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傳統的中秋節 :天上月圓 人間團圓

2020-12-15 山東新聞網

一說中秋自然想到月餅,山東有種蒸的月餅,現在濰坊、煙臺龍口仍有傳留,叫做「月」、「月鼓」、「月糕」,用麵餅兩層做成,通體圓形,下一層常做為十二個「月瓣」,「瓣」上插棗,上一層做「玉兔」,做「猴」,又裝飾許多麵塑染色花果,兩層中間,也夾紅棗,此物用以供月、贈親友,好看亦中吃。

  一說中秋自然想到月餅,山東有種蒸的月餅,現在濰坊、煙臺龍口仍有傳留,叫做「月」、「月鼓」、「月糕」,用麵餅兩層做成,通體圓形,下一層常做為十二個「月瓣」,「瓣」上插棗,上一層做「玉兔」,做「猴」,又裝飾許多麵塑染色花果,兩層中間,也夾紅棗,此物用以供月、贈親友,好看亦中吃。「月鼓」形小,但也是精美麵塑,節間小孩擎於街頭比月,頗有比賽氣氛。從前的月餅,主要是家家自做,或自備餅餡請糕點鋪代做。濟南做的月餅大小成套,摞起來像個寶塔。臨清的月餅直徑達二尺,像個小月亮;棗莊的月餅分量重,一個一斤。根據製作工藝,可以把月餅分為酥皮和提漿兩種。酥皮月餅由一層層薄麵皮疊起,擀制烤乾而成,非常酥柔,8個月餅分四摞包裝成一包,下墊一方紅紙,據說這是農民起義時的暗令。提漿月餅是用模子磕的,上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圖案或「合家團圓」等字樣,中有紅糖餡、白糖餡、冰糖餡、棗泥餡、豆沙餡、玫瑰餡、五仁餡等。

  山東節前串親習俗十分普遍,禮品主要是月餅,數量最少二斤,此外還有雞、酒、水果等,沂水一帶還外加二斤豐糕。魯北地區則把這天吃的黍米叫「來豐糕」;慶雲則叫「來風糕」;沂水現在的豐糕仍用大米,蒸熟後發酵,油炸後用蜜或糖稀澆成塊狀,切割成片,上撒白糖,包裝而成。送月餅一般給長輩朋友、領導、老師,並且有個說法,只要送開了頭,每年八月十五都得送。

  中秋節飲食除了月餅外,晚上都要舉行家宴。早餐和午餐也加改善。濟南早餐米飯、中午水餃。膠東中午蒸餑餑、包子,即墨還做一種特殊食品,叫麥箭,先用白麵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諸城從這天起開始吃芋頭、地瓜、花生、蘿蔔和雛雞等,叫做「嘗鮮」。在臨沂的沂蒙山區,民間此日還有吃「大鍋全羊」的習俗。臨近鄉民湊錢買一肥羊,放大鍋煮而共食之,別有情致。

  舊時,中秋之夜拜月、賞月的習俗十分流行。月亮升起時,人們在庭院中對月設香案,掛上月光禡兒,月光禡上印製的是一個類似嫦娥奔月的人物,稱作太陽星君,下面還有一小兔;然後擺上供品,供品有月餅、西瓜及其他一些水果。濟南還像北京那樣家家都供兔子王。所以還要特別供上一捆青豆,是餵兔兒爺的。從普利門直到舜井街,兩邊一溜兒全是賣兔子王的,直到10點多才散。老百姓逛完一圈買幾個,再提上西瓜、月餅回去供奉,大街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免子王擺在供桌上以兔神的身份接受祭拜,供完後就給小孩子當了玩具。一提裡面的拉線,兔子就會作揖搗藥。鼎盛時期濟南共有30多家店鋪做兔子王。現今祭月、拜月、賞月風俗已漸淡化。上世紀80年代中期,濟南周景福重拾舊業,成了濟南僅存的兔子王手工藝人。他做的兔兒爺有坐兔、站兔、兔兒奶奶、兔子山、大坐虎、小坐虎,大小不同神態各異的近20種兔子王,小的作玉兔搗藥狀,大的披盔戴甲,背插旗子,手執長矛,坐在老虎身上。每隻兔子的耳朵、帽翅、頂翎都能活動。隨著老濟南拜月、祭月風俗的消失,兔子王這一盛行多年的民間手工藝品,也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

