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吳志立
記者 聶映榮
醫院看病,託人找熟悉的醫生;
孩子入學,託人去找好學校、好老師;
找工作、辦審批,也寄希望於熟人的幫忙……
熟人社會,通俗地講就是「小圈子」社會。半個多世紀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他的作品《鄉土中國》中就說過: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複雜龐大的關係網,「人熟是一寶」。如今,辦事先找人,有人好辦事,仍是很多人的社會生存法則。伴隨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細化而來的陌生人社會,並沒有完全改變國人凡事找關係的既有思維模式。
愈演愈烈的「求人辦事」現象,是否真的讓市民辦事更靠譜?這種盛行的社會風氣又因何出現?何時又是盡頭?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走訪。
故事
1 生孩子沒床位,找熟人一天就解決
「現在去醫院看病,第一反應就是找熟人。」家住芙蓉區電信花園的胡先生這句話給記者的印象異常深刻。「最近兩個女同事生孩子,都是找熟人才弄到床位。」胡先生說,當時,女同事的家人都想讓其到長沙市婦幼保健院去生孩子。經打聽得知,醫院床位供應緊張,可能半個多月都拿不到好床位,但眼看預產期就要到了,家人立即聯繫親朋好友,幫忙找熟人。「第二天就弄到床位了,碰到這種事,你可能多花點錢都不一定能解決。」
最近,永州人王女士帶母親來長沙看病,她母親高血壓顱內充血,病情嚴重。她們在湘雅醫院及湘雅二醫院輾轉多次,都沒有排到床位。最後,她託熟人找到湘雅三醫院的內部人員,送禮之後拿到一個床位。
2 孩子不能進好學校,熟人「非常規」送進
在眾多受訪者看來,很多學校在學生入學的問題上存在不規範,留出了大量人為操作的空間。
最近,家住雨花區的黎先生也遭遇了孩子入學的問題。他的孩子之前是在一家私人開辦的幼兒園讀書,今年,他想把孩子轉到附近的公立幼兒園,但卻被告知學生名額已滿。無意間,他跟朋友聊起此事,這位朋友說可以找熟人幫忙。果然,事情很快就在熟人的「幫忙」下得到解決。黎先生坦承,採用「非常規」方式把孩子送進學校確實不妥。但他們都說,如果自己不找,別人也會去找,「何況這關係到孩子的未來,必須得努努力。」
3 代辦車輛過戶,熟人能插隊
前日上午,劉先生如同往常一樣,站在井坡子韶山南路旁招呼自己的顧客。他手裡拿著一塊約30釐米長的招牌,上面寫著「收車、過戶、年檢」,他主要的工作是幫別人代辦業務,「別人可能要好幾天才能辦妥的事,我一天都不用就可以辦好。」
在這個過程中,他代替了「熟人」的角色。而他之所以效率高,是因為他也有自己的門路——還是熟人。
「我在車管所有熟人,不用排隊。」他說,如果有人要辦理車輛過戶,只要銷掉違章,把資料交給他,原車主和過戶車主都不用去車管所,快的話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幫忙代辦好。對於這份工作,他自己評價道:「如果沒有熟人,確實寸步難行。」
4 熟人也坑人,有苦說不出
「找熟人辦事,一定會靠譜嗎?」大多數受訪者回答是「不一定」。
上述從事代辦車輛過戶工作的劉先生,跟記者說起一個「超不靠譜」的熟人故事。2012年,他在郴州的一個朋友小戴買了私家車,一個「熟人」知道後對小戴說,只要500元就可以幫忙代繳車輛購置稅,小戴覺得可省不少錢,立即答應下來。事後不久,「熟人」把完稅證交到他手中,他很感激地把錢給了「熟人」。沒想到,不到一年,國稅局的工作人員找到他說,他的車輛未繳納車輛購置稅。他把完稅證拿出來給工作人員看,才知道完稅證是假證。最後,小戴不得不去國稅局如數補繳了車輛購置稅和滯納金。
調查
超8成認為找熟人辦事更靠譜
「那肯定撒,有些事不找熟人還辦不了呢。」最近一周,記者先後在長沙街頭隨即選取了100位路人進行採訪,這句話是記者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個回答,他們回答的問題是:「你是否認為找熟人辦事更靠譜?」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有84人直接表示肯定,並表示自己有過找熟人辦事的經歷。另有9人並未直接肯定,而是說:「那要看辦什麼事,有的事交給該辦的人去辦就是了。」剩餘的受訪者認為,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沒必要抱著找熟人的心態去辦事,而且找熟人辦事也並不一定靠譜。
