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放眼全世界各門各派,武術種類數不勝數,它們各有所長,有的甚至發展超越了千年。在人類爭強好勝的性格催使下,自打格鬥技術誕生起,關於「什麼是地表最強格鬥技」的思考便不停不休,從古代的傳統武術,再到如今的現代搏擊,伴隨著武術的進化一同前進。
而在另一方面,格鬥的主戰場也從金戈鐵馬的沙場,逐漸轉移到了現實中的街頭場景甚至是充滿墊子、圍繩的擂臺之上。
被當地居民變成為一種民間的體育項目。作為一個並不強大的民族,緬甸歷史上戰爭不斷。歷史證明多災多難的弱小民族或戰亂頻繁的多民族地區往往是兇悍武術發源的場所,因為戰爭和自衛是武術發展的根本動力。緬甸拳正是緬甸人民為了殺敵自衛而創造出來的拳術。東南亞人種身材相對較小,絕對力量不強,但身體控制能力和靈活度相對高。沒有強大力量就只能靠技術來彌補殺傷力不足的弱點,而靈活的身體條件是將技術融入戰爭和打鬥的基礎。歐洲的格鬥技是以上肢雙手動作為主,因為歐洲人種的力量素質相對較大,拳頭已有足夠的殺傷力。反之東南亞人種素質上的制約迫使緬甸拳將人體能運用的所有攻擊部位都運用出來,頭頂、肩撞、掃蹬、飛膝、砸肘,人體堅硬有力的部位在緬甸拳中全部被發揮到極致。更致命的是緬甸拳陰狠毒辣,一旦發動攻擊立體攻勢一環接一環,直到重創對手,緬甸拳是在戰場上進化出的致命武術。
可以說時代在進步著,人們心中的「最強格鬥技」也在發生著轉變。曾經戰場上的技術已經不再適合於街頭、擂臺,格鬥技術本身也在隨著人們生活場景的轉變而不斷進化著,如若固步自封,那也只有挨打的份了。
要說哪種格鬥技術可以稱之為最強,相信直到現在還是沒有一個定論,每一家門派都有一套自家的說法,單獨某個門派的「最強論」實在難以服眾,與此同時,MMA賽場上的技術也逐漸變得不再單一,每一位優秀的選手都要努力去吸取百家之長。
但拋開「地表最強」不說,如若要選出一門比賽場面「地表最激烈」的格鬥技,相信很難有哪一門武術可以和下面這項格鬥運動抗衡。
從泰拳過渡到緬甸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一般來說,泰拳手如果要去打緬甸拳,並不需要改變太多的技術風格,但是以下幾點是要特別注意的:
在緬甸拳比賽中,因為裸拳的緣故,所以一定要採用比泰拳更小的出拳力度,如果一個泰拳手依舊在緬甸拳賽中全力出拳,那麼受傷的機率將會是百分之百!
由於現代搏擊的規則所致,拳手們十分依賴於拳套和護手帶的保護,大多數的拳手(即使是職業拳手)在赤手空拳打架的同時,自身也有很大的危險,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在手腕和手指關節處纏上繃帶、戴上拳套,所以一旦打起裸拳便會相當的不適應。
因此,在打緬甸拳時,必須要控制好出拳的力度,並通過不斷的訓練來調整、適應出拳的方式。通常來說,打立拳對於手腕的壓力要遠小於打平拳,這也是在MMA比賽中,一些選手選擇截拳道/詠春式立拳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相比於泰拳,緬甸拳或許更加接近「實戰」!
優秀的緬甸拳手有哪些?
Kyar Ba Nyein,緬甸拳手、拳擊手,曾代表緬甸參加了1952年夏季奧運會拳擊比賽,是緬甸拳現代化的先驅人物。
敦敦敏(Tun Tun Min)是來自緬甸的天才緬拳拳手,也是前緬甸拳Openweight無差別世界冠軍(Openweight冠軍被認定為「緬甸最強戰士」)。同時,他也是最年輕的緬甸拳金腰帶拳手,在21歲時便獲得了冠軍的頭銜。
戴夫·勒杜克(Dave Leduc)是來自加拿大的職業緬甸拳手,於2017年在日本東京擊敗敦敦敏,獲得現任緬甸拳Openweight無差別世界冠軍、現任WLC輕重量級世界冠軍。
身為一名外國人的戴夫·勒杜克為緬甸拳在全世界的推廣做出了諸多貢獻,其身世相當之傳奇。
在身手方面,勒杜克更是受到了李小龍截拳道的影響,在賽場上身手之靈活像極了瘦高版的李小龍,其維基百科上面師承的第一位更是赫然寫著「李小龍」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