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種田不離田地頭,開店不離店門口,是何意?蘊含老祖宗智慧

2020-12-14 小小嬴政

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諺語,「種田不離田地頭,開店不離店門口」,表面上看是關於種田和開店該怎麼做的諺語,而實際上它所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就是一點,那就是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專注,專注才能獲得成果。

農民種田,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但是種田有很多講究,從最早的播種、施肥、除草到最後的收穫都有一套規範的流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農民來說,你是不能離開這塊田的。

也許有人說,我把該做的事情做完了,然後離開一兩天。這樣也是不行的,種田和做工作一樣,也要時時刻刻盯著才行。一旦發現任何問題,可以及時處理。種三天,休息三天,那麼到了秋後,你田裡的收成肯定比不過那些一直堅持在田間地頭的人。

種田是這樣,開店更是如此,農民常說,開店不離店門口,也就是說,我的店開在這裡,哪怕是今天一個客人都沒有,我也要在這裡守著。因為哪怕是守到了一個客人,他只要買了東西,他就會記住這個小店,下次肯定還會光顧。

如果你看到店裡沒有生意,於是開一天關兩天,門上再掛個牌子,這樣的小店永遠都開不起來。哪怕是老主顧也會跑光的,因為顧客可能有一次在你這裡沒有買到東西,他第二次也許就不會再來了。慢慢地,你的小店就再也不會有生意了。

真正把小店做成大生意的人都是堅持了四個字,風雨無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開門營業。哪怕是這一天一個客人都沒有,也要守在這裡,寸步不離。這既是對自己事業的尊重,同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很多時候,創業者一直在說,我的店為什麼開不起來?

