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申遺第一人 」 侯仁之情系北京中軸線

2020-12-04 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前已成為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展現首都都市和文化風貌的一項重要工作,文物的修繕、騰退搬遷和環境整治,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著。這對中國「申遺第一人」、已故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1911-2013年)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北京中軸線的保護一直是他的心之所系。

「申遺」先驅

1947年英國留學時的侯仁之

侯仁之先生自青年時期來到北京讀書,幾十年一直生活居住在這裡,並將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北京城市歷史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上。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他在英國留學的博士論文就是《北京歷史地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侯仁之親自帶領團隊主編了《北京歷史地圖集》,通過75萬字、460幅地圖以及100餘幅照片全面、細緻地展現了北京從原始部落發展到國際化大都市幾千年的城市變遷。

除了研究發掘北京的歷史文化,侯仁之對於北京更重要的貢獻,是中軸線的研究以及保護。侯老生前經常對人講,他一生都在研究北京,而北京城的中軸線是他最關注和牽掛的地方。

1984年,侯仁之赴美國康奈爾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他了解到聯合國總部下設的教科文組織,制定了一項「世界文化和自然保護公約」,旨在通過制定國際法規和加強合作,更有效地保護那些極為珍稀和脆弱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該組織還依照公約定期公布「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清單」。在他得知中國還未加入該組織後,在第二年全國政協開會之前,侯仁之聯合古建築保護專家鄭孝燮等三位委員,共同草擬提出了「第663號提案」,呼籲中國政府加入「公約」。1985年中國終於以締約國身份加入該組織,並在1987年開啟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路,中軸線上的故宮祡禁城以及長城等共六項文物古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文明、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以一個全新的姿態呈現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侯老曾多次講過,今天的北京城中軸線,是七百餘年前劉秉忠設計大都城時就確定下來的,今天的後門橋就是起點。北京的中軸線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結晶。誕生於兩千年前的儒家經典《周禮·考工記》有「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規定,元大都城就是依照此原則規劃城市格局的。

道家提倡「師法自然」以及「上善若水」等理念,北京城中軸線南北布局就是考慮到這些自然條件。中軸線南北縱向的建築都是向南開門,北側不開後窗。這樣設計既抵禦了冬季時凜冽的北風,又能享受南方正午的驕陽。另外,元大都皇城西北是什剎海,運河水依皇城北部向東南直奔杭州通向大海,而海外和南方的貨物直接可漕運到大都什剎海碼頭,在這裡形成了繁榮的「後市」。

在侯老的眾多著作中,中軸線也佔據了重要地位。《從天安門廣場看北京舊城的改造》、《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的三個裡程碑》等重要文章中,都談到了中軸線的保護和發展。他還從國外買回了瑞典人奧斯伍爾德·喜仁龍所著的《北京的城垣和城門》,並組織人員翻譯,委託北京市文物局所屬燕山出版社出版,此書記載了北京內城和外城城牆歷史狀況,包含了中軸線上城樓、箭樓的測繪圖,是研究北京中軸線的重要歷史資料。

八十高齡實地調研中軸線

93歲高齡的侯仁之參觀復建後的永定門城樓

侯老研究北京中軸線,從來不是坐在家中冥思苦想,他十分注重實地調研踏勘。1995年冬季,筆者曾陪侯老從南至北調研中軸線。當年侯老已是84歲高齡的老人,為了尋找永定門外「南頂」的遺蹟,老人翻越一米多高的鐵道路基,跨越兩條鐵道線,在南頂村中向被他稱為「老哥哥」、「老姐姐」的六七十歲的老住戶們了解歷史狀況,最終在村中一道院牆上,找到了刻有「育」字的半塊石匾,並了解到南頂娘娘廟的兩座牌樓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拆除的。

回到北京大學家中,老人又在古籍《日下舊聞考》中查到,南頂碧霞元君廟「門外二坊,左曰廣生、曰長養,右曰群育、曰藩滋」。隨後侯老在《城市規劃》發表了《從北京城市規劃南北中軸線的延長看來自民間的「南頂」和「北頂」》,提出中軸線規劃建設中要考慮到民眾的傳統信仰和情感取向。

