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總會給人一種特殊的神秘感,我一直對古老的建築遺址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似乎那些殘垣斷壁中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西藏的懸空寺
普蘭,阿里三圍中「雪山圍繞的地方」。縣城位於納木那尼雪峰和阿比峰之間的孔雀河谷地,與尼泊爾和印度相鄰。
普蘭是座具有神秘色彩的古老城池,從古至今都是阿里通往尼泊爾和印度進行經濟、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鎮,邊境貿易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過去曾有20餘條邊境古道, 現在只有一個對外開放口岸。
普蘭縣附近的崖壁上有許多密集的洞窟遺址。由於獨特的地質構造,當地山體很適合挖掘洞窟,洞穴內不但冬暖夏涼,住在山崖上居高臨下,還能抵禦強盜。
據說,過去尼泊爾和印度商人來到阿里境內,很多人會在這些洞窟中歇腳。如今的普蘭是座繁忙的現代化邊貿城市,多數洞窟早已荒廢,只有懸空寺還利用著最古老的洞窟。
過了邊境檢查站,很快就來到普蘭縣城。在縣城外的大橋上可以看見孔雀河對岸的崖壁上,懸掛著一座小寺廟和零星的洞窟,這就是普蘭縣城的標誌性景觀。
去懸空寺,要途經孔雀河對岸的一座小村子, 穿過村子的小路邊有一道瑪尼石砌成的牆,牆上堆著大量牛羊頭骨,均用礦物顏料塗成了紅色。
過了村子就是懸空寺了,寺廟主體都建在崖壁上。除了帶金頂的主體建築之外,還有許多閉關的洞穴。其實寺廟的大部分空間修建在崖壁的洞穴裡, 外面看到的只是通道和窗戶。
古普爾寺
懸空寺名叫古普爾寺,又叫古宮。因為從外面看,寺廟仿佛在崖壁上,所以人們習慣叫它「懸空寺」。
八大藏戲之一《洛桑王子》的故事就發生在普蘭。在洛桑王子與引超拉姆仙女的浪漫愛情故事中,引超拉姆正是從古普爾寺飛向天庭的。
古普爾寺的金頂
懸空寺中只有一位僧人,見到我們幾個遊客顯得十分開心,他帶我們進入洞窟中的殿堂。進入洞窟才知道裡面別有洞天,可惜他不會說漢語,無法為我們講解每處勝跡的來歷。
我們跟著他穿梭在黑暗的洞窟裡,時而水平,時而垂直,時而進入寬闊的殿堂,時而側身於狹窄的通道, 最後來到懸在崖壁的金頂。這是寺廟的中心位置, 也許就是傳說中引超拉姆飛天的位置吧。
窗外的雪山
參觀完懸空寺,我們要去後山山頂的賢柏林寺遺址,去探尋殘垣斷壁中的秘密。
廢墟總會給人一種特殊的神秘感,我一直對古老的建築遺址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似乎那些殘垣斷壁中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據說,甘丹才旺結束了戎馬生涯後,為了懺悔殺生的罪過,修建起這座賢柏林寺。它是西藏與拉達克戰爭後建立的第一座格魯派寺廟,也是西藏哲蚌寺羅色林札倉的屬寺。
賢柏林寺曾經是阿里地區最大的寺廟,它擁有巍峨壯麗的寺廟建築群,殿堂金碧輝煌,殿堂和札倉等達 250 間,內藏大量精美的壁畫和造像。
然而賢柏林寺雖有神山和聖湖的護佑,依舊敵不過歲月的流逝,風雨的侵蝕,只剩那些殘垣斷壁,還在回憶和訴說著往日的榮光。
賢柏林寺遺址
上到山頂,寺廟的遺址只剩下牆壁和地基,最後面的一面牆上還殘留著依稀可見的佛龕。即使這樣,也能看得出當年的寺廟該有多麼精美。
在遺址的中間有一座新建的寺廟,規模不及遺址的1/10。雖然部分建築得以重建,然而逝去的永遠無法重現。
賢柏林寺遺址
250 位后妃的後宮
我們正準備打道回府,突然發現對面的山崖上分布著很多洞窟。有的位於山崖底部,有的懸在崖壁上,有的洞口還塗著紅白相間的六字真言, 看樣子像有人居住。我忽然想起《洛桑王子》中 的 250 位后妃(有傳說是500位后妃——編者注),據說她們就住在普蘭附近的洞窟中。
我的探索欲又一次發作,建議大家去「后妃的洞窟」 看看。於是大家沿著後山碎石坡上隱隱約約的小路下了山,來到崖壁下面,懷著對 250 位后妃的好奇心,開始了計劃外的洞窟探秘。
塗有六字真言的洞窟
我們想去那個塗有六字真言的洞窟看個究竟,不過洞口不在地面,而是在崖壁上,離地面有四五米的距離。挨著地面有幾個大小不一的洞口,我壯著膽子進入其中一個,裡面的空間很大,完全可以站立,但空空如也,只有洞壁有煙燻過的黑色,這是有人生活過的痕跡。
我們進入塗有「六字真言」洞窟下面的一個小洞,在裡面發現了一個通往上方的垂直天井。設計得非常隱蔽,一不小心就會被忽略,在外面完全看不見這個秘密通道,不由得驚嘆設計者的巧妙構思。
天井很窄, 只能容下身材纖瘦者通過,天井壁上有腳可以踩的凹槽。
我第一個爬到了上一層,就是洞口塗有紅色顏料的洞窯。這個洞十分寬敞,裡面別有洞天,洞中有洞,還分了兩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庭室之分,甚至有佛龕和殘留的裝飾圖案,透露著奢華的氣息。
也許這就是傳說中 250 位后妃生活過的奢華後宮吧?洞壁上積滿厚厚的煙油,仍泛著油光,看樣子不久之前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過。
從洞口可以看到賢柏林寺遺址
洞口正對著賢柏林寺的遺址,從這個角度拍攝賢柏林寺遺址別有滋味。
我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個畫面:一位被王子冷落的嬪妃,懷著無盡的憂傷仰望金碧輝煌的寺廟,日復一日祈禱王子的到來。
我們這次洞窟探秘其實沒發現什麼秘密,大部分都是猜測和聯想,不過收穫了不一樣的普蘭影像。
圖/攝影師趙利山