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生前遺憾:「北京真的不該拆城牆」

2020-11-20 人民網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侯仁之。徐健 攝

 

侯仁之,祖籍山東恩縣,生於河北棗強。但寫在他102年生命中的城市,卻是北京。10月22日,歷史地理學巨擘侯仁之駕鶴西去,於學界,失去的是一代泰鬥,於北京,失去的則是一個世紀的知音。

侯先生身份多元,學術領域也頗為廣闊,建立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城市歷史地理、沙漠歷史地理、環境變遷、城市規劃等等。但終其一生,他的角色都和一座城市——北京,緊密相連。

他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北京史巨擘」,用雙腳踏勘出北京的河湖水系,找尋這個城市在歷朝歷代的地理位置,喚起了這座面貌日益模糊的現代都市豐沛的歷史記憶。他也為北京老城建築的保護奔走疾呼,為一再消逝的城牆、胡同傷神焦急。

他稱自己對於北京的感情是,「知之愈深,愛之彌堅」。

印象

和藹、親切,是很多人對侯仁之的印象。在王軍眼中,侯先生沒有任何大學者的架子,就是一個特別親切的老爺爺,「他說話總是很動感情,掏心掏肺的,是一個非常淳樸、熱情的人。」每次王軍離開侯仁之家時,老先生都要送到門口,一直到客人的背影消失在視線中,他才會轉身回去。

1 結緣北京

黃昏中的正陽門

1931年初秋,20歲的侯仁之從山東的德州博文中學轉至通縣潞河中學就讀。那是他第一次來到北京。走出前門火車站的時候正是黃昏,在擁擠的人群中,他一眼便看到了巍峨的正陽門城樓和渾厚的城牆。侯仁之為之一振,多年後,他寫道:「一瞬之間,我好像忽然感到一種歷史的真實。從那時起,一粒飽含生機的種子就埋藏在我的心田之中······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對北京這座古城的城牆和城門,懷有某種親切之感,是它啟發了我對歷史的興趣,把我引進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科學殿堂。」他與北京城的緣分自此開始。

1932年,侯仁之因深受顧頡剛宣傳抗日的文章影響,放棄學醫,轉攻歷史,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城記》作者王軍還記得侯先生談起顧頡剛文章時的情形,「他說那篇文章對他影響很深,當時他看到中國就要被人瓜分,心裡特別著急。他們那一代人對於中國的災難總有著切膚之痛,也許正是這種疼痛變成了他成為偉大學者的動力。」

1936年夏,侯仁之大學畢業,留校繼續攻讀碩士。但第二年便爆發盧溝橋事變,日寇佔領北平,積極宣傳抗日的顧頡剛被迫逃亡,侯仁之轉投洪業門下。其時,侯仁之的興趣已從歷史學轉向地理學,老師洪業發現了這一點,他給予侯仁之積極的支持,並建議他去英國利物浦大學攻讀地理學。

然而由於歐洲戰爭爆發,侯仁之的利物浦大學的求學之路,直到1946年才得以成行。1946年8月,他前往利物浦大學,投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達比門下,並由此正式邁進了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領域。三年後,侯仁之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而他寫的論文正是《北平的歷史地理》。

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的前三天,侯仁之回到北京,繼續他與北京的深厚緣分。他先是在燕京大學任教,後成為北大副教務長,兼任地質地理系主任。他開始全面研究北京城的歷史地理:北京城市水源、古代交通道路、北京城市規劃建設、舊城改造等等。

2 發掘北京

挖出北京人不知道的歷史

在清華大學建築學教授王南看來,侯仁之對北京城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貢獻,就是梳理清楚了北京城市史的發展脈絡。「侯先生通過水系、地理、考古文獻等多方面的證據,基本上確定了各個歷史時期北京城的位置。北京最早是西周的薊城,可是關於薊城的具體位置,連古代人都搞錯了,他們以為元大都土城就是薊城遺址,但侯先生通過《水經注》的文獻,以及對河湖水系地理位置變遷的研究,斷定薊城實際位於廣安門一帶,這是非常大的貢獻。」

王南認為對北京城歷史的探究有著非要重要的意義。「以西方同樣歷史悠久的城市羅馬為例,如果你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上徘徊,經常會碰到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的遺蹟。這其實就是他們城市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功績,他們把這些遺蹟發掘出來,清晰地展示在那裡,於是整個城市就像一本史書,從中你可以看到今天的人類文明是怎麼一步步得來的,過去創造了什麼輝煌,今天又該如何繼承。」

