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首先明白什麼才算中等發達國家?主要是指達到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國家之間的過渡階段水平的國家。如今的中等發達國家包括希臘、葡萄牙、斯洛維尼亞、阿根廷、烏拉圭、捷克、匈牙利、沙烏地阿拉伯等這些國家。
最近,我國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1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並明確中等發達的標準是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國民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
我國2019年人均GDP達到了1萬美元(7.1萬人民幣),翻番就是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的水平,就是屬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我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人均GDP水平情況,北京16.3萬,上海15.7萬,深圳20萬,廣州15.9萬。這些一線城市均超過了14.2萬,顯然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自然也就不能算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麼國內最發達的省份廣東、江蘇和浙江會達到嗎?
2019年,江蘇人均GDP12.4萬元排省份第一,浙江10.8萬元,福建10.8萬元,廣東9.6萬元。這四個省份中最高的江蘇也只是12.4萬元,距離14.2萬的水平還差15%。未來5年裡估計這些省份全部跨入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其實在西方國家並沒有太多關注中等發達國家一說。如韓國早在2005年就達到了當時世界銀行對發達國家的人均1.5萬美元的要求,可韓國到了2019年達到了3萬美元的水平時才正式承認進入發達國家。
不過,在追趕發達國家的路上還有幾個變量也需要引起重視。
第一,是否進入發達國家不僅僅看人均GDP,還要看全要素生產率,如卡達人均GDP6.5萬美元,達到了美國的人均水平或韓國的2倍,可也不是發達國家;
第二,發達不發達,不僅要看人均GDP,更要看居民收入,要提升可支配收入佔GDP經濟總量的比重,只有居民富了,那才是真富;
第三,無論發展中國家水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是發達國家門檻,那不是一成不變的高度,會隨著全球經濟水平的上移,門檻的高度也會上移。從全球近百年來的平均增長率看,2%~3%的年增長率是比較普遍的想像,那麼如2萬美元作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門檻,那麼15年之後這個門檻可能比現在的要高,有可能就是3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