侯老自1981年起,多年擔任北京文物古蹟保護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師張鎛、國家博物館的設計師張開濟、天安門廣場的設計師趙冬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士元、建築學家吳良鏞等國內知名專家都是其中的委員,侯老召集這些老專家一起為北京的文物保護和城市規劃建設獻計獻策。1992年,在修繕正陽門南側正下通道時發掘出了較完整的正陽門石橋,侯老與年過古稀的幾位委員,下到基坑底部查看古橋保存情況,親手擦去古橋鎮水神獸頭上的土,並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原址保護、待條件成熟時對社會展示的意見,這些措施保證了古橋未被拆毀,完好地埋入地下。

如今,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工作進展迅猛。天壇壇牆亮了出來,景山壽皇殿完成修繕布展對社會開放,先農壇恢復了「一畝三分地」,金黃的谷穗又搖曳在皇家壇廟中……

當筆者再次暢遊中軸線回顧侯老開創的世界遺產申報工作時,不禁感慨萬千,特賦詩一首,摘錄一段以抒情懷:

煌煌中軸,統領古都。南北貫通,城市脊骨。御路筆直,殿堂起伏。永定正陽,空中注目,左右兩壇,扎穩馬步。天橋雜藝,京城風俗。前門寶地,商貿為主。跨過前門,天翻地覆。左右殿堂,莊嚴肅穆……

