都是本地區的孩子,幼升小政策都是劃片入讀,班上不少孩子都是周邊幼兒園畢業的。今年欣穎明顯的發現一年級語文是越來越難教了,甚至讓自己開始懷疑人生,質疑自己的能力。這是為什麼呢?在以前的幼兒園,或者叫學前班多少還要認點字,拼音也會學習一遍,基礎也打好了。而現在教委嚴令禁止幼兒園教學「小學化」,要求一年級新生零起點,入學以後才開始教授新知識。而對於一年級的語文老師來說,認字還好,但拼音這部分內容,真的真的非常難教。
  • 幼兒園裡拼音、數字等,什麼也不教了,孩子還要上幼兒園嗎?
    一時間家長們一頭蒙,不學習這些,孩子去幼兒園幹嘛呢?難道天天在幼兒園裡做遊戲看動畫片兒嗎?不學習課程、不學習文化,小孩子還去需不需要去幼兒園呢?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好不容易託人送進了城裡的私立幼兒園,可是一學期下來,孩子什麼也沒學到,回家一問連數「一、二、三」都不會。小莉很苦惱。之前是因為大家都說這家幼兒園教的東西很多,孩子真的能學到很多東西,也能長見識,才花錢又託人送到這裡來的。可到現在費勁不說,每個月的學費價格也不菲,最後卻發現孩子什麼也沒有學到,心裡這種滋味別提多難受了。
  • 幼兒園不教孩子學拼音怎麼辦?拼音是識字輔助工具,難度並不高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又能注意到的是:很多收費高昂的幼兒園,在漢語拼音上的教育,卻少得可憐。這種現象,不是一個兩個,有的幼兒園,甚至根本不教拼音。可是等上了小學之後,很多小學教拼音,又都是一筆帶過,往往只學習不到一個月,導致孩子根本學不會拼音。對於這種現狀,很多家長往往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 幼兒園不教拼音,一年級又一帶而過:孩子到底要不要提前學拼音?
    2018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堅決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自從幼兒園不能教拼音之後,不少家長都擔心孩子上小學後學習跟不上。因為只有公立幼兒園不教拼音,大部分私立幼兒園還是會教,還有一些孩子會上拼音補習班。
  • 拼音、識字、數學,以後這些幼兒園都不教了,吃虧的是誰?
    很多孩子和米粒一樣,在幼兒園也學了,學前班也學了,結果上了小學還是一頭霧水。我閨蜜家的老大也是這樣。教了不代表孩子就學到了,如果教的方法不科學,教了也白教,甚至還有害。相比較起來,米粒在幼兒園學的算數就比較靠譜。為什麼拼音、數學都學了,一個學得很管用,一個跟沒學似的?原因就在於「小學化」。米粒幼兒園數學的教法就和拼音完全不同。
  • 公立幼兒園:我們為什麼不教拼音?私立幼兒園:你們不敢!
    某老師坦言:說出了公立幼兒園老師的心聲,我們每一次開家長會都要和家長解釋為什麼不能教拼音寫字。社會造成的,不怪家長,也不怪老師。我們這就是上海一級公辦,啥知識也不怎教給孩子,他們基本上全靠平時輔導班!適當的教育還是好的,但是凡事不能過呀!一年級的老師還嘲諷:不補課也可以啊,等上小學跟不上就別怪老師了!
  • 幼兒園不教拼音,一年級拼音一帶而過,孩子拼音跟不上怎麼辦?
    現在幼兒園普遍不教拼音,而到小學一年級後,家長發現許多老師教拼音是一帶而過,結果孩子拼音學得不怎麼樣,有許多家長還因此在校外給孩子報名拼音補習班。針對這個問題,我想跟各位家長朋友們分享一下我對拼音的看法,以及我是如何引導孩子學習拼音的方法,希望幫助家長朋友們度過這個拼音學習的關口。關於拼音的教學,我們不需要抱怨。拼音教學雖然在低年級當中並不是太重要的內容,但一定是需要老師花費時間去備課與講授的。
  • 幼兒園小學化為什麼屢禁不止,幼兒園:沒文化課,就沒生源
    近日,教育部關於幼兒園小學化,又出禁令,並且給出整治時間表,要求明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改。幼兒園小學化指的是什麼呢?幼兒園將教學部門學習內容作為教學內容來教授,比如拼音、識字、算數等等,還有給孩子報的強化知識技能訓練的輔導班,這些都是幼兒園小學化的表現,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 幼兒園從來不教算術、拼音、書寫,家長怎麼看?
