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侯建新,天津師範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世界中世紀史在我國曾經是邊緣化的研究領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也隨著學術上破除了「黑暗中世紀」的誤區,經過40年發展,世界中世紀史已經成為我國史學界進步最為明顯、成果最為豐厚的學術領域之一。由於它特殊的歷史時段,一度還成為我國比較史學特別是中外比較史學的重要策源地,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
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的復興期,也是新的歷史時期的起步期。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逐漸活躍起來,對以前因遇到禁區而中斷的理論和歷史思考躍躍欲試,重新探討和反思,打破教條主義的「以論代史」舊框架,追求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亞細亞生產方式」與社會形態問題的討論就是典型事例。在70年代末的探討中,儘管參與者的思維和語言仍然帶有舊痕跡,但討論的氣氛是開放和寬容的,因此獲得一定成果並有長遠的理論和學術價值。林志純等人撰文認為,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意指原始社會,而且是一切民族的文明初期都曾經歷過的。不過,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是一種東方特有的社會形態,不能將它普遍化。①還有學者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是前資本主義社會形式之一。②他們的觀點涉及社會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為以後的進一步探討埋下伏筆。
關於歐洲傳統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中世紀史的熱點問題。對該問題的探討基本上是與改革開放同生的,為探尋近代西方為何率先崛起的熱潮所激發。與該主題相關,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成為關注的主要時段,人們在研究中傾注了自己的反思,也呼應了國際史學界70年代以來關於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大討論。一些學者重視傳統社會中農牧業經濟結構差異與資本主義產生的關係,一些學者重視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作用,一些學者重視商品生產的作用,③還有學者重視農民個體力量增長或私人財產權利體系發展④。與「過渡」問題討論聯繫在一起,是比較史學的興起。國內中世紀史學者在政治制度比較、中西封建社會比較、中英農村經濟比較等方面發表了引人注目的成果⑤。
一些專題性研究成果堪稱精品,例如馬克垚的《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寫於80年代中葉,至今仍有較深的學術影響。又如都鐸王朝議會制度研究、英國中世紀城市研究、英國中世紀農村行政和法庭研究、西歐政教關係和教會史研究、拜佔庭研究以及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研究等,也達到了一定深度。⑥與此同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德國農民戰爭等老話題在八九十年代也得以延續。⑦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中世紀史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傳統領域得到深化研究,一些薄弱或空白領域得到加強和填補。研究風格也逐漸發生了明顯變化,如果說以前多有宏大敘事的色彩,那麼現在則傾向於中觀、微觀研究和更加實證性的專題研究。改革開放初期以思想解放為標識,這一時期則以研究方法、研究理論和理念的更新開拓為特點。我國世界中世紀史呈現出全面發展的勢頭。
首先,研究領域拓寬,研究時段延伸。人們尋求歷史研究的新領域新視角,尋求改善歷史學功能,使歷史學研究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因此一些新興學科和新的研究方法走進我國史學界,經濟社會史學科為其中一例。2001年,天津師大歷史學系和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聯合舉辦「經濟社會史全國學術研討會」,首次探討經濟社會史學科的概念、方法和範疇,充分肯定了該學科的積極意義,引起全國性的反響。⑧實際上,當時不論世界史還是中國史的研究者,越來越不滿足於傳統的研究課題,倡導開拓新領域,嘗試新方法,已經成為史學界的普遍呼聲。⑨令人感興趣的是,2000年以後問世的一批批研究成果,頗具有新世紀的風採。例如農民日常生活和消費水平研究;社會轉型時期下層民眾的貧困問題研究;城鎮化歷程以及貿易手段的變革;中世紀女性觀念、婚姻家庭;中世紀宗教生活和信仰研究;疾病和醫療社會史以及特許權研究;等等。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剖析社會生活各個側面,一些研究領域完全是開拓性的,一掃傳統話題的老面孔,大大深化了人們關於中世紀經濟與社會的認知。不僅研究領域空前拓寬,中世紀的研究時段也得到合理延伸。也就是說,歐洲中世紀早期歷史的研究亦逐漸融入國際學術發展的大潮之中,例如歐洲中世紀早期文明與羅馬文明的關係研究、歐洲民族起源和民族大遷徙研究、對中世紀早期歷史敘事文獻的翻譯和整理、對宗教文化轉型的思考等等,⑩此其犖犖大者。隨著研究領域拓寬,中世紀史學者近年來在日常生活史、鄉村史、城市史、家庭史、婦女史、醫療史、教育史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其次,以往一些薄弱領域研究取得進展。由於語言的障礙,英語地區以外的研究多是薄弱領域,21世紀以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例如法國中世紀史和德意志中世紀史研究領域都有相關成果問世;東歐俄羅斯地區研究亦有進展,關於俄羅斯文化、東歐俄國農奴制、農村公社、蒙古統治對俄羅斯歷史的影響等問題的探討都有一些新成果。(11)阿拉伯及伊斯蘭問題研究,取得了明顯的發展,關於伊斯蘭教的興起、阿拉伯國家的建立、阿拉伯人的擴張、《古蘭經》中的聖戰思想、阿拉伯封建土地關係、阿拉伯帝國非穆斯林臣民的社會地位均有一系列成果,其中,《阿拉伯封建形態研究》可視為該領域的扛鼎之作。還有學者研究了中東中世紀城市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相關問題。(12)拜佔庭學研究、拜佔庭與中國交通的研究等繼續得到加強。東亞朝鮮史、日本史是學者們密切關注的研究領域,近年關於日本律令時代身份等級的研究、日本近代社會轉型的研究、天皇王位繼承以及武家政治之前倫理價值觀等研究均有新意,進一步推動了東亞中世紀史的研究。
