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有哪些景點? 北京美協組織畫家都畫了下來

2020-12-09 浙江在線

2020-05-12 19:4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愛群

孔亮《景山春色》 版畫

5月11日,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京城之脊•••一脈綿延』北京中軸線申遺主題創作活動作品線上展覽」第六輯,重新將北京中軸線景點和相關申遺工作拉回公眾視線。

白羽平《東交民巷》 油畫

「相關主題創作活動作品,原本安排於今年春天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因受疫情影響,目前線下展覽時間未定,我們先安排進行線上展示。」北京美協相關負責人表示。

白冰洋《慈寧瑞雪》 油畫

該主題作品線上展覽,自4月6日推出以來,目前已有94幅入選作品與公眾見面,尚有17幅即將推出。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以此為契機,北京美協於去年9月啟動「『京城之脊•••一脈綿延』北京中軸線申遺主題創作活動」,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整體工作。

戴劍舞《嘉量與日晷特寫(太和殿為背景)》 國畫

北京中軸線,肇始於元,形成於明,綿延700餘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長的城市中軸線,被譽為「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蹟」。

古都北京以中軸線為中心,形成了「東西對稱」的棋盤式格局。至今,已有14處景點列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規劃》及《北京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綱要》之中,分別為:永定門、先農壇、天壇、正陽門及箭樓、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社稷壇、太廟、故宮、景山、萬寧橋、鼓樓及鐘樓。

高潔、尹雁華《神樂署》 油畫

「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璀璨文化。在此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解讀中軸線蘊含的歷史文化,實現相關工作與歷史文化共生、與自然山水共生、與人民福祉共生的活態開發理念?作為藝術家,我們有責任對多元共生、兼容並蓄的北京文化進行原汁原味的忠實記錄。」北京美協相關負責人說。

賀國林《北平和平解放時解放軍入城景象》 國畫

去年底,組委會組織相關藝術家走進天壇公園、故宮等地進行選題創作寫生。至今年1月,共收到選題創作和社會來稿400餘幅,由評委會評選出入選作品111幅,其中38幅為優秀作品。入選作品中,47幅為國畫作品,54幅為油畫作品,10幅為版面作品。

