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山西經濟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取得輝煌成就,走過了一段極其不平凡的歷程,積累了豐富經驗。展望未來,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徵程中,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將進一步深化推進,經濟發展必將在破解資源型經濟轉型難題的進程中實現後發崛起,前景美好。
一、改革開放40年山西經濟的巨變成就
40年來,山西經濟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取得輝煌成就。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1978—201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由88億元增加到14973.5億元,增長169.1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9.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365元增加到40557元,增長110.1倍。按當年匯率計算,2009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關、2012年突破5000美元、2017年突破6000美元,在近10年時間跨越了初步現代化門檻、達到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和平均水平以上的「三級跳」。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9.6億元增加到1866.8億元,增長94.2倍。大型公司(企業)不斷湧現和發展壯大,支撐了經濟總量擴張和實力的提升。到2016年,全省各類大中型工業企業由1978年的153戶增加到1066戶,淨增913戶。
經濟結構變化趨優。1978年全省三次產業構成比為20.7:58.5:20.8,呈現出第二產業佔主導、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第三產業滯後的「二一三」格局。2015年三次產業構成比變化為6.1∶40.7∶53.2,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居於主導地位,佔據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三次產業構成呈現出「三二一」格局。2017年三次產業構成比變化為5.2:41.3:53.5。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從低級層面向更高一級層面轉換升級。農業基礎地位加強,向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特色化方向邁進。工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在產業結構變化的同時,所有制結構、城鄉經濟結構在行進中發生重大變革。民營經濟佔全省GDP的比重在新世紀以來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到「佔據半壁江山」的飛躍。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9.18%上升到2017年的57.34%,上升了38.4個百分點。
供給能力大幅提升。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加。2017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1299.9萬噸,比1978年增長83.9%;肉、蛋、奶、蔬菜、水果產量也數倍、數十倍增長。在產量增長的同時,農產品質量穩步提高,確保了市場供應和消費需求。原煤、發電、粗鋼、鋼材、生鐵、焦炭、水泥、化肥以及裝備製造、食品加工、製藥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迅猛。原煤產量長期居全國第一、二位,焦炭產量長期居全國首位,發電量、粗鋼、鋼材、生鐵、化肥產量也長期居全國前列,能源生產供給在全國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全省各類服務業快速增長,社會消費品、交通運輸、金融、保險、旅遊等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房地產業發展快速,極大地改善了城鎮居民的人居環境。
發展基礎夯實增強。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生態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夯實增強。煤炭和煤電基地、煤層氣及管網、發電及電網、新能源等能源基地建設和能源革命成效顯著。2017年,全省煤炭產量8.56億噸,約佔全國的24.8%,規模以上工業煤炭產業佔比48.7%;煤層氣和天然氣管網總長達8000餘公裡,覆蓋11個市的100餘個縣;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8072萬千瓦,新能源佔比達26.9%。高速公路、高鐵從無到有,民航由小到大,並不斷擴展。2017年末全省119個縣(市、區)112個通高速公路,總裡程達5335公裡。以鐵路、公路、民航為主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形成。郵電通信業迅猛發展,形成了溝通城鄉、連通全國和世界的現代郵政網絡,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電信服務體系。「山西大水網」工程建設,基本實現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由「水瓶頸」向「水支撐」的重大轉變。長期以來,通過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減排、造林綠化和生態治理修復等多方面努力,全省生態環境呈現明顯轉好趨勢,提升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社會民生極大改善。教育、科技、醫療、文化、社保等事業長足發展進步。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提升,高中階段教育逐步普及,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構建,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以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平臺、區域等為依託,科技創新體系逐步構建形成,科技事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基礎增強。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明顯提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覆蓋城鄉,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保障從無到有,醫療、養老等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升。1978—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性支出分別增長了近百倍、三百多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增長了百餘倍、近百倍,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全省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困向溫飽、再由溫飽向總體和整體達小康、進而向全面小康奮進決戰的歷史性跨越。
二、山西經濟改革開放40年的創新實踐
40年來,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在探索創新的實踐中行進,歷程極不平凡。
1979—1992年階段。起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到1983年底全省99%以上的農村都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新體制,1985年取消了長達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農村改革使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86年全省鄉鎮企業產值佔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達57.4%,成為名副其實的「半壁江山」。 1985年全面啟動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主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到1988年底全省國營大中型工商企業普遍實行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企業經營承包責任制,小型國營工商企業普遍實行了以租賃經營為主的責任制。與此同時,在國家的支持下,依託煤炭等資源優勢,能源工業基地建設大規模展開,逐步形成以煤炭、電力、焦炭等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在全國確立了能源工業基地大省地位。
