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疫情後,無人零售能否「翻身」
一名參觀者在第三屆中國無人零售大會現場搭建的無人超市內體驗刷臉支付過閘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自疫情暴發以來,除了線下超市、生鮮電商等一些主流渠道外,無人零售也成為人們生活用品購買渠道之一。
前不久,火神山醫院建成交付後,疫區無人超市隨即上線,其由阿里的淘鮮達和湖北連鎖超市中百倉儲承建,超市24小時營業,開業第一天接待200餘名顧客;瑞幸無人咖啡機「瑞即購」也已入駐武漢多家醫院。在抗疫的過程中,無人超市、無人配送、無人櫃等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早在前幾年無人零售曾經很熱,但很短的時間內,它經歷了從瞬間火爆到一地雞毛,再到暗流湧動,這其中原因何在?未來,無人零售又將往何處去?
曾經的輝煌始於2017年
當線上獲取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發展也幾乎到達天花板時,2016年,亞馬遜第一家無人體驗店Amazon Go開業,創行業先河。隨後國內商家迅速跟進。2017年,新零售的概念橫空出世,雖然每個人對它的解讀都不相同,但無人零售因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以及行動支付和配套設施的逐漸完善,迅速被市場和資本寄予厚望。
2017年5月的某一天,歐尚上海楊浦店暨其中國公司總部的門口,悄悄搭起了一個無人便利店。這個外形類似貨櫃的店面,有著一個很潮很網際網路的名字——繽果盒子。也是從那時起,無人零售的大幕正式拉開。當年6月底,繽果盒子就宣布獲得超1億元A輪融資。其CEO陳子林對媒體談及經營思路與未來目標時說,一年內要完成5000個網點的鋪設。
他的豪言確實進一步刺激了創業者的敏感神經,各種無人便利店開得更猛。2017年10月,京東開了首家無人超市,用人臉識別和無線射頻識別(後續轉為攝像頭+傳感器識別)技術,實現全程無人幹預購物。
與此同時,另一種形態的無人零售——無人貨架也發展迅猛。2017年6月,後來的明星創業公司——果小美、猩便利正式上線。果小美天使輪就獲得IDG的投資,猩便利的A輪融資也由紅杉資本領投。
據IT桔子統計,2017年共有93起無人零售事件獲得融資,佔新零售領域全年獲投事件的半數以上。但誰也沒想到,僅僅一年多,曾經被資本追捧的公司就像多米諾骨牌般紛紛倒下。從2018年年初開始,果小美、猩便利、GOGO小超市、七隻考拉、繽果盒子等明星企業就接連被曝出虧損、裁員等消息,還有的已經倒閉。有媒體甚至稱,「發生於2017年的第一代無人零售,已死」。
成本和技術是發展瓶頸
受疫情影響,在「無接觸」的訴求下,讓無人零售再次受到市場關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費者所接受。但疫情結束後,「無接觸」的特殊場景消除,無人零售的一些短板就會顯露出來。
在專注於智能零售系統研發的北京卓唯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任飛翔看來,無人零售從火熱到寂寥,主要是因為尚不能回答大爺大媽「買菜更便宜了嗎」的問題。
早期無人零售的賣點是更節約人力物力,提高效率。然而,對無人店本身來說,前期店面幾十個監控設備和後臺大量雲端部署都是不小的投入。雖然線下的人流成本比線上低很多,但相比傳統店面,無人店僅僅少了收銀員的成本,補貨、整理、清潔、運營照樣需要人工進行。
澳盈資本創始合伙人肖毅認為,此前無人零售的大量倒閉主要是因為貨損率高,「因為它所處的環境是開放的,商品很容易被拿走。」他分析,相對而言,處在封閉或半封閉場景下的無人零售更合適,比如設置在辦公區域、眾創空間等場所的無人便利店。至於佔地面積更大的無人超市,肖毅說,其技術和系統研發需耗費大量資金。
而無人店內的智能技術也並不算成熟,經常會遇到用戶無法識別、無法結算、無法開門等故障,出現一次可能就讓顧客不會再有第二次進店的欲望。
同時,人們對無人零售繁瑣的註冊過程和支付過程也感到頭疼。「像我們這種老年人操作起來很困難,而且店裡沒有導購,想找些東西也不方便。」56歲的王阿姨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零售專家李維華則指出,從業者應該意識到,無人零售的關鍵詞是「零售」,而非「無人」。「很多人都把『無人』定義為關鍵詞,所以就誤把自動支付、無人值守等作為店面亮點,卻完全或大大地忽略了『零售』這個關鍵詞的真正意義,好奇心和新鮮感引發的生意終究是衝動和短暫的。」
有專家總結,從資金、技術、人力,到供應鏈、精細化運營、場景價值打造,每個新興行業都需要由各個鏈節穩定搭建才能長期發展。對於無人零售行業而言,無論是巨頭還是創業企業,都在不同環節遭遇了阻礙。所以,在肖毅看來,無人零售目前還處於概念階段。「不管是什麼零售,本質是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目前來看無人零售還做不到。」他說。
綜合性人工智慧商超或成趨勢
儘管如此,任飛翔仍看好無人零售。「在經過百貨商店、連鎖商店和超級市場三次變革後,目前零售業正經歷第四次革命,它將把人類帶入智能商業時代。」他說。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自助售貨機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則顯示:雖然目前,中國無人零售商店無論數量還是成熟度尚有所欠缺,用戶進入市場條件不完善,用戶規模還沒有實現放量。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動以及無人零售理念的滲透,無人零售商店的用戶規模及交易額都會迎來井噴式爆發。
巨頭們沒有放棄探索。去年,零售巨頭沃爾瑪攜全新「未來商店」閃亮登場。該「未來商店」其實是個新興技術試驗場,包括支持AI的攝像頭和交互式顯示器。
亞馬遜的Amazon Go雖然在美國還只有10家門店,但不僅屢見Amazon Go技術更新、功能增多的消息,其門店也在不斷擴張,它們希望2021年前在美國開設3000多家實體店。
加拿大皇家銀行最新估計,Amazon Go的收入比普通便利店增加了約50%,平均年收入估計為150萬美元,並預測2021年Amazon Go將達到45億美元的規模。
在任飛翔看來,「短期內完全無人的零售還不是一個大趨勢,上貨、補貨需要人,解決這些技術問題所花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非常高,也沒必要去解決,短期內減少人工、提高運營效率的智能零售更容易普及,消費體驗也更好。」
他說,任何技術革新最終都需回歸商業本質,即是否能降低成本和增加銷售,這也是業內公司努力的方向。「卓唯智從成立之初就圍繞這個目標部署一整套智能零售的解決方案。」包括準確率高達99.9%的無人收銀臺、能實現快速理貨的手持盤貨系統,以及近期正在研發的基於大數據分析的人工智慧系統等等。
「大家都在從各個維度嘗試著無人化或者高效率零售在各種場景當中的應用,同時加入人工智慧技術沉澱。」肖毅說,後期要看巨頭們能否將各種超市場景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性的人工智慧商超,而不是將人工智慧作為單一化應用去減少人工成本。(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