可多數當下生活在北京的人卻不知道北京曾經深厚的歷史。侯仁之做的工作正是把更古老的北京發掘、呈現出來。「西城區廣安門二環路沿線有一個北京建城紀念柱,旁邊有侯先生寫的序文,看到這個青銅的紀念,你便知道這座城市起源於此。」王南說。

王南覺得侯仁之的很多發現還沒有得到足夠的宣傳、重視。「我們現在都嚮往西方的城市文明。但當年馬可·波羅來到中國,見到元大都,崇拜得五體投地,他回去宣傳,引起了整個西方世界對東方的崇拜和興趣。這就是北京曾經的城市文化,這種文化引起西方人的震撼,卻不為我們當下人所知了。」

「侯先生談金中都、元大都,貌似是在說歷史,其實是在梳理整個中國的文化版圖,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3 保護北京

「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

侯仁之在發掘、研究北京城歷史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北京古城的保護。上世紀90年代初,王軍在《北京地圖集》的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次見到了侯仁之。當時侯先生將書翻到印有北京城門的那頁,激動地說:「《北京地圖集》能夠將北京被拆毀的城門印出來,這事真的特別好。」會後,王軍跑去採訪侯仁之,侯仁之對他說:「真的不應該拆城牆,北京是人類在地球表面上最偉大的工程,這個工程在西方學者看來是裡程碑,是文明的頂峰,我們一定要愛護。」

也是在侯仁之的保護下,「北京最初的生命印記」——蓮花池才得以保存。20世紀80年代,曾任鐵道部部長的萬裡給侯仁之打來一個電話說,有方案建議佔用蓮花池,建設北京西站。侯仁之一聽就說這絕對不行。他認為蓮花池和北京城有著血肉相連的關係,北京城起源的薊城就是靠著蓮花池這個水源才得以存在,沒有蓮花池也就沒有北京城。儘管它作為水源的作用已經消失,但抹殺這樣一個鐫刻著歷史的遺蹟,就是抹殺過去。

最終,在侯仁之的呼籲、奔走下,西站向東挪移了100米,蓮花池得以保存。之後,侯仁之得到一個機會向北京市委領導講述北京城的歷史。侯仁之將演講的題目定為《從蓮花池到後門橋》,八十多歲的他親自去蓮花池和後門橋考察,準備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講座中他再次指出蓮花池對於北京城成長的意義,也強調了中軸線作為北京歷史見證者的地位,希望可以對蓮花池和後門橋的遺址進行修復。他的建議最終得到了採納。

但侯仁之保護古城的工作也曾遭遇不少挫折。1998年侯仁之和一些學者呼籲保護美術館后街22號四合院。不過在堅持了兩年後,四合院還是在2000年被拆掉了。王軍說遇到這種情況,侯仁之總是很焦慮,「對於北京城我覺得他真的盡到了他的責任。」

侯仁之的一生其實頗為坎坷,年輕時曾因參加抗日運動而被捕入獄,「文革」十年又被批鬥、挨打、遊街、勞改,歷經磨難。但老人卻以平和之心面對一切,他曾對一生做過一個簡單的總結:少年飄零,青年動蕩,中年跌宕,老而彌堅。