  泰安一帶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風俗。每到中秋節前家家戶戶備了禮品去看出了嫁的閨女,包括出嫁多年的老閨女。人們拿著月餅和鯉魚,去看閨女,與泰安的民間傳說有關係。傳說泰山老奶奶是天老爺的閨女,玉皇大帝的妹子。她生得漂亮,心地慈善,不戀天堂,愛塵世生靈,下凡來到泰安,苦心照管山下百姓,使泰山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編了歌謠頌揚她的功德:「泰安神州,十年九收。」歌聲傳到天老爺那裡,他非常高興,決定八月十五豐收時節來看看閨女,天上的圓月是他送給閨女的餅,花翅鯉魚是他送給閨女的禮。從那時候起,泰山下的人都學老天爺那樣八月十五看閨女,也都用月餅、鯉魚作禮品。

  山東各地認為,「中秋節」是民間傳統三大節之一,僅次於春節。八月十五民間叫「人節」,一般不上墳祭祖,而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聚在一起。所以,以前就是住在娘家的婦女,到這天必須返回婆家,同丈夫、婆家人月同圓。如今這個習俗仍然盛行。就是遠在外地的親人,在這一天也要寄信、打電話,表達團圓和思念之情。但山東境內部分地區如即墨、臨沂、諸城等地也上墳祭祖。慶雲則祭土穀神,叫「青苗社」

