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周故裡何處為是?
蜀漢重臣譙周勸說後主劉禪降魏,在史學界一直備受爭議。東晉人孫盛評之曰:「周謂萬乘之君 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 【1】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謂:「周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惜矣哉!」 (《讀通鑑論》)近年易中天先 生《品三國》,則突破舊理念的禁錮,稱:曹魏兵臨城下,「蜀漢君臣無戰意,……只不過他們主張跑,譙周主張降。他們也不反對降,只是擔心降不了。」 「沒有譙周他們也會降。」迨三國文化的持續升溫,人們對三國人物譙周的探究也成了熱點。與此同時,「譙周故裡」亦出現多處:南部縣有, 閬中、西充,以及華鎣等縣市亦有。何處為是?
本文按時序淺陋揭陳,幸諗之者斧正。
閬中「譙周故裡」
1979年上海版《辭海》譙周:「三國巴西西充 (今四川閬中西面)人」。實地指今閬中市木蘭鄉。
據新《南部縣誌 沿革》稱:蕭梁大同中,「復改西國縣為西充國縣,並置木蘭郡,郡縣同治於此(今木蘭鄉)。明、清、民國三代,木蘭鄉皆屬南部縣地,1953年劃屬閬中」。蕭梁西充國縣範圍約埒[liè]乎今寶馬河以西之南部縣域 。《隋書 地理志》稱:
「西充國有閬水」即今閬中市彭城以西之地皆屬蕭梁西充國縣所轄。然而譙周生於漢末,蕭梁西充國縣境域與漢魏之世的西充國縣範圍不相契。
閬中市西南地方迄今未發現與譙周有關的遺物和遺蹟。1988年省文物局編寫《四川歷史人物和名 勝詞典》,丁祖春先生在《後記》中曾言:「蜀籍名人也因無物無跡可尋而割愛。」因此,「閬中譙 周故裡」無緣被收入是書。1996年,四川師範學院 (今西華師大前身)主編《巴蜀文化大典》之《歷史卷》和《地理卷》,「譙周」及「譙周故裡」兩條目,亦因此而未被收入該《典》。
西充「譙周故裡」
新《西充縣誌》稱:「西充有建全國之功的政治家譙周」。1996年西充縣槐樹鎮譙家溝,當地譙姓人揭牌稱「譙周故裡」。據《大清一統志》載:「今西充縣,漢到隋唐均屬安漢縣(今南充市), 唐武德四年(621年)因安漢繁闊而析置。」今西充縣轄境之罐埡、鳴龍等鄉鎮原屬南部縣地,1953年劃歸西充。據《譙氏族譜》稱:「西充縣槐樹鎮譙家溝譙氏先祖譙聰,乃譙氏第四十六代孫,為華鎣譙弘道長子,生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德配朱氏。明永樂年間由廣安華鎣鄉移居西充槐樹鎮松林灣。」當地譙姓人稱:松林灣為譙聰祖入籍時 「老屋」,子孫繁衍,「分居異爨[cuàn]」,至清代,溝上溝下皆譙姓。華鎣《譙氏族譜》尊譙玄為始祖, 然則又何以證明譙聰乃譙周之裔子裔孫?
今之西充縣本土,與漢、魏、晉時之「西充國縣」非同一概念。即便是今日西充縣屬之罐埡、槐樹、鳴龍等鄉鎮原屬南部縣土之一隅(古西充國縣),然亦僅跨蕭梁之世的西充國縣,而非漢魏時西充國縣地。今西充「譙周故裡」,從民俗上講, 可視為譙姓宗祠。既然載入《南充旅遊圖冊》亦不過為開發旅遊業,發展經濟,借「譙周故裡」作為品牌而已矣!
