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與人的交往,重在禮尚往來」?(原創)

2020-12-06 勇談生活

我非常贊同「人與人的交往,重在禮尚往來」這句話。我個人理解這句話的禮有三個方面的意思:禮儀,禮貌,禮物。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禮儀是把禮的概念儀式化,使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一些重大事件不可缺少的形式。比如:滿月禮,成人禮,婚禮,壽禮,葬禮等等,幾乎囊括了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到去世的所有重要環節。如果一個人不懂禮儀,他自己可能沒有多大的感覺,但周圍的人或和他關係好的人,肯定會對他產生一定的看法。認為這樣的人是不懂事的人,是情商低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人。會嚴重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和前途。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禮貌一詞是被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可以說禮貌是把禮的精神實用化的最好體現。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場合,甚至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離不開禮貌。早晨上班見到同事問好是禮貌,一起吃飯,道一聲:「我吃好了,你慢用」是禮貌。和生人第一次見面握手是禮貌,在學校上課,學生問:「老師好!」老師回答:「同學們好!」是禮貌。開會發言,發言者向與會者鞠躬是禮貌。禮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不懂禮貌的人,不僅會得罪很多人,也會讓大多數的人認為此人沒有教養,不懂得尊重人。這樣的人很難和朋友,同事,領導處理好關係的。長此以往,這種人會成為孤家寡人。

「人與人的交往,重在禮尚往來」很多人的理解就是禮物的往來。我覺得這樣理解沒有錯,至今在農村走親戚,或參加紅白喜事時,都非常講究送禮和回禮。一送一回其中的交際藝術反映了禮這個字徹底物化後的民俗和民間的交往智慧。如果送禮沒有得到回禮,那在交往中可以說是天大的事,這種訊息傳達的是看不起你,不惜和你來往,是斷交的訊號。禮尚往來是相互平等的,回禮一般都是等價或者高出所送禮物的價值。這樣做不僅表達尊重之意,也是繼續相交的重要訊號。

通過對禮儀,禮貌,禮物的論述,可以發現禮尚往來不僅僅是指物的來往,更表達的是精神層面的交流。大多數人把禮上往來理解成禮物的相互來往,肯定是片面的。禮尚往來之重要包括下面三方面的含義:

禮尚往來重在平等

在所有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平等是交往的首要原則。沒有平等,任何的交往都不會長久。這裡說的平等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平等,不因貧富,地位,貴賤,年齡而改變。比如下屬和領導的交往,禮尚往來的平等表現在,下屬見到領導問好,領導一定要回應,如果不回應就是領導沒有把自己和下屬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如果經常這樣的話,這位領導的口碑肯定很差,如果讓領導的領導知道後,他的升遷之路就很難了。

同樣是禮尚往來,下屬在節日給領導送禮物,並不是很貴重,也不違反紀律的情況下,領導最平等的做法,就是收下禮物,然後回一個價值更高些的禮物。這樣做不僅規避了受賄之嫌,也和下屬保持了平等的關係。

禮尚往來一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平等,有了平等才有了交往的基礎。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領導和下屬,同事和同事之間甚至親戚於親戚之間很少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我感覺到你居高臨下,不能和我平等的交往時,我為什麼還要和你交往呢?

禮尚往來重在相互的尊重

有了平等作為交往的基礎,還僅僅只是交往的開始。相互的尊重才能使交往更上一個層次。尊重已經不僅是在物質和形式上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這種尊重才是禮尚往來的魂。尊重一定是發自內心的,無論是禮儀,禮貌還有禮物的往來,已經是發自內心的真情表達。

這種尊重會使交往超越兩個人之間的空間和時間。比如你和一個人相交很久,你非常的尊重他,他也非常的尊重你。那麼就是在一些你不在場合,當有人公開的污衊你誹謗你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為你辯解為你的名譽而戰。

當禮尚往來上升到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程度時,禮已經內化在兩個人的心裡。而形式和物質成為了一種表象。這裡我忍不住要舉一個實例:王寶強在拍馮小剛導演的《天下無賊》時,發現馮導經常在監視器前捂住胃部,事後王寶強知道馮導胃不好。王寶強就告訴馮導,我會在我們家專門拿出一塊地給你種小米。王寶強每年都給馮導送一袋小米直到現在,應該有十幾年了。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尊重。馮小剛也以同樣的尊重回報王寶強,當王寶強導演處女作《大鬧寶萊塢》開機和上映時,馮小剛都給了大力的支持。

禮尚往來的相互尊重絕不是嘴上說一說,做幾個假動作,而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是一種不在顧忌利害關係的精神境界。

禮尚往來的最高境界友情的表達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最高境界是什麼?我的回答一定是情誼。除了父母兄弟的血緣關係之外,男人和女人之間最濃烈的是愛情,最長久的也有可能是情誼。男人和男人之間兄弟情,朋友情都是禮尚往來情誼的做好體現。

到了情誼的這個境界,禮尚往來的禮儀,禮貌,禮物等形式和物質從表面化上面消失。一個有情誼的朋友,和你見面不再跟你講究禮貌和禮儀了,也不在節日送你什麼禮物了。而是總在你需要的時候,他的幫助已經提前到達。在你沒有想到的時候,已經替你想到了,做到了。