1992—2002年階段。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方向,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抓大放小」,國有大中型企業試點擴面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國有小企業則以多種方式放開搞活。鄉鎮企業推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改革結束了長期以來糧食購銷與價格的「雙軌制」,基本取消了工業生產資料價格的「雙軌制」,建立了國稅和地稅體制,推進了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換改制。開發區建設起步,到2000年開闢建設了遍及全省10個地(市)的15個國家和省級高技術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農村改革開展了拍賣集體所有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四荒」的治理致富的實踐探索。與此同時,繼續推進能源工業基地建設,在突遭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而凸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嚴重問題後,起步大規模調整以產業結構為主的經濟結構。
2002—2012年階段。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到2011年省屬國有大型企業通過公司化改造和重組等改革而發展壯大,國有中小型企業絕大部分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個體私營經濟通過扶持得到發展,鄉鎮企業通過改制、兼併、重組等轉變為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實體。在農村稅費改革的基礎上於2005年提前一年全部免徵農業稅。國家和省級開發區建設覆蓋到全省11個市,發展到25個。與此同時,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併重組為主的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煤炭產業進入「大煤炭經濟」時代,煤炭行業歷經十年快速發展的黃金期。這一階段,房地產市場從小變大,對改變城市、城鎮面貌和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愈加明顯。
2012年以來階段。以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統領,全面深化和推進改革開放。煤炭銷售管理體制、商事制度、金融創新、轉型綜改區建設體制、開發區體制、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電力體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集體林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等改革持續推進。其中,通過改革,形成了全省統一開放的煤炭大市場,構架起以轉型綜改示範區為引領的開發區整合擴區和新建發展的新格局,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實現從「管資產」向「管資本」的重大轉變。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實施「東融南承西聯北拓」戰略,邁出了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要步伐。與此同時,積極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統籌推進煤炭產業與非煤產業發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化解過剩產能,努力加快培育工業新興產業和金融、物流、文旅、康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深入推進精準扶貧攻堅。2017年,全省經濟發展實現由「疲」轉「興」的重大轉折,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三、40年山西經濟改革開放的經驗啟示
改革開放40年,山西經濟發展變化巨大、成就輝煌,歷程不凡,積累了可資借鑑的豐富經驗和深刻啟示。歸集起來,主要體現為「六個必須」。
必須充分發揮解放思想的先導作用。改革開放是從解放思想和思想解放中開啟的。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是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的過程。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改革開放的深廣度和發展的速度。40年來,山西經濟改革開放,與先進地區和全國的差距,根本的是解放思想上的差距,表現為一些思想觀念陳舊、創新思維不夠活躍,行動上跟不上先進地區和全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新時代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必須充分發揮解放思想的先導作用,以解放思想、思想再解放為先導和牽引來推動,才能追趕先進、跟上先進而不再落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的創新思想,既是解放思想的精神旗幟和銳利武器,又是統一思想的精神旗幟和銳利武器。要勇於開展思想領域的自我革命,切實解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到位、不徹底、不充分的問題,用統一的思想激發奮鬥前行的動力。
必須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當代山西最鮮明的特色。改革開放40年,山西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是通過不斷推進改革和擴大開放取得的。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當代山西的發展進步,也就不可能有山西經濟的巨變和輝煌成就。改革開放40年來,山西經濟發展與先進地區和全國水平的差距,原因儘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改革開放的力度、深度、廣度不夠,在一些領域一些方面一些環節還不同程度存在制約和束縛生產力解放、創造力釋放的因素。社會生產力得不到充分解放,社會創造力得不到充分發揮,經濟發展必然遲滯。新時代山西經濟要加快發展和提升發展水平,必須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在新起點上再出發,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必須搶抓機遇爭取主動。改革開放40年來,全國各地區競相發展,其中一個鮮明的特徵就是各地區搶抓國家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政策機遇和發展機遇。機遇難得,稍縱即逝,抓住了就能贏得主動、脫穎而出,錯失了就會處處被動、延誤和遲滯發展。40年來,山西既有抓住機遇脫穎而出的成功經驗,也有錯失機遇的深刻教訓。改革開放初80年代和90年代初,國家布局建設山西能源工業基地的機遇,山西抓住了,也贏得了發展的主動,但在後來的進程中由於種種原因錯失了許多機遇,特別是錯失了強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使得產業結構形成了「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近年來,山西抓住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的機遇,用非常之力加以推進,邁出了重要步伐。新時代山西經濟改革開放,要在繼續抓好用好綜改試驗區建設機遇的同時,還必須放眼全國新一輪改革再深化、開放再擴大的全局和世界發展形勢,認識新機遇,搶抓新機遇,搶佔發展先機,才能不再坐失時機,贏得發展主動。