回顧自己的人生,他說「平生最愛夕陽晚,坐聽濤聲到黃昏」。

相關焦點

  • 1958年,北京800年的老城牆被拆除時,侯仁之與梁思成失聲痛哭
    而這次押送「城磚」的就是北大的教授,侯仁之先生。侯仁之,在北京生活了70多年,見證了北京城半個多世紀的滄桑風雨,也被人們稱為「活北京」。他生於1911年12月6日,出生時皇帝已經下臺。而1912年1月1日,袁大總統才宣誓就職。所以,他出生之時,既沒有皇帝,也沒有總統,他是一個自由民。
  • 他是中國「申遺第一人 」 侯仁之情系北京中軸線
    「申遺」先驅1947年英國留學時的侯仁之侯仁之先生自青年時期來到北京讀書,幾十年一直生活居住在這裡,並將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北京城市歷史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上。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他在英國留學的博士論文就是《北京歷史地理》。
  • 北京古城牆被拆,只有一段留了下來,國家視若珍寶
    北京古城牆,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全長達24公裡,是一件偉大的建築作品。很多人見到它,還是在電視、電影,或者網絡媒體中。因為實體的古城牆早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拆除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還有一段古城牆遺留了下來,並且被國家視若珍寶。那就是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當區政府發現這一段被遺留下的古城牆時,視若珍寶,並開始了城牆遺址修繕,闢為「明城牆遺址公園」,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人民日報】侯仁之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2日,得知即將迎來102歲生日的侯仁之先生辭世,燕園內,師生們陸續來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園61號獻上鮮花,還有一些人則來到未名湖畔,在那塊先生題寫的未名湖石碑前,追憶先生生前的點滴——  只要是陽光好的日子,先生便會坐在輪椅上,由女兒推著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輩子歷史地理學的先生會說,「多少時光過去了,它依然是這樣……」  是的,他依然是這樣
  • 當年北京古城牆該拆嗎?郭沫若堅持拆,梁思成必須留,誰做的對?
    北京古址遺韻古城牆其實並不只北京獨有,西安、阿維拉、馬拉喀什等地均存在古城牆,但北京古城牆或許是世界上最為恢宏壯觀的城牆。然而建國初期以郭沫若為首的"拆"派認為古城牆不應該成為阻礙北京發展的障礙,最終古城牆為"北平"發展讓了路,於是後人便也只能從前人浩瀚的書頁間依稀窺見它的雄偉壯麗——連綿不絕的、將整座城市圍起來守護的高大城牆,座座城樓點綴其間,等到了氣候溫暖的時候,城樓上會長出一簇簇樹叢灌木,生機和冷重彼此交織輝映出清澈明麗的色彩
  • 介紹北京城牆城門的裡程碑式著作《北京的城牆與城門》再版
    【書籍信息】書名:北京的城牆與城門英文書名: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著 者:[瑞典]喜仁龍(Osvald Sirén)譯 者:鄧可出 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定 價:99.80元名人推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考察北京城牆與城門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 王軍:北京的二環路是拆城牆拆出來的
    我是在1991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來,我現在想起來呀,我這十多年的時間恰恰是北京變化最大的時候。我是18歲的時候來到北京。其實我當時知道這個二環路是拆城牆拆出來的時候,我當時心中最大一個念頭就是,為什麼那個時候沒有來徵求我的同意,我那時候還沒有生下來呢。
  • 北京城牆是劉少奇同志下令我們拆的
    老區跟外邊得有聯繫,聯繫就得修路,修路還得拆,那城牆頂就得拆豁子。後來拆了豁子,城牆都亂了。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委員提出,出豁子以後城牆都分了段了,可以每段都蓋一個公園。那道路怎麼辦呢?華南圭、單士元這些老同志們就說,這個老城裡39 萬多人,生活必需品得要供應,生活垃圾都得往外排。
  • 北京老人侯仁之(下)
    1 「我們不了解昨天和前天,怎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呢?」 曾經在北京的西二環路東側,經常能看到侯仁之老人坐在輪椅上,注視著身旁呼嘯的車流。在他身下4米,是800多年前金中都皇宮雄偉的大安殿遺址,而他前方的大道,正穿過這片古代宮城的中央。 他倔強地站起身來,手持拐杖輕走幾步。
  • 侯仁之
