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樓市新觀
有的人之所以能成功,他們的話之所以能被奉為經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思維的方式與常人不同。凝練成一句話就是,自古成功者,基本都是先知先覺者。比如地產大亨李嘉誠,他的成功我們總結其實就兩點:敢為常人先;退出不猶豫。
連續六年拋售地產業務,累計套現資金高達1700億的李嘉誠曾經說過,「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這段話一方面是李嘉誠在告誡所有人,不要盲目跟風炒作;另一方面,其實可以從中窺探出,李嘉誠過去這些年套現離場的房地產行業,確確實實是在一窩蜂過度炒作發展之後,已經開始出現「摧殘」了。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從近期樓市的躁動動來看,我們絲毫看不到樓市有「摧殘」的跡象,反倒是久違的「熱鬧」又回來了。尤其是深圳、杭州、蘇州、成都、南京等多地被爆出「萬人排隊搶房」後,樓市的「任督二脈」好像被徹底打通了,一邊是媒體都在鋪天蓋地宣傳樓市火爆的消息;另一方面,開發商、中介等都在渲染「全面提價」賣房。在多種信號刺激下,很多剛需購房者,早已是「坐立難安」了。
我不止一次告誡過,當前的樓市最考驗智力,也是最混亂的時候。有些人是故意把水「攪渾」,好渾水摸魚。一則,這是樓市裡以營利為目的的群體慣用的手段;二則,有人殷勤煽風點火,恰恰說明市場很冷,越是有人鼓吹得起勁,越說明有人撐不住了。
對於很多沒有任何購房經驗的買房人而言,這個時候,不要只聽別人怎麼喊,而要用眼睛去看更多真正代表市場的行為信號。
對於中國樓市,從李嘉誠過往的言論來看,我們也能猜測到他其實早就徹底看透了——2014年,他直言「地價炒太高,已經沒有漲的空間」;2018年,他再次預測,未來5年樓市會「大洗牌」,投資者應該暫停一切炒作行為。
李嘉誠一語成讖:房子的投資價值在逐漸消失,過去是「買房躺著賺錢」,未來極其有可能「躺著把錢虧沒」
對於一個曾經靠「炒樓花」發家的地產大亨而言,若非真正讀懂了樓市大勢已去的發展趨勢,怎麼會連續六年都在拋售地產業務?即便是2016、2017年這種國內樓市又創出「瘋狂」大牛市行情的時候,他也並沒有停下腳步。
李嘉誠義無反顧拋售地產業務行動背後,傳遞的信號已經非常清晰:當國家喊出「房住不炒」那一刻,就註定了屬於房地產的瘋狂要徹底終結了,房子的投資價值雖然無法頃刻間消失,但長遠來看,也必須呈現下降趨勢。更重要的是,隨著政策、經濟、金融、人口等多個基本面已發生巨變,樓市未來還充滿更大的變數,即風險越來越高——過去是「買房躺著賺錢」,未來極其有可能「躺著把錢虧沒」。
事實上,自從李嘉誠拋售地產業務之後,也引領了國內一眾地產大佬做出同樣的行為:王健林,不僅「割肉甩賣文旅項目」,還交易掉了部分王牌資產萬達廣場,更對外宣稱「要徹底告別房地產」;潘石屹,過去5年累計套現超300億,且最近有傳聞,他有意清倉旗下所有自持寫字樓資產,作價80億與黑石集團的交易更是鬧得沸沸揚揚。撇開大佬悲觀「去房地產化」不說,單單看完當前樓市出現的三大「逆轉」信號,我們也能證實,李嘉誠一語成讖了,他又說對了,在經歷三年多的調控重壓和今年初的意外風波衝擊之後,拋售潮、破產潮集體來襲,房價也正上演「高位解體」。事實證明,當前階段對於買房自住者而言,可能確實存在一定的「撿漏」好機會,但絕不是投資者進場的好時期:
「逆轉」信號之一:三大壓力之下,開發商難上加難,降價賣房自救者十之八九,但依然無法阻止破產厄運
2019年公認是過去10年房地產最艱難的一年,雖然全年地產投資增速延續了增長,銷售額也首次達到16萬億規模,但艱難只有開發商自己知道。一則,2019年是金融監管大年,銀保監、央行、住建部等多部門開展「嚴查嚴打違規向房地產發放貸款」,頭部房企融資都遭遇困境,何況一眾中小開發商;二則,行業銷售額首次突破16萬億,是行業集中度在提高,尤其是top10房企銷售額佔比明顯偏高;三則,房企破產數量創過去5年新高,下半年平均每天有2家房企破產倒閉,全年550家破產。