南部縣譙周故裡
《三國志 譙周傳》:「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也。」
漢魏之世,何處是西充國古縣?近年有兩種界說:遵蒲孝榮《四川政區沿革與沿地今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蜀漢、魏、晉之巴西郡的西充國縣治,即今南部縣楠木鎮,其轄境為西水下遊,跨嘉陵江兩岸,轄有今南部縣之楠木、 新政(今屬儀隴)、東壩、王家等鄉鎮。
遵新《南部縣誌》:「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分充國置南充國縣後,充國(治所)在西,後稱西充國。」漢魏之西充國縣治所在今南部縣大橋鎮東北,轄有今南部縣之西河(水)南岸土地,約侔乎今南部縣之東壩、王家、黃金、定水、 大橋、升鍾等鄉鎮,但無楠木、新政。
上述兩種界說之漢魏時西充國古縣,均轄有今南部縣的東壩鎮。
東壩鎮在今南部縣邑南隆鎮之南30公裡許,於上乘寺古剎傍瀠盤公路一側。2000年,上乘寺在維修時發現有東晉南朝時之古剎礎石和瓦當,以及一批出土殘碑。其中,有兩塊殘碑提到譙氏:一塊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石功碑記》稱:
……定覺山上乘寺,古剎也 歷代相傳前朝譙大人俗產,義官周尚澄買之以建佛殿焉
另一塊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所勒之殘 碑。云:
……之雲峰,環以小溪,蕩蕩乎若蓬萊之海島,兼茂林修竹,足以聳人觀瞻……乃三國譙大人之業耳,明尚澄老祖置買以建……
兩段碑文所述,上乘寺當為蜀漢重臣譙周故裡的物證。該古剎罹於蒙元兵燹之患,禪宇頹圮,佛 像毀損。及至明代,當地豪紳周尚澄買譙氏俗產, 以資修繕。由是,香火鼎盛,遐邇聞名。
明嘉靖時,四川按察司僉事楊瞻有《提上乘寺次壁間韻》:「梁上標題有宋年,深山名勝古來傳。」此「宋年」之「宋」,為趙宋抑或劉宋?筆者以為,無論何「宋」,均可證明上乘寺曾佔有譙氏俗產為廟產(常業)的事實。若遵「歷代相傳前朝譙大人俗產」之語意,趙宋、元、明皆在清代之前。然則,上乘寺古剎佔有譙氏俗產又何啻趙宋、 元、明?譙周生長於漢晉之世,晉在劉宋之前,晉末譙氏家族離散,數百畝良田變為無主之業,南朝劉宋建廟佔有譙氏俗產,劉宋稱晉為「前朝」明 矣!「宋年」之「宋」為劉宋亦有道理。
南朝劉宋,巴西土著外流,南中獠人入境。獠人「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北史 獴傳》)。故此,佛教盛行,「僧尼出萬」【2】。如曇暉尼,本成 都人,學修觀行於南充國(今南部縣)。【3】足見巴西地方在劉宋之世,佛寺廟宇甚多。寺廟修繕花錢, 僧人不能出賣廟產。即使要賣,輒借名賣某(施主)俗產;另一施主購買出資,再捐給僧人。周尚澄所買 「譙大人俗產」,實際為上乘寺千餘年「歷代相傳」 之廟產。
地名是歷史的見證。新《南部縣誌》載:東壩鎮「明嘉靖年間興集,後置崇教鄉。清宣統三年 (1911年)置東壩鎮。」 「崇教鄉」之「崇教」, 見證東壩鎮地方古來崇文尚教,尊儒敬賢,與譙周 其人之盛名不無關係。譙周系「通儒」 「碩儒」, 有蜀漢「帝師」 「勸學從事」 「典學從事」等職銜,明清兩代南部地方志皆有《傳》載記。
鍾靈毓秀之地必有才俊。公元2000年經省市文物考古部門的專家、學者蒞臨現場調研,從地理位置、古建築群規制以及出土文物等多方面分析,並結合文獻和史料論證,一致認同:今南部縣上乘寺村為三國譙周故裡。其細節詳情,《南充日報》和 《四川日報》均作過報導。
華鎣市「譙周故裡」
不久前網上有微博稱:「上海舊版《辭源》載, '譙周,三國廣安人',譙周出生於廣安。廣安縣, 漢晉時屬宕渠縣地,蕭梁分宕渠置始安縣,民國初改名廣安,即今廣安市。華鎣歷來屬廣安縣地。《華鎣譙氏族譜》稱:華鎣譙姓人始祖譙玄,祖籍閬中。公 孫述據蜀稱帝,敦請譙玄出仕,數聘不應。述怒,賜死以逼。玄子譙瑛盡捐家貲以保父命,旋舉家遷宕渠,隱居皛[xiǎo]山,結廬鳳嶺。慎終追遠……譙玄第六代 孫譙希寵,七代孫譙周,八代孫譙秀……今華鎣市為 譙周故裡。」然此說與《三國志》、常《志》與《晉書》所記,頗有出入。
首先,舊《辭源》釋「譙周」之依據仍然是《廣安譙氏宗譜》。今廣安、鄰水、渠縣等地之《譙氏宗 譜》,率多沿清人編纂之老《譜》。其所謂「慎終追遠」,即裒[póu]錄史書中之譙姓名人以為「遠祖遠宗」, 則難免有人哂之為虛妄。清代學者章學誠先生曾言:「地近則易核,時近則跡真。」譙周與其後學陳壽, 同州同郡,同朝共事。陳壽《三國志 譙周傳》稱,譙周「巴西西充國人也」,有《晉書》、常《志》輔 翼其說,為學界所共識。