郭仲正《金水橋雪景》 油畫


1589284071000

相關焦點

  • 北京中軸線申遺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人民網北京10月16日電(董兆瑞) 記者從北京市文聯獲悉,為配合北京中軸線申遺整體工作,以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為契機,用多元化、常態化、社會化的創作活動形式,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通過文藝創作觸摸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脈搏,回眸古都北京千年變遷,展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及古都風貌保護成果
  • 北京中軸線為何申遺?申遺工作如何開展?答案在這裡
    (詳情點擊這裡>>>權威解讀 | 北京發布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未來15年規劃) 4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首場主題微訪談,特邀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曹鵬程,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凌明,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湯一原分別就北京如何打造旅遊名城、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如何開展
  • 北京中華門與中軸線申遺
    北京中華門位於北京城城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始建於1417年明永樂時期,清順治元年改名"大清門",民國元年改名"中華門"。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此門曾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徵。
  • 111件美術作品展現北京中軸線之美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文化的子午線,2020年是北京紫禁城建成600周年。10月16日,「京城之脊·一脈綿延」北京中軸線申遺主題創作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用美術作品觸摸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脈搏,回眸古都北京千年變遷,展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及古都風貌保護成果。
  • 人民大會堂納入北京中軸線申遺申報範圍
    經濟觀察網 綜合報導 據新京報報導 除了具有元明清特色的既有保護建築之外,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一批近現代建築,將納入中軸線申遺的遺產申報點範圍。據悉,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擬衝刺後年進入國家預備名單,之後再由國家層面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京城之脊 一脈綿延」:北京中軸線申遺主題創作活動小記
    北京中軸線肇始於元,形成於明,綿延七百餘年,被譽為「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蹟」。十三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描述「左祖右社,前朝後市,萬賈雲集,人文薈萃」,並驚嘆其「舉世莫能與比」。「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延伸、一貫到底的規模。」建築大師梁思成曾這樣形容這條中軸線。
  • 京彩|北京中軸線申遺特展
    2020年9月30日,北京,經過騰退修繕後的景山公園觀德殿建築群首次對外開放。同時《紫禁之巔望中軸》2020北京中軸線申遺特展也在觀德殿的第二進院落展出,市民可以來紫禁之巔感受中軸魅力,了解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故事。
  • 北京學聚焦中軸線內涵 助力中軸線申遺
    9月25日,「北京中軸線內涵挖掘與文脈傳承——第22次北京學學術年會」在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召開。來自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60多家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地方文化工作者和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此次共收到論文46篇。
  • 北京中軸線申遺與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中軸線申遺是一個老話題了,我在2012年的時候就曾經講過這個話題,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那時候這個項目沒有什麼大的進展。2017年北京市又重新提起中軸線申遺的問題,關注的人也比較多,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來討論一下相關問題。
  • 畫說北京丨「北京中軸線」圖片展
    畫說北京丨「北京中軸線」圖片展 2019-04-23 0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中軸線申遺納入核心區規劃
    從鐘鼓樓一路往南到永定門,古老的中軸線穿起了北京城的文化精髓和歷史脈絡。記者從今天閉幕的北京市「兩會」上獲悉,北京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已基本完成,中軸線申遺首批已確定永定門、先農壇、天壇等14處遺產點,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其中,今年將陸續啟動30多個相關項目。  就在一個多月前,景山公園壽皇殿建築群正式對外開放,全面恢復到了清乾隆時期的歷史風貌。至此,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也首次實現了整體亮相。
  • 北京中軸線申遺該如何進行?專家籲復建右安門角樓
    中軸線申遺,還有哪些路要走? 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故宮、鐘鼓樓五組古建遙遙相望,勾勒出了北京城的中軸線。數百年來,它的存在規範著城市的格局,制約著城市建築的體量。它是我國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與脊梁。
  • 北京中軸線將於2035年申遺
    中國環境報綜合報導 據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中軸線申遺將堅持「保護為主、科學管理」理念,確定了永定門、先農壇、天壇等14處遺產點,力爭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實現申遺目標。
  • 他是中國「申遺第一人 」 侯仁之情系北京中軸線
    這對中國「申遺第一人」、已故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1911-2013年)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北京中軸線的保護一直是他的心之所系。侯老生前經常對人講,他一生都在研究北京,而北京城的中軸線是他最關注和牽掛的地方。1984年,侯仁之赴美國康奈爾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他了解到聯合國總部下設的教科文組織,制定了一項「世界文化和自然保護公約」,旨在通過制定國際法規和加強合作,更有效地保護那些極為珍稀和脆弱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該組織還依照公約定期公布「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清單」。
  • 北京中軸線申遺:確定人民英雄紀念碑等14處
    同時,中軸線「提亮」工程將通過貨幣補償、配給保障房、就近平移等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基礎設施,努力留住老北京、老街坊,騰退文物將最大限度開放。中軸線覆蓋65%老城中軸線到底有多長,覆蓋面有多大?市文物局給出答案:這條「北京脊梁」分為遺產區和緩衝區兩部分,覆蓋老城約65%的面積。
  • 中國名家畫北京(5):中軸線繪出新老交融北京城
    「北京的中軸線上既體現了悠久的歷史,又反映出改革開放後城市的巨變,現代宏偉的建築和古典建築交相輝映,是北京城市的精髓,是北京城市的靈魂。」有感於此,畫家任寶利多年心中一直有個情結,記錄下北京的中軸線。今年五月,北京文聯啟動的「中國名家畫北京」活動讓任寶利找到了動筆的契機,他要用一副50米的長卷,描繪出北京的精髓、描繪出北京的城市靈魂。
  • 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平穩運行 「活態遺產」價值巨大
    郭俊鋒攝(人民視覺)  「北京城市中軸線是北京古城的靈魂與脊梁,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哲學思想,也見證了時代變遷,體現了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2017年3月調研中軸線時說。  7月30日,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表示,北京目前正在籌備中軸線申遺。
  • 北京中軸線申遺爭議:學者反對左安門等復建項目
    這條俗稱「龍脈」的7.8公裡長北京中軸線正試圖尋求更廣範圍的價值認定,去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北京正式宣布啟動中軸線申遺工程。而在它有機會被世界所了解和讚嘆之前,國內的論爭就已經開始。真遺存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倒下,古都北京便被置於長達半世紀的任意拆解中。
  • 北京中軸線申遺步入第6年 媒體:遲到的修繕終啟動
    中軸線申遺,從2011年提出至今已經步入第六個年頭。經過反覆磨合,終於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大高玄殿、壽皇殿兩塊申遺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打開了缺口,遲到了幾十年的修繕、騰退終於啟動;天壇周圍簡易樓的搬遷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天橋老北京典型景觀得以恢復,所有這些,都使舊城保護這盤棋盤出一個新格局。  正月十一上午,景山公園裡遊客稀少。
  •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在京舉行
    10月30日,2019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承辦。本次活動的主題為「北京中軸線的突出普遍價值與遺產構成」。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冰,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北京市委常委王寧,北京市副市長楊斌等領導出席活動。  杜飛進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2018年召開了第一次中軸線國際學術研討會,成果豐碩。一年來,我們圍繞著遺產標準、突出普遍價值、遺產特徵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深化了申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