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美國史...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美國史研究

2019年06月30日 08:20 來源:《世界歷史》2018年第4期 作者:李劍鳴

字號

內容摘要: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加之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興起,國際交流更趨活躍,美國史研究也獲得了新的生機。

關鍵詞:美國史;世界史;改革開放

作者簡介:

  同其他學科和研究領域一樣,近40年來國內美國史研究的種種變化,無不與改革開放的進程息息相關,同步共調。20世紀70年代末期啟動的改革開放,隨之而興的思想解放,以及中美的正式建交,對美國史研究的興起都是至為有力的槓桿。在80年代的思想和學術風氣中,我們的研究者不僅拂去了覆蓋在美國歷史上的浮塵,而且開始就許多以往未曾觸及的重要問題展開討論,並著手編纂大型的美國通史和美國歷史詞典。在90年代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中,美國史研究更有突飛猛進的發展,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學術水準逐步提升。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加之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興起,國際交流更趨活躍,美國史研究也獲得了新的生機。回顧40年來的歷程,對於我這種親歷整個時期的研究人員來說,真不免感慨萬千,浮想聯翩。

  就我的知見所及,雖有改革開放的東風之助,但美國史研究在這40年的歷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期,哪怕是某一點細微的進展,都是在克服許多困難、排除各種幹擾的情況下取得的。以美國在許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美國史在諸國別史中最易於同政治風向、外交變化乃至人們的好惡形成聯動,以致學術和其他問題的邊界總是糾纏不清。我們的研究者不得不面對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幹擾,對於具體問題的理解也須衝破某些思維定式的桎梏,而一些挑戰成說的新探索和新見解,還難免受到猜忌和誤解。另一個突出的不利因素在於研究條件簡陋,資料嚴重匱乏。有很長一個時期,國內各研究機構的美國史藏書為數不多,通常比較老舊,原始材料尤其稀缺,而且交流和分享也甚為不便。當時的國力也不足以支持較多的學者出國做研究,要去美國往往需要藉助於境外的資助。就更大的學術環境而言,整個中國史學都處於重建和轉型之中,本土理論資源相當缺乏,外國史研究的積累尤其薄弱。因此,美國史研究難以從本土學術和思想中汲取充分的滋養,這對它的成長和成熟更是一種根本性的制約。

  但無論如何,美國史研究一直在朝著樂觀的方向發展。在啟動和奠基的階段,黃紹湘、劉緒貽、楊生茂、丁則民、劉祚昌、鄧蜀生等老一代學者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大多在1949年以前留學美國,回國後經歷了政治和思想上的本土化,改革開放的時代則帶給他們巨大的激勵和鼓舞。於是,他們喚醒早年學術訓練的積累,發揮老當益壯的精神,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盡最大的努力來建設中國的美國史學科。一方面,他們以自己的研究和著述來確立學術標準,並示後學以軌則;另一方面,他們大力組建學術梯隊,擴充研究資料,成立學術團體,培養研究人才,推動國際交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國內美國史研究的基礎完全是由他們奠定的,離開了這個基礎,後來的發展和進步也就根本無從談起。在人才培養和代際交替方面,老一代學者更是做了極富成效的工作。目前,他們當年指導的研究生大多正當壯年,而且接過了人才培養的接力棒,把一批又一批年輕學者送入這個領域。這無疑是美國史研究保持活力、穩步前行的基本保障。