那麼,請你問問你自己,你用心了嗎?是否做到了全情投入,寸步不離?做生意的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店鋪開起來,第一年是賠本賺吆喝,第二年是收支平衡,到了第三年,才能略有節餘。可是偏偏有些人,生意一開張,就幻想著能夠財源滾滾,想法是不錯,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總要經歷一些這樣的苦難,生意才能起步。只有自己親力親為走好每一步,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並迅速加以解決。種田是這樣,做生意是這樣,做任何事情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所以,這句諺語對我們來年輕人來說實在是具有很深遠的意義,年輕人有熱情,有激情,更有行動。但是往往經受不起挫折,遇到一點小麻煩,就容易打退堂鼓。這樣下去,終究是會一事無成的,我們只有秉承專注,執著的精神,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有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當年有十八個人跟隨著馬雲來創業,他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氣,斷絕了自己的後路,才闖出了一條新路。如果你只願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話,那麼請你不要再做任何生意,因為即便是做了,也會一事無成的。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俗語「種田不離田地頭,開店不離店門口」,說的太有道理了
    我們農村老人教孩子做事情要認真,做事一定要自始自終不能三心二意,經常會說一句話「種田不離田地頭,開店不離店門口」,這句話其實非常有道理,當然也是老一輩們切身實踐後得出來的真知。那我今天就來在分析一下。一,種田不離田地頭農村裡的人都知道,農作物的生長是比較迅速的,特別是在作物生長的高峰期,可以說一天一個樣。就拿我們種植的水稻來說,什麼時候灌水,什麼時候排水曬田,什麼時候打農藥,這都有非常嚴格的時間控制。如果我們種田時三天兩頭的不去田間看看,那你就無法知道田間作物生長是什麼情況。
  • 俗語「種田不離田地頭,開店不離店門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我開口說到:「大爺,您一個人也不怕冷,都冬天了,農活也都忙完了,您不好好在家休息,還出來幹什麼?」大爺抬頭看看,說:「你小子咋捨得回來了,在家閒著也沒事,我出來動動,一輩子勞累慣了,一天不來地裡心發慌,幾時走?晚上咋爺倆喝一杯。」我回到:「這次回來時間有點短,下午就要走,過來看一下大爺,酒留到過年喝。
  • 俗語:「無冤不成夫妻,有錢不娶生妻」何意?老祖宗的話句句受用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老祖宗的卓越智慧,譜寫出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而我們的勞動人民,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通過自己豐富的經驗,也總結出了許多智慧的語言,那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這些燦爛的俗語文化,不僅沒有被遺忘,反而光彩奪目,流行甚廣。俗語憑藉其獨特的風格,接地氣的語言形式,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
  • 農村俗語「富不離書,窮不離豬」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啥道理?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富不離書,窮不離豬」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啥道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但現在的年輕人都很喜歡聽老人講話。特別是在農村,有一些流傳了百年的老話,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愛聽。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中華文化傳承了幾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寶和智慧,而其中不乏很多流傳在民間的俗語和諺語。說到俗語,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些已經過時了,甚至看起來很土,而如果這樣理解就錯了。俗語大多經歷了數代人的社會實踐,是古人們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教訓總結出來的道理,而很多能夠流傳至今的,大多是真理。而對於古人的俗語如果細細品讀,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 農村俗語「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何意?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俗語"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何意?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農村俗語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承流傳下來的積累經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被農民接受,它雖語句粗糙,但內函深奧,有一定的生活哲理,是祖輩們的智慧結晶,濃縮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對後人的生活和為人處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俗語"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如何理解其語意呢?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蘊含什麼意思?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蘊含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說俗語是封建迷信,其實這種說法不是全對的,其實俗語也是我們歷史發展了這麼長時間的一種文化,只是相對於其他的文化形式更加接地氣,更加通俗易懂,沒有那麼標準化的表達出來而已。
  • 俗語:「寡婦可娶,生妻莫談」何意?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之談
    俗語:「寡婦可娶,生妻莫談」何意?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之談!俗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花。俗語能夠在通俗簡潔的話語中,滲透出一些耐人尋味的道理。而且這種女人一旦離了婚,就會遭到人們的種種非議,即使再婚也會「破罐子破摔」,很難再安分守己的過日子了,因此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說「生妻莫談」,就是這個意思。雖然「寡婦可娶,生妻莫談」,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是在這裡,我強調一點:當今社會是「男女平等」的社會,對於離婚這件事情,也不是古代社會男人說了算那麼簡單了。
  • 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是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然而農村老人對於知識的重要性,卻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就比如這句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它具體講述的是什麼意思呢?「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我們可以先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很久之前的農村,如果在房屋的前門不點上一盞油燈的話,那麼房屋的後院就會顯得非常昏暗。」字面上似乎沒什麼稀奇,但是這句俗語蘊含了老祖宗的智慧!
  • 民間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道理?
    老祖宗們將這種思想貫穿於俗語中,目的就是想讓世人了解,生活中其實處處皆學問。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是木匠在打造不同類型家具時,必須要嚴格管控的尺寸。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木匠的手藝,早已經被現代化機械所取代。但是純手工打造的家具,卻依然受到老百姓的追捧。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諺語是比較經典的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即使一輩子沒讀過書,不認識字的人,也能說出很多諺語俗語之類的,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今天咱們來說說少有人知的「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這句話只能算是說了後一半,另一半也是取自於農村,全部合起來說的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上面的諺語總結了古代木匠們,在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加上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寄託才得到的。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和木匠有什麼關係?
    而有這樣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這句俗語的由來還要從漢字諧音中開始,接下來我們把這句俗語分開來看,一段一段進行研究。首先是第一句「床不離七」。「床」這一物品的使用在我國是有著深遠的歷史的,在1957~1958年發掘的河南信陽長臺關中就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床。
  • 俗語「久病孝子離,家敗有邪人」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很現實!
    民間的俗語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俗語佔據了我們生活中交流的很大一部分!當我聊起某件事情,總會找到幾句俗語與之對應!「久病孝子離,家敗有邪人」就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俗語,那麼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仔細看來,這句話其實說的很現實!
  • 俗語:「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指的是哪三寶?
    通過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實踐,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財富,尤其是一些流傳至今的俗語,雖然言簡意賅,但背後卻蘊含著極其深刻的道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只有少部分記錄在典籍當中,大多數還是存在於民間的口耳相傳,「家有三寶,白頭偕老」就是其中的代表。那麼這句聽起來略帶些詼諧趣味的俗語要表達何意,其中「三寶」又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富不離書,窮不離豬」真的是這個樣子嗎?
    農村俗語作為傳統文化的一脈,獨具特色,是歷代農民智慧的結晶。這些俗語,是祖祖輩輩的人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驗總結而來,至今仍是家家戶戶的飯後茶談。我國的俗語有很多種,有關於節氣的,有關於人生百態所感的,有關於農作物的,還有關於動物特性的。今天就來說一下老人們常談的「富不離書,窮不離豬」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是這樣的嗎?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句才是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句才是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 「老牛吃嫩草,好馬不回頭」「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夫不可扶」「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等等。
  • 古代俗語:「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是何意?老祖宗的話有理嗎
    古代俗語:「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是何意?老祖宗的話有理嗎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不斷地走入職場,社會上的各個崗位也都迸發出了無限的活力,因為年輕人們有朝氣,有幹勁,無論在什麼職位上都能調動起整個團隊工作的積極性。
  • 俗語「好男有毛不露臍,好女有膘不露皮」何意?老祖宗的話在理?
    特別是俗語更是核心和精華,不僅是我們民族文明的積澱,更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而俗語之所以傳承千年並散發燦燦金光,主要是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形象生動、簡練概括、寓意深刻、富於哲理、郎朗上口,包羅萬象。不過在民間禁忌類的俗語最為被大家津津樂道。畢竟在古代人們比較迷信,而一些禁忌也在生活中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正如老話說的「入門而問諱」。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蘊含很多生活智慧
    ▲《魯班經》魯班的徒弟當時也將魯班的記憶全部用文字記錄下來了,形成了一本書叫做《魯班經》,而在魯班經中就有一句話叫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作為祖師爺的訓導,木匠們都把這句話牢牢的記在心裡,如果朋友們認識老木匠的話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老祖宗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對他的成長也是息息相關的,為此老祖宗總結出一句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俗語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俗語從字面上就很好理其含義,意思就是情願屈身在君子的身邊給他做提鞋的童子,也不願意和壞人在一起同流合汙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