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蘭:除了轉山、邊貿,馬幫依然活躍,印度、尼泊爾人送來什麼?

2020-11-21 騰訊網

西藏阿里地區又高又冷,大部分旅遊線路的海拔在4200m以上,即便在比較滋潤的夏天來訪,也有火星一般的荒涼。然而阿里普蘭縣城卻是這片不毛之地上難得的一片綠洲。這裡海拔3850m,和拉薩一樣有粗壯的柳樹,孔雀河兩岸種著大片大片黃澄澄的青稞。同時,普蘭又因處在印度、尼泊爾交界處,自古以來是茶馬古道終點,活躍的邊貿經濟、轉山朝聖活動讓它散發出異域風情,其有趣遠遠超過阿里其他地區。(圖:從孔雀河南岸眺望普蘭縣城)

來普蘭是因為岡仁波齊轉山。經歷連續在高海拔8日各種身體不適之後,迫不及待想找個底海拔緩緩,用一餐美食犒勞下身體。到了普蘭,氣溫升高了,空氣也溼潤了,街上像樣的飯館也有不少,終於可以不用吃泡麵糌粑酥油茶。一番休整之後,又精神抖擻,馬上有了欣賞普蘭的心情。

普蘭縣城是峽谷地形,像簸箕。阿里第一高雪山納木那尼和界山納木阿比淌下來的雪融水匯集成孔雀河向東流進尼泊爾。公路沿著孔雀河修築,到尼泊爾邊境只需1小時車程。峽谷越走越窄,直到變成土路即是國界。隔著孔雀河可以看到對岸尼泊爾小村莊,那裡的農民和藏民區別不大,房屋看上去十分破舊,田埂也修得歪歪扭扭。(圖:納木阿比雪山)

由於岡仁波齊神山在印度教、佛教、苯波教中的神聖地位,普蘭成了印度、尼泊爾朝聖者的必經之地,普蘭口岸也會在轉山季對朝聖者短暫開放,但活動範圍也僅限於神山聖湖。如果是商業販賣採購,只能在普蘭縣城轉悠。

口岸貿易市場只有足球場大小。尼泊爾人開的店裡擺放著放著精美的手工制銅器、佛具、香線、紗巾、佛珠之類的工藝品。印度人的小店有香水、咖喱、紅茶、咖啡,多和吃有關。中國商鋪佔地面積最大,貨品是檔次較低的日雜五金。

普蘭作為古老茶馬古道的終點,曾經交易內容最多是食物。阿里地區太高,長不出農作物,需要印度、尼泊爾的糧食。而阿里唯一能被印度、尼伯爾看中的是鹽巴。阿里土地貧瘠地也只剩下鹽湖,鹽巴如上天的恩賜,得來全不費功夫。(圖:普蘭茶馬古道)

註定阿里口岸沒有大宗交易的是難行的道路。尼泊爾人從孔雀河峽谷帶著貨上來走的是一條懸崖邊上狹窄難行的土路,要靠牲口馱。而印度方向要翻過一座雪山,同樣坡陡路險。(中尼邊境,斜爾瓦邊境口岸——雨莎)

為了見證這一場面,我們登上靠近中印邊境一座山。車只能行至4300米半山腰,這時已經雲霧繚繞,再往上能見度極差,看不清路況。山坡上儘是碎石,這意味著時常有山體崩塌發生。細看,碎石間生長著毛茸茸的一團植物,嚮導說,「是雪蓮,猴頭雪蓮」。摘下一朵捧在手裡發現這種植物的葉片長了很多細小的刺,上面鋪捉到了很多水分,乍看上去像一團棉花。

再往上,越走越喘,氣溫越來越低,心裡要打退堂鼓的時候,濃霧中響起鈴鐺的聲。從印度方向走過來一隊馱著鼓囊囊麻包的騾馬,驅趕它們的是兩位風塵僕僕的印度少年。從他們汗漬漬的頭髮和衣服判斷,這一路相當辛苦。出於好奇,我們比劃著問少年麻包裡裝著啥?少年莞爾一笑,從一個小包裡掏出幾顆拇指般大小亮晶晶的東西。用舌頭舔一口,原來是蔗糖。

回到縣城,找到一家飯館,把雪蓮交給後廚,做了一盤雪蓮炒雞蛋。雖算不上美味,卻讓我對普蘭的雪山孔雀河記憶又深一層。(圖孔雀河南岸青稞田)

當天我們開車離開,臨走時還在集市上買了一口黃銅馬鈴。那是專門系在騾馬隊頭馬脖子上的。作為茶馬古道終點的留念,它代表擔當與美好的寄望,每當敲擊它發出清脆的聲音,便會想起那位翻山越嶺表情從容的印度少年。現如今雲南麗江、香格裡拉的馬幫已成為一個符號,然而在普蘭周邊仍然是很多老百姓的生存之道。

