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應如何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評論丨應如何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張永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發布後,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關注。近期有些專家學者對《建議》中某些目標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著相互交流的精神,本文對此提出些思考和意見。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兩個時間節點的發展目標及相關討論

《建議》提出了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議》的說明稿中提出,「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兩個目標,是《建議》及說明稿中兩項有較為明確數量涵義的目標,引起經濟學界的廣泛關注。

對於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經濟學者和研究機構沒有什麼異議。因為世界銀行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分界線是人均國民收入(GNI)12535美元,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已經達到10252美元,在2025年前達到12535美元的水平,未來五年的年均增長只需要略高於4%就可以實現,按照我國近年來的國民收入增長率,應該沒有多大懸念。未來幾年即便世界銀行將高收入國家標準向上調整一些,我國應該也是能夠達到的。本文對此不做進一步的討論。

對於二〇三五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有的經濟研究人員認為實現此目標存在很大挑戰。如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前不久在《新財富》雜誌發表文章認為,「在人口老齡化、外部環境日趨嚴峻的大背景下,2035年我國要實現經濟總量翻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仍然極具挑戰性。」這裡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到2035年我國能否在2020年的基礎上實現人均收入翻一番,另一個是到2035年人均GDP能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本文重點討論,在我國實現人均GDP翻一番的情況下能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國際組織關於「發達國家」沒有明確和統一標準

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這對術語(為了將獨立關稅區等一些在經濟上獨立的地區包括在內,有時也用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作為一對術語),現在常見諸報端,但並沒有嚴格的統一定義和明確的量化標準,因此在不同的國際組織中所包括的國家也不相同,而且隨著各國情況的變化也進行調整。

國際組織中按照發展水平對世界各國和地區做出明確分類並確定發達國家和地區數量的,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另一個是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IMF在其年度展望報告中將世界各國和地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發達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有時譯為先進經濟體),一類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Emerging Market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現在IMF所確定的39個發達經濟體包括歐元區19國、另外4個歐盟成員國(捷克、丹麥、拉脫維亞、瑞典)、其他4個歐洲國家(英國、瑞士、挪威、冰島),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和波多黎各,亞洲的7個國家和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和中國香港特區、中國澳門特區、中國臺灣省),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上述39個發達經濟體中,2019年人均GDP最低的是拉脫維亞,世界銀行公布數據(下同)為17829美元。

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所發表的《世界經濟態勢與展望》報告中,將成員分為發達經濟體(Developed Economies)、轉軌經濟體(Economies in Transition)和發展中經濟體(Developing Economies)三個種類。其中發達經濟體一共36個國家,2019年人均GDP最低的是保加利亞,為9828美元,排名上一位的羅馬尼亞為12920美元。

按照人均國民收入標準對國家進行分類的國際組織是世界銀行。世界銀行按照其所確定的人均國民收入標準將國家和地區劃分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經濟體,每年都會調整三個界限值,2020年的標準是低於1036美元為低收入經濟體,介於1036-4045美元為中低收入經濟體,介於4046-12535美元為中高收入經濟體,高於12535美元為高收入經濟體。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1990年創立了人類發展指數(HDI),即以「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三項基礎變量,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得出的綜合指標,並在當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發布。其中的生活質量用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UNDP將HDI高於0.8的國家或地區列入很高發展水平國家或地區,媒體將HDI高於0.9的國家列入極高發展水平國家或地區。依據人類發展指數來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水平更為全面,但與IMF和世界銀行依據人均指標劃分國家種類的方法相比較時產生的問題是,人類發展指數相近的國家之間,IMF和世界銀行用匯率法計算得出的人均GDP可能相差甚遠。如2019年科威特和塞爾維亞人類發展指數同為0.806,科威特人均GDP為32000美元;塞爾維亞為7412美元,前者是後者的4倍多。目前HDI高於0.8的經濟體,人均GDP大多數在12000美元以上。

綜合以上這些情況,關於發達國家或發達經濟體,現在國際組織沒有明確的定義和統一標準,只有世界銀行對各類經濟體的劃分標準是明確的。目前,部分經濟學者將人均GDP 12000美元作為發達國家或經濟體的入門標準,這一標準與世界銀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大體相當,筆者比較認同此標準。

什麼是中等發達國家或中等發達經濟體?

