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侯仁之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20-12-18 中國科學院

    侯仁之

  1911年生於河北省棗強縣,籍貫山東,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重要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燕京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在英國利物浦大學獲博士學位。1950年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1962年發表《歷史地理學芻議》。1952年在北京大學正式開設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學專業。上世紀80年代,積極推動我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被譽為「中國申遺第一人」。

  在北大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則關於侯仁之暮年的故事:

  1999年冬夜的一晚,獅子座流星雨爆發,為尋找開闊的觀看地帶,一些北大師生自發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濟寺遺址旁。這裡,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已靜靜地仰望天空多時。當得知老先生就是已88歲高齡的侯仁之,師生們自發地圍攏到先生周圍,聽他講夜空的廣袤、流星的璀璨,還有有關燕園、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那個夜晚,無數顆流星划過。但在北大師生的心中,在燕園的學術星空,侯仁之則是一顆恆星。

  22日,得知即將迎來102歲生日的侯仁之先生辭世,燕園內,師生們陸續來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園61號獻上鮮花,還有一些人則來到未名湖畔,在那塊先生題寫的未名湖石碑前,追憶先生生前的點滴——

  只要是陽光好的日子,先生便會坐在輪椅上,由女兒推著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輩子歷史地理學的先生會說,「多少時光過去了,它依然是這樣……」

  是的,他依然是這樣。百歲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一個人與一門學科

  半個多世紀前,侯仁之從燕京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歷史系主任顧頡剛的助手。

  周末,他經常到海澱周圍考察,為課程作準備。一天,侯仁之來到玉泉山西側,看到一堵牆上面有鑿過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著牆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雲寺、臥佛寺,發現那裡也有水槽。他推想,這可能是過去的引水槽。經過進一步考察,他發現水流到了頤和園昆明湖,又順著流到北京城裡去。年輕時的這個發現,為他日後從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歷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資料。

  當時中國還沒有現代的歷史地理學,但從那時起,侯仁之的研究興趣和方向已經從傳統的沿革地理漸漸向現代意義的歷史地理學發生轉變。

  1946年,侯仁之學術歷程的轉折點。這一年他來到英國利物浦大學留學,先後師從於利物浦大學地理系的創辦人羅士培教授和英國現代歷史地理學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設者達比。達比對歷史地理學的理解是,現代地理景觀的空間特徵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來改造的。

  達比的學術思想對侯仁之影響很大。1949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學。此時他在學術思想上已完成質的飛躍——打破傳統沿革地理學的桎梏,創立中國現代的歷史地理學。

  1950年,侯仁之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標誌著他對歷史地理學在理論認識上的成熟,也標誌著他和中國傳統沿革地理學在思想上的決裂。

  在這篇文章中,侯仁之寫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學中關於『中國沿革地理』的講授,主要是討論中國歷代疆域的消長和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這些問題在一個專修中國歷史的學生看來,也許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關係的方面,有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問題呢?」

  儘管文章很短,但卻影響深遠,從此,一個新的、科學的歷史地理學逐步建立。

  一個人與一座城

  「我對北京這座古城的城牆和城門,懷有某種親切之感,是它啟發了我的歷史興趣,把我引進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科學殿堂。」對北京,侯仁之說自己是「知之愈深,愛之彌堅。」

  對於侯仁之來說,北京不僅是他生活了幾十年的第二故鄉,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對象。為了這個對象,溫和的侯仁之常常迸發出勇士般的豪情。

  關於盧溝橋的保護,正是如此。

  「在盧溝河上,有一座美麗的石頭橋,老實說,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把「最好」獻給了盧溝橋。然而這座歷史悠久的大橋,在上世紀80年代初,卻已疲憊不堪,破損嚴重。

  「文物古蹟是城市文脈的載體,丟了它們,就丟了城市的記憶」,侯仁之心急如焚,當即寫出《保護盧溝橋刻不容緩》。不久,北京市政府決定進行整修。此後,盧溝橋不僅多次整修,還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被列為舊城外的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和申報世界遺產的後備名單。

