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爺的優勢是其他武將比不了的,
第一,殺人亡命,黑社會背景。
第二,義氣當頭,報效曹公。
第三,草根出身,傲上不凌下,底層人民喜歡。
第四就是本人的一生確實過於傳奇和令人遺憾——襄樊之戰戰敗不久,曹操呂蒙就都死了,這是非常偶然而容易引發小說家聯想和底層神棍附會的事情。接著劉備張飛很快死去,三國前期最牛逼的一幫人基本隨著二爺的死被一勺燴了,於是現在三國殺的神關羽有亡命必殺技。
其他幾個題主說的著名武將吧,伍子胥太剛烈了,人民喜歡皇上不喜歡。
嶽飛吧,過於苦大仇深,不太接地氣。
韓信吧,貴族範兒太濃。
秦瓊善終了,不具備悲劇色彩,不符合「受難封神」這個造神原則。
說來說去,還就是二爺最討人喜歡,封神幾大因素都具備了,簡直就是美國夢啊。
他白手起家,出身不高,最終成為漢朝前將軍。
他心懷天下,對下層人好,藐視權貴。
他對敵人講究原則,報效曹公,感懷張遼,有騎士精神。
他武功出色,有亂軍叢中斬殺對方統帥的紀錄(這個也非常逆天)。
他對君主忠誠不二,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再一次投奔劉備(這點沒幾個人能做到)。
他戰功赫赫,襄樊之戰打的曹操差點遷都,如果不是東吳捅刀子,漢朝說不定就復興了。
他最後氣壯山河地一死,衣冠冢在蜀漢,身體在東吳,頭顱在北魏。
他不封神就怪了。
關羽因為很能打仗,又特別忠誠,所以很容易被君王樹為典型。在唐宋的時候就已經在祭祀裡被供奉了,但當時還沒有那麼高的地位。後來,宋末元朝的時候,「升官」為王,供奉他的寺廟也多了起來。民間流傳他很多的故事,包括一些史書的記載,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所以比較容易贏得大家的敬佩。
元末明初有了小說《三國演義》,關公的形象更是大加分,簡直是才德俱佳。後來明、清的君王為了鼓勵這種忠誠的性格,也有意地拔高了關公的形象,當時關公已經從王「升級」為「帝」了。
總之關羽是在各種因素下在1000年的時間裡逐步達到今天這個地位的。而且儒道釋三家竟然都有供奉關公,真是非常厲害,這跟宗教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也有關(君王的影響及各種外來教本地化、及幾個教之間互相影響的情況)。
下面是一個關羽地位的列表,可以清晰看出他的地位如何隨著朝代更迭而變化。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為「人」的關羽
其實《三國志》中的關羽,是個勇冠三軍的武將,蜀漢第一勇將,斬顏良,戰襄樊,擒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獨當一面,具備勇武的品質,但也有缺點,侮慢士大夫,最後身死失荊州,造成蜀漢大業功虧一簣,連諡號都是「壯繆」,「壯」表達了對關羽武勇和貢獻的肯定,「繆」又表達了對於關羽大意失荊州對蜀漢影響的埋怨。
這是陳壽對於關羽一個很真實的描寫,關羽只是一個具備勇和義的武將。
位列「三絕」的關羽
但是在《三國演義》裡就發生了變化,《三國演義》有很多版本,最終流傳最廣的是毛宗崗父子修改過的版本,在這個版本中,有《三國演義》的「三絕」,在毛宗崗的《讀三國志法》中,他認為:
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
即「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奸絕」曹操。
在毛氏父子版本的《三國演義》,也就是今天流傳最廣的這個版本,毛宗崗刪改了很多故事版本,最終使得關羽的「義絕」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使得關羽的形象由原來普通人的不完美,經過演義,把關羽的形象一下升華為具備武和義的完美形象結合。
演義中關羽的義表現為對含有兄長和君主雙重角色劉備的忠義,典型代表是千裡走單騎。
尤其是華容道放曹操,勇猛絕倫的關羽,為了報答曹操,表達自己的信義,寧願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放曹操過去,讓關羽的「義」得到最大表現。
關羽「侯-王-帝-聖的進階之路
關羽地位的提高,是從宋朝才開始的,關羽雖然原來從唐朝開始,在玉泉寺就被以伽藍神祭祀,但是地位不高。
為什麼到了宋朝才開始有了提高呢?渡邊義浩在《關羽:神話的《三國志》英雄》寫到了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當時北宋面對的軍事壓力強大,對於這些代表武勇的神靈就開始祭祀祈禱。
二是三國故事開始普及以及朱子學說確定了蜀漢正統論。
三是晉商中開始出現真正的關帝信仰。
第一個好理解,第二個比較重要。
《三國志》用的是魏為正統,原來北宋平定北方,統一中原,也用曾經統治中原的魏為正統,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時候用的就是曹魏年號。北宋時期,商業經濟發達,說書的勾欄瓦子很多,三國志故事比較普及,蘇軾就曾經有記載人們喜歡聽劉備勝曹操敗的場景,這個時候民眾開始親蜀漢,到了南宋,由於是偏安江南,朱熹就提倡蜀漢為正統論,暗示南宋是正統,得到南宋國家支持,何況在北宋末年,關羽已經被封為義勇武安王,二者結合,蜀漢為正統論,關羽影響更大。
關羽的形象是高達,但也得有人傳播,而使關羽信仰得到傳播的,就是關羽的老鄉們——晉商。
關羽的老家解縣是中國最大的鹽產地,在古代中國,鹽是國家財政收入重要來源,由於山西處於北宋和北方少數名族夾雜區,開放邊貿後,作為產鹽地的鹽商受到實惠,開始逐漸崛起,這就是晉商。
而關羽作為解縣出了名的武將,本地有關羽戰勝蚩尤,保護鹽池的傳說,宋徽宗就把關羽封為鹽池之神,鹽是晉商的財富之源,關羽自然也得到晉商供奉。
於是隨著晉商的影響力增大,對於關羽的信仰逐漸擴大,宋元時期,關羽已經被封為王,到了明清時期,影響進一步擴大,原來的民間信仰由晉商帶到官僚階層,進一步到國家階層,達到頂峰,被封為帝。
明初,關羽就被明朝進行國家祭祀立廟,到了萬曆時期,萬曆帝在萬曆朝鮮戰爭對於關羽進行祭祀祈禱,還有所謂關羽保佑治水的原因,治水成功和萬曆朝鮮戰爭勝利後,關羽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升格為帝,萬曆皇帝信仰道教,關羽這個道教的封號,確立了他在道教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清朝時期,晉商地位更加強大,還有毛氏版本演義的推廣,關羽的地位繼續鞏固提高,關羽繼續被封為帝,只是名號有些改變,雍正帝甚至下令關帝廟改成「武」廟,與孔子的「文」廟對應,洛陽關羽墓改為關林,與孔子墓地孔林相對應,在中國,將聖人的墓地成為「林」的只有孔林與關林。
作為提倡忠義的武廟的建立,標誌著關羽在儒家的地位得到確立,加上原來關羽在唐代被封為佛家伽藍神,關羽在儒釋道三教都深受祭祀尊敬。
關羽原來是壯繆侯,此時已經為聖,這就是關羽由侯到王到帝到聖的進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