禮輕情意重,就是用來形容這種境界的。禮尚往來到了這個時候,已不再看重形式和物質,而是兩個人內心最深處的交流。是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延伸。這種關係有一詞稱為」知己「。

當然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可一個人一生只要有一位知己,那也不枉此生了。

禮尚往來從生活中最小的細節開始,一聲問候,一次握手,一次鞠躬,一次送禮,但就象是人生一樣,都是在攀登一座沒有頂峰的山,能夠同行的旅伴並不多。所以要珍惜開始,維護過程,努力達到情誼的峰頂。

相關焦點

  • 你認同人與人交往,重在禮尚往來嗎?
    原創 周青本當今社會,人們對成功的評判基於物質上考量,物質困擾的普遍性,精神層面的需求讓永恆人性的真善美、仁義禮智信彰顯出重要性。古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道出人們對人對事的態度和方式。
  • 人際交往中,一定要禮尚往來嗎
    人與人的交往,重在禮尚往來,雖然絕大多數都這麼認為,並在人際交往中樂此不疲,屢試不爽。然而我不大認同這一句話。禮尚往來,說得雅一點就是在禮節上有來有往,但通常體現在禮節上的東西莫不過就是請吃,錢物饋贈上。
  • 人和人之間,禮尚往來需注意些什麼
    人與人的交往,如果僅僅重在禮尚往來,未免過於膚淺和世俗。我認為所謂的禮尚往來的交往,只是因為互相交往的雙方彼此並不了解,或者關係都比較一般,才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比如走親戚,比如過年過節的送禮,這都算是禮尚往來的交往,但是這種交往卻並不是那麼的心甘情願,卻不得不為之。
  • 「禮尚往來」淡薄了群眾感情
    記者上午從中紀委獲悉,黑龍江煤監局原局長張成祥,以過年過節「禮尚往來」的名義,累計索取收受賄賂1000多萬元。他甚至認為「『禮尚往來』不違法,三千五千不是事兒」。(法制晚報) 《禮記?
  • 舊儒新說一「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禮尚往來」,人之常情,下至民間交往,上至國際禮儀。禮儀之邦的中國,尤為尋常,熱鬧了幾千年的春節,就是給大家盡情禮尚往來的節日。但是國人素有偏走劍鋒的水平。往來背後,有兩大怪象。其一,「往而不來、來而不往」。
  • 「禮尚往來」,想說愛你不容易
    話語讓人啼笑皆非的同時,感受到最多的還是無奈。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發展的成果卻沒有增加人們幸福感,反而被人情世故所累。禮尚往來,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來而不往非禮也,中華民族的傳統在人心中根深蒂固,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名目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負擔。我們要打破變異的「禮尚往來」陋習,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新常態下新的風尚。
  • 會禮尚往來不會去佔人便宜的星座 懂得人情世故的水瓶座高居上榜
    但是有些人就不同了非常的會來事去維持相處和其他人的感情,那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下十二星座中的這些人,他們就很懂得禮尚往來。如果是收到對方的東西肯定會用某種方式給對方還回去的,他們很知道人際關係的維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禮尚往來。也真的是這樣別人對你好那你也也要用相同的好去對待別人這樣才是公平的,那如果自己還是要扣扣搜搜的總有一天別人也會對你寒心的只是有時候不說罷了,但是心裡要有點數。懂得回報別人的話那麼人家自然也就會去高興也會去對你越來越好,這都是人正常交往之間的人情世故。
  • 禮尚往來:中國人為什麼愛送禮
    今天,再談一個離我們生活很近的話題,就是禮尚往來文化,我們為什麼愛送禮?背後的金融邏輯是什麼?我們都佩服自己的母親。而我的母親9歲時就作為童養媳,嫁到我父親家。她一直跟我和兄弟說,「嫁到你們家!」在我小時候,總讓我欽佩母親的是,她從來沒讀過書,也不識字,但是她隨時可以說出來,誰家什麼時候給我們家送了多少禮、什麼禮,也可以隨時講出我們家哪天要給誰家還送禮、誰家何時要蓋房子、娶媳婦、嫁女。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她是如何在腦袋裡管理這麼複雜的帳本,但是她腦袋裡的資產負債表是清清楚楚的,因為雖然我們村很大、人口很多,那個資產負債表一定很複雜,但是,她似乎沒有因為哪家的禮沒有還而得罪人的!
  • 禮尚往來,你是真心,還是假意?
    禮尚往來見於《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意思就是: 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好意,應該積極做出友好的反應,不然是不合乎禮節的。禮尚往來,是人與人之間拉近距離建立認同關係,相互交流的一個重要形式。從一般關係發展到兩個人是共情搭理的關係,就可以認為是自己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相互幫忖就顯得很自然。
  • 不懂得「禮尚往來」的朋友,不配當朋友,生活就是這麼現實
