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為何申遺?申遺工作如何開展?答案在這裡

2020-12-20 騰訊網

4月9日,《關於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正式對外發布。(詳情點擊這裡>>>權威解讀 | 北京發布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未來15年規劃)

4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首場主題微訪談,特邀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曹鵬程,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凌明,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湯一原分別就北京如何打造旅遊名城、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如何開展、城市副中心如何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發揮作用等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解答。

嘉賓介紹

凌 明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負責文物保護、宣傳工作。

主持人:北京中軸線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越來越被市民群眾所矚目,但從形態上看,北京中軸線又不同於北京其它的世界文化遺產,請問北京中軸線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為它申遺?

答:北京中軸線,歷經750餘年、貫穿老城南北、全長約7.8公裡,是包括城門、廣場、宮殿、御苑、壇廟、歷史街區等遺產並由歷史道路聯繫起來的城市空間整體,根據《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嚴格以宮城為中心、禮制為核心,進行整體城市規劃建設,是中國古代都城區別於其他城市的顯著特徵。在750餘年的時代變遷中,北京中軸線秉承「中正和合」的文化傳統,彰顯傳統與現代、物質與精神的有機結合;秉承「多元一體」的治理理念,見證多民族文化習俗與生活方式交匯融合,與時俱進,世代傳承。北京中軸線是中國首都城市軸線規劃的無比傑作,是中國國家禮儀秩序的極致象徵,是凝聚中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的精神支柱。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北京中軸線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重要責任,也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責任。申遺是手段、保護是目的。採取申報世界遺產的方式,向全世界傳播展示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和其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禮制文化、營城理念及高超絕妙的建築設計與營造水平,有利於推動北京中軸線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助推民族復興、代表中國、面向世界的歷史文化金名片;用世界遺產的管理標準,通過行政、立法、規劃等手段嚴格保護北京中軸線區域的文化遺產與歷史風貌,有利於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形成保護遺產共識,以支持中軸線申遺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與管理水平的提升。

主持人:我們從新聞上獲悉,市領導特別關心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多次專題調研;一些重要文物,如太廟、天壇也因為中軸線申遺騰退了園內的住戶;北京市委市政府為了推動北京中軸線申遺都做了哪些工作?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去年秋天,打通了中軸線南段御路景觀,為市民群眾新增了一處休閒漫步的好場所,能否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主持人:北京中軸線是一處沒有「圍牆」的文化遺產,為它申遺是一項大工程,請問下一步工作有什麼具體舉措?