再者,譙周「西充國人」,其父譙(山並),字榮始, 非「譙希寵」;譙秀乃譙周之孫,【4】非譙周之子。譙玄,西漢末閬中人;譙周,蜀漢西充國縣人。二人出生不同時不同地。譙姓起於「周召公奭[shì]子封譙侯」, 在姓氏中甚為古老。(參見《姓氏通書》)漢世,譙姓為巴西望族,其子孫若蟄蟄螽[zhōng]斯,何止譙玄一人?若判定譙周與譙玄是「血脈相承」,尚需作深廣研究。
裴注《三國志 譙周傳》引孫盛《晉陽秋》稱:譙周之孫譙秀「因蕭敬叛亂,避難宕渠川中。」【5】 《古代漢語詞典》川:「低而平坦之地。」非山居。「卒於家」,在西充國老家去世。《晉書 譙秀傳》 稱:譙秀「避難宕渠鄉裡」。「鄉裡」,即同鄉。譙秀避難宕渠,乃客居宕渠之同鄉家裡。譙秀祖父譙周既然是「廣安人」(即漢晉時之「宕渠人」),譙秀大難臨頭當遠走他鄉,何嘗要回「原籍」避難去連累其宗親?愚竊惑焉!但可以肯定的是譙秀帶去的「鄉人宗族……百數」中,有滯留宕渠者,即或延嗣至今,與「譙玄裔孫」同姓亦未必同宗。「譙周故裡」 華鎣說難以成立。
南部縣東壩鎮上乘寺
近年川中出現多處「譙周故裡」,有因譙姓人追思先祖而命此名者,有因跨「西充國」古縣地而命此名者,有為開發旅遊業打「譙周」品牌而命此名者……於是譙周文化現象勃興。從民俗文化層面上講,都有一定道理:一則可以壯鄉邦文化,促使人們熱愛鄉土;二則可以促進當地文化教育發展, 激勵青少年奮進向上。是所謂民俗文化之多元性。
若從考史層面上而論,「譙周故裡」的結論尚不能如是輕率而定。時下,儘管「譙周故裡」橫空出世多處,若無可徵信之文物、遺蹟為憑,無可靠文獻史料佐證,考史結論曷可主觀臆斷,一廂情願? 相對而言,南部縣東壩鎮上乘寺村之譙周故裡,信有可徵。
注釋:
[1] 《三國志 譙周傳》裴松之注引。
[2] (梁)慧皎:《高僧傳》卷七《釋道汪傳》:「鄙州邊荒,僧尼出萬。」
[3] (梁)寶唱:《比丘尼傳》卷四《曇暉尼傳》。見《高僧傳合集》附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4] 《三國志 譙周傳》:「周有三子:熙、 賢、同。」譙熙子譙秀,《晉書》有傳。譙賢子譙登,常《志》有傳。
[5] 蕭敬,《晉書 孝宗穆帝紀》作「蕭敬 文"。《晉書 譙秀傳》作「蕭敬"。
編者按:作者王炳堯乃南部縣二中退休教師,原文刊載於《文史雜誌·文史雜談》2014年第一期
附譙周簡介及《仇國論》
【譙周簡介】譙周(201~270),三國蜀漢大臣,學者。字允南,巴西西充人。劉備稱漢中王,任為司業。劉禪即位,任為太史,後遷散大夫、光祿大夫。不參與政事,以儒者見禮,耽古篤學,研精六經,尤善書札,通曉天文。曾為益州勸學從事,徙典學從事,總領全州學者。炎興元年(263年)魏軍進逼成都,力勸劉禪投降。後隨劉禪赴洛陽,封陽城亭侯。著有《法訓》、《五經論》、《古史考》等100餘篇,皆佚。(來源:《四川百科全書》)
【譙周故裡】四川南部縣東壩鎮上乘寺村(另說西充縣槐樹鎮)
【譙公祠】四川南充西山萬卷樓景區
【譙周墓】四川南充西山萬卷樓景區
仇國論
於時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其辭曰:「因餘之國小,而肇建之國大,並爭於世而為仇敵。
因餘之國有高賢卿者,問於伏愚子曰:『今國事未定,上下勞心,往古之事,能以弱勝強者,其術何如?
』伏愚子曰:『吾聞之,處大無患者恆多慢,處小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
賢卿曰:『曩者項強漢弱,相與戰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
伏愚子曰:『當殷、周之際,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固者難遷。當此之時,雖漢祖安能杖劍鞭馬而取天下乎?當秦罷侯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於是豪強並爭,虎裂狼分,疾博者獲多,遲後者見吞。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
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若乃奇變縱橫,出入無間,衝波截轍,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濟盟津者,我愚子也,實所不及。」
編者按:通讀《仇國論》以及對譙周生平有些許了解,編者認為,譙周勸降並非為了自身的榮華富貴(他本身不過是一位學者兼教育家,既非政治家也非傳統學而優則仕的儒生),也不是為了所謂的「全國」,而是反對戰爭,因為頻繁戰爭致使山河破碎、百姓傷亡、民不聊生,巴蜀大地滿目瘡痍;這樣的「反戰」情緒和形為,魏晉之際多有之,不是按照傳統「愚忠」思維可以理解的,而那些只知「忠君」不知「愛民」的迂腐之人更是沒有資格隨意指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