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的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何寓意

2020-12-17 觀看天下趣事

流傳的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何寓意

小時候,二舅就常常給我們念叨「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名句子,我們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

二舅是個木匠,在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非常地受歡迎,他走街串巷給人做家具,割門窗。在有點兒閒的時候,還會雕刻一些生活工藝品,比如月餅模,犀牛望月等等。

二舅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是一種木匠文化,是從他們的老祖魯班爺那裡傳承下來的,說的都是各種木工活的尺寸講究。

為什麼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呢?這些講究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有源緣的。

凳不離三

是說木工給人家做凳子的時候,一般都是長方形的,上面要做兩三個人,都可以坐四五個人。長度都會以三結尾,比如一尺三寸,二尺三寸,三尺三寸。這個「三」來源於著名的劉關張三結義,人們把這個「三」當作友好和團結的象徵,人們能像劉關張三人坐在同一條板凳上,那一個家庭的力量就會凝固成一股繩,十分地和諧而幸福,寓意一家人和睦相處。

門不離五

是說各種門的尺寸。「五」取意老百姓心目中的「五福臨門」,即「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這五福合起來才是圓滿幸福的人生。門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入口,所以門不離五就是福氣多多。剛剛量了一下門高,正好五尺五寸。

床不離七

是因為七的諧音是「妻」,沒有老婆作伴那就是光棍一條,所以人們讓木工做床的時候,就把這個娶妻的願望反映出來,一般做床的尺寸為二尺七寸,或者四尺五寸七。寓意日後能夠娶到老婆,而不會打光棍兒!

桌不離九

也是因為九的諧音「酒」和「久」,桌子的尺寸帶九,表明主人熱情好客,願意與你喝酒盡興,願意與你長長久久。

此外還有棺不離八,這個就更好理解了!中國人講究見棺發財。而人們在數字上講究發財就是「八」,所以棺材都打八尺也就好理解了。

那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上面說的這些就是這句話的道理!實際上就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祝願而已!

如今社會,木匠師傅越來越少了,改由機械化生產的多了,但凡事總得有個規矩,有些既定的木工活的尺寸卻難以改變,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尺寸,你如果改一改就四不像了!與周圍的環境會格格不入,你想買到合適的家居裝飾比如床單被罩也就困難了。

小編認為,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這些老話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有著具體的實踐意義的。那就是按規矩辦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在創新中繼承,要在繼承中發展,這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作者:遊龍公子,本文由「觀看天下趣事」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讚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

