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後,不少人選擇了開一間店鋪做生意,憑藉勤勞和智慧賺錢,讓自己以及家庭的小日子過得滋潤一些。這本來是極其平常的事情不過了,然而幾年過後,無形之中就會遭到不少談論和非議,甚至原本相處較好的親朋好友,也逐漸被疏遠了。那麼,真的是像農村俗語說的那樣:「開店三年,斷掉六親」嗎?此話有無道理?難道真的有如此嚴重嗎?
古人云:「義不掌財,情不立事,慈不掌兵」,意思是說,太講究義氣的人是不能掌握金錢財富或者做生意買賣的,太注重感情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太過於仁慈的人是帶不了兵的,此話說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謂「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會是一個太好的士兵。既然開店做生意,目標就基本上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所以如果你越會做生意,賺的錢越多,親朋好友就有可能被你得罪的越多越厲害。
先來看看,如果親戚朋友選擇去買你的商品今咋樣。從理論上來講,他們是來支持你的生意的,可是卻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之中,陷入兩難境地。如果你出於人情面子,打折或讓利賣給親戚朋友,他們會感覺佔了你的便宜,在心裡產生了無形的壓力,反而可能會不太好意思再來,或過多地來買你的東西或是消費,你也就會感覺到他們不夠意思不捧場,從而彼此疏遠。
假設親友並沒有感到不好意思,反倒是心安理得亦或想佔一點便宜,一如既往的來買好多東西。時間一長,就相當於你把利潤無償的轉讓給了親友,你的心裡也不會太快活,萬一某次不打折或錢收多了,還有可能產生隔閡。另外,當其他買家知道了你的「分別定價」,那生意就會由此而變得不太好做了。當然,如果不給親友以優惠,親友又不好討價還價,就可能因為商品質量和價位等,從而導致親友根本不去買你的商品了,其後果就不言而喻了,親友也許會另眼相看你,你也會打心眼裡對親友老大不高興,久之久之,這「六親」豈不就因為開店做生意而給「斷」了嗎?
俗話說得好「人揀熟的找,鬼找熟的迷」,親戚朋友找熟悉的開店人買東西,本來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正是讓開店的人做起來很難左右逢源,滴水不漏,所以往往會相互產生誤會,彼此誤解失和,最終為「錢」而薄情,甚至是斷了往來。因此,較好的方法,還是一碼歸一碼,親情是親情,生意是生意,相互溝通親情,不必要和做生意掛鈎。記住這樣一句話吧:「打工不到親戚家,買賣不去熟人店。」您說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