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住房變遷史,爸媽那個年代的房子是啥樣的?

2020-12-06 騰訊網

心疼現在的年輕人,每每看房價,都會發出一聲來自靈魂的哀嘆:「要攢多少年的錢才買得起房?」哀嘆完,忍不住還要心疼地抱緊自己。

全國房價一年更比一年高,房子都快成了中國人新世紀的最佳理財手段。很多人都感慨,要是早生20年,砸鍋賣鐵也要先買一套房。

1989年2月20日,《人民日報》第二版

1989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則新聞評論:「北京最近提供2萬多平方米住房,每平方米1600元至1900元。若買兩居室少說也要6萬多元。一名大學生從參加工作起就日日節衣縮食,每月存儲50元已是極限,100年才能買上兩居室。」

換到30年後的今天,這句話仍然被很多人念念不忘:「現在,我要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買得起一套房?」買房,成了我們繞不過去的坎兒。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實在買房上,年年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不信的話,咱們來看看以前的兩種經典房屋款式。

01

集體房屋的普及

上世紀50年代 二萬戶

「二萬戶」住宅在中國現代住房史中很有代表性,這批房子是解放後上海市政府所建的。

住宅一共兩層,分10個室號,能住10戶人家。之所以叫「二萬戶」,是因為初期攏共就建了2000幢,剛好住2萬戶,因此得了這個名字。

俄式建築,整潔明亮,當時的先進家庭、個人才能分配到這樣的房子哦。

二萬戶

上世紀70年代 筒子樓

和「二萬戶」類似,上世紀70年代城市裡常見的筒子樓也是俄式建築,別名「赫魯雪夫樓」。

之所以叫「筒子樓」,是因為這種房子是一條長走廊連著許多個單間,長長的走廊兩端通風,像是筒子。一家幾口人全都擠在一個十幾平的小單間裡,盥洗室、廁所都是公用的。很多影視劇裡都出現過筒子樓的場景,比如《金婚》《結婚十年》,家家戶戶都在走廊搭個簡易灶臺,炒菜做飯時滿樓道飄香,每家的夥食情況都攤在明面上,想藏都藏不住。

筒子樓非常擁擠,但是鄰裡關係普遍不錯,畢竟抬頭不見低頭見的。

筒子樓

02

商品住宅的風行

一直到了1979年,我國的房屋格局才開始出現變動,全國在這一年開始實行商品住宅全價銷售的試點工作,率先實行的有廣州、西安、柳州、梧州、南寧等城市。從1979年到1988年,國家一直在嘗試推行商品房的買賣。

於是也就有了上面的那則新聞評論,「100年才能買上兩居室」。

80年代老樓

人均居住面積明顯提升

雖然很多人不愛聽「人均」,覺得一提人均就是「我和首富人均,結果我們都是富豪」。但是在大數據下,數據標本越多,越趨近於真實水平,所以小編還是繼續依照人均來給大家講。

1949年,我國的人均居住面積是4.6平方米;到了1978年,由於人口增長等原因,人均居住面積下降到3.9平方米。回首那段歲月,真為父輩們心疼。全家好幾口人窩在一個小房子裡,誰也沒有獨立空間。夜裡父母帶著五六個孩子擠在一鋪炕上,肩挨著肩,腳碰著腳,這就是他們走過的人生。而你的爸爸媽媽,可能就在這樣小小的房子裡長大。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最新數據中,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39平米,農村人均面積為47.3平方米。對比從前,數據翻了好幾番。

樓房

北京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布通知,明確購買第二套住房的貸款發放對象僅限於現有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低於29.4平方米的家庭。而1990年時,北京市的人均居住面積還只有7.57平方米。

很多人感慨現代人的鄰裡關係太冷漠,可能住了好幾年都不知道對門鄰居叫什麼名字。其實,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們的居住面積得到了顯著提升,要是還像幾十年一樣擠擠插插,你何止知道鄰居的名字?你連鄰居家的油瓶子裡還有幾兩豆油都門兒清。

過去一家人住在十幾平的筒子樓小房間裡,不可能全天都蝸居在家,人口的高度密集促進了鄰裡關係的發展。而現在隨著人均居住面積的增加,衛生間、廁所、陽臺成了商品住宅的標配,只要你想,一整天不出門都沒關係,鄰裡關係自然也就冷漠了。

現代商品房

雖然大家都抱怨著房價太昂貴,但西南財經大學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家庭住房擁有率為92.8%,城鎮居民家庭住房擁有率達到90.2%,農村家庭居住住房擁有率達到97.2%。

而在1978年,城市缺房戶還高達869萬戶,佔當時城鎮總戶數的47.5%。那時的中國,擁擠,是每一個「城裡人」最真實的居住體驗。

改變,是真的在發生。

房價的高漲

如果拿現在的房價跟十幾年前的房價進行對比,其實是不具備可比性的。

因為很多人會用自己現在的工資去代入十幾年前的房價,那當然是綽綽有餘。就拿《人民日報》上的評論來說事,1989年北京商品房每平米1600-1900元,買個百平大房子只需要16萬到19萬。按照《人民日報》的標準,你每個月存50塊錢,一年存600元,存266.6年到319.6年差不多能買一套房。

現在北京房價約為6萬元/平方米,百平米的房子就是600萬元。按照每個月存2000元的普遍標準,一年能存2.4萬元,那全款買一套百平米的房子需要250年。

這樣一對比,是不是覺得現在的商品住宅價格反倒是便宜了?