相關焦點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想必大家都聽過「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來源於《魯班經》,聽起來不是很難理解,但是其中的含義可不簡單呢!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魯班對各種木匠活有具體要求:「凳不離三」是指木匠做木凳的時候,木凳的長、寬、高尺寸必須帶「3」。比如1尺3寸,3尺3寸,2尺3寸等等。帶「三」有什麼說講呢? 魯班認為「三」諧音「山」,這樣製作出來的凳子如「三山五嶽」,「穩如泰山」,人坐上去不至於摔倒。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民間老話兒,是市井流傳的大智慧,細細品讀,回味無窮。 1、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凳不離三:木匠做凳子的時候,長度以三結尾,比如二尺三。是說坐在一條凳子上的,都是兄弟,有桃園三結義的說法,象徵著團結友愛。 門不離五:指門的尺寸一般是以五結尾,「五」代表五福臨門的意思!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諺語是比較經典的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即使一輩子沒讀過書,不認識字的人,也能說出很多諺語俗語之類的,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今天咱們來說說少有人知的「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這句話只能算是說了後一半,另一半也是取自於農村,全部合起來說的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上面的諺語總結了古代木匠們,在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加上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寄託才得到的。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凳不離三 寓意:和睦相處。
  • 《易經》的智慧:「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這句話既體現了《易經》的原理,也有美好的寓意。凳不離三寓意:和睦相處。過去的長條木凳,可以讓好幾個人坐在一起。長凳的長度,不能是一個整數,它的尾數要帶一個「三」,如二尺三,四尺三等等。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裡面有什麼講究?
    古代農村的人就是喜歡勞動,他們知道勞動才有價值,在勞動中農人們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口口相傳又演變成了通俗易懂的俗語。這些俗語已經平常到在農村生活隨處可見,俗語可以讓人懂道理,也可以指導你對一些工作的準確把握。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 「床不離七」的諧音是「床不離妻」,有夫妻同床偕老之意。 還有一種寓意是有了這個「七」,希望睡在床上的人不用擔心獨自一人,可以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有什麼講究
    在過去農村的知識水平雖然不高,但是農村的俗語文化一直廣為流傳,農村俗語語言簡樸,卻蘊藏了大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話糙理不糙,俗語所包括的範圍也是非常的廣泛,天氣,習俗,禁忌,道德倫理等都有涉及,非常的貼近農民日常生活,所以才能夠通過口口相傳直到現在,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就是「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一起看看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
  • 老話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啥意思?
    1、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凳不離三:木匠做凳子的時候,長度以三結尾,比如二尺三。是說坐在一條凳子上的,都是兄弟,有桃園三結義的說法,象徵著團結友愛。  門不離五:指門的尺寸一般是以五結尾,「五」代表五福臨門的意思!  床不離七:木匠只要在做床時,尺寸都帶個七,有「夫妻和睦,同床偕老」的意思。  桌不離九:古代的桌椅一般以八仙桌為主,無論桌子的邊長和高度都要講究九,「九」諧音通「酒」,寓意著主人待客熱情,桌子上少不了酒的意思!
  • 《魯班經》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都是什麼講究?
    《魯班經》濃縮了魯班一生的技藝與智慧,古時候老木匠打造器具遵守的規矩,也就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就來源於《魯班經》一書。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古時候木匠們做的木質家具到了今天依然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其技術可見一斑。
  • 農村老人講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到底寓意著什麼?
    我們國家發展了幾千年,從古至今很多東西被慢慢的拋棄了,但是也有很多有道理,有依據的文化或者是生活方式存了下來,比如在農村就有很多的俗語,雖然很多人沒聽過,不知道,但是在家居設計的時候還是會自然用到的,那麼今天就要和大家講的是農村的一句: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到底是什麼意思?
  • 老話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古代裝修有哪些講究
    老話說得好「家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在之前的農村啊,教育水平不高的時候,有一門手藝的話,也能養活家裡的人。今天,和大家說一句俗語,就和手藝有關,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我們來看看古人做東西都有哪些講究。
  • 新家具入戶,老丁陳解析「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漲福氣
    大多數人裝外門時傾向選擇專業的防盜門,對於屋內的門都喜歡請師傅打造幾扇木門,這樣既可體會到實木門的視覺享受,又比直接商場購買更實惠。而且不管選材還是加工的整個流程都在自己眼皮底下完成,其質量也是十分放心的。但是老丁陳告訴大家,木門木桌這種傳統家具可不僅僅是材料好、手藝好就行,想打造一款適合自家的家具還有許多傳統講究,據說這些講究還可以帶來福氣。
  • 「桌不離三,門不離五」 為什麼是3和5?古人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吶,為什麼是3579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在民間,關於此的解釋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解釋,3579都指的是這些物件尺寸的尾數。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蘊含很多生活智慧
    ▲《魯班經》魯班的徒弟當時也將魯班的記憶全部用文字記錄下來了,形成了一本書叫做《魯班經》,而在魯班經中就有一句話叫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作為祖師爺的訓導,木匠們都把這句話牢牢的記在心裡,如果朋友們認識老木匠的話
  • 農村為什麼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寓意
    農村為什麼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寓意現在的青年人大多都去了大城市,選擇了各種各樣的漂,而留在農村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大多都是些年老的和留守兒童,他們渴望著過上團圓幸福的日子,卻因為生計的問題不得不和家人分離,為了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之情,農村人創造出了俗語,相信不少人都聽過一句俗語那就是「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這句話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啥講究?
    導讀: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啥講究?農村文化的智慧滲透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能夠體現農村人智慧的,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俗語。俗語被大家熟悉,也流傳在祖輩之間。其實關於工匠的俗語也有很多,這些俗語有些是關於製作的技巧,有些關於製作的寓意。以往的農村不像現在這麼富裕,家裡想要添置一件家具,都要思考很久,並且在積蓄了很久之後,才會去找當地的木匠製作,木匠還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去給大家幹活。因為工匠在過去有很高的地位,有名的工匠從小就開始學習,不知道製造了多少家具,研究了多少花紋。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一般是農村的木匠說的,指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凳不離三木匠在做木凳時,長度一般以三結尾,如二尺三。這個三取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有忠義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