線路提示:1、從岡仁波齊塔爾欽自駕前往普蘭,路況良好,但一路下坡,因巨大落差會導致醉氧現象,途中應適當減速或停下來休息緩緩等身體適應。2、普蘭縣住著不少藏族,但大都不在城裡,要看普蘭淳樸地方風情建議準備好長焦鏡頭到科迦寺轉轉,那裡是各路香客愛去的地方。(圖:科迦寺朝聖者)

注意事項:1、因西藏境內小地方住宿衛生條件堪憂,自駕遊阿里最好備著帳篷、睡袋、防潮墊,野營切勿飲用沒有燒開的河水、湖水。2、前往普蘭需《邊境證》,從東邊的薩嘎開始嚴查。《邊境證》可在戶籍所在地辦理,也可在拉薩辦理,憑身份證原件,無手續費。

相關焦點

  • 西藏迎來邊貿季 多地口岸陸續開關
    西藏迎來邊貿季 多地口岸陸續開關 2016-05-01 12:09:56  亞東口岸是中印貿易的主要通道,一直以來,該口岸作為中印雙邊的貿易通道,也被稱為「中印亞東乃堆拉邊貿通道」。  2015年,為了給印度香客赴中國西藏神山、聖湖朝聖提供便利,中方同意在中印乃堆拉邊貿通道增開朝聖路線。乃堆拉山口海拔約4500米左右,海關人員還在通道處為印度香客提供了氧氣、紅景天等緩解高原反應的藥品設備,去年共接待香客200餘人。
  • 岡仁波齊轉山轉湖,經歷多個人生之最後去邊境買印度咖喱
    阿里又高又遠,卻因岡仁波齊的存在,讓人神往。由於氣候、交通和恐怖的持續高海拔,註定岡仁波齊不是輕易能抵達的高冷景點。高風險也意味著高回報,神山聖湖之旅僅是視覺收穫也讓人滿足。我們在立秋那天抵達岡仁波齊,住在轉山小鎮塔爾欽,這裡海拔已超過4500,是轉山路上的最低點。
  • 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孔雀河邊神山風景絕美,朝聖者絡繹不絕
    普蘭地處藏西南部、阿里地區南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四面環山且雪峰林立,是阿里地區中「雪山環繞的地方」。普蘭,這個孔雀河上著名的地方,聽名字就像神話。普蘭,藏語意為一根毛成獨毛。這個中國西南極點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舉世矚目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交織在普蘭,它地處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北麓,岡底斯山脈南側的盆谷地帶,是一片起伏和緩的高原盆地。
  • 西藏通往南亞的四大口岸簡易地勢圖:亞東,樟木,普蘭和吉隆口岸
    我國的西藏同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四國接壤,邊境線全長4000多公裡,在這4000多公裡長的邊境線上分布著許許多多的通商口岸,它們依靠著自然形成的可以較為輕鬆翻越青藏高原的山谷,埡口,成為了我國溝通南亞地區的重要的陸路大通道。
  • 普蘭孔雀服飾:把西藏的美穿在身上
    普蘭縣位於阿里地區的南部,與印度和尼泊爾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為了幾個國家間貿易和朝聖的必經之路。 數千年來,從西藏運出的羊毛、茶葉;從印度送來的寶石、麝香,在這裡如同潮水一般川流不息,普蘭地區因此留存了數不清的寶石。作為財富象徵的寶石被當作裝飾品製作成服飾,才有了孔雀服飾。
  • 特寫| 轉山,以岡仁波齊之名
    轉山之路上,也不只有一種信徒,除了佛教,還有印度教、耆那教、古老的苯教,也有遊客、生意人。轉山對於所有來到這個高海拔的苦寒之地的每一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廣袤的高原大地 圖 Kurt與達娃籤合同轉山到底從哪裡開始算呢?
  • 西藏懸空寺的洞窟裡到底藏著什麼?一群人親自探秘,結局有點意外
    廢墟總會給人一種特殊的神秘感,我一直對古老的建築遺址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似乎那些殘垣斷壁中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西藏的懸空寺普蘭,阿里三圍中「雪山圍繞的地方」。縣城位於納木那尼雪峰和阿比峰之間的孔雀河谷地,與尼泊爾和印度相鄰。
  • 為什麼印度跟尼泊爾也有領土爭端?
    印度跟尼泊爾也有領土爭端。今年6月中旬的時候,尼泊爾突然修法,將尼印兩國主權爭議的部分領土,直接劃入尼泊爾新地圖。爭議領土是卡拉帕尼、裡普列克和林比亞都拉,目前這三個地區都由印度實際控制。尼泊爾只是南亞一個很小很小的國家,竟敢對南亞霸主印度如此之剛,實屬罕見。最近幾年,尼泊爾跟中國關係很好……印度與尼泊爾的領土爭端由來已久。
  • 四川新「馬幫」活躍全國:一年最高能掙二三十萬