相關焦點

  •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有什麼習俗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有什麼習俗文/@成長新視點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它歷史悠久、文化濃厚,有著很多美麗的傳說故事,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更是豐富多彩。4.吃月餅,月餅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它象徵著團圓美好,是中秋佳節必食之佳品。闔家團圓,賞月吃月餅,人間盛景。5.賞桂花、飲桂花酒,中秋之夜,觀賞月亮、桂花,聞著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合家甜甜蜜蜜,美哉樂哉。
  • 中秋節最新祝福語: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家庭情圓,心中事圓!
    3、中秋月如芳,又聞桂花香,盈盈風拂霜,淡淡歲月長。嫦娥舒廣袖,花好人長久,玉兔攜福至,願你樂無憂。中秋佳節,舉杯邀月,對花飲酒,真心祈禱,遙送祝福,願你快樂綿綿無絕期,合家幸福永團圓。 5、十五的月亮圓又圓,家家戶戶喜連連,喝酒賞月人團圓,日子過得比蜜甜,藉此吉時送祝願,盼你身康體又健,收穫幸福一片片,如意總是圍你轉。中秋佳節,願你合家歡樂,幸福美滿!6、月圓是詩,月缺是畫,十五明月空中掛;問候是茶,祝福是酒,茶濃酒香添盈袖。傳送祝福,中秋愉快!
  • 省司法廳組織黨員參加社區 「月圓人團圓,人月兩團圓」中秋主題活動
    請點藍字關注,助力全面依法治省「北雁千裡傳相思,金秋九月共團圓」,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萬家團圓的美好時刻。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之際,近日,省司法廳機關黨委組織部分黨員幹部應邀參加文化東路街道山大路社區「月圓人團圓,人月兩團圓」中秋主題活動。大家和熱心居民一起學習中秋節習俗、宣傳文明慶祝方式,提前為社區居民們送上節日的祝福。 活動開始後,熱心的居民先為大家講解了所用食料和基本注意事項,然後開始步驟分解,現場示範操作。
  • 今日中秋|月圓人聚,今夕久兮!
    >到清時成為最主要的節日之一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習俗中秋佳節人們用多彩多樣的傳統習俗紀念團圓和美的時刻>賞月月圓寓意團圓皎潔的月光照亮心中的思緒向遠方的親人遙寄一份祝願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
  • 專家析中秋起源及文化內涵:圓月意象與團圓心理
    原標題:專家析中秋起源及其文化內涵:圓月意象與團圓心理   中秋是月節,是以圓月為標誌、寄寓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夢想、積澱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心理訴求的節日。各地區、各民族過節的習俗異趣紛呈,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中秋所體現出的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它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心,熔鑄著中華兒女的魂。
  • 佳節吟佳句 月圓人團圓
    ●中秋快樂!如果有什麼值得慶祝的話,那一定是團圓;如果有什麼值得慶幸的話,那就是平安。 ●中秋節花好月圓,你家圓,我家圓,家家團圓;國慶節萬民同慶,江南慶,江北慶,舉國同慶。 ●去年圓月時,花燈亮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 今日中秋 | 月圓人聚,今夕久兮!
    「中秋」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到清時成為最主要的節日之一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習俗中秋佳節人們用多彩多樣的傳統習俗紀念團圓和美的時刻賞月月圓寓意團圓皎潔的月光照亮心中的思緒向遠方的親人遙寄一份祝願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如今賞月成為中秋佳節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吃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 專家析中秋起源及其文化內涵:圓月意象與團圓心理
    中秋是月節,是以圓月為標誌、寄寓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夢想、積澱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心理訴求的節日。各地區、各民族過節的習俗異趣紛呈,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中秋所體現出的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它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心,熔鑄著中華兒女的魂。  從祭月到賞月  中華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月亮文化。
  • 中秋節|花好月圓,共團圓!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又是一年中秋,天高月圓,月圓人盡望。長壽區婦聯祝願大家花好月圓夢更圓過一個闔家團圓,幸福滿滿的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 天上月明,人間團圓
    禮尚往來是中秋,想想,上學時要給老師送禮,談戀愛時要給女朋友送禮,工作後要給父母親戚朋友送禮…… 吉月照庭院,彤月暖心窩,中吉號在2020中秋前夕,為大家精心準備兩款情意滿滿細節十足的禮物:吉月和彤月。
  • 什麼是團圓?當時月、眼前人
    今年中秋和國慶在同一天,這樣的時日據說是十九年才出現一次,在我生命中曾出現過一次,今年是第二次。然則,中秋節希望的是人圓、月圓、團團圓圓。什麼是團圓?當時月,眼前人。到了宋朝,中秋節已經取得了正式名稱,並且受到官方與民間的重視,成為一個重大的有影響力的節日。而宋朝的蘇軾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中秋文化提到了文化高度,東坡先生用詞的形式對中秋進行了概括與總結,對後世中秋節傳統的賞月、團圓與美食等文化內涵的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 「月圓、家圓、國圓」三重奏,一泓朗月兆團圓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12日訊( 通訊員 何 敏)月是民族、家庭幸福的象徵,隨著中秋節的臨近,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濃,9月10日晚,長沙市芙蓉區馬坡嶺街道錦林社區與同行者社工聯合舉辦的「月圓、家圓、國圓歡樂三重奏」為主題的中秋系列活動,小家、大家齊歡聚,感受團圓的美好氛圍。
  • 中秋,回家團圓……
    因古人「中秋」與「仲秋」通用,所以「仲秋」的叫法慢慢轉變為「中秋」。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 盼著中秋月圓人更圓
    濃濃的節日氣息預示月圓人團圓的傳統佳節漸行漸近……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此夜,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人們仰望天空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時近中秋,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中秋是團圓節,人們聚於桌前,飲酒賞月,說著團圓美滿;遠在異鄉的人,不能相聚,那便舉杯對明月,敬明天,敬過往,敬故鄉,敬遠方。《水調歌頭·中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中秋節巧遇國慶節,雙節同慶,月圓人團圓,佳節共合歡
    中秋遇國慶,雙節合家歡 中秋月圓盼團圓,舉國上下合家歡。每個人都嚮往團圓,嚮往節日和最親最近的人一起度過。 小時候,不曾遠離家門遠離父母,不知道離別的滋味,更不懂「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那種抓心撓肝地想。後來長大讀書,一個人遠離家鄉去求學,第一次在他鄉過中秋節,儘管學校給我們都發了月餅吃,可這月餅吃著吃著就傷心了,天上月圓,地上人孤單。
  • 名聯掌故:「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對個下聯
    傳世最早的一副對聯據說是後蜀王孟昶的那副對聯之祖:上聯:新年納餘慶;下聯:嘉節號長春。但顯然,以對聯或對子形式出現的對聯,這絕對不是第一副。(雨雪霏霏畫意)我們讀《詩經.採薇》,裡面有這樣的句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其實也是對聯,只是他是出現在詩歌中的句子,沒有被人定為對聯罷了。
  • 中秋節想家的句子,但願月圓人亦圓!
    一、中秋,是一扇厚厚的門,門內是故鄉,門外是遠方。二、中秋時節月圓圓,離鄉遊子思爹娘,願得人人票一張,背起行囊返家鄉。祝中秋合家團圓、美美滿滿。三、月兒圓圓是家鄉的源泉,股股甘甜把夢實現﹔月兒彎彎是思想的客船,載著遊子把夢尋遍。願天下有夢的人中秋節夢圓!
  • 月圓之夜,正是中秋好時節
    今年又是一年,中秋節如約而至,與我們相約,10月1號,即將迎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為什麼叫中秋?古人使用的是夏曆,將七月稱作「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八月十五恰好在「三秋」的正中,便有了「中秋」的稱謂。「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半人間,家家團圓。」
  • 中秋團圓夜 與詩共赴約:盤點中秋月圓詩句18首(圖)
    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其意境廣闊,胸懷樂觀而曠達,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歌詠中秋月圓詩詞有託月言志的,也有賞月寫景的,有望月思鄉的,也有對月傳情的,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這一首首詩詞在詩人筆下讓月更媚,情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