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企業開展零售業務,最大的劣勢是什麼?

2020-12-09 NCBD餐寶典

(本文節選自CCFA(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NCBD(餐寶典)聯合發布的《品牌餐飲企業預包裝食品零售狀況研究報告》,報告全文3萬餘字)

1 餐飲企業開展零售的4大優勢

餐飲企業拓展預包裝食品零售業務,優勢主要體現在品牌、供應鏈、營銷以及研發等方面,具體如下:

△餐飲企業開展零售的優勢

(1)最大的優勢:品牌方面的優勢

知名度較高的餐飲企業具有品牌優勢,憑藉線下積累的品牌與影響力,在零售化道路上相對其他企業更具優勢。對於餐飲企業來講,很多線下的顧客也有可能轉化為線上的消費者。如海底撈的自煮火鍋、火鍋底料等,自從誕生起就擁有較強的號召力,不論是在渠道的拓展還是市場推廣等方面,更具優勢。

(2)供應鏈方面的優勢

許多成熟的餐飲企業已經深度介入到上遊的供應鏈,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更強,因此這類餐飲企業可以直接利用現有的供應鏈開發相關的零售產品,規模優勢下議價能力更強、成本更低,還可以享受品質和供應穩定的優勢。

△圖自網絡

(3)營銷方面的優勢

對於餐飲企業,線下門店本身就是一個流量陣地。企業開發的預包裝零售產品可以直接依託線下的門店資源進行宣傳、銷售,也可以為線上進行引流。線下門店的受眾群體與零售產品的消費群體有一定重合度,具備一定的轉化能力,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還能在多場景提升用戶價值,創造更多收益。

目前,許多餐飲門店內設有專屬的空間來展示預包裝產品,將線下的流量再次變現,這已經成為許多餐飲企業的「標配」。

(4)研發方面的優勢

零售產品的上市,一般要經過多個環節,包括市場調研、產品研發、產品測試以及大規模投放等。對於餐飲企業來講,門店內菜品的銷售數據、口味以及消費者偏好等等本身已有一定的沉澱,結合門店已有的對熱門產品、口味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難度相對較低。

不僅如此,餐飲企業本身擁有一定的消費群體,可以針對這個群體開展「種子用戶」的測試,讓這些「種子用戶」介入到產品的研發與測試中,搜集消費者意見,不斷優化、不斷改進、不斷迭代,從而打造出真正有競爭力的零售產品。

2 餐飲企業開展零售的4大劣勢

餐飲企業開展零售業務,主要的不足體現在認知、團隊、技術以及品類等幾個方面:

△餐飲企業開展零售的劣勢

(1)最大的劣勢:認知方面的不足

餐飲企業普遍缺乏對零售行業的「正確理解」,在思維方面存在一定限制。餐飲行業與食品零售行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其成本結構與業務邏輯完全不同,因此在開展零售業務時,往往對於零售業務的成本控制、渠道建設以及利潤率的預期等方面存在較大的認知誤區與認知偏差,而這將直接對零售業務的開展產生影響。

(2)團隊方面的不足

對於絕大多數餐飲企業,缺乏專業的零售人才與團隊,現有的人才、團隊都不具備零售經驗,如果依託於現有的團隊——餐企內部的人員去開展零售探索,困難會非常大。

△圖自網絡

(3)技術方面的難度

從技術層面來看,在口味轉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難度,從餐飲到零售食品的轉化過程中,現階段絕大多數產品還無法做到100%還原,零售產品的口味與口感和堂食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消費者在實際體驗過程中,可能會在心理落差。

(4)品類方面的局限

餐飲零售的局限性還體現在餐企本身在品類方面的局限。對於海底撈、呷哺呷哺、小龍坎等企業,其優勢在於火鍋、調味料及相關周邊產品,脫離火鍋的其他預包裝產品的市場接受度有待驗證。

