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村的人就是喜歡勞動,他們知道勞動才有價值,在勞動中農人們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口口相傳又演變成了通俗易懂的俗語。這些俗語已經平常到在農村生活隨處可見,俗語可以讓人懂道理,也可以指導你對一些工作的準確把握。農村人做事喜歡講究吉利,平常說吉祥話,節假日給吉祥物,讓大家生活的有希望是農村文化的精髓。農村在讓木匠製作家裡的家具時就有一番講究。
農村人在製作家具時會對木匠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裡面的講究是啥?講這句俗語前應該先普及一下,農村木匠使用的主要的度量衡,長度單位:丈、尺、寸、分、裡、毫,它們相鄰的換算率為10(例如:1尺=10寸),換算成國際通用長度單位米:1米=3尺。這句話的前兩句「凳不離三」長凳的長度,尾數為三,即三尺三寸或四尺三寸等,據說與《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有關,凳子是支撐人的,「凳不離三」寓意一個好漢三個幫。「門不離五」門的長短尺寸尾數為五,寓意五福臨門。
「床不離七」以前,家裡使用的床多為木床。記得在農村老家有一種叫做「椅子床」,顧名思義就是床兩端由兩把類似椅子的結構組成,要拼成床的時候只有在兩個椅子結構中間拼上木板就好了,兩端的靠背欄杆就是七根,穿樘也是七根,床的寬度也多為二尺七。寓意:「床不離七」諧音「妻」。有夫妻和睦共枕,白頭偕老的意思。結合當下光棍多的問題,也有祝福人人有妻相伴的意思。
「棺不離八」農村以前流行土葬,現在多數改為了火葬,都需要木質棺材。棺材在中國很多地方並不是一個晦氣的東西,相反人們看到它會認為交了好運,因為「升官發財」。棺材的長度一般為八尺,約為2.7米。古代成年男子常常會說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兒,加上束髮加冠,用八尺棺木也就不奇怪了。八與「發」諧音,暗合了升官發財這一寓意,棺材做成八字尾數的尺寸,和「風水寶地」一樣,也是希望逝者家屬後人能夠財源廣進、官運亨通,這對主家和客人都是一種祝福。在農村出行碰到出殯或者棺材,有時候被視為不吉利,如果有人剛好碰上了,就會念叨「見棺發財」,以此來化解。
「桌不離九」桌子尺寸尾數為就。九與「酒」相通,桌子是吃飯飲酒的載體,代表著主人家熱情好客。九又通「久」,人生在世,吃飯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桌子帶「久」,即人生長有飯吃,福壽綿長。現在經濟的發展講求效率,農村請木匠打制家具已經不太多,基本上用的都是流水線產品,家具沒有了相應的「個性」,農村的這些文化被保留下來,需要相應的人懂得裡面的價值。大家覺得農村人對於製作家具的講究合理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