在這些受訪者當中,有超6成人認為,在某一行業裡做事,必須有這一行的熟人,否則難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另外,這些受訪者說起自己或旁人「找熟人辦事」的具體事情時,超半數的人提到的是看病和孩子入學,醫院和學校成了他們眼中的「熟人社會重災區」。
拒幫熟人辦事反而感覺欠人情
找熟人辦事,求人者得了便利當然高興,那被找的「熟人」是什麼樣的感受呢?記者採訪了幾名不同行業的工作人員,經常成為「熟人」的他們均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尷尬」。
中國新聞網曾對800名醫生進行在線調查,有4成醫生每周至少有一次被熟人找看病,從未被找過的醫生則根本沒有。更重要的是,7成醫生對熟人來找看病表示反感,過半數醫生表示,在看病時對熟人病人會同等對待。
從刑警崗位退休下來的王先生說,在幹刑警工作期間,經常有一些熟人找他,希望他幫忙轉戶口、辦身份證等事,他會儘量幫忙跑腿。也有一些人通過親朋找到他,希望他能在與相關制度相違背的事情上「幫幫忙」,碰到這種事時,他會選擇拒絕。但事後卻很尷尬,「給人的感覺是,反而我欠了個人情。」
析因
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制度不完善導致有縫可鑽
在有關熟人社會的論述中,背景和關係是熟人社會的典型話語。有人把「熟人社會」稱為「關係社會」、「後門社會」。
眾多受訪者反映,熟人朋友或關係戶找相關部門辦事,享受的是笑臉相迎、主動詢問、快辦快結,甚至可以做出「小動作」、打上「擦邊球」、逾越「高壓線」。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教授陳成文認為,「熟人社會」強調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辦事大多憑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淺程度,關係越親密,事就越好辦。
「我不找熟人,別人就會找熟人。」這是眾多人找熟人辦事時的心態。為何如此多人熱衷於找熟人,陳成文分析稱,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邏輯裡,家族觀念、圈子觀念、關係觀念等佔據重要位置,親緣、地緣和物緣關係使「人情」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所造成的影響往往超越了各類制度。有的人想抵制,也被傳統的親情義務觀念拉入熟人社會。另外,制度的不完善也導致「人情」有縫可鑽。
體驗
從前找熟人現在自己辦,完全沒必要再找熟人了
今年1月,公安部副部長黃民在與民警座談時說,一些群眾感到辦戶口辦證難,合理合法的事也要找熟人,「我們要有決心、有意志改變這種狀況,打破潛規則,讓老百姓不用找人就能辦成事。」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長沙市公安局戶口身份證受理中心,在大廳門口,牆上掛有戶口、身份證辦理程序指南。前來辦證的市民,紛紛在門口取號,等辦證員按先後順序一個個辦理。剛補辦完身份證的黃女士說,完全沒必要找熟人,「按規矩辦事,誰都舒服。」
近日,長沙市政務服務中心。記者跟隨60歲的李先生辦遷移戶口的手續,他準備把戶口從老家陝西遷到長沙。辦完手續後,李先生很是滿意:「前後花了不到半小時,辦事比我們老家那邊快多了。」
「找熟人雖然像個傳統,但有些事確實不需要去找熟人了。」在長沙開公司的何先生,2004年他剛開始創業時,辦理註冊公司的程序,在工商局等部門來來回回跑了大半個月,都沒有拿到營業執照。最後,他不得不花錢託人幫忙辦理,不到兩三天,事情就辦好了。今年,他打算再開一家電器服務公司。2月19日,何先生來到長沙市政務服務中心得知,只要資料齊全,3到5個工作日就可以拿到營業執照。
「辦事便捷了,完全沒必要找熟人。」市工商局的工作人員劉桂軍認為,隨著審批程序的簡化,電腦技術的運用,還有服務窗口的增加,辦事效率一直都在不斷提高,這從根本上減少了找熟人註冊公司的數量。
市民
盼「熟人」現象減少,各行各業都需想辦法
「肯定還是希望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少。」採訪過程中,雖然大多數受訪者坦承自己是其中的參與者,但對「找熟人」的社會現象卻很厭惡。「就拿醫院掛號的事來說,有人找熟人拿到號,就一定有人被插隊。」市民吳先生說,如果隨便加塞,那對老實排隊掛號的病人來講太不公平。在他看來,患者找熟人掛號的心態可能暫時難以改變,但醫院的制度可以更加嚴格,管理更加科學,儘量杜絕醫院內部的人幫忙插隊拿號。
對於找熟人幫孩子入學的情況,有受訪者認為,家長如果真正關心孩子,就不應該去找熟人。因為孩子作為其中的當事人,找熟人的做法會使孩子從小就產生一種特權意識,認為有關係的人才是最有能力的人。相反,家長應該教育鼓勵孩子,通過自身努力去獲取成功,「正確的教育遠比學校好壞更重要。」