同樣重要的是,一些傳統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深化。社會轉型和歷史比較得到持續的關注,不過更加注重社會轉型內在因素的分析,傳統觀念的作用,同時更加專題化,如從某一個特定的方面討論社會轉型問題。(13)法律政治史,包括封建王權和財政史研究,在不同意見的討論中進一步得到深化,並且出現研究重心下沉的現象,如出現村莊共同體和郡共同體研究,(14)農業史、農業勞動轉移的歷史亦然。(15)關於文藝復興研究取得新進展,包括積數年之功寫成的《歐洲文藝復興史》12卷,反映了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16)繼20世紀亞細亞生產方式討論,延伸至西歐「封建主義」是否有普遍意義的探討,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進入21世紀後討論更為集中。眾多學者將目光轉向更廣闊的領域,分別從語義學、學術史以及實證史學等方面論述了各自的觀點。(17)該問題尚未達到廣泛的共識,不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歷史學研究發展的深入程度。全球史研究湧現和全球史研究機構成立,是對國際史學熱點的呼應,也表達了論者的取向。(18)此外,還有大量譯著問世,直接開闊了研究視野,其中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張緒山等譯布洛赫的《封建社會》和徐家玲等譯湯普遜的《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其他尚有《西歐中世紀史》《中世紀文明》《新編劍橋歐洲經濟史》《英國莊園生活》《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衰落》《大分流》等。
中世紀研究需要改善和繼續努力的幾個方面:
其一,需要更加重視原始卷宗等一手資料的使用和積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專業資料庫、網上資料已經在相當大程度上改變了早期資料嚴重匱乏的局面。近年來,我國不少高校和研究機構收集和整理外國中世紀檔案資料,出現中世紀史學者使用原始卷宗寫作的可喜現象。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使用原始檔案著述無疑是一個既定的目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這是拿出一流研究成果的基本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仍處於奠基時期。
其二,儘快補足世界中世紀史研究的短板和空缺。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與時代的要求和與大國地位仍然是極不相稱的。教學研究人員的體量過小,非英語地區的研究人員尤其短缺;相當一部分國家和地區近代以前的歷史研究成果付之闕如,僅舉相鄰的兩個大國——日本和印度為例,我國從事這兩個重要國家中世紀史的研究人員寥寥無幾。沒有雄厚的中世紀研究,就很難有成功的現當代研究,而實際現狀是許多國家和地區歷史沒有專業研究人員,或者只有現代研究而沒有中世紀研究做基礎。世界史學科布局不平衡、中世紀史研究短缺的現象相當嚴重。
其三,研究中存在碎片化現象,原創力度不足。當下的研究成果可能比原來更規範、更專業,但另一方面,不少作品缺乏問題意識,往往就事論事,缺乏探索的熱情、寬闊的視野和具有指向性的內在邏輯關係。所謂原創性一定是有系統的,一定獨立地提出具有廣泛影響的原創性概念和範疇,可當下很少有人做,也很少看到試圖這樣做的努力,這大概是最致命的短板。
注釋:
①東志:《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世界史研究》,《世界歷史》1981年第4期。
②胡鍾達:《試論亞細亞生產方式兼評五種生產方式說》,《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3期。
③吳於廑:《歷史上農耕世界對工業世界的孕育》,《世界歷史》1987年第2期等;周廣遠:《經濟結構與英國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關係》,《世界歷史》1982年第1期;龐卓恆:《西歐封建社會延續時間較短的根本原因》,《歷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④侯建新:《現代化第一基石——農民個體力量與中世紀晚期社會變遷》,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趙文洪《私人財產權利體系的發展:西方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起源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⑤戚國淦:《十六世紀中英政治制度比較》,《歷史研究》1987年第4期;朱寰:《亞歐封建經濟形態比較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馬克垚:《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王晉新:《15-17世紀中英兩國農村經濟比較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顧鑾齋:《中西封建社會稅權歸屬的差異》,《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⑥劉新成:《英國都鐸王朝議會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