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縣牧區有個「淘寶」巴扎

2020-12-18 人民網

人民網且末11月16日電(通訊員 朱秀英 張明)說起牧民,大多人就會想到遊牧的生活。提起新疆且末縣奧依亞依拉克鎮,人們心裡只有四個字:偏遠荒涼。現在,該鎮牧民變得精明了,聰明的牧民們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二師38團職工來搬遷區「淘寶」了,各類小商小販雲集於此,儼然一個「淘寶」小巴扎。

筆者在小巴紮上看到,牧民們跟著外地擺攤的商販學做生意呢,在眾多商販中,筆者見到了正在賣地毯的該鎮地毯廠負責人阿瓦古麗·阿布都維力格外引人注目,她的攤位上有一塊繡著「蘇塘金色胡楊」地毯,十分搶眼。「有這樣一個巴扎很好,方便了牧民們買東西,也讓我們的毯子多了一條銷路。」見到筆者到來,她激動地說。

該鎮黨委政府為激活經濟發展,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流動商販來此做生意,並在人力資源市場旁邊為其提供攤位。各路商販聞聽這個好消息,紛紛前來設立攤位。「小巴扎」裡的商品豐富多樣,衣服鞋子、日用百貨、農用工具、小家電等琳琅滿目。

據悉,該縣奧依亞依拉克鎮牧民搬遷區前身是蘇塘道班,位於且末縣與和田市民豐縣之間,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二師38團相鄰。自2010年實施安居富民工程以來,已有70%的牧民搬遷至蘇塘規劃區。為滿足搬遷牧民增收致富的迫切需求,也為了推動鎮域二三產業發展,2014年以來,該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積極規劃建設沿315國道商業開發區和農貿市場。

該鎮黨委書記雷軍林介紹說,沿路商業開發工程是該鎮一項重點工作,今年已完成沿路開發規劃和報批,6家開發商已報名,正在辦理相關手續。通過啟動沿路商業開發,興起第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從而進一步拓展搬遷牧民增收渠道。