  讓侯仁之放心不下的,還有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後門橋。

  「必須把後門橋保護下來,元大都的大運河就是從這裡開始的!」1998年,已近90高齡的侯仁之提出重要建議——恢復後門橋的景觀。後門橋是歷史上北京城址轉移的一個標尺,是元大都城市規劃的起點。侯仁之建議把什剎海的水引過後門橋,恢復後門橋下的水上景觀,正是這個建議,使得歷史上中軸線的最初設計起點煥然一新。

  對北京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愛?北京大學前後二十幾屆的學生都是見證者。從20世紀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聽的第一堂課,就是「侯仁之講北京」,這一講,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為止,這也算是北大的一樁美談了。

  一個人與一項工程

  侯仁之有多個美譽,有人稱他為「活北京」,有人贊他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為他是「我國申遺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國和加拿大幾所學校的講學邀請,在遠渡重洋之時,他還肩負著一個特殊使命——應美國匹茲堡大學師生的強求,帶去兩塊中國城磚。

  侯仁之有些納悶,兩塊尋常的城磚,北京的小胡同、大雜院裡常能見到。為什麼會引起外國學者強烈的興趣?

  一邊是視為尋常物,一邊卻被視為寶貝,城磚的不同際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國考察期間,侯仁之第一次聽說國際上有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儘管當時公約誕生已10多年,但在國內還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國後,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議我國儘早參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準備爭取參加世界遺產委員會」,獲得通過。不久之後,中國終於成為「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

  有關侯仁之,還有許多故事,有關他的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有關他的求學經歷、赤子之心。

  晚年,先生長居燕園。95歲之前,燕園的師生還能經常看見先生的身影。近些年來,先生已久臥病榻。

  如今,儘管先生已駕鶴西去,但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著後人,愛腳下一方土地,珍視一段歷史和過往,不能讓一座城市失去記憶……

(原載於《人民日報》 2013-10-24 12版)