    我看到有家長說,幼兒園不教拼音寫字、算術之類的,就不會送孩子去這個幼兒園。難道大家不知道,現在國家已經嚴格規定,幼兒園不允許正式學習這些文化課嗎?幼兒園可以畫畫,類似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可以有運動,可以唱歌跳舞,鍛鍊孩子的身體。
  • 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了,拼音數學都要學,家長很糾結到底該不該學?
    幼兒園小朋友究竟該不該學拼音數學?網友講述:孩子五周歲半了,在幼兒園拼音數學都要學。教育局有規定不讓學, 幼兒園都是偷著在教,家長們不想讓學吧,又怕上課一年級時跟不上,不知道究竟該不該讓孩子學?幼兒園的小朋友到底要不要學拼音和數學呢?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談一談我的感受。每一個人從娘胎裡來到這個世界上,無不都是在自主學習和被動學習之中一天天長大。學習是一個伴隨我們終身的大事,既然漢語拼音和數學在小學一年級都要求學,為什麼在幼兒園就不能學呢?
  • 樂山所有幼兒園不準教拼音 有些家長不答應
    幼兒園不得使用任何學前班教材,不得開設拼音教學。這讓家長邱女士心神不寧,考慮要不要把兒子轉到私立幼兒園,或者自己給兒子教漢語拼音。 小學一年級在教漢語拼音  「上周去幼兒園開家長會,說教育局發了通知,幼兒園不準再教拼音了。這該怎麼辦?」
  • 如果幼兒園不學拼音識字、數學、英語,真的會吃大虧嗎?
    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同的幼兒園教學內容差別還是挺大,聽說洋洋所在幼兒園都已經在學拼音了。我問洋洋的媽媽,孩子喜歡學拼音嗎?學得怎麼樣?洋洋的媽媽回答說,她家洋洋根本就不會,教了拼音怎麼寫還是不會!我當時就告訴她,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寫拼音那才奇了怪了!不會讀、寫拼音很正常,本來這就是超綱內容。
  • 幼兒園不學拼音,不學識字,上小學就會「掉隊」?真相在這裡
    明明家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從明明3歲時,家人就開始教他各種知識:爺爺教背古詩,奶奶教認字,媽媽教拼音和算術……不僅自己教,明明讀中班時,媽媽還給他報了強化班,使得聰明的明明上小學前,不僅已學會基本的加減法,而且識字竟達1000多個。
  • 幼兒園存在「小學化」的五個常見表現,可不只是提前教拼音學算數
    家長對孩子小學一年級學業的焦慮,從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了!「幼兒園孩子要是不提前學,上了一年級根本跟不上。」「別人都在學,你個人不學,那上了學老師可不會將就最後的人。」「幼升小好多好的小學都有面試,然後你懂的,提前學了的孩子明顯有優勢。」家長的焦慮,來自小學學業的壓力。家長們說,現在小學一年級沒我們以前那麼輕鬆了,一個月就要學完拼音,每天還要背課文,孩子叫苦家長叫累。
  • 為什麼說幼兒園不能教拼音,但可以學漢字?
    01孩子的「起跑線」就是家長,就是你!很多幼兒園是過於超前了。為什麼超前?因為家長的功利性,因為不想「輸在起跑線」。你們老兩口不好好掙錢打江山,給孩子掙下一個堪比天花板的起跑線,自己不努力,非讓孩子從比別人落後很多的起跑線上起跑,這不是自私是什麼?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你!你把起跑線拉低了,自己太凹,孩子跑不過別人,怨誰呢?
  • 教育部:嚴禁幼兒園和幼小銜接班教拼音!家長怎麼辦?
    《通知》一出,網友們一下炸開了鍋,有網友表示質疑:可為什麼小學入學考試要考加減法?考聲母韻母?幼兒園不學,怎麼考小學?有的幼兒園會提前學習拼音、漢字等知識,有的幼兒園在教學形式上過於接近小學,採用口頭提問、聽寫等形式,還會考察孩子所學知識。這些都是大家口中的」小學化「。
  • 「幼兒園不讓教,小學又要有基礎」家長發火了,難不成我自己教?
    可兒子兜兜拼音不會,字也認不了多少,就這樣的水平上了小學可怎麼辦?本想著最後一年幼兒園大班班上老師好好教教拼音和算數,可開學一張禁令下來,給孩子報名的幼兒園延時服務的拼音班也被取消了。也不知道舉報幼兒園的人到底是誰這麼不安好心?
  • 河北對幼兒園小學化動手術 幼兒園不準教拼音 小學要開足拼音課時
    河北新聞網訊(燕趙都市報記者馬利)「幼兒園要不要學拼音?暑假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別的孩子都學過拼音,我家孩子不學,小學怎麼辦?」當前,不少家長擔心孩子「白紙一張」進小學,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抱怨的同時更多了一份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