    我們常說尊重是相互的,其實和朋友相處也是相同的道理,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禮尚往來」。從古至今,來而不往非禮也,表示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善意,我們應當及時做出友好的反應,這才是最正確的做法,否則就是不符合禮節,會被別人在背後說閒話的。
  • 夯實禮尚往來的根基
    重上輕下」,偏重於「臣尊君民從官幼敬老」而輕民辱民(古人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之說),故禮制在遺傳基因中注重於官爵等級、長幼有序、重男輕女而忽略禮在君臣、官民、長幼、男女之間的對等互重;傳統禮制「
  • 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 學會禮尚往來?看看靳東怎麼說,經典語錄
    西方人特別講究「人和人的界限」。這種界限,表現在你「示好」的界限,也表現在你「自衛」的界限。和西方人交往,一定要碼清楚彼此間的界限,靠他們自己「長眼神」「懂人情」是永遠不可能的。舉個例子:一個西班牙人生日,舉行生日聚會,邀請了好多朋友。中國人總覺得,送禮物不能太簡陋吧。
  • 小心掉入生活中「禮尚往來」的黑洞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今天要說的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機禮尚往來的黑洞,前不久刷圈子,看到有人發了一則消息:朋友結婚隨禮600,後來,結婚的朋友微信上提醒他結婚的時候他隨了800,意思就是你這什麼意思?你結婚我給你隨的800,我結婚你給我隨600?
  • 觀察家 | 禮尚往來,中國人為什麼愛送禮
    今天,再談一個離我們生活很近的話題,就是禮尚往來文化,我們為什麼愛送禮?背後的金融邏輯是什麼?我們都佩服自己的母親。而我的母親9歲時就作為童養媳,嫁到我父親家。她一直跟我和兄弟說,「嫁到你們家!」那麼,「禮尚往來」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為什麼送禮文化在改變呢?
  • 剔除「禮尚往來」的「物」與「利」
    」「人情腐敗」的頻現,「禮尚往來」這個詞也屢被提及。有不少貪官把「禮尚往來」當作受賄的「擋箭牌」,把權錢交易歸結為文化傳統下的必要交往,表示「不收不好意思」「不收就會失去部下信任」;而很多行賄者,則是打著「禮尚往來」的旗號,明修著人情往來的「棧道」,暗度著謀取利益的「陳倉」,大搞變相賄賂、感情投資。凡此種種,讓「禮尚往來」變味、變質。崇德尚禮本是中華傳統美德。「禮尚往來」淪落成如今這副模樣,多少有點「躺著也中槍」。
  • 於麗娜:莫讓「人情債」綁架了「禮尚往來」
    原標題:於麗娜:莫讓「人情債」綁架了「禮尚往來」  豬羊下崽擺酒,出獄辦個「衝喜」酒,考不上大學也要來次「升學」宴……2013年,重慶大巴山區「國貧縣」城口縣廟壩鎮共操辦各類酒席1063次,收送禮金6300餘萬元,而全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總和才9300萬元。
  • 哪五種不懂禮尚往來的人,最容易被人看不起?
    可惜,道理雖然簡單淺顯,不懂禮尚往來的人還是不少。>第一種,徹底不懂禮尚往來的道理,絲毫不懂得感恩。誠懇厚道的老祖先說,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到了他這兒,你拿半斤跟他換四兩,他都嫌你不大方。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人,說人道人,全憑一張嘴兒,不打交道不知道,一打交道嚇一跳。這種人司空見慣佔多數,誰如果長期碰不到,真是三輩子燒了高香。3第三種,知道禮尚往來的重要,但往往看人下菜碟。
  • 「禮尚往來」是什麼意思?
    「禮尚往來」並不是相互送禮物的意思!人是社會動物。「禮」是在人們在社會相處中,為了建立起和諧的禮會秩序,而在相互交往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方式(行為規範、社會倫理)。如果只有一方按照「禮」來行事,而另一方不按「禮」行事,這個有「禮」的秩序是永遠也建立不起來的;只存在於單方面的「禮」不能叫做「禮」。所以,「禮」、「禮法」所崇的是,人與人相互都要按「禮」的標準來交往。
  • 哪些「禮尚往來」算違紀
    第二款強調「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這是新的規定,即日常生活中純屬禮尚往來,收受同事、同學、老鄉、朋友等贈送的禮品、禮金、消費卡等,雖然與公正執行公務無關,也要視情況予以處理。這個『情況』就是『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張軍表示。
  • 男女交往中,如何處理花錢問題?
    男女交往中,如何處理花錢問題,個人的看法是,兩個人在談戀愛,對於處理花錢問題上,AA制不是一個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禮尚往來」。01首先,為什麼不要選擇AA制AA制屬於舶來品,是西方人的生活習慣。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AA制在我們生活中開始流行,但它更適合於朋友、同事之間,參加朋友、同事出門遊玩、聚餐之類的活動,它讓人不會感覺到有芥蒂,因為我們誰也不想欠誰的人情。舉個例子,你組織和你的同事聚餐,然後你搶著去買單,心想下次活動會有其他人買單。但是,到了下次活動的時候,提議聚餐的朋友說要AA制,你明面上不會說什麼,但是心裡肯定會有「疙瘩」,這種心裡會影響到以後的關係。AA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