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靈獸」(ID:lingshouke),作者 十裡,36氪經授權發布。
無人果蔬櫃在下沉市場「崛起」,但賺錢的都是硬體廠商。一旦面臨生鮮社區店的競爭,加盟者則可能「血本無歸」。
「現在因為與物業產生矛盾,所以要處理掉這些機器。」武漢的無人果蔬櫃加盟商肖剛(化名)有點兒無奈地告訴《靈獸》。
2020年的夏天,肖剛注意到,由於疫情傳播途徑的「警示」,無接觸配送進入大眾視野,無人果蔬櫃也順勢再次成為社區近場零售的新風口。
回顧兩年前,無人零售就從紅極一時到哀聲遍野,縱使智能櫃在便民性上有著先天的優勢,其賽道被眾資本搶佔,但經市場的驗證後,無人零售卻一地雞毛。
而在新零售和「到家」業務的圍剿之下,特殊時期讓智能貨櫃的「紅利」被再次抓住,作為近場零售的一種,無人果蔬櫃正向下滲透。
這波「繁榮」的背後,疫情是導致無人零售市場再次飄起泡沫,尤其在下沉市場,在資本推動下,正燃起新一輪的戰火,同時也收割著更多的「韭菜」。
肖剛調研附近的社區發現,一個容納近3000人的社區,預計5臺果蔬櫃一天流水能達到4000元。調研後,他立即投資,無人櫃的位置就選擇在小區人流量較大的入口。
開店前,該小區附近還沒有社區店業態。據他觀察,只有在2公裡之外有規模較大的店面,附近居民隔三差五地前去採購。
選址、培訓、安裝機器、招聘等一系列流程走完後,肖剛的無人果蔬機在今年4月開業,5個無人果蔬櫃,每月向物業繳納500元租金。此外,肖剛還僱傭了3個店員,負責採購理貨、配送和值班,月成本開銷近萬元。
肖剛投資的5個果蔬櫃,每個柜子10個坑位,一共可以承載50個SKU,智能櫃有冷氣裝置,24小時保鮮,主要經營果蔬、豆製品,貨源以自己去農貿市場採購為主。
無人果蔬櫃採用掃描二維碼,自動開櫃、自動關聯微信錢包或者支付寶帳戶,所有產品按斤稱重,打開任意櫃門,拿出商品按照自動減少的重量計算價格,自動從帳戶扣除。
這一幕是多麼的熟悉,早在三年前新零售被提出時,無人零售也被認為是新零售的「典型模式」被眾多資本青睞。
彼時,大量創業者和資本蜂擁而至。數據統計,僅2017年,全國無人超市落地超200家,無人貨架落地2.5萬個,而截至2017年底,無人零售領域融資規模超過40億元。
不過,無人風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些被資本堆砌的創業公司陸續被曝出虧損、裁員甚至是倒閉的消息,本以為「人去樓空」、留下一地雞毛就是無人零售的最終結局。
沒想到,如今在「抗疫」的大背景下,無人零售再次燃起創業們的心,據報導,疫情期間,多個智能貨櫃品牌都呈現出了增長的態勢。可現實是,無人果蔬櫃模式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痛點,懸而未解。
最近一個月,肖剛每天收入下滑到2000元以下,除去人力成本與房租,幾乎不剩什麼。
肖剛回憶,在開業初期,無人果蔬櫃的營業額確實不錯,但很快消費者對其喪失了「興趣」,因為小區門口新開一家社區店,客流被分走不少。
同樣的商業模式,在北京豐臺區的一個小區內的無人生鮮櫃早已布滿灰塵,貨品的標籤也早已褪色,「這個得兩年沒人用過了,一開始生意挺好的,後來慢慢不行,老年人不太會用,旁邊也多了很多能買菜的地方。」一位該小區居民表示。
而生鮮櫃中常不更迭的生鮮種類和新鮮度也是居民放棄其的原因。另外,智能櫃裡不像菜市場一樣能夠挑挑揀揀的,柜子直接售賣包裝產品。
早在兩年前,北京多個小區被投放了無人果蔬櫃。如今,這些機器都難逃「撂荒」的結局。起初,這些智能櫃還比較受居民歡迎,但隨著新鮮勁兒過去,設備後續出現運營乏力、經營不善等問題。
甚至部分售貨櫃起初以打折辦卡的會員模式吸引消費者,而現在社區居民也面臨著退費難的問題。
雖然,跟商超相比,無人櫃因近場零售的優勢,被再次捧為風口,但與之相比的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
商超內運營很及時,有人理貨,補貨速度快,出現問題都可以得到及時的解決,而無人果蔬櫃,補貨得考慮很多因素(主要是補貨的經濟性),理貨是一大難點。