相關焦點

  • 品牌餐飲企業預包裝食品零售狀況研究報告
    3.餐飲企業開展零售,品牌是其最大的優勢;此外,在供應鏈、營銷以及研發等方面也有一定優勢;而對於零售行業的認知、理解與相關人才的匱乏是餐飲企業開展零售的最大短板。1.4 餐飲企業開展零售的不足:認知與團隊是最大的不足餐飲企業開展零售業務,主要的不足體現在認知、團隊、技術以及品類等幾個方面。首先,認知方面的不足。餐飲企業普遍缺乏對零售行業的「正確理解」,在思維方面存在一定限制。
  • 小龍坎、東來順的餐飲零售為什麼做得好?關鍵就在這一點
    (本文節選自CCFA(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NCBD(餐寶典)聯合發布的《品牌餐飲企業預包裝食品零售狀況研究報告》,報告全文3萬餘字。)餐飲企業開展零售業務,主要的不足體現在認知、團隊、技術以及品類等幾個方面。
  • 美團、阿里、京東搶著入局的社區團購,或是餐飲零售的好機會
    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連鎖餐飲行業的影響調研報告》顯示,在疫情期間,有90%以上的受訪企業發力外賣產品,有46.5%的企業出售半成品。餐寶典與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日前聯合發布的《品牌餐飲企業預包裝食品零售狀況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出,近年來,發力供應鏈以及布局新零售等一直是優秀餐飲企業轉型與努力的方向,而此次疫情更加讓這些餐飲企業認識到布局新零售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 新零售時代傳統餐飲企業如何破局重生?
    近兩年餐飲行業發展迅猛但也風聲鶴唳,蛋糕越來越大吃上蛋糕的人越來越少。網際網路餐飲過關斬將迅速崛起也屍橫遍野,人們樂於看愣頭青們闖得鼻青臉腫,但心裡卻依然心存賞識和胸懷敬畏。環境變了,新零售時代傳統餐飲企業究竟該如何破局重生呢?
  • 專訪百福控股王小龍、番茄資本卿永:投資人眼中的餐飲零售
    (本文節選自CCFA(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NCBD(餐寶典)聯合發布的《品牌餐飲企業預包裝食品零售狀況研究報告》,報告全文3萬餘字。)疫情對於餐飲的零售化有一個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線上業務的促進比較明顯。現階段餐飲零售化也存在比較嚴重的泡沫化,這其中有市場推動的原因,也有一些是企業盲目跟風導致的。這些零售化方面的泡沫,在餐飲自身的業務恢復正常後,會恢復理性、回歸正常。
  • 吉野家高調推出新品牌「吉食匯」,加碼餐飲零售勝算幾何?
    11月18日,合興餐飲集團繼吉野家、DQ後再次推出了新的品牌「吉食匯」,據合興餐飲集團行政總裁洪明基介紹,吉食匯是合興餐飲主打「新零售」的品牌,聚焦零售業務,主要包括堂食、外賣以及家庭廚房三個消費場景,重點聚焦家庭品質生活消費場景。
  • 賈國龍功夫菜,跟餐飲零售有啥關係?
    編者按:12月2日,前不久開出了「賈國龍功夫菜」餐廳的西貝,其創始人賈國龍在一場演講中表示:零售其實也是正餐的一個方向。關於餐飲零售,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分析了餐飲企業開展零售業務時,在產品方面需要特別重視的四個環節,分別是研發、生產、定價和推廣。除了這四點之外,還有一點也特別重要,那就是渠道。
  • 餐飲新零售變革,鍋圈食匯5000多家門店背後的數位化能力
    從注重線下到重視線上、從依賴線下客流到發力線上渠道,從粗放式發展到精細化運營……近年來,餐飲行業正開展一場新零售的變革。  隨著年輕的85後、90後成為消費主流人群,他們越加追求商品消費的高品質、便捷、高效。以客戶為中心,隨時隨地,線上線下,都能看到、買到的多場景、多渠道的融合,成為餐飲業的發展趨勢。
  • 餐飲經濟復甦為新零售帶來了哪些思考?
    餐飲新零售使得餐飲經濟快速復甦,是讓疫情後餐飲迅速回暖的一大因素。那新零售的關鍵是什麼?關鍵詞就在於新,在變。對於傳統企業來說,他們的轉型似乎都困在了「新」上,而創新型的企業習慣從「新」的角度出發思索新零售模式,而傳統企業對這是不擅長的,傳統企業要做新零售,更適合的就是「逆向思維」,還是以熟悉的傳統零售為起點,以新零售相對於傳統新零售的變化為導向,去打磨新零售。
  • K11打造大灣區突破性零售餐飲娛樂地標項目 「11 天空」
    K11將負責11 天空的運營,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多元化布局及創新科技,項目將成為香港最大的零售餐飲娛樂地標,連接整個大灣區,為旅客、消費者及企業帶來嶄新零售、餐飲、娛樂體驗,以及優質的財富管理和健康服務。11 天空將於2022年至2025年期間分階段落成。
  • 新零售是什麼?後疫情時代的新零售企業如何應對?