關於什麼是中等發達國家或中等發達經濟體,國際機構更是沒有明確標準,而且現在使用此術語的還不像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那麼多。現在媒體中經常使用兩個與此相關的術語,一個是最發達國家(most developed countries),一個是最不發達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縮寫為LDCs),聯合國經濟政策委員會對於後者有明確的名單,2020年一共包括46個國家。在世界銀行的報告中,有中等收入國家的概念和標準,並且進一步劃分為上中等、下中等收入水平兩檔。在UNDP的報告中,也根據HDI將國家和地區分為很高發展水平、高發展水平、中等發展水平和低發展水平。基於上述情況,把中等發達國家或中等發達經濟體作為一個術語來使用,有其合理性。

重要的問題在於確定中等發達國家或中等發達經濟體的標準,這樣才能確定哪些國家屬於中等發達國家或經濟體。目前有兩種理解和處理方式。一種處理方式是將位居發達國家中遊的國家稱為中等發達經濟體,按照這種處理方式,聯合國所確定的36個發達國家,2019年匯率法人均GDP的中位數是40370美元,算術平均數是40796美元;IMF所確定的39個發達經濟體,2019年匯率法人均GDP的中位數是43592美元,算術平均數是45637美元。按照這種理解,不管採用哪種指標,人均GDP要達到4萬美元左右才能視為中等發達國家或經濟體。上述丁安華的文章就是從這個意義上確定中等發達國家標準的。但這樣理解,與通行的分類會出現不兼容的情況。例如,義大利一直被視為主要發達國家之一,是西方七國集團(G7)的成員,有時甚至被列入最發達國家之列。但義大利人均GDP只是在2008年曾經達到4萬美元的水平,在此前後所有年份都在4萬美元以下,2019年為33228美元。據此來看,這樣來理解和確定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有些太高了,因為像義大利這樣的發達國家都與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相差較遠。如果按照IMF所列發達國家的中位數水平來確定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標準,那麼即便是法國、日本這樣的主要發達國家也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種理解和處理方式,是將發達經濟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媒體所說的最發達經濟體,通常認為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左右(因匯率波動個別年份可能略低於4萬美元)及以上的經濟體,這類經濟體有20個左右。一類是將人均GDP高於12000美元、低於40000美元的經濟體列入發達經濟體名單,把位居中遊水平的作為中等發達經濟體。如果按照這樣的分類,聯合國所確定的36個發達國家中,最發達國家為18個,中等發達國家為17個(不包括人均GDP明顯低於12000美元的保加利亞);IMF所確定的39個發達經濟體中,最發達和中等發達的分別有24個和15個。聯合國所列發達國家屬於中等的17個國家,人均GDP的中位數是19602美元,算術平均數是21350美元;IMF所列發達經濟體中屬於中等的15個經濟體,人均GDP的中位數是25941美元,算術平均數是25591美元。基於這些情況,可考慮將中等發達國家或經濟體的人均GDP入門水平確定在2萬美元左右。

2035年我國人均GDP有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議》的說明,遠景目標是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根據目前的情況,2020年我國人均GDP可能達到72650元或10500美元左右。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再翻一番,是按照不變價來計算的。如果按照2020年的價格和匯率水平來計算,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再翻一番將達到21000美元左右的水平,是能夠成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如果按照名義水平來估算,假定2020-2035年期間GDP價格指數年均上漲1.5%、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對於2019年平均水平升值5%左右到6.57元/美元的水平,我國2035年人均GDP能夠達到27500美元左右。如果人民幣匯率回升到2014年初6.1元/美元左右的水平,我國2035年人均GDP有可能接近30000美元。因此,即便國際機構按照名義水平上調相關標準,我國也能夠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

要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關鍵還在於保持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態勢、實現人均GDP再翻一番。根據目前情況和未來趨勢,如果2021年我國經濟能夠增長8%左右、後續四年年均增長5%左右,「十四五」期間大體實現年均增長5.6%的增速;那麼2025-2030年期間年均增長4.5%,2030-2035年期間年均增長4.0%左右,就能夠實現2035年人均GDP在2020年基礎上再翻一番的目標,也就能夠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作者:張永軍)

