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核集團再出發:改革薪酬制度 加快資產證券化

2020-12-14 中國網財經

  中國網財經11月16日訊(記者李春暉)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核工業人建設先進軍民兩用核科技工業體系的「二次創業」四十年。從核工業部到核工業總公司,到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再到與中核建合併重組,經過四十年來的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如今的中核集團擁有核工業全產業鏈自主智慧財產權,具備同時建造40餘臺核電機組的建設能力,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擁有連續30餘年不間斷從事核電建造經驗的企業,同時憑藉「華龍一號」這張靚麗名片蜚聲海外。

  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中國吹響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號角」,這家連續十三年獲得國資委考核A級的大型央企也站在了新的起點,誓要走上新的高度。

  在11月15日中核集團舉行的改革開放4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餘劍鋒表示,中核集團正以軍民融合的核工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為改革方向,以「兩核」重組為契機,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治理與管理相結合的母子公司體制和管控模式,加大授權經營力度,為後續改革做好準備。

  對於「後續改革」,餘劍鋒透露將進一步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同時將進行薪酬體制改革,提高科研人員的薪酬水平。

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餘劍鋒

  關於「華龍一號」首堆

  有信心實現「2020年商用」目標

  我國核工業創建以來經歷了「以軍為主」和「軍民結合,轉向民用」兩個發展時期,核電是核工業轉民的支柱產業,是核工業的龍頭。「我國既是目前世界上核電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也是進口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餘劍鋒表示。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核集團表示未來五年在核相關領域進口採購需求將超過120億美元。

  「不過(核工業的)核心技術是從國外買不來的。」餘劍鋒稱,「必須堅持以我為主,自主創新。」這一判斷擁有中核集團上下的廣泛認同,集團多位高管都曾經在公開場合講過。

  改革開放40年,中核集團自主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相繼掌握了10萬、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實現了中國核電技術的型譜化發展。在幾十年核電建設運營的成熟經驗基礎上,中核集團汲取世界先進設計理念,成功研發了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華龍一號」是我國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採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設計理念,提升了安全性,平衡了經濟性,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也是我國核電「走出去」的重要「名片」。

  從以往來看,世界上三代核電技術的首堆工程都沒能實現按期建成,被稱為「首堆必拖」魔咒。福清5號機組是「華龍一號」的全球首堆示範工程,其施工進展一直備受關注。

  「每一次去(華龍一號首堆工程)現場,都感覺非常振奮,每一次都受到鼓舞。」凌晨兩點剛剛從福清施工現場趕回北京的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在發布會上難掩內心的激動。

  「從首堆工程最新的進展來看,完全按照預期進度在推進。」邢繼稱,「對於可能造成工程延期的風險,我們做過周密地梳理和沙盤推演,前期的風險集中在工程設計和設備供貨。現在來看,這兩大風險都得到了很好地化解。對於2020年實現商用的目標,我們是有信心的。」

  「華龍一號」首堆示範工程福清5號機組,預計工期62個月,分為土建、安裝和調試三個階段。工程於2015年5月開工,2017年5月完成穹頂吊裝,從土建轉向安裝。

  「現在是安裝高峰期,明年就轉為調試,轉向調試的各項準備工作現在已經到位。」邢繼介紹,「首堆穹頂吊裝時提前了15天,今年『主控室可用』和『主管道焊接完成』兩個裡程碑節點分別實現提前了60天和75天。」

  作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重要「名片」,全世界的潛在客戶和競爭對手都關注著「華龍一號」首堆工程。「我們在國際上推介『華龍一號』時,很多國外潛在業主、甚至監管部門關注最多的問題就是,你們憑藉什麼把華龍首堆工程推進得這麼順利?」邢繼稱,「中核集團是全球唯一一家30年不間斷進行核電建設的企業,我們確實走過彎路,但今天我要說我們是國際上一流的、最強的。」