-大家都在看

相關焦點

  • 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平穩運行 「活態遺產」價值巨大
    郭俊鋒攝(人民視覺)  「北京城市中軸線是北京古城的靈魂與脊梁,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哲學思想,也見證了時代變遷,體現了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2017年3月調研中軸線時說。  7月30日,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表示,北京目前正在籌備中軸線申遺。
  • 京彩|北京中軸線申遺特展
    2020年9月30日,北京,經過騰退修繕後的景山公園觀德殿建築群首次對外開放。同時《紫禁之巔望中軸》2020北京中軸線申遺特展也在觀德殿的第二進院落展出,市民可以來紫禁之巔感受中軸魅力,了解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故事。
  • 北京中軸線申遺:確定人民英雄紀念碑等14處
    同時,中軸線「提亮」工程將通過貨幣補償、配給保障房、就近平移等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基礎設施,努力留住老北京、老街坊,騰退文物將最大限度開放。中軸線覆蓋65%老城中軸線到底有多長,覆蓋面有多大?市文物局給出答案:這條「北京脊梁」分為遺產區和緩衝區兩部分,覆蓋老城約65%的面積。
  • 北京中軸線將於2035年申遺
    中國環境報綜合報導 據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中軸線申遺將堅持「保護為主、科學管理」理念,確定了永定門、先農壇、天壇等14處遺產點,力爭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實現申遺目標。
  • 北京學聚焦中軸線內涵 助力中軸線申遺
    9月25日,「北京中軸線內涵挖掘與文脈傳承——第22次北京學學術年會」在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召開。來自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60多家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地方文化工作者和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此次共收到論文46篇。
  • 人民大會堂納入北京中軸線申遺申報範圍
    經濟觀察網 綜合報導 據新京報報導 除了具有元明清特色的既有保護建築之外,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一批近現代建築,將納入中軸線申遺的遺產申報點範圍。據悉,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擬衝刺後年進入國家預備名單,之後再由國家層面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北京中華門與中軸線申遺
    北京中華門位於北京城城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始建於1417年明永樂時期,清順治元年改名"大清門",民國元年改名"中華門"。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此門曾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徵。
  • 推動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
    5月11日上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就推動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進行調研。他強調,以申遺為抓手保護中軸線是我們的歷史責任,要立足當前,久久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壓實責任、持之以恆,推動中軸線申遺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一同調研。
  • 北京中軸線申遺納入核心區規劃
    從鐘鼓樓一路往南到永定門,古老的中軸線穿起了北京城的文化精髓和歷史脈絡。記者從今天閉幕的北京市「兩會」上獲悉,北京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已基本完成,中軸線申遺首批已確定永定門、先農壇、天壇等14處遺產點,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其中,今年將陸續啟動30多個相關項目。  就在一個多月前,景山公園壽皇殿建築群正式對外開放,全面恢復到了清乾隆時期的歷史風貌。至此,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也首次實現了整體亮相。
  • 北京中軸線申遺該如何進行?專家籲復建右安門角樓
    中軸線申遺,還有哪些路要走? 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故宮、鐘鼓樓五組古建遙遙相望,勾勒出了北京城的中軸線。數百年來,它的存在規範著城市的格局,制約著城市建築的體量。它是我國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與脊梁。
  • 天壇「減負」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恢復舊貌
    翻看北京城的歷史地圖,自元代以來,就有一條長達7.8公裡的中軸線縱穿城市南北,連接眾多歷史建築,見證古都百年滄桑。作為我國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確定了遺產點,包括永定門、天壇、正陽門及箭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故宮、鼓樓等14處,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
  • 北京中軸線申遺與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中軸線申遺是一個老話題了,我在2012年的時候就曾經講過這個話題,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那時候這個項目沒有什麼大的進展。2017年北京市又重新提起中軸線申遺的問題,關注的人也比較多,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來討論一下相關問題。
  • 北京中軸線申遺步入第6年 媒體:遲到的修繕終啟動
    這裡正是壽皇殿的修繕現場。  壽皇殿是中軸線上古建築群中除故宮外的第二大建築群,是景山的核心區域,曾是清代皇帝的家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中軸線申遺的北京市文物局新聞發言人於平告訴北青報記者,北京市青少年宮騰退完畢後,壽皇殿修繕隨之啟動,今年將從門前區域擴展至大殿,預計最快可在3年左右完工,未來將按清代歷史原狀恢復室內展陳。
  • 北京中軸線申遺有哪些景點? 北京美協組織畫家都畫了下來
    」第六輯,重新將北京中軸線景點和相關申遺工作拉回公眾視線。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以此為契機,北京美協於去年9月啟動「『京城之脊•••一脈綿延』北京中軸線申遺主題創作活動」,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整體工作。
  •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存在多處難點 反對大拆大建
    它是北京城市構圖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條城市中軸線,被稱作「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蹟」。如今,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式啟動,本報將從中軸線保存現狀、相關保護規劃制定、申遺文本撰寫等方面持續關注其申遺工作進展。  保護工作存在多處難點  今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宣布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式啟動。北京中軸線保護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中軸線申遺壓茬推進環環緊扣 北京市民登上展板講故事
    「特、老、靜」的北京老城保護三要素如何呈現?中軸線文物保護修繕怎樣連點成面?如何讓中軸文物會「說話」?在這一板塊中,大量鮮活的實例為市民做了解答。「首都建設的發展軸」裡,聚焦鐘鼓樓修繕、北海醫院和天意商城降層改造等八項工程,呈現了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進程中壓茬推進,環環相扣。
  •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在京舉行
    10月30日,2019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承辦。本次活動的主題為「北京中軸線的突出普遍價值與遺產構成」。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冰,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北京市委常委王寧,北京市副市長楊斌等領導出席活動。  杜飛進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2018年召開了第一次中軸線國際學術研討會,成果豐碩。一年來,我們圍繞著遺產標準、突出普遍價值、遺產特徵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深化了申遺文本。
  • 景山公園觀德殿計劃明年整修 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中軸線建築首次實現整體亮相。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記者從景山公園獲悉,繼今年11月下旬壽皇殿建築群實現主體開放後,目前景山公園開放面積已達到85%,明年將對尚未開放的興慶閣文物區啟動考古勘察工作,對觀德殿建築群的三、四進院落開展整修,推動景山公園全面開放,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 北京中軸線申遺方案年內成稿 清末太醫院年內騰退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持續了7年的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今年年內有望完成初稿,將涉及文本製作、保護規劃和緩衝區範圍劃定等方案。昨日,市文物局表示,由於目前中軸線文化帶的保護面臨著文物單位產權混亂、使用不合理和文物騰退資金缺口較大等問題,短期內暫無衝擊世遺計劃。同時,東西城分別公布文保計劃。
  • 北京市政協:中軸線申遺將與疏解非首都功能結合
    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軸線申遺將與疏解非首都功能結合。他表示,近期將對全市、特別是核心區文物佔用情況進行摸底,並分步制定騰退計劃。  北京中軸線在北京城規劃中佔核心地位,是北京名城保護的主要內容,北京在2009年就提出過中軸線申遺,2010年,國家文物局將北京中軸線申遺列入備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