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鵲橋相會時,佳期又一年。
在當代年輕人心中,傳統節日七夕,已然與情人節是等號關係。
但在古代,七夕其實是屬於女性獨享的專屬節日,也就是古代的「女兒節」。只是伴隨歷史的發展,七夕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現代成為我國象徵愛情的節日。
在這樣一個與浪漫和愛情有關的日子,有的人與愛人溫情脈脈、共度佳節,有的人則在獨自傷感、一人落寞。那麼不妨一起走進歷史長河,感受七夕節在過去時光中的色彩,也從中找尋與思考自己的愛情路徑!
一、七夕節簡介
七夕節源於星宿崇拜,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在古代,七夕節的主角是女子,是屬於女性的專屬節日,以祈福、乞巧為主題,所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
伴隨著歷史發展,七夕成為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成為「中國情人節」。
·中文名:七夕節
·外文名:Double Seventh Festival
·別名:乞巧節、七姐節、七巧節、七姐誕
·時間:農曆七月初七
·節日起源:自然天象崇拜,七姐誕
·節日意義: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節日活動:拜七姐、吃巧果、乞求巧藝與姻緣等
·節日地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流行地區: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
二、七夕節的歷史由來
七夕節源於古代的星宿崇拜,同時因特定時間衍生了數字崇拜,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
1、自然天象崇拜
七夕節來源於中國古代的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演繹出一套完整的觀星文化。
人們通過星象觀測,賦予了牛宿星與織女星無限的想像,而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也來源於此。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幹支以定日月度。」可見,對牛郎織女的天象崇拜,可追溯到遠古時代。
2、時間數字崇拜
七夕節,也同時來源於古代先祖對時間數字的崇拜。
七夕日,恰好月逢七、日逢七。古人把日、月、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稱為「七曜」。《尚書考靈曜》曰:「(天地開闢),七曜俱在牽牛初度」。
《易經》中云:「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
《易經》中,「七」帶有神秘的色彩,天上有「七星」、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
另外「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代表吉利的日子。
三、七夕節的民俗
七夕節很古老,也很熱鬧,在古時算是個不小的節日,但在古時並沒有演化出「情人節」的內涵。而七夕的眾多民俗,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1、拜七姐
傳說中的七姐,便是以織女星為原型,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她的誕辰。
七月七的「七姐誕」,廣東多稱「拜七姐」,閩臺即稱為「拜七娘媽」。
廣東舊時過七巧節很熱鬧。宋人劉克莊有詩云:「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七夕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指甲塗上紅色,把準備好的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臺上,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
2、七夕鬥巧
織女代表紡織業的仙人,七夕鬥巧,意在向織女「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乞巧是對女子技能的要求,而這樣的節日也有女子社交的意味。
七夕鬥巧有多種形式,包括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等。其中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了下來。
3、乞求姻緣
根據牛郎與織女的愛情傳說,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聰慧的心靈與靈巧的雙手,此外還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4、拜魁星
古人對星宿的崇拜遠不止牽牛星與織女星,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魁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古代學子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在七夕拜祭,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也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5、曬書曬衣
在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
選擇七夕曬書,據說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在這天曝曬書籍。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6、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乞巧果子最為有名。巧果款式極多,由油、面、糖、蜜等做成。而同時人們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與「花瓜」端到庭院,全家圍坐,品嘗傳統美食。
七夕節的人生啟示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他們對愛情的堅貞與信守令人感動。伴隨著歷史演進,後人又通過多種形式對故事內涵予以豐富與拓展,七夕節也逐步由古代女性專屬的「女兒節」發展到現代以浪漫主義為主的「情人節」。
七夕鵲橋相會,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女郎織女」的故事傳說固然美好,但現實中美好的愛情卻非常難得。
有人歷經感情波折,卻始終未能找到能與自己共度一生的人,他在哪裡?又會是誰?
但請不要悲觀,人生走過數十載,幾多歡笑,幾多淚痕;幾多痴情,幾多愛恨。
風風雨雨,過去了,就不要再回憶;恩怨情愁,過去了,就不要再計較。
時光,留不住昨天;緣分,停不在初見。
人能相遇,已是不易;心若相知,更需珍藏。
也許,我們都很好,只是時光不湊巧。
那麼調整心態,努力尋找,耐心等待,終會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見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