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內問題如何影響拜登的對華政策?

2020-12-16 中美聚焦網

作者:喬裡奧·普格列瑟(Giulio Pugliese),倫敦國王學院戰爭研究系講師,重點研究亞太地區特別是美國、中國和日本的政治與國內國際政策。

202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和人們隨之而來的刻薄言論表明,美國的政治生活中充滿分歧,存在一定程度的部落主義,和對妥協的拒絕。這種分歧貫穿了種族、性別、收入差距、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美國的城市與鄉村。

美國將全力應對主要的國內問題——從疫情帶來的痛苦經濟影響,到社會的高度分化和分裂。即便民主黨拿下參議院,在安全問題和貿易議程上,拜登在總統任內也將受到本黨美國外交政策激進派的制約。美國會否遠離外交政策而專注於國內問題?畢竟,拜登過渡團隊的選前工作組始終關注的一是疫情,二是經濟危機和可能的補救措施,三是種族歧視,四是氣候變化。

近年來,每當美國公共預算出現5000億美元赤字時,國防開支總是會被削減。今年美國政府已經啟動一項規模約4萬億美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的撥款和貸款超過了阿富汗戰爭18年的開銷。在最近的一份合著報告裡,拜登陣營中主要的國防問題設計師、將在五角大樓扮演重要角色的米歇爾·弗盧努瓦承認,「那些關係到從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復的需求,解決系統性種族歧視,讓美國人重返工作崗位,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國家對未來疫情的防範,所有這些都會爭奪聯邦資金。不斷加碼的赤字和債務會抑制一些議員提高國防支出的欲望」。

簡言之,正如安全問題專家Masashi Murano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提出的,美國軍方也許不得不做艱難的選擇,並可能調整美國醞釀的全球姿態,進一步削減軍費支出(可能是在歐洲),並更多依賴於讓盟國分擔費用,因為對付中國也許仍是首要任務。

川普和川普主義確實使這一政策轉向中偏右。在美國政治左翼和右翼的兩面夾擊下,短期內不太可能有自由貿易議程,也不太可能出臺和解意味明顯的對華政策,因為民主、共和兩黨正在形成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的共識。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吸引兩黨達成了共識,但卻未必吸引更廣大的選民。儘管川普試圖以其強硬的對華政策左右大選,批評拜登對北京唯唯諾諾,但在總統辯論和競選活動中,中國問題並不如國內問題那樣引人關注。不過,這次大選絕非對川普主義的否定,川普不會消失,短期內肯定不會。通過一家原創電視臺和一個新組建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川普正在進行一場新的政治遊擊戰,最終這將用來鞏固他作為共和黨領袖的地位,及至讓他參加2024年的總統選舉。

這會影響到可能引起分歧的對外政策,如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以及在北京未做出實質性讓步的情況下取消對中國徵收的一系列關稅。此外,拜登還將受到來自民主黨內部的抨擊,在他任總統期間以及2024年,民主黨內部直言不諱而又有影響力的激進聲音會對他構成挑戰。選擇卡瑪拉·哈裡斯擔任副總統有可能預先抑制這些挑戰,但她在掌權期間是不得不站在拜登一邊的。

鑑於上述情況以及參議院的組成,拜登將被迫採取中間立場,爭取共和黨中間派的聲音,至少在川普的光環失去力量之前是這樣。喬治亞州是傳統的紅色州,1月份選舉之後,共和黨很可能在美國參議院佔多數席位,為此,拜登將不得不讓他任命的內閣成員和推出的政策更受歡迎,與中國有關的事務也要確保得到共和黨人的支持。

總而言之,美國總統選舉及其早期餘波體現出來的國內因素表明,川普強硬的對華政策十之八九不會出現大反轉。與此同時,拜登將把注意力集中於國內事務,而把外交和安全政策交給國家安全機構特別是國務院的專家。這將意味著我們不會重蹈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無休止逐底競爭的覆轍,這種做法在整個2020年尤為明顯。我們也不會發表愚蠢的、非外交性質的公開聲明,對共產党進行刻薄的非黑即白的譴責,更不要說那些暗示政權更迭的表述。畢竟,一定程度的穩定和與中國保持工作層面關係是有好處的,而在氣候變化、全球健康挑戰和武器擴散等議程項目上的合作,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實現些許穩定的跳板。這對全球經濟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