相關焦點

  • 新疆且末:「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新疆且末縣脫貧攻堅...
    、54個縣直部門全覆蓋主戰包聯11個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鄉(鎮)、53個行政村、334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且末是半農半牧地區,深度貧困鄉村多集中在牧區,為打贏牧區脫貧攻堅戰,實施異地搬遷和生態補償,從2012年起高標準建設三個集中搬遷點,完成1650戶牧民搬遷和遊牧民定居,引導和鼓勵搬遷人口發展山區畜牧與農區畜牧業相結合,突破低成本圈舍和低成本飼草料瓶頸,組建崑崙畜牧龍頭企業,依然按照全產業鏈推進畜牧特色產業,逐步夯實畜牧業脫貧致富路子。
  • 通往巴扎的「免費橋」
    加爾吾特克勒村有一個關於橋的故事。村裡人愛趕巴扎,4公裡外的鐵木力克巴扎每逢周一熱鬧開張,去巴扎要過一條河,最早需乘渡船,8年前一位村民投資15萬元修了一座橋,對每個人每頭牲畜收取一元過橋費。71歲的牧民艾德克·布魯都別克是村裡的養殖大戶,每逢秋季他都要趕著牛羊去巴扎售賣,一年過橋費最少要花1200元,他盼著,「老百姓什麼時候能過免費橋?」「收費橋」只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塔勒德鎮偏遠村莊加爾吾特克勒村村民反映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
  • 且末縣:村裡的豆腐店「磨」出的新生活
    中新網新疆新聞9月20日電(熱孜萬古麗 李鵬燕)近日,天剛蒙蒙亮,且末縣英吾斯塘鄉英吾斯塘村的村民艾爾肯·達吾提就和妻子努爾尼薩·鐵木爾開始在自己的豆腐店裡忙碌起來了,磨豆、點滷、切塊、裝袋,一切都井然有序。  「艾爾肯您好,我是江南養殖合作社的,我要五公斤豆腐,麻煩你幫我送一下。」
  • 且末縣民營企業家沙海淘金
    6日,在新疆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商人鄒聲龍正在查看已開花的南瓜。  如今在且末,嗅覺敏銳的民營企業家在沙漠中尋找到無限商機。截至去年11月,8家民營企業進駐沙漠,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兩億元;2015年,又有3家企業籤訂防沙治沙訂單,預計治沙面積近20萬畝。
  • 梧桐樹村有了「年貨巴扎」,巴哈提當了「小老闆」
    據該工作隊負責人介紹,開幹齊鄉下轄四個村子,均以發展畜牧業為主,當地特色食品比較有名氣,每年冬天,周邊居民和市區居民都會開車來當地採購新鮮牛羊肉
  • 新疆且末縣「沙海淘金」拓寬致富路
    買買提·斯迪克是且末縣河東生態治沙工作站的一員,亞心網記者近日來到且末縣河東生態治沙基地時,看到工作站副站長佟戈雁帶著30餘名職工在梭梭林裡種大芸。和他們一起堅守沙漠的,還有參與防風治沙的企業和個體戶。與此同時,包含有遊樂設施、葡萄長廊、沙雕的沙漠觀光帶以及容納數十種特色經濟作物的沙生植物園等沙產業項目正在規劃建設當中。
  • 新疆且末縣「慶豐收、迎國慶、奔小康」金秋遊園活動精彩紛呈
    9月20日,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距離新疆巴州且末縣城南50公裡處的庫拉木勒克鄉農耕文化園熱鬧非凡,近5000餘名遊客從四面八方驅車而來,與該鄉的近千名牧民群眾歡聚一堂,載歌載舞,一起樂享該鄉舉辦的以「慶豐收、迎國慶、奔小康」為主題的金秋遊園活動。為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該縣文工團的演員們一大早就趕到了該鄉為慶祝豐收節助演。
  • 且末縣買買提敏·依斯木的幸福生活
    他就是且末縣託格拉克勒克鄉扎滾魯克村的村民買買提敏·依斯木,一個鄉親們眼中的「名人」和「能人」。  且末縣託格拉克勒克鄉扎滾魯克村由於地域優勢,氣候適宜,種出的水果香甜可口。近年來,巴州發改委駐且末縣託格拉克勒克鄉扎滾魯克村工作隊黨支部按照縣委「一棗二蒜三畜四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發展思路,積極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種植。並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定期為村民講解果蔬種植、管理等知識。
  • 和田-若羌鐵路鋪軌至且末縣
    新疆新聞在線網9月9日消息(記者金磊、通訊員李穎):9月7日,在和田-若羌鐵路且末縣施工現場,隨著一組25米軌排 緩緩落地,標誌著和若鐵路鐵軌鋪至且末縣。在施工現場,中鐵十四局和若鐵路項目部現場施工負責人賈利介紹,為防範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風沙,建設者採取防護措施,加快工程進度。
  • 《吾皇巴扎黑》,吾皇:少年是很溫順的生物,然後巴扎黑卒!
    《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吾皇巴扎黑)是白茶創作的爆笑短片漫畫。傲嬌吾皇、蠢萌巴扎黑的形象可謂是萌入人心,貓與狗本身的萌點結合,產生出了新的化學反應。不僅畫風萌,帶有濃濃的中國風,還把傲嬌的吾皇和蠢萌的巴扎黑描繪得別有一番趣味。
  • 阿巴嘎旗新牧區建設為牧區振興助力加油
    科學的規劃是新牧區建設示範點建設的關鍵。與農區相比,牧區有著地域、人文、產業、資源等方面獨特條件,怎樣使規劃更加符合牧區實際、更加便於操作是示範點建設的先決條件。阿巴嘎旗圍繞不同嘎查的地域特點、產業結構、基礎設施條件,通過聘請有資質的專業規劃設計公司為6個新牧區建設示範點全方位「量身打造」了近期建設目標和遠景發展規劃,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實現了示範點建設的連續性和科學性。
  • 新疆且末縣舉辦首屆「絲路杯」箜篌大賽