商品住宅

其實,這樣的對比是沒有意義的。房價上漲的速度,一直沒有追上我們工資上漲的速度。30年的商品房是「奢侈品」,30年後其實也差不多。

從上世紀50年代的「二萬戶」,到70年代的「筒子樓」,早已被滾滾前行的時代拋下。我們現在無論多麼叫苦不迭,至少更有希望擁有衛浴、廚房、陽臺獨立的,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對於剛需小夥伴而言,房還是要買的,可以先買個小的,再「改善」個大的。房價這些年一直在上漲,但是人均居住面積和住宅擁有率也在越來越高。所以,放平常心去看待買房吧,它遠沒有那麼可怕。

看懂好房,買到好房

【大象找房小程序】

相關焦點

  • 70平方米的房子設計圖_2020年70平方米的房子設計圖資料下載_築龍...
    北京:共有產權住房加速落地政府與個人共同持有產權&nb 查看詳情 中國戶型變遷史!我們的房子將變成什麼樣?
  • 新書問世 南小迎來《南小娃兒眼中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發展史》新書...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趙小倩)12月的一個暖冬,這本書問世了,它就是《南小娃兒眼中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發展史》,學校還舉辦了「新書發布會」呢!  師生共慶新書問世  期待已久的新書終於問世!南肖埠小學的師生迎來了《南小娃兒眼中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發展史》新書發布儀式。  501班蔡子煊、401班許歆宜同學作為參與編寫的學生代表發言,訴說他們與《南小娃兒眼中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發展史》的故事,表達他們對祖國母親的祝福。江幹區少先隊總輔導員陶焦芳老師和南肖埠小學林霞校長為新書揭幕。孩子們拿到了自己編寫的新書,心情十分激動!
  • 新中國70年城鎮住房制度的變遷與展望
    由此,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住房事業走過的發展歷程可以作為一面鏡子,折射出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演變的歷史特徵,研究其制度變遷軌跡和預判其發展趨勢可對展望中國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方向提供諸多啟示。20世紀7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後,住房建設管理工作才重新被重視起來,但城市居民居住條件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改革開放前夕,全國190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僅3.6平方米(人均建築面積6.7平方米),比解放初期的4.5平方米還少。存量房中還存在大量危房和棚戶區,住房質量得不到保障。
  • 不同年代過年送啥禮:80年代興「四樣禮」
    李阿姨和老伴兒居住的房子是三居室,屋子很寬敞,「這是大兒子團購的房子,他說我們以前住的單位的家屬樓面積太小,要給我們改善生活,可是條件改善了,我們卻更寂寞了,離以前的老同事老朋友太遠了,整天就是我們兩個人,大眼瞪小眼,生活挺無聊的。」
  • 上世紀60年代至今,大學生入學裝備的變遷史
    隨著各大高校錄取通知書的發出,備受關注的2020年高考終於步入尾聲。各位小夥伴們開始準備入學裝備了嗎?從60年代的大飯碗、換洗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到現在的各種智能設備,中國大學生入學時的必備裝備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從筒子樓到別墅:中國人住房的60年變遷
    雖然當前一些大中城市房價高企,還不能讓所有人「俱歡顏」,但改革開放30多年來,老百姓住房面積越來越大、條件越來越好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七八十年代:居者憂其屋城鎮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單位解決,各級政府和單位統一按照國家的基本建設投資計劃進行住房建設,住房建設資金的來源90%靠政府撥款,少量靠單位自籌。房子建好後,單位以低租金分配給職工居住,住房成為一種福利。應該說,這種制度模式在當時較低水平的消費層次上,較好地滿足了職工的基本住房需求。1958年到1977年的近20年裡,我國一直實行這一住房制度。
  • 赤子的禮物 | 從茅草屋到大別墅 網友:住房變遷見證家鄉70年巨變
    紅網網友、農民作家童曉明將彭登科家的變化曬了出來,他說「這一普通老百姓家的房屋變遷史,折射出中國農村生活70年來巨大的改變。」沅江市赤山島,地處洞庭腹地,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湖島。雖然有著範蠡帶著西施隱居於此的美麗傳說,但對於赤山島的原住民來說,曾經的日子,並沒有傳說那般美好。「新中國成立前,這裡是個兔子不拉屎的窮地方,一年只有半年糧。」
  • 從衣食住行看新中國70年的偉大變遷
    由此可見,服裝服飾的每次變化都反應了當時的社會圖景、人文狀貌,折射出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情感和精神需求,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們從「幹部服」「列寧裝」,到近乎一樣的藍綠灰著裝,再到現在的「破洞褲」「一字肩」等多元化時尚……衣著服飾的變遷體現了我國社會的革新,讓我們看見了新中國不斷向前發展的進程。
  • 國內首個呈現式租房變遷史展覽 上海三十年租房史主題巡展開啟
    城市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時代裡,追逐理想,奮鬥在外的人,都有自己的租房史。而對於房子和在房子裡發生的事,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這裡藏著年輕人與城市的較量與妥協,承載了無數年輕人的夢想,更是時代快速發展最直接的縮影。最近,長寧龍之夢的一場《上海三十年 Back To Future》租房史主題巡展引起了不少市民的關注。