「現在很多人都只會抱怨說,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子。」吳先生認為,因為找熟人的現象已滲透到各行各業,要改善這種狀況,各行各業的人都應該積極地想辦法,否則折磨的就是自己。
對話
全方位構建機制,根治熟人社會遺患
記者:有人把中國稱為熟人社會,很多人認為找熟人辦事更靠譜,甚至辦事前第一反應就是找熟人,為何這種現象如此盛行?
陳成文(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教授):這與中國根深蒂固的歷史文化和市場經濟發育的不成熟緊密相關。一方面,血緣關係、地緣關係等與生俱來的關係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邏輯,在現實生活中,家族觀念、圈子觀念、關係觀念等對大家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
記者:有時一碰到親朋好友求著辦事,自己哪怕不想辦,也會覺得身不由己。
陳成文:對,在中國人的傳統情感中,那種義務觀念仍產生著很大影響。這既造成一種親情義務觀與公益義務觀的矛盾,又對人們的政治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熟人好辦事、三個圖章頂不過一個老鄉,這種觀念正是大家生活在熟人社會的樸素表達。
記者:這種找熟人的現象普遍存在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陳成文:你通過熟人得了好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既壞了規矩,又壞了別人的事。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找熟人來辦事,就意味著社會在不斷「熟人化」。而「熟人化」就意味著用「關係」來超越法律與制度的限制,以「人情」、「關係」代替「契約」與「競爭」規則,從而弱化了「法治」的功能和法律的威嚴,弱化了制度和規則的無私與剛性,也使社會正義和公平的天平在「人情」中發生傾斜。
記者:「熟人化」發生在小事上損害不大,但是發生在大事上就完全不同了。
陳成文:如果將管理家庭的親情、交情、友情這種溫情脈脈的手段移植到管理企業、管理國家、管理社會中來,必將影響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熟人化」會使管理者在選人、用人時「任人唯熟」,引發社會腐敗、尋租行為泛濫,導致整個社會風氣敗壞,小群體主義盛行。
現在,拓展熟人關係成為許多單位和個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公關」成了打通關節變陌生人為熟人的手段,熟人的「公關」也催生了眾多公職人員的腐敗行為。因此,現代「陌生人社會」中熟人社會的過分發育,是對法制社會的腐蝕、市場經濟的摧殘、和諧社會的破壞。
記者: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應該如何去改善這種狀況?
陳成文:熟人社會的發育已不符合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與要求,根治熟人社會的遺患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必須從「國家-社會-市場-公民」的視角,全方位構建聯動互促的動力機制。
記者:具體應該如何去做?
陳成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熟人社會的弊端與危害的實質就是公共權力在熟人關係中的濫用與私化。因此,要加強對公共權力的制約與監督,使人們不能也不敢將公共權力用於處理私人事務以謀取私利。
另外,還要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功能。市場經濟必須以平等、自由和契約為原則,完成從「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的轉變,由「熟人特權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的轉變。只有儘快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使社會的所有要素在交易時都呈現在陽光下,服務明買明賣,原有的熟人社會才會逐漸解體,發展為一個靠法治和契約為紐帶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