相關焦點

  • 評論丨應如何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對於二〇三五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有的經濟研究人員認為實現此目標存在很大挑戰。如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前不久在《新財富》雜誌發表文章認為,「在人口老齡化、外部環境日趨嚴峻的大背景下,2035年我國要實現經濟總量翻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仍然極具挑戰性。」
  • 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日前公布全文。針對2035年的遠景目標,《建議》提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這意味著什麼?
  • ...預計今年GDP突破100萬億元,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提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一表述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這意味著在未來15年內,我國的人均GDP要上升到約相當於最發達國家人均GDP50%左右的位置。如何實現這一重大發展目標?
  • 如何理解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也並非固定的,重點在於中國在世界的相對位置。根據測算,未來十五年可能仍然需要4%-5%的水平,當然這也取決於全球經濟狀況。一方面政策對未來增長還有訴求,另一方面政策目標由絕對目標改為相對目標,這意味著未來逆周期政策更加關注相對變化,不是簡單追求單方面增速目標。
  • 朱光耀: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我國人均GDP升至2萬美元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朱光耀: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意味著我國人均GDP升至2萬美元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何凡 劉緒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
  • 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意味著什麼?
    原標題: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意味著什麼?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 朱光耀: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意味著我國人均GDP升至2萬美元
    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何凡 劉緒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五中全會公報明確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就是說將比2019年的水平翻一倍,要升至2萬美元。朱光耀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的成果令人鼓舞,會議確定的發展目標催人奮進。
  • 曹遠徵: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完全可以實現
    曹遠徵表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儘管進展很快,已經達到了60.6%。但是如果要在15年後成為一個發達國家的話,發達國家的平均城市化率都在75%—80%之上,中國距此還有相當差距,至少差15個點。農民工能在城市定居,他土地的壓力或者土地的需求也就減弱了,如果包括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能入市,就意味著農民的財產可以獲得財產收入,這個財產收入跟他的城市務工收入在一起,就可以支持在城市的長期生活,進入中等收入家庭,那麼就可以支持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 新目標「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什麼水平?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根據《公報》,會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何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 發達國家人均GDP標準?中國有幾個城市達到發達國家標準
    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一萬美元,中國經濟又重新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比最早三步走制定的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提前了15年。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魔都上海按照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標準人均GDP超過兩萬美元就是初級發達國家水平人均GDP超過三萬美元就是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
  • 每經19點丨五中全會: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每經19點丨五中全會: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新加坡將取消中國大陸旅客入境限制;法國發生襲擊一女子被斬首 每日經濟新聞
  • 中國2020年GDP預計突破100萬億元 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
    中國2020年GDP預計突破100萬億元 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Emma Chou • 2020-10
  • 朱光耀:2035年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意味著人均GDP升至2萬美元
    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意味著我國人均GDP升至2萬美元朱光耀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的成果令人鼓舞,會議確定的發展目標催人奮進。全會公報明確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就是說將比2019年的水平翻一倍,要升至2萬美元。
  • 陸挺:2035年我國成為「中等發達國家」需要多快的GDP增速
    與十八屆五中全會不同,這屆五中全會並沒有提及GDP增長目標,而是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究竟是什麼水平?我國應該維持多高的GDP增速才能在2035年實現這個目標呢?本文對此做個簡單的估算。有關「中等發達國家」,國際上並沒有標準的定義。
  • 十九屆五中全會: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每日金聞
    歷史上的今天:2018年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濟 【十九屆五中全會:2035
  • 15年內中國GDP突破200萬億元、人均國民收入跨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
    近日「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中提到了一個目標: 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 加上此前公布的2035年前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一願景,不禁讓我們對未來更加期待,畢竟從時間上看也就15年的時間。
  • 如何實現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在這場會議上多位專家給出最新觀點
    日前對外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一重大發展目標,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在哪些方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目前正在推進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將如何助力中國經濟邁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 朱光耀:邁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未來15年中國GDP需保持年均4.73%...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中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朱光耀認為,2萬美金是非常重要的參照指標,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中國人均GDP從2019年的1萬美元增長到2035年的2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也需要隨之翻一番,這需要未來15年間,中國GDP保持著年均4.73%以上的增長率才能實現。
  • 江浙滬和珠江三角地區,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了嗎?
    需要首先明白什麼才算中等發達國家?主要是指達到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國家之間的過渡階段水平的國家。如今的中等發達國家包括希臘、葡萄牙、斯洛維尼亞、阿根廷、烏拉圭、捷克、匈牙利、沙烏地阿拉伯等這些國家。最近,我國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1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並明確中等發達的標準是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國民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
  • 1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收入水平的難度大嗎?
    這既說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2021年順利完成,也意味著新的「四個全面」定下對治國治黨更高的要求。此外,2035年的目標是要將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次,公報並未出現有關GDP總量或增長目標的表述,這和今年兩會不設GDP增速目標的做法一樣,未來可能會延續。一方面,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國際關係發展都具有高度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