相關焦點

  • 侯仁之
    一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出生於河北棗強縣的一個小鎮,母親生育他時已近40歲,老來得子格外寶貝,給他取名光臨,學名仁之。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20歲的侯仁之從河北老家轉學,到北平通州(當時隸屬河北)就讀潞河中學。
  •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巨擘
    侯仁之院士一  胸懷天下一個學者的成長,總是打上時代的印記。當日軍逼進北平的時候,侯仁之剛剛出版了他的碩士論文《續〈天下郡國利病書〉山東之部》。《天下郡國利病書》是顧炎武的著作。聽到日軍的鐵蹄聲,侯仁之用他拿筆的手,抄起了劍。日本憲兵隊駐西苑,燕京大學建立了學生生活輔導委員會。美籍教授夏仁德做主席,侯仁之做副主席。學生生活輔導委員會組織把學生送到抗日根據地或大後方去。一條路線是穿過西山,直達肖克的司令部。
  • 北京老人侯仁之(下)
    侯仁之和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弟弟在清華氣象臺前。 102歲的侯仁之是中國的歷史地理學學科創始人,還是將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後來,他行走不便了,仍情繫於此,再來看看一直是他的期盼。 「那是在1984年,我正在美國講學,聽到北京正準備在西二環路建設濱河公園,特別高興,就寫了一篇文章寄回來,發表在《北京日報》上。」侯仁之邊走邊說,「我在文章裡提出,建這個公園非常重要,因為它正位於金中都宮殿群,這段歷史應該讓人們知道。」 他的建議得到了重視,後來在公園內立了一塊碑,上面是他寫的《北京建城記》。
  • 北京大學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巨擘
    侯仁之院士  一、胸懷天下  一個學者的成長,總是打上時代的印記。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侯仁之在通州潞河中學度過了最後一年。  畢業前夕,校長陳昌佑找到侯仁之,問他有什麼打算。多少年後,侯仁之仍清晰地記得當時的對話。  「我想回我的原籍教小學。」  「為什麼教小學?」
  • 中國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
    文|齊榕我們對侯仁之先生的了解是非常膚淺 的,只是近年來從報刊和網絡上看到許多關於侯仁之先生的一些介紹,我們對侯先生的仰慕雖由來已久,但始終未能走近先生。因侯仁之先生的祖籍是山東省恩縣(1956年撤銷,劃歸平原縣),我們又感到有責任讓先生的家鄉人民對其有所了解和認識。所以我非常冒昧地將有關的材料綜合於此。
  • 侯仁之生前遺憾:「北京真的不該拆城牆」
    ■ 印象 和藹、親切,是很多人對侯仁之的印象。在王軍眼中,侯先生沒有任何大學者的架子,就是一個特別親切的老爺爺,「他說話總是很動感情,掏心掏肺的,是一個非常淳樸、熱情的人。」每次王軍離開侯仁之家時,老先生都要送到門口,一直到客人的背影消失在視線中,他才會轉身回去。
  • 中國「申遺」第一人侯仁之:考上燕大要感謝冰心
    和孫道臨一起被關進日軍監獄  採訪侯仁之,說著說著就往往變了方向,不知不覺話題就被侯仁之引到了自己老師的身上:「顧頡剛老師好極了!洪業老師好極了!」這兩位老師是對侯仁之一生影響最大的恩師。大二時,侯仁之開始聽顧頡剛講「中國疆域沿革史」。1937年侯仁之本科畢業後,顧頡剛任歷史系主任,留他做助教,同時讀研究生。
  • 歷史地理學泰鬥侯仁之逝世 探訪北大燕南園61號【3】
    原標題:歷史地理學泰鬥侯仁之逝世 探訪北大燕南園61號  檔案  中國申遺  第一人  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出生於河北棗強,祖籍山東省恩縣。  51年前,1962年10月,本報就曾報導侯仁之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講述《北京城的成長和北京的水》。  50年前,本報五色土「我和北京」專欄發表了侯仁之的文章《換了人間》,字裡行間抒發了他對新中國首都北京處處朝氣蓬勃,氣象萬千的感嘆。  33年前,1980年2月15日,《北京晚報》復刊,6月3日,頭版刊發侯仁之專訪——《北京通談改造北京》。
  • 「中國申遺第一人」侯仁之:抓住值得獻身的事業是最大的幸福
    1993年4月23日侯仁之在家中辦公請點擊侯仁之對於思想理論問題是敏感的、重視的,但他也絕不是理論的空談者。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憲兵隊於清晨立即抓捕了燕京大學二十餘名教師,包括司徒雷登校長、陸志韋教授、洪業教授等,侯仁之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員。面對刑訊逼供,侯仁之義正詞嚴,臨危不懼。
  • 人民日報校長說校訓:誠樸雄偉,南大的精神守望
    對於快速行進的社會而言,如果說大學是守望精神家園的燈塔,校訓就是最亮的那束光,從文化底蘊中噴薄而出,照亮著核心價值的星空。   朱熹曾在嶽麓書院講堂大書「忠孝廉節」四字,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上個世紀初,西南聯合大學在戰火中堅持「剛毅堅卓」,更記錄著一個民族的曲折復興路。
  • 紀念地理學大師: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一顆小行星為侯仁之星
