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中秋自然想到月餅,山東有種蒸的月餅,現在濰坊、煙臺龍口仍有傳留,叫做「月」、「月鼓」、「月糕」,用麵餅兩層做成,通體圓形,下一層常做為十二個「月瓣」,「瓣」上插棗,上一層做「玉兔」,做「猴」,又裝飾許多麵塑染色花果,兩層中間,也夾紅棗,此物用以供月、贈親友,好看亦中吃。
一說中秋自然想到月餅,山東有種蒸的月餅,現在濰坊、煙臺龍口仍有傳留,叫做「月」、「月鼓」、「月糕」,用麵餅兩層做成,通體圓形,下一層常做為十二個「月瓣」,「瓣」上插棗,上一層做「玉兔」,做「猴」,又裝飾許多麵塑染色花果,兩層中間,也夾紅棗,此物用以供月、贈親友,好看亦中吃。「月鼓」形小,但也是精美麵塑,節間小孩擎於街頭比月,頗有比賽氣氛。從前的月餅,主要是家家自做,或自備餅餡請糕點鋪代做。濟南做的月餅大小成套,摞起來像個寶塔。臨清的月餅直徑達二尺,像個小月亮;棗莊的月餅分量重,一個一斤。根據製作工藝,可以把月餅分為酥皮和提漿兩種。酥皮月餅由一層層薄麵皮疊起,擀制烤乾而成,非常酥柔,8個月餅分四摞包裝成一包,下墊一方紅紙,據說這是農民起義時的暗令。提漿月餅是用模子磕的,上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圖案或「合家團圓」等字樣,中有紅糖餡、白糖餡、冰糖餡、棗泥餡、豆沙餡、玫瑰餡、五仁餡等。
山東節前串親習俗十分普遍,禮品主要是月餅,數量最少二斤,此外還有雞、酒、水果等,沂水一帶還外加二斤豐糕。魯北地區則把這天吃的黍米叫「來豐糕」;慶雲則叫「來風糕」;沂水現在的豐糕仍用大米,蒸熟後發酵,油炸後用蜜或糖稀澆成塊狀,切割成片,上撒白糖,包裝而成。送月餅一般給長輩朋友、領導、老師,並且有個說法,只要送開了頭,每年八月十五都得送。
中秋節飲食除了月餅外,晚上都要舉行家宴。早餐和午餐也加改善。濟南早餐米飯、中午水餃。膠東中午蒸餑餑、包子,即墨還做一種特殊食品,叫麥箭,先用白麵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諸城從這天起開始吃芋頭、地瓜、花生、蘿蔔和雛雞等,叫做「嘗鮮」。在臨沂的沂蒙山區,民間此日還有吃「大鍋全羊」的習俗。臨近鄉民湊錢買一肥羊,放大鍋煮而共食之,別有情致。
舊時,中秋之夜拜月、賞月的習俗十分流行。月亮升起時,人們在庭院中對月設香案,掛上月光禡兒,月光禡上印製的是一個類似嫦娥奔月的人物,稱作太陽星君,下面還有一小兔;然後擺上供品,供品有月餅、西瓜及其他一些水果。濟南還像北京那樣家家都供兔子王。所以還要特別供上一捆青豆,是餵兔兒爺的。從普利門直到舜井街,兩邊一溜兒全是賣兔子王的,直到10點多才散。老百姓逛完一圈買幾個,再提上西瓜、月餅回去供奉,大街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免子王擺在供桌上以兔神的身份接受祭拜,供完後就給小孩子當了玩具。一提裡面的拉線,兔子就會作揖搗藥。鼎盛時期濟南共有30多家店鋪做兔子王。現今祭月、拜月、賞月風俗已漸淡化。上世紀80年代中期,濟南周景福重拾舊業,成了濟南僅存的兔子王手工藝人。他做的兔兒爺有坐兔、站兔、兔兒奶奶、兔子山、大坐虎、小坐虎,大小不同神態各異的近20種兔子王,小的作玉兔搗藥狀,大的披盔戴甲,背插旗子,手執長矛,坐在老虎身上。每隻兔子的耳朵、帽翅、頂翎都能活動。隨著老濟南拜月、祭月風俗的消失,兔子王這一盛行多年的民間手工藝品,也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
泰安一帶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風俗。每到中秋節前家家戶戶備了禮品去看出了嫁的閨女,包括出嫁多年的老閨女。人們拿著月餅和鯉魚,去看閨女,與泰安的民間傳說有關係。傳說泰山老奶奶是天老爺的閨女,玉皇大帝的妹子。她生得漂亮,心地慈善,不戀天堂,愛塵世生靈,下凡來到泰安,苦心照管山下百姓,使泰山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編了歌謠頌揚她的功德:「泰安神州,十年九收。」歌聲傳到天老爺那裡,他非常高興,決定八月十五豐收時節來看看閨女,天上的圓月是他送給閨女的餅,花翅鯉魚是他送給閨女的禮。從那時候起,泰山下的人都學老天爺那樣八月十五看閨女,也都用月餅、鯉魚作禮品。
山東各地認為,「中秋節」是民間傳統三大節之一,僅次於春節。八月十五民間叫「人節」,一般不上墳祭祖,而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聚在一起。所以,以前就是住在娘家的婦女,到這天必須返回婆家,同丈夫、婆家人月同圓。如今這個習俗仍然盛行。就是遠在外地的親人,在這一天也要寄信、打電話,表達團圓和思念之情。但山東境內部分地區如即墨、臨沂、諸城等地也上墳祭祖。慶雲則祭土穀神,叫「青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