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關於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正式對外發布。(詳情點擊這裡>>>權威解讀 | 北京發布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未來15年規劃)
4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首場主題微訪談,特邀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曹鵬程,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凌明,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湯一原分別就北京如何打造旅遊名城、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如何開展、城市副中心如何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發揮作用等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解答。
嘉賓介紹
凌 明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負責文物保護、宣傳工作。
主持人:北京中軸線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越來越被市民群眾所矚目,但從形態上看,北京中軸線又不同於北京其它的世界文化遺產,請問北京中軸線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為它申遺?
答:北京中軸線,歷經750餘年、貫穿老城南北、全長約7.8公裡,是包括城門、廣場、宮殿、御苑、壇廟、歷史街區等遺產並由歷史道路聯繫起來的城市空間整體,根據《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嚴格以宮城為中心、禮制為核心,進行整體城市規劃建設,是中國古代都城區別於其他城市的顯著特徵。在750餘年的時代變遷中,北京中軸線秉承「中正和合」的文化傳統,彰顯傳統與現代、物質與精神的有機結合;秉承「多元一體」的治理理念,見證多民族文化習俗與生活方式交匯融合,與時俱進,世代傳承。北京中軸線是中國首都城市軸線規劃的無比傑作,是中國國家禮儀秩序的極致象徵,是凝聚中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的精神支柱。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北京中軸線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重要責任,也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責任。申遺是手段、保護是目的。採取申報世界遺產的方式,向全世界傳播展示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和其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禮制文化、營城理念及高超絕妙的建築設計與營造水平,有利於推動北京中軸線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助推民族復興、代表中國、面向世界的歷史文化金名片;用世界遺產的管理標準,通過行政、立法、規劃等手段嚴格保護北京中軸線區域的文化遺產與歷史風貌,有利於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形成保護遺產共識,以支持中軸線申遺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與管理水平的提升。
主持人:我們從新聞上獲悉,市領導特別關心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多次專題調研;一些重要文物,如太廟、天壇也因為中軸線申遺騰退了園內的住戶;北京市委市政府為了推動北京中軸線申遺都做了哪些工作?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去年秋天,打通了中軸線南段御路景觀,為市民群眾新增了一處休閒漫步的好場所,能否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主持人:北京中軸線是一處沒有「圍牆」的文化遺產,為它申遺是一項大工程,請問下一步工作有什麼具體舉措?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