  • 70年來中國女性服飾變遷史:你的時尚,都是爸媽玩剩的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我們翻開一張張老照片時,不禁感嘆:變化真大啊!那些承載著歷史的老照片,不僅記錄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記載著女性服飾的花樣變遷,呈現出一個時代的光彩風貌。
  • 《生於70年代》見證巨大變遷 黃金70後的年代縮影
    原標題:《生於70年代》見證巨大變遷 黃金70後的年代縮影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提起老一輩人的青春,不由得想起顧城的這句詩,它生動而形象地刻畫出了生在60年代人的青春記憶。
  • 中國人均住房面積39㎡ 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平?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城鄉面貌顯著改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據報告數據顯示,到201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39平方米。現代社會中,有兩個民生話題最受關注:一個是錢,一個房。
  • ...變化——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感受民生變遷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題:「小」日子裡的「大」變化——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感受民生變遷新華社記者高蕾6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觀者如織。其中,一些反映民生變遷的展板、展品讓不少觀眾頗為感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70年春華秋實,伴隨著國家發展的巨大成就,無數普通人命運被改變、權利得保障、生活更幸福。此次成就展搬來了不同時代的家庭場景,勾起了在場觀眾的回憶。
  • 花費幾百萬買套「有限期」住房,但目前的房子能達到70年壽命嗎?
    我們買一套70產權的住房需要數百萬以上,按揭貸款30年還需要償還銀行高額的利息,比如房屋總價200萬,但是首付、本金加利息的購房成本就是300萬左右。但有人問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目前的房子能達到70年壽命嗎?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帶你縱觀中國家居變遷史!
    現在,就請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中國家居的變遷史。縱觀家居變遷史(1950 to 2018)50年代:床+幾個箱子在50年代的時候,有床便是家。60年代:家家一個樣在60年代,房子是單位分好的,裝修都一樣。大白刷牆,水泥地面,木製門窗,油漆飾新。一床一桌,兩椅兩箱,掛曆月曆,照片獎狀,領袖畫像...
  • 錢鍾書的住房變遷與文人際運
    可以說,錢鍾書經歷的住房變遷過程,不僅觀照了中國現當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也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複雜、變化最快的一場住宅變革。在已出版的錢鍾書手稿集中,留下了很多有關住房變遷的痕跡,比如「容安館札記」、「且住樓日乘」、「偏遠樓日乘」、「偏遠廬日乘」、「燕巢日記」等,這些五花八門的齋號,是對其住房變化的真實寫照。 錢鍾書對住房的要求其實並不高,有書看,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住什麼並不重要。幹校期間,他一有空閒就找書看。
  • 住房制度披荊斬棘70年 「居者優其屋」登上舞臺
    70年,不過是歷史長河的一瞬。但對中國房地產行業來說,言之「翻天覆地」亦不為過。 新中國成立之後,福利分房就深刻地烙印在人們的腦海裡。1978年10月20日上午,領導人在北京視察新建的幾十棟公寓住宅樓時,曾問過一句話,「房子可否成為商品?」
  • 每隔幾年,中國人就換一種方式買買買 | 70年購物史
    圖 / unsplash 70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從垂髫之年走到白髮蒼蒼的人生旅程;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三代人接力達成美好生活的家史;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美好變化一點點滲透進千家萬戶的見證。70周年是一個裡程碑,也是一個新起點。
  • 從方莊到朝陽公園,揭秘北京富人區三十年變遷史!
    今天跟小朝來看看咱大北京30多年來從豐臺區方莊到朝陽區朝陽公園地區的富人區變遷史吧!2富人區的區域變遷史廢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各個年代的富人區長啥樣、它們形成的因素又是什麼。1984年,方莊迎來了她人生中真正意義上的春天。當時的北京需要建一個能與首都地位相匹配的高檔現代化小區,作為北京乃至中國對外的窗口,同時也為了解決中央各機關幹部的住房問題。講到這兒,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了。沒錯,她就是方莊。
  • 新加坡人都住啥樣的房子?帶你了解一下
    你見過這樣五顏六色的房子嗎?組屋歷史1959年,剛剛獲得自治權的新加坡面臨著嚴峻的住房問題。於是,在1960年新加坡政府便成立了建屋發展局來規劃興建政府組屋,以改善屋荒。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提出的目標,是在5年內建好50,000個組屋單位。1965年,建屋局完成了這一目標,大大改善了新加坡當時的住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