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蘊含很多生活智慧

2020-12-07 時間講史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z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莊子·達生》

▲莊子的畫

前言

中國古往今來有很多能工巧匠,因為心思細膩又手巧所以能夠製作出很多精巧的東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魯班,魯班是中國很有名的匠人是木匠的祖師爺。

▲《魯班經》

魯班的徒弟當時也將魯班的記憶全部用文字記錄下來了,形成了一本書叫做《魯班經》,而在魯班經中就有一句話叫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作為祖師爺的訓導,木匠們都把這句話牢牢的記在心裡,如果朋友們認識老木匠的話,有可能聽到過這句話,那麼這句話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

凳不離三說的就是要和睦相處

這其中所說的三實際上是凳子的長度,一般都會取三。這是什麼意思呢?古代很常見的一種凳子是長條形狀的,這種凳子使用起來方便能供幾個人一同使用。木匠在做這種長凳的時候,它的長度沒有特殊的要求,但是不管做多長都要以三結尾。

▲長條凳子

比如說做一尺三寸或者是三尺三寸,總之後邊的結尾要選擇三。至於為什麼選擇三,是取其良好的寓意因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三個人,而這種長條凳也是供給很多人一同使用,就用了這個典故,寓意著大家坐在一起要互相幫助和睦相處,互相成就。

門不離五娶一個吉祥的寓意

跟上面所說的結尾用三類似,做門的時候結尾需要用五作為尾數,就是取一個諧音意味著五福臨門。中國人一直都講究好意頭,所以在門的尺寸上以五為結束,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好意頭。

▲木質的門

而五福中涵蓋長壽、發財、健康、品德以及善終幾個層面,在中國人心中這五樣東西都是一個家庭非常想要擁有的,門作為家庭的入口能夠把這五樣東西全部都接納到家中,一定會給一家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床不離七寓意夫妻美滿生活安穩

在中國古代是非常看重婚姻的,一個家庭想要家族興旺,必須娶到旺夫的妻子,這樣才能夠綿延子嗣,讓家族變得壯大。因此在床的尺寸上也取了一個七的諧音,數字七與妻子的妻同音,這也代表了打造這一張床為了找到妻子的美好願望。

▲劇照

床不離七就是床不離妻,這就意味著兩個人生活的會十分幸福美滿,一個家庭夫妻生活安穩是最重要的,只有夫妻兩個人相敬如賓把日子過好,家裡才會變得美滿幸福。

見棺發財積福子孫的棺不離八

一般中國古代木匠做木工活都沒有確切的尺寸,都是按照需要做最適當的尺寸,但是棺材確實有一個具體的尺寸就是做八尺。因為在《易經》中,代表大地的坤卦對應數字就是八,中國一直講究人,死後要入土為安所以棺材的尺寸定為八尺就非常的合理。

▲見棺發財

中國人講究因果,死後也希望給子孫積德積福,而且八這個數字一直在中國的文化中就象徵著發,這與見棺發財有異曲同工之處。

桌不離九才能長長久久

這種桌子說的是中國古代使用的吃飯的桌子,在桌子的尺寸上最後一位數也會選擇九,九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他有非常好的寓意代表著天長地久。吃飯的桌子選擇九作為尾數,就是希望一家人能夠長久的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老酒館》劇照

總結

因為社會不斷的發展,生產力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很少有需要木匠打的這些木匠活了。但是這些規矩卻不能忘記,這些話裡不但蘊含了美好的祝願,還有一些古人總結的生活的道理在其中。