  在這40年裡,我們的研究者始終在進行兩方面的思考和摸索:一是如何使美國史研究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有益因素;二是如何通過與美國史學界的交流、合作而不斷提升研究水平。中國的開發和建設需要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技術,需要加入世界市場,需要和平而開放的國際環境,這無疑是舉國上下的共識。美國以其發展速度之快,綜合國力之強,國際影響之大,很自然地在這些方面成為最受重視的國家。美國史研究者無疑也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迫切希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出力,因而普遍具有極為強烈的現實關懷。這正是他們從事專業工作的熱情和力量的一個源泉。與此同時,他們也深知國內研究基礎薄弱,在理論和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於是特別注重同美國史學界進行交流。他們傾力譯介美國史學著作,邀請美國學者前來講學,遠赴大洋彼岸從事研究。另一方面,美國方面所提供的各種資助和機會,美國學者的熱情幫助和支持,以及美國史學資源的開放和利用便利,都給國內美國史研究的成長帶來了巨大的助益。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的美國史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品格,在國內史學界也大體上樹立了自己的學術形象。雖然研究者大多滿懷強烈的現實關懷,十分看重課題的現實意義,但是他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區分、學術和政治的邊界,也有著越來越清醒的認識。他們的問題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歷史和現實的碰撞,但是在解讀史料、構築解釋框架和提煉論點時,他們則首先考慮學理和歷史語境,倚重脈絡清晰而可以把控的理論和方法。也就是說,他們越來越自覺地以歷史主義來稀釋「現時主義」。在面對具體的研究題材時,越來越多的學者以探究史實、提供可靠而可信的知識為首位的考慮,而不再採取道德化或情緒化的姿態來批判和譴責自己的研究對象。而且,他們密切關注歐美史學的前沿進展,努力拓展研究領域,發掘新的題材,嘗試新的方法。他們也越來越重視問題、材料和理論之間的適配性,並盡力在本土需要和國際對話之間尋求平衡。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具備理論和方法的自覺,努力調用多種多樣的理論工具,嘗試構築富有新意的解釋模式。在這40年裡,許多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並借鑑現代化、跨國主義、全球主義和文化研究等理論和方法,大力批判美國例外論、種族主義、文化優越論和霸權主義等思想取向。同時,還有一些學者基於中國文化本位意識,力圖開掘中國學者在視角和解釋資源上的長處,極力促使中國的美國史研究形成某種特色。他們相信,中國學者有身在「山」外之利,憑藉本土文化的鋪墊,基於中國人的視角,可望取得不同於美國學者而又能為他們所看重的成果。還有學者提出了美國史研究的「中國特色」的命題。不過,各種形式的文化隔膜、「西方主義」和其他偏見,也對歷史地理解美國、學術地處理具體題材,造成了很大的妨礙。

