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
2020年9月10月,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紀信故裡文旅遊開發項目,在紀信故裡——西充縣關文鎮紀公廟村正式開工。 10年內,紀公廟村紀公廟周邊,將修繕、重建和新建「忠義祠」、「漢將軍廣場」、「賽馬場」等,成為中國忠義、軍魂文化研學聖地。
文旅融合研究專家、南充市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楊輝和,忠義文化研究專家、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馬正平等學者,西充縣文廣旅局、農牧業局等單位領導和學者出席開工儀式。
紀信慷慨赴死
「思將軍兮,允忠且義……」啟動儀式上,紀公廟香菸繚繞,紫氣升騰,來自成都、南充等地的專家、學者和當地群眾一道,對紀公廟供奉的紀信將軍進行憑弔、祭拜、上香。
祭拜紀信
紀信何許人也?
紀信(公元前?~前204年),今西充縣關文鎮紀公廟村人。秦末隨沛公劉邦起兵,作戰驍勇,初升為部曲長,後被加封為將軍。由於身形及樣貌恰似劉邦,在滎陽城危時假裝劉邦,向西楚詐降,被俘。項羽見紀信忠心,有意招降,但紀信拒絕。項羽惱羞成怒,命軍士將紀信投入油鼎活活燒死。
滎陽之戰 河南日報供圖
劉邦建立漢朝後,念紀信有開漢之功,把紀信家鄉從閬中縣分出,置安漢縣(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順慶區清泉壩)。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安漢縣為「南充縣」。621年(唐武德四年)又將紀信家鄉從南充縣分出,新置西充縣。故紀信為今西充縣人。
自漢以後,歷代對紀信均加追贈。宋封「忠佑安漢公」。宋果州太守楊濟有感紀信誑楚成漢,書刻「忠義之邦」4字於南充城西金泉山。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1576年(明萬曆四年),西充知縣馬騰雲在木角鄉黃桷埡上豎「漢將軍紀信故裡碑」。明代監察御史盧雍稱紀信的故鄉為「忠義之邦」,並寫了《忠義之邦賦》。
漢代時,在今關文鎮紀公廟村建紀信將軍廟(紀公廟)供奉紀信。後多次焚毀、多次重建、擴建,清鹹豐年間紀公廟規模最大。千百年來,紀公廟香火不斷。
紀公義烈千秋
據紀公廟村老人回憶:紀公廟為一座高三層的廟宇。由前殿、中殿、後殿組成。廟前石階左右兩側有高約30餘米的參天古柏,常年有數千隻鷺鳥在樹上築巢棲息,當地人稱之為「漢柏」。前殿大門門楣上懸掛一塊鎏金大匾,上書「漢將軍廟」4個大字。門的兩邊掛著一副木刻描金對聯,其對聯曰:
殺身成仁,決意盡忠扶漢業;
捨身取義,一心效命出滎陽。
紀公廟正殿又叫「將軍殿」,遠遠望去,翹角飛簷,十分氣派。殿堂內矗立著四根六尺圍圓的大柱。中間兩根大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
騎白馬以扶劉見危致命漢室功臣居第一;
駕黃車而誑楚替王身死果州義士勇無雙。
漢大將軍紀信像
殿堂正中神臺上塑有紀信座像,王者裝束,大義凜然。
新中國建立後,紀公廟成為村民集合、議事的地方,後被改為村小。
遺憾的是,在文革中,有關紀信的碑、祠、廟等,幾乎全部被毀。紀公廟的塑像先後被搗毀。大石香爐和石桅杆被拆去修豬圈、茅房。前殿、後殿被拆除,殘存的中殿成為村民堆放柴草的地方……
「紀信」重歸故裡
改革開放後,重拾紀信精神,樹忠義、立軍魂,成為社會共識。1983年,西充縣人民政府仿明重建「漢將軍紀信故裡碑」於舊址,並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2月,西充縣建「紀信廣場」,樹「紀信誑楚」群雕等以紀念,「巴蜀鬼才」魏明倫撰寫了《紀信廣場賦》。2010年,政府撥專款修繕殘存的中殿,民間紀信忠義文化愛好者自帶夥食、自發出資,塑起紀信將軍像,微縮版「紀公廟」面世並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發文命名西充縣為「中國(紀信)忠義文化之鄉」。
「紀信誑楚」群雕
為讓千年忠義文化再放光芒,造福當代,在趙錫國、舒秀敏等有識之士努力下,將在紀公廟附近新建「忠義祠」、「漢將軍廣場」、「生態景觀園」、「攀巖牆」、「蹦極臺」、「賽馬場」、「夕陽紅康樂園」等文化、健身、娛樂中心,形成義興百科園、紀信故裡、馬廷用故居、古樓桃博園、南部八爾湖,二至三日旅遊風景線。
聘任忠義文化智庫顧問
當地還聘請了文旅融合研究專家、南充市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楊輝和,忠義文化研究專家、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馬正平為顧問,何立新、陳澤繼、梁永、袁龍、汪仁洪、楊貴樹等專家,組成中國(紀信)忠義文化智庫專家委員會。
聘任忠義文化智庫專家
智庫顧問馬正平教授認為,紀信的精神一是軍魂,二是忠義。「作為軍人,紀信赴湯蹈火,為國而死,有了這樣的軍魂,就會戰無不勝。」馬正平說。
智庫專家、南充市科普作家執行主席袁龍表示:本著對歷史負責的原則,顧問和專家們將深入研究忠義、軍魂文化的發軔、發展軌跡、代表人物、現代內涵,將忠義、軍魂重植華夏大地。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