    原標題:因水電站建設再度興起 一年掙二三十萬 四川新「馬幫」活躍全國德昌馬幫隊走在山路上劉代安給騾子餵幹稻草馬幫人的生活裝車的騾子在德昌馬幫人的眼中,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不過,就在大家以為馬幫已經消亡走進歷史的時候,在四川省德昌縣,還活躍著一群職業馬幫人,羅順元就是其中之一。1996年,因當地修建水電站,馬幫運輸再次應時而生,後來水電站建好了,馬幫也並沒有消失,而是逐漸走向全國,找到了一條新的生存發展之道。
  • 尼泊爾修改地圖是「報復」,印度不思已過卻甩鍋中國
    尼泊爾一改過去的「溫文爾雅」形象,居然敢對以南亞「老大哥」自居的印度「硬碰硬」,這還了得?印媒多家媒體第一時間報導此事,印度外交部迅速發表評論。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斯裡瓦斯塔瓦指責尼泊爾修改地圖,「包括印度領土的一部分」,「不是基於歷史事實或證據,也是站不住腳的」。
  • 踏訪茶馬古道:探尋往來滇藏間的馬幫精神
    和曉燕 攝那時,每年2月,拉茸楚稱家族的馬幫馱著雲南的茶、鹽、粉絲、鐵等貨物從香格裡拉出發前往西藏拉薩銷售,又從拉薩採購藥材、氆氌等特產帶到香格裡拉、麗江等地。有時候,拉茸楚稱還帶著人馬從拉薩到印度、尼泊爾等地採購貨物。
  • 外媒:中國在尼泊爾智勝印度 不愧是孫武后裔
    資料圖: 中國武警交通部隊援助尼泊爾尼泊爾《共和報》5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智勝印度 不論喜歡與否,尼泊爾正逐步靠近中國。2005年以來印度在尼政治中一直太過活躍,試圖事事管控尼泊爾,逼加德滿都就範。在尼急需幫助重建國家時,印度卻加以制裁,這令許多尼泊爾人見識到印度仗勢欺人的做派。而西方也從印度視角看尼泊爾,或多或少認可其對尼政策。這助長了印度在尼愈加荒謬的動作。尼泊爾人意識到,儘管這麼多年我們一直站在西方一邊,但並沒什麼朋友,沒人拿我們當回事。於是,尼泊爾的重心轉向中國。
  • 四川古老「馬幫」活躍全國:因水電站建設再度興起,一年掙二三十萬
    ↑德昌馬幫隊走在山路上不過,就在大家以為馬幫已經消亡走進歷史的時候,在四川省德昌縣,還活躍著一群職業馬幫人,羅順元就是其中之一。1996年,因當地修建水電站,馬幫運輸再次應時而生,後來水電站建好了,馬幫也並沒有消失,而是逐漸走向全國,找到了一條新的生存發展之道。
  • 尼泊爾、印度人轉山居多,一路跋涉的艱辛,換做美好回憶
    一眼望去,港人堡宛如天空中懸浮的城市。佛教中的須彌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樣的畫面轉瞬即逝。當天空被完全照亮,大多數人都起來了,岡薩雷斯已經完全消失了。日照的金山一定看不到。接連,人們開始掉頭。住在河對岸的大多數人是尼泊爾人和印度人。他們大多帶著犛牛駱駝隊輕裝翻山。一路上會有年輕的嚮導來幫助他們。我們隊9點出發。
  • 印度和尼泊爾為何矛盾升級?除了領土糾紛,或有其他意圖
    近日從外媒資料看到,5月8日,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對外稱,印度將在在裡普列克地區修一條80公裡的公路。印度這一決定立即引起了鄰國尼泊爾的不滿,尼泊爾很多學生在首都加德滿都集會,抗議印度這一決定。尼泊爾隨即要求印度停止修建公路的決定,認為印度侵略尼泊爾領土,但印度認為他們修的公路在印度一側,與尼泊爾無關。兩國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 為什麼尼泊爾人可以去印度服役?
    1)首先他們被允許去印度當兵。印度和尼泊爾政府都未採取任何措施阻止尼泊爾人招募到印度軍隊。儘管尼泊爾議會正在考慮結束這一傳統。2)他們是有償在印度當兵。尼泊爾人不是免費工作。印度不會免費送錢。尼泊爾人在印度戰爭中經常受傷,有些甚至死亡。3)這是尼泊爾人擅長的一件事。尼泊爾人的頭腦聰明,身體素質比普通印度人好得多,因此被認為是更好的軍隊候選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軍。尼泊爾人通過體檢的人數遠遠超過任何其他種族。軍隊中沒有規定禁止比哈裡人或其他人加入的規則。
  • 尼泊爾和印度的爭端領土在哪裡?為何爭議?
    近期,印度表現的非常的活躍,尤其是在邊境領土方面,印度可以說是全面開火。這其中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中國和印度邊境地區衝突。第二、印度與尼泊爾的爭議領土衝突。印度和尼泊爾的爭議地區在尼泊爾的西北部地區,該地區位於中國和印度邊境之間,猶如一把楔子一樣插入中印邊境地區,將兩者分開。在印度和尼泊爾的具有爭議的地區分為三個部分:卡拉帕尼、裡普列克、林皮亞杜拉,三者相連,從尼泊爾領土延伸出去,面積達335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