另外,機器的智能化程度有限,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看,也存在風險,所以在一二線城市,無人果蔬櫃在生鮮購買方便的社區很難跑通模式。
而從無人貨架的失敗中也能得到啟示,對於無人零售來說,很難管控商品,對於運營、供應鏈、售後、服務等都是挑戰,做不到規模經濟的確很難存活,更不要說投資幾臺設備了。
經過4個月的探索,肖剛最終將此前投資的5臺無人果蔬櫃放到了二手交易平臺——「閒魚」上出售。
總結起這段投資經歷,肖剛說,「選址固然重要,但無人模式背後是成本和供應鏈的支撐,單純做無人櫃是無法實現盈利的。」
據了解,投資無人果蔬櫃的成本包括:點位費、電費、折舊費、人員成本等,其中,點位費、也就是貨櫃的佔地租金,約佔運營成本的25%。
雖然其在幾項成本中佔比並不是最高的,但今年以來一線城市的點位費同比去年月均增長了約2000元,創業者越來越感受到這部分成本支出的壓力。
一位生鮮櫃硬體銷售負責人告訴《靈獸》,機器多為購買,代理商價格一臺4580元,而購貨商的價格在6580元,且貨源供應鏈需要自行解決。
另外,智能櫃的運營成本也非常高,肖剛僱傭3名員工,轉化率勉強達1‰,銷量高也才70%,除去設備成本和點位費,人員工資已經入不敷出了,很難去覆蓋成本。
如果再加上其他「隱形成本」,如電力成本、水果分揀損耗、交通運輸及設備的折舊維護,其成本之高儼如巨石壓身。
湖北十堰的無人櫃創業者王珂告訴《靈獸》,這個模式對擁有供應鏈優勢的創業者比較友好,如果想要大範圍的投資設備,可以通過與上遊供應商合作,負責配送,至於利潤分配兩方協商即可。
相比肖剛以果蔬、豆製品為主,王珂的選品還增加了肉類、魚類等提高客單價的產品,生鮮櫃一次性庫存100份,補貨3次,將平均利潤控制在35%。
但儘管如此,都難以避免線下生鮮零售「惡劣」的競爭環境,各種大型的生鮮超市,還有若干的夫妻店和路邊水果攤,經常打折促銷,對生鮮櫃模式是一種衝擊,況且,生鮮櫃的創業者因成本不低,在商品定價上也會比商超略高。
另外,除了點位費,無人果蔬櫃對供應鏈能力也是極大挑戰。
上述兩位受訪者均表示,在這個項目中,最大的難點就是貨物更新,葉菜、水果保鮮時間短,貨物需要快速周轉。
也是在摸索中,肖剛將每天沒有賣掉的蔬菜轉賣給附近的餐館,因為他們要的品類更全,這樣才能保證更新,有了「接盤」後,保證貨物運轉,消費者看到是新鮮的,才能有更好的銷量。
同時,肖剛表示,如果不做B端的供應,生鮮櫃肯定是虧損的狀態。
反觀無人零售最終倒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前端點位擴張與後端供應鏈建設不匹配所致,尤其對於初創者來說,供應鏈尤為重要。
其二,原因是國人素質不夠高,丟貨率解決不了,貨損過高,如果貨損高,價格就無法降低,導致購買者就少,而生鮮果蔬品類的價格,本就讓消費者極其敏感,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結果可想而知。
此外,果蔬品類太少、毛利率低、回報周期過長、購買人數影響生鮮櫃收益、配送成本高。雖看似便利,但卻有一定的消費習慣等教育成本問題,這也是掣肘無人果蔬櫃發展的重要原因。
打著開啟人工智慧零售新時代的智能生鮮櫃,搶佔到了最後100米,想要在這場生鮮戰局中實現彎道超車,機會非常渺茫。
最根本的原因是,無人果蔬櫃沒有解決生鮮零售行業最根本的問題,即沒有對現有供應方式帶來變革,也沒有增加產業鏈的新價值,更沒有提高產業鏈的效率和降低整個產業鏈的流轉成本。
而這看似通過智能化解決了一部分人力成本問題,但無形中也增加不少其他成本。
智能櫃的製造成本、維護成本、用電成,以及運營背後需要一套完整的數據系統,還要及時補貨,如此才能提高貨櫃的使用效率,這當中涉及很多「無形中」的運營成本的問題,是需要徹底解決的。
不得不直視的是,這場所謂的無人零售新風口,最終賺錢的,或許是那些把機器包裝出來讓你買機器的廠商和收點位費的人。
太陽底下,哪來的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