原文標題《美國大選以及影響拜登任期的國內因素》

相關焦點

  • 北大iGCU報告:拜登對華政策如何?其五派謀士已透露細節
    在對華政策方面,蘇珊·賴斯、鮑爾和羅茲相對比較溫和,他們在被媒體問到中美關係時始終強調中美依然存在合作點,但他們也主張美國應在人權、香港和新疆問題上對中國升級制裁或施壓。在對外決策過程中,總統並非全部聽從外交政策專家給出的建議,總統有時會聽取最熟悉他心中所想的政治顧問們的建議,儘管他的政治顧問對外交事務所知不多。例如,歐巴馬的白宮幕僚長並非外交政策專家,但他有時也能對歐巴馬的外交決策產生影響;川普剛剛入主白宮後,他原來在商界的老朋友反而對他的對華貿易政策產生影響。
  • 韓媒:拜登時代,韓國對華政策面臨考驗
    韓國《韓國時報》11月23日文章,原題:拜登時代的韓國與中國如果說美國總統川普的亞洲政策有一個總主題,那就是與中國日益激烈的權力競爭。這不僅反映在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上,也反映在美國為對抗中國在亞洲日益增強的影響力,與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組成「四方安全對話」。
  • ...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華政策...
    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作為國際知名學者,艾利森認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將基於5個「R」,並多次強調兩國要有「用來最小化誤解和誤判的深度溝通」,以及「給危機管控加上一層保險,最重要的是保持溝通順暢」。
  • 拜登首談對華政策,將用「軟刀子」對抗中國?
    拜登將會制定「連貫的對華戰略」拜登在宣布自己獲得大選之後,便很快開始擔任總統的準備工作。美國輿論對於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十分感興趣,因為在川普政府時期,中美關係十分緊張。因此,美國輿論非常關心拜登是否會改變川普時期美國的對華戰略。
  • 誰在幫助拜登制定對華政策?
    一旦勝選,拜登將修正美國日益偏離軌道的外交政策,而對華政策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其總體外交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要想判斷拜登當選後的美國對華政策,必須了解其外交團隊的人員構成情況。布林肯曾是柯林頓的外交政策首席撰稿人,從2002年開始追隨拜登,曾任其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升任常務副國務卿。若拜登勝選,他大概率會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在中國問題上,布林肯給中美關係定下的基調是,「要比高不比低」,贊同採取預防性外交、支持軍事威懾,主張對華堅持貿易規則和對等互惠,通過構建「民主國家聯盟」對付「一帶一路」。
  • 關於美國對華政策走向 聽聽曾陪同拜登出訪中國的他怎麼說
    川普對華政策缺乏實質成果《參考消息》:川普的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您如何評價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拉塞爾:說來話長,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是否是真正的戰略?這個問題可以有多種解讀。例如,副總統彭斯在一篇演講中的一些觀點雖然獲得部分美國人認同,但演講並沒有給出哪怕一個建設性的建議。我認為,未能訴諸行動去解決中美關係中的問題是川普對華政策的最大錯誤。拜登將強調競爭與合作並存《參考消息》:與川普政府相比,拜登政府在處理對華關係上會有怎樣的不同?
  • 關於美國對華政策走向 聽聽曾陪同拜登出訪中國的他怎麼說——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文/劉品然)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主席丹尼爾·拉塞爾近日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分別對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予以評價和展望。
  • 陳徵:拜登對華政策的六個不變和兩個變化
    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拜登治下的美國會推行什麼樣的對華政策。 拜登政府或結束對華「接觸政策」,轉而推行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務實外交。 考慮到美國參議院通過了所謂的《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等,中美兩國在涉及新疆、西藏和香港問題上,可談判和操作的空間非常有限,拜登政府在涉及「人權」問題上會對中國更為強硬。 第五,在氣候變化、核不擴散等領域與中國的合作不會變。當今世界有許多全球性問題,離不開各國通力合作共同面對。
  • 拜登對華政策展望,如何應對?
    中國外交部於13日向拜登和哈裡斯表示祝賀。拜登目前正在積極組建白宮班底,其對華政策逐漸清晰。拜登當選後美國對華政策將發生哪些變化?中國如何應對?因此,他們的對華政策取向亦有較多相似之處,將影響拜登上臺後的對華政策方針,值得我們仔細研究。
  • 美國對華政策,是否會因為拜登而改變?
    編輯:一水流殤 根據美國媒體的推測,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幾乎已經坐穩了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椅子。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隨著美國總統的更迭,美國的對華政策是否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呢?