【參考資料】《魯班經》、《易經》

【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流傳的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何寓意
    流傳的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何寓意小時候,二舅就常常給我們念叨「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名句子,我們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在有點兒閒的時候,還會雕刻一些生活工藝品,比如月餅模,犀牛望月等等。二舅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是一種木匠文化,是從他們的老祖魯班爺那裡傳承下來的,說的都是各種木工活的尺寸講究。為什麼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呢?這些講究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有源緣的。
  • 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什麼意思,數字代表什麼
    文章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什麼意思,數字代表什麼系文逗趣史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文/板橋俗語往往都是通俗易懂的,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在生活裡,或者工作中了解到一些俗語,這些老人的經驗之談,可能我們也會覺得迷信,也會有不靠譜的感覺,但是大部分俗語也還是有很多的道理和學問,這樣就要靠我們自己去發現了。今天說的俗語就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這是什麼意思?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 農村老人講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到底寓意著什麼?
    我們國家發展了幾千年,從古至今很多東西被慢慢的拋棄了,但是也有很多有道理,有依據的文化或者是生活方式存了下來,比如在農村就有很多的俗語,雖然很多人沒聽過,不知道,但是在家居設計的時候還是會自然用到的,那麼今天就要和大家講的是農村的一句: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到底是什麼意思?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加上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很多諧音也與寓意著美好,他們不僅對床、棺、桌有著尺寸的標準,還凳子和門也有他們獨特的規定,希望這些寓意可以給他們帶來希望。
  • 《易經》的智慧:「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這句話既體現了《易經》的原理,也有美好的寓意。老祖宗生活中處處講究吉利、吉祥,把追求幸福的願望寄托在身邊的一器一物上。凳不離三寓意:和睦相處。過去的長條木凳,可以讓好幾個人坐在一起。
  • 《魯班經》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都是什麼講究?
    《魯班經》濃縮了魯班一生的技藝與智慧,古時候老木匠打造器具遵守的規矩,也就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就來源於《魯班經》一書。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古時候木匠們做的木質家具到了今天依然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其技術可見一斑。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魯班對各種木匠活有具體要求:「凳不離三」是指木匠做木凳的時候,木凳的長、寬、高尺寸必須帶「3」。比如1尺3寸,3尺3寸,2尺3寸等等。帶「三」有什麼說講呢? 魯班認為「三」諧音「山」,這樣製作出來的凳子如「三山五嶽」,「穩如泰山」,人坐上去不至於摔倒。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如何理解?
    魯班在他那個時期發明了很多工具,像什麼公雞車,魯班椅、魯班鎖等很多讓人驚訝的工具,這些工具,你除了魯班超高的智慧。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來源自魯班書,在解釋這句話意思之前來說一下魯班,魯班書又叫缺一門,為什麼缺門呢?
  • 農村老人常說「登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是啥意思?
    因此,農村存在的時間和蘊含的底蘊似乎要比城市更長、更厚重,農民伯伯的生產、生活經驗可謂是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為了方便記載和口口相傳下去,農村的一些生活規律、生產訣竅被總結成為俏皮話或者俗語。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個有關於農村木匠的俗語,「登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民間老話兒,是市井流傳的大智慧,細細品讀,回味無窮。 1、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凳不離三:木匠做凳子的時候,長度以三結尾,比如二尺三。是說坐在一條凳子上的,都是兄弟,有桃園三結義的說法,象徵著團結友愛。 門不離五:指門的尺寸一般是以五結尾,「五」代表五福臨門的意思!
  • 「桌不離三,門不離五」 為什麼是3和5?古人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吶,為什麼是3579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在民間,關於此的解釋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解釋,3579都指的是這些物件尺寸的尾數。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凳不離三 寓意:和睦相處。
  • 老話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古代裝修有哪些講究
    老話說得好「家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在之前的農村啊,教育水平不高的時候,有一門手藝的話,也能養活家裡的人。今天,和大家說一句俗語,就和手藝有關,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我們來看看古人做東西都有哪些講究。
  • 老話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啥意思?
    30 08:43:38 來源: 環球美文精選 舉報   民間老話兒,是市井流傳的大智慧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啥講究?
    導讀: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啥講究?農村文化的智慧滲透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能夠體現農村人智慧的,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俗語。俗語被大家熟悉,也流傳在祖輩之間。其實關於工匠的俗語也有很多,這些俗語有些是關於製作的技巧,有些關於製作的寓意。以往的農村不像現在這麼富裕,家裡想要添置一件家具,都要思考很久,並且在積蓄了很久之後,才會去找當地的木匠製作,木匠還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去給大家幹活。因為工匠在過去有很高的地位,有名的工匠從小就開始學習,不知道製造了多少家具,研究了多少花紋。
  • 老木匠嘴裡念叨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棺材不離八」什麼意思!
    世間萬物都會變化,在農村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最為濃厚,而俗話說的好「五裡不同俗,十裡改規矩」中國農村出現了種種的不一樣的文化,特別是在閩南和潮汕一代,一個村將一種話,各自聽不懂。在舊時代,農村木匠是最被尊敬的職業,做木頭家具的很多,能夠被尊敬的叫上一聲老木匠的人,為數不多,而作為木匠,最基礎的幾句木工道理是一定要會的。就好比如「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半,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種家具尺寸,和其中的道理是必備的木匠基礎。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有什麼講究
    在過去農村的知識水平雖然不高,但是農村的俗語文化一直廣為流傳,農村俗語語言簡樸,卻蘊藏了大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話糙理不糙,俗語所包括的範圍也是非常的廣泛,天氣,習俗,禁忌,道德倫理等都有涉及,非常的貼近農民日常生活,所以才能夠通過口口相傳直到現在,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就是「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一起看看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諺語是比較經典的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即使一輩子沒讀過書,不認識字的人,也能說出很多諺語俗語之類的,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今天咱們來說說少有人知的「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這句話只能算是說了後一半,另一半也是取自於農村,全部合起來說的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上面的諺語總結了古代木匠們,在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加上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寄託才得到的。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裡面有什麼講究?
    古代農村的人就是喜歡勞動,他們知道勞動才有價值,在勞動中農人們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口口相傳又演變成了通俗易懂的俗語。這些俗語已經平常到在農村生活隨處可見,俗語可以讓人懂道理,也可以指導你對一些工作的準確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