    10月22日下午2時許,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在北京友誼醫院因病去世,享年102歲。這座曾經居住過三十幾位學者、誕生過無數學術著作的園子就這樣收拾起遺物,送走了最後一位大師,從此揮別了那個令人嚮往的輝煌時代。侯仁之的悼念儀式將於本周末在北大舉行。「侯先生是出色的學者,充滿激情,人很睿智,很有眼光。
  • 孔慶普:北京城牆是劉少奇而非毛澤東下令拆的
    就是拆。新京報:之前我是看一些書裡說,毛主席希望從天安門上望下去,下面是一片煙囪。孔慶普:下令拆的是劉少奇。1950年定規劃的時候,梁思成提了一個意見,把政府部門集中在西郊新市區。那麼,老區怎麼辦呢?老區跟外邊得有聯繫,聯繫就得修路,修路還得拆,那城牆頂就得拆豁子。後來拆了豁子,城牆都亂了。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委員提出,出豁子以後城牆都分了段了,可以每段都蓋一個公園。
  •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巨擘
    燕大日軍被佔領,強行關閉了,侯仁之還要隨時被傳喚,他只有去天津了。侯仁之的嶽父在天津,是個有名望的大夫。當晚,侯仁之到了天津嶽父家,女僕人開門,樓上燈還沒熄滅,侯仁之到了妻子張瑋瑛的房間,蚊帳裡面,妻子入睡了,旁邊躺著剛剛出生4個月的女兒馥興。張瑋瑛忽然醒來,一把抓住了丈夫的手:「真的回來了?」那一幕永久地刻在了侯仁之的腦海中。
  • 郭沫若堅決拆北京古城牆,梁思成夫婦放狠話反對,多年後被說中
    提起北京的標誌性建築,有些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故宮或者天安門廣場。而在之前,北京的古城牆也是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只可惜後來的北京古城牆被人為拆除了。郭沫若堅決拆北京古城牆,梁思成夫婦放狠話反對,多年後全部說中。
  • 北京大學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巨擘
    燕大日軍被佔領,強行關閉了,侯仁之還要隨時被傳喚,他只有去天津了。侯仁之的嶽父在天津,是個有名望的大夫。當晚,侯仁之到了天津嶽父家,女僕人開門,樓上燈還沒熄滅,侯仁之到了妻子張瑋瑛的房間,蚊帳裡面,妻子入睡了,旁邊躺著剛剛出生4個月的女兒馥興。張瑋瑛忽然醒來,一把抓住了丈夫的手:「真的回來了?」  那一幕永久地刻在了侯仁之的腦海中。
  • 孔慶普:北京城牆是劉少奇而非毛澤東下令拆的(1)
    1950年分配到北京市建設局道路科任技術員,曾負責北京的城牆、城樓、牌樓、門樓等古代建築的管理和維護修繕工作。1952年主持參與了分期分批拆除城牆、城樓、箭樓、牌樓、門樓。關於「梁陳方案」的故事我們已經聽了很多,但凡對北京老城區保護有興趣和關注的人都對梁思成當年的保護方案不會陌生。但是你是否知道北京城的老城牆是怎麼有的豁口,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被拆除的命運?
  • 郭沫若堅決拆北京古城牆,梁思成夫婦放狠話反對,多年後全部說中
    提起北京的標誌性建築,有些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故宮或者天安門廣場。而在之前,北京的古城牆也是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只可惜後來的北京古城牆被人為拆除了。郭沫若堅決拆北京古城牆,梁思成夫婦放狠話反對,多年後全部說中。
  • 郭沫若執意要拆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撂下狠話:你將來會追悔莫及!
    眾多名勝古蹟在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先祖的巧奪天工下,今天的北京城成了當之無愧的文化中心。隨著1949年新中國成立定都北京,新的時代,新的風貌,來到這座有3000多年歷史的城市。除了戰國時期的燕國,北京也曾是金元明清的首都之地。歲月斑駁過的城牆,印刻下戰火的印記。
  • 郭沫若堅持拆北京古城牆,梁思成夫婦放狠話反對,多年後全遭說中
    中國作為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歷經無數戰火的摧殘,可是依然屹立不倒。而在許多的城市中,都保留著一些古代建築,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讓後人對於歷史有跡可循。每次踏入其中都好像與過去時空重疊,感受著先人的智慧,讚嘆著他們高超的技藝。
  • 直擊北京古城牆被拆前:太雄偉壯觀了,難怪被拆時梁思成痛哭流涕
    北京古城牆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於清代至民國,歷經7個世紀,有數百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古城牆的去留成了一個大問題。,此時該功能已經消息,因此它理應被拆掉。 但北京古城牆被拆時梁思成還是痛哭流涕了,他講到:「五十年後,歷史將證明我是對的。」
  • 頭髮都可剃了,難道北京古城牆就不能拆嗎?
    有人老埋怨北京城被拆了有多可惜,其實要可惜的多了去。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宮,有多少城,哪一個不比北京城老且舊,難道都要留下來。若以此論,阿房宮沒拆不是更好,未央宮沒拆不是更好。難道就清朝的一磚一瓦都得留下?拆不得嗎?不覺得說這話有多愚昧,盡顯遺老遺少的派頭,討人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