必須咬住轉型升級不放鬆。改革開放以來,依託煤炭等礦產資源優勢,山西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等礦產資源開採及其初級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資源型經濟結構。選擇這樣的經濟結構和發展形式,在一定時期是符合發展的比較優勢原則的,但是長期以往就難以為繼。多年來儘管為解決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山西的探索不斷持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約,特別是受「有力時無心而為,有心時無力作為」 怪圈的束縛,一直未能從根本上擺脫對煤炭資源型經濟的過度依賴。近年來,在經歷因結構失衡、市場劇變等帶來的一段時間經濟斷崖式下滑的切膚之痛後,全省上下痛定思痛,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以深化關鍵領域改革、突出產業項目牽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等為重大舉措,超常規大力推動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發展動能轉換。全省經濟發展由「疲」轉「興」的變化,即是基於此而實現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是世界性難題,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新時代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必須咬住轉型升級不放鬆,持久發力,才能避免半途而廢。
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經濟的發展,依賴的是對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開採及其初級加工,煤炭等資源型產業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一方面,由於資源型產業對科技創新的需求不強,使得長期以來企業、政府對科技創新重視不夠、投入少,導致資源型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長期處於較低水平;另一方面,由於龐大的資源型產業對資本、勞動力等經濟要素有很強的吸納效應,使得長期以來政府等部門對科技創新需求更高的製造業等產業因重視扶持不夠、投入不夠而成長發展不足,有的還因此而萎縮或遭淘汰。對科技創新重視和推動不夠,是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產業結構調整成效不足的重要原因。新時代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要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推動資源型產業從低端向中高端、從高耗能高汙染向綠色生態、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接替產業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根本性轉變。
必須更加注重統籌協調。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經濟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發展,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區域經濟發展,無論是經濟社會互動發展還是經濟發展惠及民生,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夠協調的問題。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經濟發展中許多矛盾和問題不斷積累的重要因素。新時代山西經濟改革開放,要特別注意把協調發展放在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化解矛盾、補齊短板、縮小差距、激發活力,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能動性,推動經濟社會各方面各領域各環節各因素協調聯動發展。
四、新時代山西經濟改革開放的前景展望
40年來,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儘管與先進地區和全國水平有不小差距,經濟發展仍屬於欠發達省份,但40年經濟改革開放的巨變和成就,為新時代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再出發奠定了重要基礎。
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山西和國務院出臺支持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大政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對山西的要求,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山西工作的特別支持。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我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作出戰略部署。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務院支持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大政策,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山西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階段性總體部署。
展望未來幾年、十幾年,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發展再提升的進程中,隨著深化改革的推進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新發展,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必將實現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性轉變。到2020年在初步建成國家新型能源基地、煤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同時,全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同步啟動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到2030年資源型經濟轉型基本形成多點產業支撐、多元優勢互補、多極市場承載、內在競爭充分的產業體系和基本建成清潔、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經濟綜合競爭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進而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實現新發展,是未來幾年、十幾年,關係山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必須抓緊抓實抓好,落實在三晉大地上。展望未來,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前景光明。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要實現上述目標任務,必須從當下做起。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緊緊圍繞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和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三大戰略舉措,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擔當新作為,大力鞏固和擴大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出現的良好態勢,加快轉型發展步伐,加快提升轉型發展水平,不斷將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引向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一鼓作氣奪取近期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新勝利,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實現現代化建設進程夯實經濟基石,為全國其他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樹立標杆。
(作者單位: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
責編:石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