作者簡介

姓名:李劍鳴 工作單位:復旦大學歷史系

職稱:教授

相關焦點

  • ...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以來的世界古代史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以來的世界古代史研究 2019年06月26日 09:35 來源:《世界歷史》2018年第4期 作者:晏紹祥 字號 內容摘要:雖然20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40年
    世界中世紀史在我國曾經是邊緣化的研究領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也隨著學術上破除了「黑暗中世紀」的誤區,經過40年發展,世界中世紀史已經成為我國史學界進步最為明顯、成果最為豐厚的學術領域之一。由於它特殊的歷史時段,一度還成為我國比較史學特別是中外比較史學的重要策源地,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
  • 書訊| 張海鵬《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
    40年來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概況和現狀,並對其前景及趨勢做了展望。本書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中國地方史、民族史、邊疆史、歷史地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史學史、史學理論、城市史、宗教史、科技史、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戰後國際關係史等,比較完整地勾勒出中國歷史學40年來發展變化的全景。
  • 改革開放40周年國內藏學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召開
    「改革開放40周年國內藏學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11月1日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召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安七一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藏學事業進入了嶄新發展階段,結出了累累碩果。
  •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也迎來了大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史學作為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走出「文革」帶來的「史學危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有必要對我國歷史學一些領域的突出成就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更好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
  • 黃愛平:改革開放四十年清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編者按近四十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中國古代史研究也經歷了學科的重建、論域的擴展、方法的更新、議題的轉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和日漸擴大的社會影響。近四十年來的古代史研究以斷代史的形式展開,幾乎在每一個知識點上都獲得了新的認識,但這些進展似乎又未形成新的整體性認識,甚至給人以「碎片化」的印象。站在歷史新的節點上,如何評估近四十年中國古代史斷代研究的總成績,成為研究者必須直面的問題。
  • 《吉林省改革開放40年口述史》出版發行
    原標題:鑄魂聚力 資政育人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間段歷史研究,全面展現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攻堅克難、砥礪奮進、銳意進取的發展歷程,充分發揮黨史鑄魂聚力、資政育人作用,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於2018年11月出版發行《吉林省改革開放40年口述史》一書。
  • 我國拉丁美洲史研究70年的回顧與展望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拉美史的研究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拉美研究成果大量湧現。但是,中國拉美史的研究與世界研究水平和中拉關係快速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快速提升中國拉美史研究的水平,是中國學術界的努力方向。
  • 王建朗:春風過處草木青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創新發展
    與這場偉大革命相適應,中國近代史研究也經歷了重要轉型,呈現繁榮景象,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提供了思想動力。然而,這種劃分無法讓人們看到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和中國歷史的完整性,中國近代史成了晚清史加民初史。而且,許多學者認為,1840年至1949年中國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一社會形態分成兩個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妥當的。
  • 史學四十年︱李劍鳴、沈堅:中國學者如何研究美國史和法國史
    2018年11月15日,上海市社會科學2018年學術年會、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論壇之「當代中國史學四十年名家談」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許宏、嚴耀中、楊國強、孫江等學者,皆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出發,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作了闡述。復旦大學李劍鳴教授和浙江大學沈堅教授分別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美國史研究和法國史研究作了回顧和反思。
  • 新中國70年世界史學科的回顧與展望
    原標題:新中國70年世界史學科的回顧與展望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我國的世界史學科,發端於19世紀中葉,而其真正的創立與發展,則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至今的70年。 2.我國世界史學科的大發展時期(1978年至今) 從1978年到今天,在40多年堅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大好形勢下,我國的世界史學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首先是機構建設。我國全面恢復、重建和建立了世界史的教學、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形成了完整的世界史學科發展架構。
  • 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近代中國社會格局的劇變是中國傳統史學走到盡頭和中國新史學應運而生的根本原因,而近代西方社會科學及其研究方法的輸入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興起和走向深入。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左」的思潮的影響,中國社會史研究除了在社會形態史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外,其他研究基本陷於停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研究走上復興之路。
  • 為什麼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邁上了一個...
    9月5日,由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會與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共同舉辦的「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舉行,中美上海抗戰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和學者近2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會會長張雲主持。
  • 山西經濟改革開放40年回顧與前瞻
    改革開放40年來,山西經濟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取得輝煌成就,走過了一段極其不平凡的歷程,積累了豐富經驗。展望未來,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徵程中,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將進一步深化推進,經濟發展必將在破解資源型經濟轉型難題的進程中實現後發崛起,前景美好。
  • 吳敬璉新書發布,回顧改革開放40年
    11月1日下午,經濟學家吳敬璉新書《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發布會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報告廳舉行。在發布會現場,吳敬璉講述了該書寫作緣起和過程,並主要回顧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歷程和邏輯。10月27日,《新京報·書評周刊》曾經這樣介紹該書:縱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表現最為突出。伴隨著市場的生長和發展,包括企業、勞動者、消費者在內的市場主體,對法律和社會等層面產生了更高的現實需求,也形成推動中國繼續前進一種不可忽視的動力。也因此,改革開放全面改變了中國。
  • 「改革開放40年40人」董建華:國家改革開放是20世紀以來人類歷史上...
    (團結香港基金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志敏):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26日指出,國家改革開放是20世紀以來人類歷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是一家獲利,而是要互惠互利。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國家的發展為香港提供了新的、寶貴的發展機遇。
  • 全景勾勒四十年發展脈絡《中國歷史學40年》出版發行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就「中國經濟史學的發展現狀與學術努力」、「如何在中外交流、講好中國的故事中發揮史學的獨特作用」、「新時代歷史學的發展和突破」等主題進行了討論。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包括歷史學在內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都從中受益。
  • 左玉河: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基本趨向,是傳統文化史的復興、社會文化史的興起及新文化史的活躍。社會文化史的興起和新文化史的日趨活躍,改變了文化史研究的格局,推進了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深化,但也帶來了文化史學科屬性與研究方法的困擾。傳統文化史與新文化史兩者之間是完全可以調和的。
  • 改革開放40年來利用外資法律制度的變遷與展望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18年底,我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約96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2.1萬億美元。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92年以來,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連續2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40年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國有企業在不斷探索和改革過程中探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體制和管理模式創新,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需要總結的教訓。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實現這一目標,國有企業需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