    據北京大學網站12月14日消息:2019年11月8日,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並發布國際公報,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007年8月16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09295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侯仁之星」。侯仁之星命名公報12月12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秘書長段瑞春及秘書任曉明專程來到北京大學通報這一喜訊,並就命名儀式和學校、侯仁之先生家屬及弟子代表等進行座談。家屬代表侯馥興、侯方興、侯研博,城市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劉耕年教授、唐曉峰教授、韓茂莉教授、王長松助理教授,科學研究部副部長蔡暉、成果辦公室工作人員參加座談。
  • 申遺第一人侯仁之逝世 曾帶一塊北京城磚訪美(圖)
    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曉峰迴憶說,早年入學的北大學生,大約上世紀60年代,可說無人沒有聽過侯仁之先生的報告,「入校第一課,便是侯先生的講座」。  對於北京城,侯老「愛之彌深」,對於燕園,他同樣充滿感情。80多年前,侯仁之先生初入燕園,這樣描寫北大西校門:「一進西校門,半畝方塘,一個石橋。
  • 他是中國「申遺第一人 」 侯仁之情系北京中軸線
    這對中國「申遺第一人」、已故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1911-2013年)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北京中軸線的保護一直是他的心之所系。「申遺」先驅1947年英國留學時的侯仁之侯仁之先生自青年時期來到北京讀書,幾十年一直生活居住在這裡,並將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北京城市歷史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上。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他在英國留學的博士論文就是《北京歷史地理》。
  • 「人物」祖籍平原縣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
    曾留學英國的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設》1950年第11期上發表了《〈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國內對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另一個收穫就是,得悉侯仁之教授原籍恩縣(1956年撤銷,大部歸平原縣,保留有恩城鎮),還是我的老鄉,由此促使我對侯仁之教授本人有關情況的了解,為有這樣一位原籍平原縣的名士俊傑而自豪!讓我們看一看侯教授的生平。
  • 《將夜》天下行走都有誰,書院天下行走與前任對比簡直弱爆了
    寧缺成為書院十三先生之後,隨之而來的身份也多了起來,他不僅是書院的十三先生,還是世間最強神符師顏瑟大師的首徒,驚神陣選定的下任繼承人,天下行走。寧缺的修為是書院眾弟子中最低的,也是神符師中修為最低的,甚至還是實力最弱的天下行走,與他的前任相比,寧缺就像是一個廢柴,但寧缺雖然弱小,內心卻十分強大。
  • 1958年,北京800年的老城牆被拆除時,侯仁之與梁思成失聲痛哭
    而這次押送「城磚」的就是北大的教授,侯仁之先生。侯仁之,在北京生活了70多年,見證了北京城半個多世紀的滄桑風雨,也被人們稱為「活北京」。他生於1911年12月6日,出生時皇帝已經下臺。而1912年1月1日,袁大總統才宣誓就職。所以,他出生之時,既沒有皇帝,也沒有總統,他是一個自由民。
  • 行走在三晉大地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行走在三晉大地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2020-01-09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山漫談|大覺寺與現代名人的故事:陳述、湯一介和侯仁之
    從古至今,這裡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到此遊覽,且也都與大覺寺結下了不解之緣 ,今天為您講述的是現代名人陳述、湯一介、侯仁之與大覺寺的故事。侯仁之,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在歷史地理學、歷史考古學和城市建設學方面造詣高深,著述豐實。他1911年出生,祖籍山東恩縣。
  • 地理學巨擘侯仁之:靜水流深 星鬥其人
    侯仁之先生 12月6日是我國歷史地理學巨擘侯仁之先生百歲壽辰的日子。美籍教授夏仁德任主席,侯仁之是副主席。日本憲兵隊經常包圍燕京大學,要衝進學校抓捕進步學生,侯老利用自己管理男生宿舍的身份,臨危不懼,與日寇周旋,及時通知學生逃脫,通報司徒雷登校長出面阻擋,使日本法西斯抓捕進步學生的企圖無法得逞。侯老因此也成了日本法西斯的眼中釘、肉中刺。  侯老與地下黨有著秘密聯繫。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中國工程院廣大院士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作為黨和國家培養的工程科技人才,有著深沉的家國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無論在病患診療的前線,還是在防控隔離的後方,都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表彰大會上,黨和國家對在抗疫鬥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院士們給予崇高的榮譽和禮遇,這對我們是極大鼓舞和鞭策。鍾南山等院士用實際行動對「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這一殊榮作出了生動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