    中國日報網且末7月2日電 為慶祝建黨99周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箜篌藝術,6月30日,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慶祝建黨99周年」為主題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首屆箜篌大賽在該該縣舉行。此次比賽由且末縣委宣傳部、且末縣教科局、婦聯、團委、文旅局聯合主辦,且末縣青少年活動中心、且末縣第一小學承辦。本次大賽分為學生組比賽和教師組比賽,現場16位學生教師選手同臺較量,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小選手們身穿傳統古風服飾,姿態優雅撥動琴弦,琴音悅耳動聽,寫滿了對箜篌的熱愛。
  • 且末縣全力護航復工復產人員安全返崗
    為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務工人員安全返崗復工,近日,且末縣通過組織「點對點」包車客運,全力做好務工人員復工復產返崗運輸服務工作。記者在新疆四運且末興達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看到,11輛貼著「巴州境內返回且末縣人員保障運輸車輛」字樣的大巴車已整裝待發。且末縣專門制定了組織運輸方案,細化運行線路、途中休息點等安排,嚴格對運輸車輛進行安全檢測和消毒,配備口罩、手套、消毒液、消毒劑、體溫計、常用藥品等防護用品,購買飲用水和食品,出發前往巴州境內迎接返崗人員。
  • 且末縣:喚醒沉睡資源打造文化旅遊名片
    原標題:且末喚醒沉睡資源打造文化旅遊名片  且末縣是古代絲綢之路南道重鎮,文化底蘊厚重,歷史賦予了這座縣城無限的故事和想像力,是一塊亟待深度挖掘的西域文化寶地。如何喚醒沉睡的歷史,激活塵封的文化,讓文化與旅遊同行?且末縣正在探索。
  • 新疆且末縣:一個充滿玉石傳奇色彩的人文歷史古地
    一個號稱中國面積第二大縣的地域,人口卻有十餘萬人;一個自稱「玉都」的崑崙山腳下的小城,玉石的產量和質量卻不亞於和田……這個小縣城,就是新疆巴州的且末縣,位於巴州最南部,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的北麓,塔裡木盆地東南緣,是一處歷史厚重的人文自然古地。
  • 新疆且末縣第十一屆「紅棗豐收節」開幕
    10月24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迎來第十一屆「紅棗豐收節」,棗農們喜笑顏開慶祝紅棗大豐收,棗業國內知名專家、知名企業、有機食品生產企業、採購商、遊客、市民共同歡聚在這座「天邊小城」,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 旅遊:新疆少數民族趕巴扎
    你見過新疆少數民族趕巴扎的情景嗎?「趕巴扎」是維吾爾語趕集的意思。 它和雲南的「三月街」,內蒙古的「那達慕」一樣,充滿了迷人的民族情調。我家住在離邊境只有幾十公裡的伊寧市。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愛在院門口看趕巴扎。那是很有意思的。通常,趕巴扎的哈薩克人都騎馬,戴著白氈帽。有的男人穿著刺眼的光板皮褲。 已婚婦女都戴著白頭罩,常和孩子同乘一匹馬。維吾爾族農民往往騎驢, 或用一輛驢車載著全家。有的窮人則背著馬靴光著腳趕路,到了街口才小心翼翼地把靴子穿上。
  • 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讓保定學院新疆且末縣支教生備受鼓舞
    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讓保定學院新疆且末縣支教生備受鼓舞 「我們會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好」 十幾年來,在新疆且末縣支教的河北保定學院畢業生們,每逢春節、中秋節有聚會的習慣。 「《新聞聯播》的第一條新聞,是總書記給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裡面有我上課的一個鏡頭。看到這裡,我和妻子,還有身邊這些昔日的同學、今日的同事,用『激情滿懷』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對於黨和國家的關懷,我們除了感激,就是感到壓力更大了,今後會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好。」保定學院2000屆畢業生、且末縣中學教師龐勝利對記者說。
  • 且末縣:增收致富出新招 紅棗銷售有良方
    天山網訊(通訊員毛靜報導)連日來,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闊什薩特瑪鄉阿勒瑪鐵熱木村的晾曬場上,村民們忙著銷售紅棗,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為拓寬紅棗的銷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今年以來,且末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駐阿勒瑪鐵熱木村「訪惠聚」工作隊提前為村民聯繫紅棗客商,並多次邀請客商走進田間地頭,實地察看紅棗的生長過程,讓客商買得放心。
  • 別樣青春 大漠芳華——且末縣中學教師李桂枝的先進事跡之一:在...
    為了深入全面展現李桂枝的典型事跡,1月8日,本報記者前往且末縣,對李桂枝及一同紮根在且末縣的教師群體,以及陸續從內地來到且末,支援且末、紮根且末的各界幹部群眾進行了採訪,挖掘他們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作出貢獻的感人故事,探尋他們紮根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人生的壯志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