發布會現場

  關於後續改革:

  提高科研人員薪酬待遇、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

  餘劍鋒在發布會上提到,中核集團正以軍民融合的核工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為改革方向,以兩核重組為契機,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治理與管理相結合的母子公司體制和管控模式,加大授權經營力度,為後續改革做好準備。

  對於「後續改革」,餘劍鋒也透露了一些方向,包括薪酬改革、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加大混改力度等。

  「中核集團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核電,是我們擁有的23家科研院所。」餘劍鋒稱,「這些科研院所幾乎涵蓋了核工業所有產業環節。讓這23個科研院所具有國際性的創新水平,在技術上達到國際先進,這才是中核集團的願景。」

  餘劍鋒表示,中核集團將改革薪酬制度,提高科研人員薪酬待遇。

  「產業規模固然重要,但一個行業發展,更重要的是技術領先。」餘劍鋒表示,「我們改革的第一項措施,就是加大對科研院所的投資,加強能力建設、條件建設,把先進的科研人才留住,把國際上先進的科研人才吸引過來。因此必須要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科研條件和工資待遇。」

  他透露,明年中核集團的薪酬考核辦法就要開始變化,向科研人員傾斜,向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的人員傾斜,向為集團創新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傾斜。

  今年7月6日,中核集團旗下中國同輻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國同輻是中國最大的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核技術應用企業,也是國內最大最全的放射性藥物、放射源、標記化合物研發及其推廣應用企業,具備全輻照產業鏈能力,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多所藥物中心。

  中國同輻是中核集團旗下第五家上市企業,不過中核集團的資產證券化不會止步於此。

  「我們的資產證券化還需要加油、加勁。現在中核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是60%,目標是要達到80%。」餘劍鋒表示,「資產證券化是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現在這是我們的短項,下一步要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

(責任編輯:李玥)