    在這11個月中,零售行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即便現在是後疫情時代,新零售行業的勢頭也並未達到疫情前的一半。疫情對新零售行業造成衝擊的同時,也給新零售行業帶來了不一樣的機遇。那麼新零售是什麼?疫情給新零售行業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呢?在這個大背景下新零售應該怎麼做呢?一、新零售是什麼?
  • 新零售的劣勢和優勢
    一、新零售的優勢 1.數據統計分析更有效 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時代,通過大數據可以精準把控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和真實需求,數據已然成為眾多零售企業做出經營決策的基礎。在智能技術和大數據的支撐下,商貿企業的供應鏈發生變化,通過對消費數據進行挖掘,實現按需生產,讓消費者逆向引導供應鏈,直接解決庫存積壓的問題。 3.智能零售 線上智能技術衍生出無人零售,無人零售通過先進的智能技術提升線下運營效率,優化消費者購物體驗,並憑藉低租金、低人工、低水電等成本優勢吸引了眾多企業家與投資者的眼球,引發資本市場投資熱潮。
  • 2017年全國餐飲收入近4萬億雀巢借網際網路風口改革餐飲業務
    一直以來,餐飲都是一個風雲變幻的行業,活躍在大眾視野的主角們流動性也很大,因此餐飲企業們競爭壓力也隨之倍增。為此,一些做調味品等原料供應商的企業們也在抓緊風口進行改革。9月4日,《華夏時報》記者從雀巢獲悉,在招牌旺菜活動上,雀巢聯合口碑網發布了餐飲行業及消費者行為變化的新趨勢,旨在為餐飲企業進行菜品升級,合作餐飲企業不乏外婆家、眉州東坡和新白鹿等知名當紅連鎖餐廳。據口碑網報告顯示,從2012年開始,國內餐飲行業開始轉型,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餐飲收入已接近4萬億元。
  • 零售企業數位化99%都失敗了,正確姿勢是什麼?
    第一次是2015年家樂福上線網上商城跟京東、天貓超市們PK;第二次是2017年通過美團外賣提供O2O零售業務;第三次布局Easy家樂福新一代便利店,然而最終結果均差強人意,迎來被收購的結局。跟家樂福一樣被蘇寧收購的迪亞中國、萬達百貨,均是因為類似問題。前些年零售業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零售企業轉型數位化,99%都是失敗的。為什麼會這樣?
  • 專訪福州餐飲企業:後疫情時代 闖才有活路
    在此期間,福建省正餐行業協會秘書處與會員企業也積極採取多項舉措,支持餐飲行業抗擊疫情,包括開展「如何做好外賣經營」系列交流會、秘覺「2020春暖行動」等,協助提升外賣經營能力、進一步提高餐飲企業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但是後疫情時代,「他救」只能解一時之急,「自救」才是長久之道!
  • 專訪福州餐飲企業:後疫情時代 闖才有出路
    在此期間,福建省正餐行業協會秘書處與會員企業也積極採取多項舉措,支持餐飲行業抗擊疫情,包括開展「如何做好外賣經營」系列交流會、秘覺「2020春暖行動」等,協助提升外賣經營能力、進一步提高餐飲企業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
  • 餐飲新零售站上風口,鍋圈食匯成最大黑馬
    (原標題:餐飲新零售站上風口,鍋圈食匯成最大黑馬) 2020上半年
  • 銥雲科技發布-2020餐飲企業數位化經營報告
    2、餐飲企業的數字供應鏈,應分步解決什麼問題註:獲取報告原文,請關注公眾號:銥雲易訂貨一、2020餐飲業態發展概述2020年初,我國餐飲行業遭受疫情嚴重打擊,許多餐企停業止損,艱難求生,「每天閉店9000家」的新聞一度刺激著餐飲從業人敏感的神經。
  • 餐飲:自熱鍋掀開零售盲盒 _特刊_北京商報_財經傳媒集團
    ——文志宏循環需要鏈條,鏈條的完整是保證循環的必要條件,在餐飲行業,無論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餐廳布局還是近年來大火的餐飲零售的崛起,支撐它們運轉的關鍵以及核心就是供應鏈,餐飲產業長期存在鏈條長、分散、生產環節現代化程度低等特點,但隨著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的出現和發展以及資本市場的助力,餐飲企業開始從前端擴張開店逐漸向產業上遊延伸,完善產業鏈條,提升對產品的品控能力,提升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 花旗滙豐削減零售業務 企業投行比重上升
    花旗滙豐削減零售業務規模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複雜的次貸衍生產品導致花旗銀行虧損數十億美金。在接受政府援助後,花旗銀行出售或關閉旗下二十多個國家的業務部門,包括瓜地馬拉、埃及和日本。同時,花旗銀行將美國境內營業部數量削減三分之二,並推出次貸、學生貸款和人壽保險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