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五人都封侯拜將,達到武將生涯的頂點。可是在這五人中,于禁的晚年不僅不如意,更可說相當悲劇,因為投降關羽,就被人罵他就是「嚴以待人,寬以待己」的代表,一點忠義之心也沒有。
這個說法,對于禁來說一點也不公平。
一、嚴以待人
于禁被人說嚴以待人,是指他帶兵很要求軍紀,有時甚至到不講任何情面的狀況。縱然在全軍潰敗的混亂中,當他遇到有潰兵趁機劫掠,于禁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部下,還是敗戰之際是否要保存實力等問題,照樣斬了他們。連面對好友昌豨叛而後降,于禁都以曹營規矩「圍而後降者不赦」,處斬昌豨。
曹操聽聞昌豨被斬,說了一句,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這讓後人以為,如果昌豨投降曹操,說不定就可以免死,于禁這人連好友都不講情面,也未免太苛刻了吧?
筆者覺得要以這些來批評于禁嚴以待人實在大錯特錯,一個軍隊要有戰鬥力,靠的不就是軍紀嗎?還記得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就是因為馬謖不按軍規,不守軍紀,身為一軍統帥竟然率先逃跑。如果一支軍隊只能打順風仗,敗仗就各自先逃,這樣部隊有什麼戰鬥力。
官渡之戰中,曹袁兩方互射,曹軍因死傷慘重,大多畏懼不前時,只有于禁所部,不畏生死,死守迎擊,才使曹營熬到烏巢大捷。而于禁所部能如此堅守,原因就在于禁讓士兵害怕主帥更勝於敵人,如此一來,不管軍隊陷入什麼樣的困境中,都能堅持下來。
而且不赦昌豨,于禁也沒有做錯,他按照曹操的規矩,不循私,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如果今天于禁因為跟昌豨好交情而赦免他,照理來說赦免罪臣這是主公的特權,于禁擅自開赦,不就僭越臣下的本分。
再者于禁猜測曹操不想殺昌豨,而把昌豨送到曹操那;這種行為不就跟楊修一樣,犯了曹操的大忌。你說曹操會繼續信任于禁,還是像殺了楊修一樣呢?曹操可是出了名的疑心病重阿。
二、寬以待己
至於寬以待己,想來主要針對的是襄樊之戰于禁投降關羽這事。可是于禁的投降也不能怪他。
當時關羽攻樊城,曹仁危急,曹操遣于禁救援曹仁,時逢秋季,正巧連夜大雨,以致漢水暴漲,水淹曹軍七軍皆全沒。只剩于禁所部約三萬兵馬在高處倖免,可是四面皆水完全沒有刻意迴避的地方。于禁來時,只帶陸軍,根本沒有船艦,當關羽乘船來攻打時,于禁失地利、天時,也看不到援軍的情況,除了投降他還能怎樣?
對,龐德寧不死降,死的非常壯烈。但于禁身為一軍主將,是要怎麼對部下負責。筆者覺得于禁的投降,就是不願意他的部下,為了一場已經必敗無望的戰爭而繼續犧牲。想來于禁應該是有和關羽約定,請善待曹營降軍。
看關羽由於收留于禁等人,造成軍糧供應緊張,關羽不得已擅取湘關米,這給了孫權討伐關羽的理由。如果不是于禁和關羽約定好,關羽根本沒有義務要善待這些敵軍,直接放任他們去死不就好了。
像于禁這樣的武將,願意用他的名聲換取部下的生存是難得的,但卻因為投降過,而被認為他標準不一,是嚴以待人,寬以待己的代表,筆者覺得這評語對他實在不公。
如果曹丕能放寬心胸持續重用于禁,他會證明給大家看,他也能像張郃、張遼一樣擊退蜀吳,成為曹魏的一方之壁。可惜歷史沒有給他再次證明自己的機會,讓人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