相關焦點

  • 【圖說央企40年①】從改革開放第一炮到港珠澳大橋,看央企40年改革...
    奮進新時代,40年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同樣影響著世界。 從今天起,小新帶大家走進《中央企業改革開放40周年成果圖片展》, 改革奮進、開放共贏、國之重器、責任央企、時代英才、強根固魂
  • 山西經濟改革開放40年回顧與前瞻
    改革開放40年來,山西經濟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取得輝煌成就,走過了一段極其不平凡的歷程,積累了豐富經驗。展望未來,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徵程中,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將進一步深化推進,經濟發展必將在破解資源型經濟轉型難題的進程中實現後發崛起,前景美好。
  •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40年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一、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歷程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每一次三中全會都指引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對國有企業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 制度改革與制度定型: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制度發展的雙重合奏
    1992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之際,鄧小平在「視察南方談話」中首次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372在這裡,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十餘年後,及時地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提出一個新命題: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和定型。不過,這個新命題雖然已經提出,但當年只是一種預測,並沒有制定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
  •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四十位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四十年  【經濟篇】  關於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國將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將改革進行到底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四十個年頭。  四十年風雨徵程。
  • 改革開放40年「闖關」,東風汽車「借東風」
    改革開放40年「闖關」,東風汽車「借東風」 2018-12-13 14:24 來源: 新華網 從1969年創建「第二汽車製造廠」,到改革開放後實現軍轉民;從1992年試點公司化改革
  • 國企改革再出發:舉什麼旗 走什麼路?
    原標題:國企改革再出發:舉什麼旗 走什麼路? 《意見》全面地回答了新時期國企改革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宏觀·政策】國企改革再出發 這場改革關乎15萬戶國企、100多萬億資產和3000多萬名職工 9月13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變遷與未來重點方向思考
    研究目的: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探討未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趨勢。研究方法:綜合分析法。研究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變遷分為兩條主線:土地要素與勞動力要素的優化配置、土地功能拓展與價值顯化。
  • 吳江改革開放40年的回望與前瞻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誌,吳江乘勢拉開改革開放的恢弘巨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傳統農業縣漸變為製造業大區、服務業成長區,迎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值此40周年之際,吳江應再接再厲,砥礪奮進,全力創造出無愧於歷史和時代的新業績。
  •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四十位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四...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四十位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四十年 原標題:   【經濟篇】  關於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改革開放近
  • 一個修志工作者眼中的改革開放40年
    改革開放40年,風雷激蕩,歲月崢嶸,有哪些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勇為人先?有哪些事鐫刻著改革開放的印記?下面我就從一個退休後又作為《新疆通志·綜合經濟志》主筆者的視角回顧和記述新疆改革開放40年中發生的相關大事,與大家分享一些感悟和啟示。
  • 時不我待,改革開放再出發
    2018年,這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40周年。當前,中國正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上海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進各項工作,抓住歷史性機遇,將改革進行到底,把各項改革舉措抓實抓好。 「志士聞風起。」復興圖強的下半程鐘聲已經敲響,繼續前行的號角已經吹響。
  • 光明證券化改革"再下一城" 海博股份重組方案通過審批
    >>>相關新聞:呂永傑:光明食品集團力爭2018年證券化率達到50%[圖]  東方網5月19日消息:光明食品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軍今天向東方網記者證實,光明食品集團所屬海博股份的重組方案,今天上午通過證監會審批。
  • ...餘劍鋒強調:強化使命擔當胸懷「兩個大局」把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改革三年行動領導小組組長餘劍鋒在12月10日舉辦的集團公司2020年深化改革專項培訓會上強調,抓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國企改革重大舉措的再深化再落實,又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行動。
  • 軍工科研院所轉制是2018年國企改革重頭戲
    軍工集團作為央企資產重要的一塊,目前整體經營效率偏低,市場化程度不高,軍民融合程度不夠,正需要改革促發展。軍工國企改革、軍工科研院所改制等值得期待。2018年-2019年將成為軍工科研院所改制和資本化的高潮期,部分重點公司的投資價值有望大幅提升。隨著科研院所改制相關政策逐步落地,軍工集團中前期準備工作較充分的部分院所可能較快開始改制工作,資本運作和改制可能同步進行。
  • 中國土地制度:市場化改革再出發
    作者: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 熊金武、國泰君安證券高級宏觀研究員 薛鶴翔  土地制度改革再一次出發。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土地制度改革「過河」應該尋找的「石頭」就是土地產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方向,深化土地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構建滿足市場配置要素要求的土地產權,也就是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每一種制度都有其效率邊界。對於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土地制度改革而言,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建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不過是河中間的一個石頭,具有過渡性質。
  • 改革再出發(全文)
    共識再進化、改革再出發的條件已經具備,正等待國家智慧的理性選擇和決斷,從這個角度講,一度被忽略的共識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它真的來了。鄧小平說:抓不住機遇,才是最大的風險。溫家寶說:「改革是歷史永恆的主題」;「中國所有這些進步,都得益於改革開放,歸根到底來自於中國人民基於自由的創造。」 這個世界會變好嗎?這取決於我們對於未來的積極預期和因此付出的努力。
  •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值!!!
    ——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節能減排取得重大進展,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積極參與和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國人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更加美麗宜人!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法治何以強起來?
    4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推進,中國法治建設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歷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國法治何以強起來?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副主任、法學所原所長李林在中國社科院「與改革開放同行」系列智庫論壇上,回顧了中國法治探索與發展的40年曆程,給出了他的答案。
  • 重整「行裝」再出發——新疆滙豐城投集團改革之路探析
    在兵團深化改革攻堅年裡,新疆滙豐城市建設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滙豐城投集團」)可以說是交出了一份鮮亮的成績單。  一「分」一「合」,重塑企業  2017年,六師五家渠市被確定為兵團團場綜合配套改革整師試點單位,由此拉開了兵團深化改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