2020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開發商再次迎來重大考驗,雖然今年前5月房企破產數量未能超過去年,但開發商的融資、銷售困境依然沒有好轉。尤其是今年7、8月份是房企到期債務償還高峰期,專家預言,這兩個月開發商破產數量或再創一輪新高。
「逆轉」信號之二:購房人群銳減,樓市正遭遇購買力「斷層」
為什麼說購房人群在銳減,開發商新房庫存創新高是最好的體現。媒體報導的「排隊搶房」畢竟只是極少數現象,現如今房地產市場的真實情況是,開發商、投資炒房客都在為房子「滯銷」而發愁——易居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截至4月底,全國100城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47604萬平方米,環比增長2.0%,同比增長5.3%,並連續17個月同比小增,庫存壓力有所增加。
啥意思?就是過去17個月,開發商新建房屋銷售速度放緩,賣房速度趕不上建房速度。這些庫存積壓嚴重的城市,大部分都是三四線城市,尤其以中西部、東北部城市為主,四大一線城市衛星城也居多。
這也是我過去一直強調的,樓市的投資價值雖然沒有徹底消失,但是也要因城而異,對於有人口增量的一二線城市,或許供仍然小於求,但是在絕大部分三四五及更低級別城市,房子「爛大街」,開發商回款周期拉長,是常態。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一則,棚改宣告結束,購買力大減,購房需求消耗殆盡;二則,這些城市沒有人口、產業支撐,購房者也用親身經歷感受了啥叫「有價無市」,也逐漸放棄了投資房產賺錢的想法,尤其是國家三令五申房住不炒、不拿房刺經、不走地產拉動經濟老路,潛移默化改變了很多人對投資樓市發財的想法。
相比於三四年前的全國一盤棋供不應求火熱場面,現如今的房地產用「購買力嚴重不足」來形容最為貼切。
「逆轉」信號之三:拋售潮降臨,市場預期徹底扭轉,房價下跌趨勢明顯
三年前,如果我們列舉降價賣房的例子,很多人不僅不會相信,還會痛罵一頓,說我們是憑空捏造事實。但是現在如果我們再說這個話題,很多人不僅會點頭稱是,更有甚者感同身受。尤其是今年4、5月份,投資炒房客拋售潮洶湧而來,幾乎是一瞬間各大城市的二手房掛牌量激增到200%。
為什麼會出現大規模的拋售現象?原因有二:其一,調控堅持不松,傳遞的信號很明確,房價未來以穩為主,這意味著靠短期大漲賺取差價沒有希望了,很多投資客看清了現實。這其實就是李嘉誠所說的「長遠看,樓市的投資價值在減弱」;其二,病毒肆虐,全球恐慌,現金為王時代來臨。加之受此次風波影響,很多人的錢袋子確實受影響,賣房套現成了最好的籌措資金的方式。尤其是中小企業老闆、個體戶,賣房說白了就是為了補償現金。
一句話,很多人都快吃不上飯了,但是熱錢還在扎堆往樓市裡跑,這種情況不僅國家是不允許的,其實很多聰明人自己都不願意這麼做了。不賺錢甚至有賠錢風險的買賣,誰還會繼續堅持呢?
三大逆轉信號下,房價正上演「高位解體」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又會覺得我是在忽悠:調控雖然有效,但也僅僅是讓房價保持穩定了,明明很多地方的房價沒有下降。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房價其實保持穩定就是下跌,因為貨幣是在貶值的。其實實話實說,調控的本質也並不是直接讓房價下跌,而是通過各種手段使得房價穩住,不能大幅度上漲,也不能大幅度下跌。橫盤得久了,實際上就是房價在回調,樓市的泡沫也在稀釋。
更何況,多層面的信號顯示,未來貨幣低增將會是常態——未來的貨幣就是供應出來搞實體經濟的,不是拿給你炒房子。這樣的局面只需保持5年,就等於無形中讓房價自己「高位解體」了。這就是所謂的用時間「燙平」樓市泡沫。
對於炒房投資客當下該做何打算,其實李嘉誠也早就給出了「最好的建議」:與其到頭來收拾殘局,甚至做成蝕本生意,倒不如當時理智克制一些。言外之意,投資炒作樓市要留有餘地,要學會「理智克制」,畢竟即便如房地產一樣強大的行業,也不可能永遠繁榮昌盛不衰,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觀發展規律,順應大勢,才能安全穩定地賺到錢,逆勢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