相關焦點

  • 中國「申遺」第一人侯仁之:考上燕大要感謝冰心
    2011年12月6日,侯仁之在北大校醫院度過他100歲的生日。回顧這位歷史地理學巨擘走過的百年曆程,樸實厚重,洗盡鉛華。他首創中國的歷史地理學學科,還是將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一個青年能在30歲以前抓住他值得獻身的事業,努力培養他的士節,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國家和社會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他在33歲時所說的這番感言,更像是對自己一生的預言。
  • 北京老人侯仁之(下)
    原標題:北京老人侯仁之(下) 他被稱為北京史的巨擘,如果沒有他,人們恐怕難以像今天這樣明白北京的歷史;他被公認為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開拓者之一,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將他譽為中國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學家。
  • 申遺第一人侯仁之逝世 曾帶一塊北京城磚訪美(圖)
    這位102歲的老先生曾為北京古都保護奠下根基。在他的呼籲之下,盧溝橋、蓮花池等一批重要文化遺產得以保留;在他的提案推動下,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昨天,侯老先生昔日的朋友和學生紛紛通過本報表達懷念之情,一起追憶這位「中國申遺第一人」。
  • 「中國申遺第一人」侯仁之:抓住值得獻身的事業是最大的幸福
    6月13日是第15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如今我國已經擁有了世界領先的自然與文化遺產數量,這離不開一個人的貢獻——「中國申遺第一人」侯仁之。1978年,侯仁之先生在北京圓明園考察侯仁之,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開創者之一。
  • 北京學聚焦中軸線內涵 助力中軸線申遺
    9月25日,「北京中軸線內涵挖掘與文脈傳承——第22次北京學學術年會」在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召開。來自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60多家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地方文化工作者和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此次共收到論文46篇。
  • 北京中軸線要申遺,四個關鍵詞get到了多少?
    已經醞釀了十年之久的北京古都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近日已列入市政府重要工作項目,《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規劃》及《北京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綱要》已完成編寫工作,與之配套的《北京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中軸線申遺風貌設計管理導則》的編制正在進行中。
  • 人民大會堂納入北京中軸線申遺申報範圍
    經濟觀察網 綜合報導 據新京報報導 除了具有元明清特色的既有保護建築之外,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一批近現代建築,將納入中軸線申遺的遺產申報點範圍。據悉,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擬衝刺後年進入國家預備名單,之後再由國家層面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中國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
    在他的建議下,1998年4月28日下午,北京市委中心組第六次學習,邀請侯仁之做報告。面對坐在面前的高級幹部,侯仁之做了「從蓮花池到後門橋」的報告,話並不好聽,直言北京城名勝保護不足,「後門橋殘破的情況我感覺是挺可悲的。」這座後門橋,是北京城中軸線最初設計的起點。
  • 北京中軸線為何申遺?申遺工作如何開展?答案在這裡
    主持人:北京中軸線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越來越被市民群眾所矚目,但從形態上看,北京中軸線又不同於北京其它的世界文化遺產,請問北京中軸線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為它申遺?在750餘年的時代變遷中,北京中軸線秉承「中正和合」的文化傳統,彰顯傳統與現代、物質與精神的有機結合;秉承「多元一體」的治理理念,見證多民族文化習俗與生活方式交匯融合,與時俱進,世代傳承。北京中軸線是中國首都城市軸線規劃的無比傑作,是中國國家禮儀秩序的極致象徵,是凝聚中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的精神支柱。
  • 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平穩運行 「活態遺產」價值巨大
    郭俊鋒攝(人民視覺)  「北京城市中軸線是北京古城的靈魂與脊梁,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哲學思想,也見證了時代變遷,體現了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2017年3月調研中軸線時說。  7月30日,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表示,北京目前正在籌備中軸線申遺。
  • 北京中軸線將於2035年申遺
    中國環境報綜合報導 據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中軸線申遺將堅持「保護為主、科學管理」理念,確定了永定門、先農壇、天壇等14處遺產點,力爭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實現申遺目標。
  • 京彩|北京中軸線申遺特展
    2020年9月30日,北京,經過騰退修繕後的景山公園觀德殿建築群首次對外開放。同時《紫禁之巔望中軸》2020北京中軸線申遺特展也在觀德殿的第二進院落展出,市民可以來紫禁之巔感受中軸魅力,了解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故事。
  • 北京中軸線申遺爭議:學者反對左安門等復建項目
    這條俗稱「龍脈」的7.8公裡長北京中軸線正試圖尋求更廣範圍的價值認定,去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北京正式宣布啟動中軸線申遺工程。而在它有機會被世界所了解和讚嘆之前,國內的論爭就已經開始。真遺存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倒下,古都北京便被置於長達半世紀的任意拆解中。
  • 【人民日報】侯仁之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1950年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1962年發表《歷史地理學芻議》。1952年在北京大學正式開設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學專業。上世紀80年代,積極推動我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被譽為「中國申遺第一人」。  在北大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則關於侯仁之暮年的故事:  1999年冬夜的一晚,獅子座流星雨爆發,為尋找開闊的觀看地帶,一些北大師生自發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濟寺遺址旁。
  • 北京中軸線申遺與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中軸線申遺是一個老話題了,我在2012年的時候就曾經講過這個話題,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那時候這個項目沒有什麼大的進展。2017年北京市又重新提起中軸線申遺的問題,關注的人也比較多,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來討論一下相關問題。
  • 北京中軸線申遺納入核心區規劃
    從鐘鼓樓一路往南到永定門,古老的中軸線穿起了北京城的文化精髓和歷史脈絡。記者從今天閉幕的北京市「兩會」上獲悉,北京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已基本完成,中軸線申遺首批已確定永定門、先農壇、天壇等14處遺產點,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其中,今年將陸續啟動30多個相關項目。  就在一個多月前,景山公園壽皇殿建築群正式對外開放,全面恢復到了清乾隆時期的歷史風貌。至此,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也首次實現了整體亮相。
  • 「人物」祖籍平原縣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
    曾留學英國的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設》1950年第11期上發表了《〈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國內對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侯仁之教授的系列論文,系統闡述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現實意義,儘管在當時學術界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的觀點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這種認識上的飛躍,將中國歷史地理學帶進了現代發展階段。正因如此,當代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不僅早已擺脫了作為歷史學附庸而長期存在的尷尬局面,而且學者如林,成果迭出,已蔚然成為當世的一門顯學。
  • 北京中華門與中軸線申遺
    北京中華門位於北京城城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始建於1417年明永樂時期,清順治元年改名"大清門",民國元年改名"中華門"。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此門曾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徵。
  •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在京舉行
    10月30日,2019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承辦。  胡冰代表國家文物局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表示,北京中軸線申遺符合北京城市發展的核心利益,符合市民百姓的根本訴求,是一項凝聚了城市管理智慧和發展眼光、用心良苦的重大舉措,希望通過持續舉辦這樣的學術研討活動與世界各國專家搭建起研究保護、交流合作的橋梁,推動學術交流和認識理念的深度對話。
  • 侯仁之
    10月22日下午2時許,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在北京友誼醫院因病去世,享年102歲。這座曾經居住過三十幾位學者、誕生過無數學術著作的園子就這樣收拾起遺物,送走了最後一位大師,從此揮別了那個令人嚮往的輝煌時代。侯仁之的悼念儀式將於本周末在北大舉行。「侯先生是出色的學者,充滿激情,人很睿智,很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