  • 新任美國總統上任日期 拜登大勝對美股影響
    中泰策略最新研究指出,美國大選塵埃即將逐步落定,若拜登當選,過去四年美股牛市背後的主要政策驅動「基石」――「川普交易」面臨全方位逆轉:美聯儲獨立性的增強,疫情積極防控後或將推動美元指數回升並引發流動性邊際收緊預期,金融監管周期趨嚴,特別是稅收政策方面:取消全部未來減稅計劃,改為對企業和資本市場大幅加稅,將同時影響風險偏好與盈利預期
  • 吳心伯:美對華政策未來四年何去何從
    隨著明年1月20日美國權力交接日益臨近,當選總統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發展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分析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走向,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其執政重點為何,二是他會受到來自國內外的哪些制約,三是其對華政策的各種選擇。
  • 拜登對華政策解讀:拉攏盟友制衡中國,留學生政策依舊不明
    許多人預測,布林肯的對華政策可能比蓬佩奧更犀利。如果說,川普在位期間的對華政策是難以捉摸的武當派醉劍,那麼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就是心狠手辣的九陰白骨爪,管你反覆橫跳、陰晴不定還是背地裡搞事,中心思想就是限制中國的發展。
  •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史文:對華政策,美國政府為何走向極端
    為此,《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視頻連線了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史文)。去年7月,正是出於對美國對華政策的擔憂,他和另外4位學者領銜撰寫了題為《與中國為敵事與願違》的公開信。「我希望美國政府不要愚蠢到在這些領域對中國進行重大挑釁」環球時報:中美關係在過去幾周極速下滑,您認為未來3個月會發生什麼?
  • 美國保守派智庫如何影響政府對華政策
    【摘要】美國智庫與政府的關係密切,保守派智庫與美國共和黨政府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哈德遜研究所為代表的保守派智庫強勢崛起,基於長期對中國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多元化的決策服務機制,深度參與了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制定,在中美貿易摩擦等問題上發揮了重要影響。
  • 拜登對蔡英文「已讀不回」是其對華政策的縮影
    這要從拜登的世界觀說起,深圳衛視&直新聞就梳理了拜登從政47年職業生涯中有關對華政策的取態,選取其中一些關鍵節點,研判拜登宣誓就職後對華政策的走向,包括關稅問題、5G問題等,梳理越仔細就越會發現,臺海問題只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部分。基於理性和美國利益優先的原則,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中,美國政府對臺當局「已讀不回」才是常態。
  • 拜登談對華政策:不會立即取消川普對中國關稅
    華輿訊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選總統拜登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談及對華政策時表示,他不會立即取消川普政府對中國提高的關稅。這位專欄作家寫道,北京不會歡迎美國組建反華聯盟。拜登還告訴弗裡德曼,他的首要任務將是通過另一個財政紓困方案,這與外界對他首先專注於解決國內問題的預期一致。拜登堅持認為,慷慨的紓困計劃實際上會在不造成長期財政損害的情況下促進經濟增長。
  • 不「接觸」,拒冷戰,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竟是這倆字
    我覺得這篇包含巨大信息量的文章,可以被看做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指導性文件,所以,值得我們認真分析一下。蘇利文在開頭就說,美國國內已經形成共識,過去四十年,美國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美國一直基於接觸政策,試圖改變中國,滿足其戰略利益,追求經濟、技術、文化等全方位的利益最大化。
  • 拜登任命賴斯為國內政策委員會主任,美媒:或著眼於國內政策
    拜登任命賴斯為國內政策委員會主任,美媒:或著眼於國內政策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20-12-11 09:52 來源
  • 美媒:歐洲讓拜登的對華政策「難上加難」
    然而,美國並不樂見中歐關係更進一步,無論是川普政府亦或是拜登團隊。與此同時,多家美媒悲觀預測,歐盟的做法將損害拜登就任後的歐美關係,打亂拜登的對華政策,讓其變得難上加難。 美國《華盛頓郵報》7日發表評論文章稱,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曾表示,他希望建立起一個全球聯盟,以抗衡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此前,拜登團隊還曾表達過希望與歐盟在涉華問題上密切合作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