劉景華:《城市轉型與英國的勃興》,中國紡織出版社1994年版;徐浩:《中世紀英國農村的行政、司法以及教區體制與農民的關係》,《歷史研究》,1986年第3期;王亞平:《權力之爭——中世紀的西歐的君權與教權》,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劉城:《英國中世紀教會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徐家玲:《早期拜佔庭和查士丁尼時代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陳志強:《拜佔廷軍區制和農兵》,《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哈全安:《古典伊斯蘭世界》,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⑦張椿年:《從信仰到理性——義大利人文主義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朱孝遠:《神法、公社和政府:德意志農民戰爭的政治目標》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⑧侯建新主編:《經濟—社會史:歷史研究的新方向》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人文的和整體的歷史:西方經濟—社會史初論》,《世界歷史》2002年第1期;薄潔萍:《眾名家關注「經濟—社會史」》,《光明日報》2001年12月11日。
⑨劉新成:《日常生活史與西歐中世紀日常生活》,《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1期。
⑩沈堅:《匈牙利人起源及早期變遷》,《經濟社會史評論》2016年第2期;王晉新:《早期西方文明歷史文獻的譯介與研究》《世界歷史》2013年第3期;李隆國:《「民族大遷徙」:一個術語的由來與發展》《經濟社會史評論》2016年第3期;李雲飛:《欽差巡查與查理曼的帝國治理》《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夏洞奇:《「地上之國總是無常」,奧古斯丁論羅馬帝國》,《歷史研究》2007年第6期。
(11)陳文海:《試論中世紀法國王室的「聖德尼崇拜」》,《世界歷史》2008年第1期;侯樹棟:《德意志中古史——政治、經濟社會及其他》,商務印書館2006年;劉新利:《德國的宗教改革與國家統一》《經濟社會史評論》2017年第3期;劉祖熙:《中世紀斯拉夫文化芻議》《世界歷史》2001年第5期;姚海著:《俄羅斯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
(12)哈全安:《阿拉伯封建形態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車效梅:《中東中世紀城市的產生、發展與嬗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王三義:《「土耳其人阻斷商路」說與西方的近東殖民》《歷史研究》,2007年第4期。
(13)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中的西歐與中國》高教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冀中11村透視並與英國鄉村比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趙立行:《商人階層形成與西歐社會轉型》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王加豐、張衛良:《西歐原工業化的興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龍秀清:《西歐社會轉型中的教廷財政》,濟南出版社2001年版;顧鑾齋:《中西中古稅制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14)孟廣林:《英國封建王權論稿——從諾曼徵服到大憲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顧鑾齋主編:《西方憲政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施誠:《中世紀英國財政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侯建新等:《中古政治制度》《世界歷史》第10冊,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程漢大:《中世紀歐洲的法治元素》《經濟社會史評論》2015年第1期;陳日華:《中古晚期英格蘭郡共同體探析》《世界歷史》,2016年第1期。
(15)例如,向榮:《敞田制與英國的傳統農業》《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黃春高:《分化與突破:14-16世紀英國農民經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谷延方:《英國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中世紀盛期及近代早期》,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
(16)劉明翰主編:《歐洲文藝復興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夏繼果:《哈斯金斯與12世紀文藝復興》,《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3期等。
(17)馬克垚:《中國有沒有封建社會》《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4期;侯建新《「封建主義」概念辨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馮天瑜:《「封建」考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黃春高《「封建主義的悖論」與中古西歐封建國家》,《世界歷史》2007年第6期。
(18)劉新成:《全球史觀在中國》,《歷史研究》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